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62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第三板块五大应用因地制宜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典例] (2016·全国卷Ⅱ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如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准确定位区域,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由材料可知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是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

第二步:

准确获取信息,调用知识,确保答案对而全

题号

(1)

(2)

(3)

问题解读

描述栖息地范围变化

分析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知识迁移

栖息地的面积大小、位置、分散程度等方面

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森林)——伐木、修路等人类活动会破坏森林

合理规划和科学施工两方面

文字

信息

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

图中

信息

1976年、1987年、2000年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的大小、位置变化及分散程度

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08国道及秦岭隧道的位置与栖息地的关系

形成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荒漠化

[例1] (2017·四川广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600m,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如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解析] 第

(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

(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

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

[思维趋向]

1.土地荒漠化类型的判断

(1)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如温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2)土地盐碱化——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因地下水位高或不合理灌溉的地区,如中亚,西亚,北非,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多易发生。

(3)石质荒漠化——湿润的山地丘陵区,如我国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因植被破坏会产生石质荒漠化;高寒地区也会发生石质荒漠化。

2.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①气候因素;②地形因素;③地质因素;④植被因素

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农垦;③过度樵采;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3.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水土流失

[例2] 如图为沪昆高铁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

该区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复杂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图示区域今后的开发方向。

[解析] 第

(1)题,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和特殊地貌等方面分析。

根据图上经纬度、河流等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可确定图示区域为云贵高原局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2)题,水土流失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土壤、植被状况等方面分析;人类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

第(3)题,区域开发方向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区域内产业的发展,二是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

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地发展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类型;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保护与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入手。

[答案]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喀斯特地貌广布。

(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秋季,降雨量大;喀斯特地貌区土壤发育不良,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垦殖、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

(3)以北盘江的梯级开发为核心,加大水能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对农矿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和高铁交通,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还草;应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

[思维趋向]

1.水土流失的分布地区

水土流失多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区。

2.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自然

原因

地形

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

气候

夏季多暴雨

植被

植被稀少

土质

土质疏松

人为

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

护坡工程等。

(2)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等。

(3)农业技术措施:

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

湿地

[例3] (2017·河南安阳模拟)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

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1,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并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贺兰山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我国内外流域分界线,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也是内蒙古与宁夏的分界线,还分别对冬季风和夏季风有影响。

(2)题,图1中标示出该区域有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降解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第(3)题,由图2可知,该地区降水量远远小于蒸发量,又由材料可知该地乱垦乱牧、水体污染严重,故可能是因为人们围湖造田、城市工业等发展导致湿地面积萎缩,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还会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湿地,使湿地面积萎缩。

第(4)题,可以采取退耕(牧)还湿、防治污染、制定保护湿地的法规、提倡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措施保护湿地。

[答案] 

(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阻止了西北侧流沙的侵入;减轻了寒冷的季风对宁夏平原的冻害;夏季风的迎风坡,可增加降水量。

(2)类型:

河流湿地、湖泊湿地。

生态环境效益: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

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

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思维趋向]

1.湿地的成因分析

湿地形成原因:

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现举例如下所示:

(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的生态效益

3.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

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具体如下所示:

[备课札记] 

 

[专题达标检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

(2017·淮北模拟)作为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甘肃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下表示意甘肃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变化,其中未利用土地包括撂荒闲置农用地。

读表,完成1~2题。

以耕地

为主

以林地

为主

以牧草

地为主

以未利用

地为主

1997年

38%

16%

27%

19%

2005年

28%

24%

26%

22%

1.关于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经济发展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

②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③人口增长对土地利用变化是一把双刃剑

④多数县域实施了生态退耕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甘肃省对撂荒闲置农用地合理的管理措施有(  )

①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撂荒闲置农用地 ②加强被征用土地的管理,防止由于土地征用而导致的耕地撂荒现象 ③对确实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将其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 ④加大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而出现的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1.D 2.B 第1题,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确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但与人为因素相比,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更稳定一些,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方向及效益,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治理,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但也会给土地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图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甘肃省退耕还林工作效果显著。

第2题,甘肃省水分条件较差,应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来实现撂荒地的充分利用;对征用的土地应督促征用单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的扩大应考虑地块的实际区位,对区位条件不满足实际需求的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实施有补贴的生态退耕;甘肃省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出现了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可通过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2018届高三·豫北联考)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几年来多地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这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

据此完成3~5题。

3.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须具备的是(  )

A.气温与土壤类型分布图

B.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C.工业与交通分布图

D.农作物和植被类型分布图

4.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

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5.下图与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3.B 4.D 5.A 第3题,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与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及植被稀少等因素有关,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

第4题,结合材料中“近几年来”“短期”“水土流失现象”可以判断主要是人为原因,结合材料中“低山丘陵区”可排除选项A、B;生态环境改善不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排除C;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是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故D正确。

第5题,一般情况下,随坡度增大,水流流速越快,流水侵蚀作用越强,单位面积产沙量越高,随着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由于地表径流量减小,加上土壤本身含沙量减少,因此变化趋于平衡,故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曲线是①。

二、非选择题

6.(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

(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阿尔巴尼亚和黑山共和国交界处的斯库台湖是濒临灭绝的卷羽鹈鹕的繁育地,也是国际重要鸟类保护区域。

湖区生活着280余种鸟类,近50种鱼类,其中18种鱼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因此该湖在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近些年来随着黑山共和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开发却使这个湖泊的地位及其独特的野生动物处于危险之中,该国若干非政府组织在2016年12月的请愿中,希望政府拯救这个湖泊,要求政府停止在莫拉查河上修建水电站,同时停止在湖区国家公园边界之内修建度假村。

(1)说明斯库台湖的环境效益。

(2)试分析近些年来斯库台湖水质变差的原因。

(3)为促进斯库台湖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题,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湿地对当地气候、水、生物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等的影响。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斯库台湖流域内城市较多,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和污水的排放,使湖泊水污染加剧,且由于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

第(3)题,为促进湖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应严格控制水电的开发和度假村的建设;斯库台湖位于两国交界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该湖区是卷羽鹈鹕的繁育地和国际重要鸟类保护区域,可采取法律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力度;流域内应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扩大林草面积。

答案:

(1)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流域内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水资源消耗量增加,使入湖径流减少,湖水自净能力下降;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排放大量污水;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等。

(3)严格控制水电的开发;停止湖区度假村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法律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力度;流域内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扩大林草面积。

8.(2017·广西贺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表示四个地区的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

地区

纬度

森林面积/km2

森林覆盖率/%

49°N~80°N

3101

34

8°N~12°S

1336

59

7°N~10°S

885

49

20°N~28°N

322

49

材料二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称的广西,具备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介绍,广西“林纸一体化”纸浆生产项目的生产原料80%是桉木,20%为相思树原木。

材料三 桉树以其速生丰产、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等优点成为主要的纸浆生产原料之一。

我国桉树的主要产区是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和四川。

但是桉树有“地下抽水机”之称,大面积种植对周围环境也会造成影响。

(1)根据表中提供的资料,说明甲、乙两地的森林类型。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试分析广西具备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什么?

(3)广西等地大量种植桉树会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解析:

(1)题,从纬度分布上可知甲为亚寒带针叶林,乙为热带雨林。

(2)题,从气候、地形、原料、交通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桉树的生长习性及用途,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

(1)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

(2)①广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适合桉树生长;②广西山地众多,适合发展林业;③广西南部有北海等海港,方便纸浆和纸制品的运输;④邻近广东、海南,靠近东南亚,方便原料输入。

(3)有利影响:

增加森林覆盖率,为发展造纸业提供大量原料。

不利影响:

桉树生长对地下水需求很多,大面积种植桉树会造成地下水减少;同时会造成生物入侵等。

9.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

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解析:

(1)题,可从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

(2)题,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第(3)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

答案:

(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

灌溉、排水、防淤、防渗等。

农业改良措施:

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种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

种植耐盐植物等。

化学改良措施:

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专题二

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典例] (2016·全国卷Ⅲ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如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准确定位区域,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第二步:

准确获取信息,调用知识,确保答案对而全

题号

(1)

(2)

(3)

(4)

问题

解读

与煤炭、水能相比风能的优势

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瓜州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知识

迁移

能源属性,建设生产等方面

风能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因素

风能本身不稳定;该地经济落后、偏远

受天气影响风能本身不稳定

文字

信息

风能是清洁能源

瓜州县被称为“世界风库”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

图中

信息

该地多沙漠、戈壁

瓜州县年大风日数多(68.5天);戈壁广布,地形平坦

地处内陆,居民点少

——

形成

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

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常规能源

[例1] 鄂尔多斯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煤化工和特高压输电带动鄂尔多斯煤炭产业转型。

读鄂尔多斯地区图,回答问题。

(1)分析鄂尔多斯地区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试提出实现鄂尔多斯地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3)分析鄂尔多斯煤炭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解析] 第

(1)题,煤炭的开采会造成植被破坏,形成地下采空区,且矿石的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

(2)题,措施应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打造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地面塌陷,加重环境污染。

(2)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将煤矸石等资源化,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3)发展清洁能源和现代煤化工产业;打造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控制煤炭产能,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思维趋向]

1.常规能源及其特点

(1)煤、石油、天然气: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煤对环境污染较重,石油次之,天然气对环境影响较小。

(2)水能:

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来源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