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536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docx

导与练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

(限时45分钟)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度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意义

1、2、3、4、5(中)、14(难)

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

6、7、8(中)、9、13(中)、14(难)

文化创新与文化借鉴、融合

10、11(中)、14(难)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2(中)

一、选择题

1.(2014太原二模)目前,全球有232项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的针灸、端午节、书法、剪纸、京剧,包括刚入“非遗”的珠算等都在列。

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大众却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对此,我们应当(  )

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②立足实践,推陈出新,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肯定自身文化价值,防止外来文化深度介入 ④坚定自身文化生命力信念,减少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A ①②分别从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角度指出了提高人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措施;③犯了“封闭主义”的错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错误。

2.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

他吞服曼陀罗,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

这说明(  )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解析:

D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

材料中行程万里实地考察,注重亲自试验,吞服曼陀罗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等信息,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因此D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

A、C两项只分别说明应重视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均未直接说明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3.媒介是承载精神产品的容器,现代社会媒介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国首份3D报纸在湖北十堰问世,可短短4个月后,这份报纸就不见踪影,这意味着市场价值是最终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最根本标准。

这说明(  )

①没有继承的文化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文化创新必须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③新传媒取代旧传媒需要一个曲折过程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C 材料主要强调,脱离社会实践的创新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③中“取代”表述错误。

4.由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百姓书记》取材于县委书记王伯祥的真实经历,用戏曲艺术特有的形式,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县委书记的形象,极大地感染了现场的观众。

吕剧《百姓书记》的成功说明(  )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艺术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解析:

A 吕剧《百姓书记》取材于真实生活,故A符合题意。

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B表述有误。

5.直板左推右攻是中国乒乓球的传统打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直板左推右攻的打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欧洲人强有力的弧圈已经狠狠地压制住了中国人的反手。

反手技术的落后,迫使中国队不得不寻找直板反手的新技术。

于是,直拍横打的技术应运而生。

材料说明(  )

A.先进文化也必然会走向落后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实践主体

D.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

解析:

B 材料主要说明,社会实践向人们提出新问题,促使人们去思考、创新,解决新问题,故B符合题意;先进文化顺应时代变迁,就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故A表述有误;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实践,而非实践主体,故C说法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6.(2015兰州模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时尊敬师长是人们遵守的纲常之一,现在仍然谈尊敬师长,却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观,而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这说明(  )

A.古时的尊敬师长观念已过时

B.现代尊敬师长观念已完全与传统的尊敬师长观念不同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D.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解析:

C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现代尊敬师长观念是对传统的尊敬师长观念的批判继承和创新。

故选C。

A、B观点错误,D与题意无关。

7.“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

”2014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

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

这说明(  )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

A 材料强调的是用“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8.上海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从“旧城改造”到“旧城更新”的发展思路,强调尊重旧城区的现状,对旧城区内的现状区别对待,保留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的文化层,让“旧城更新”不仅能解决居住问题,更通过保护城市遗产,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社区生活。

上海市的这一措施说明(  )

①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④必须承袭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及继承传统文化。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①颠倒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继承的关系;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④表述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9.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解析:

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老树”指漫画中的《红楼梦》等传统文化,“新芽”指漫画中的“公关学”等新文化,故“老树发新芽”寓意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文化创新,D项正确;A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C两项观点偏离漫画的主旨。

10.清代学者叶燮曾说:

“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强调了(  )

A.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D.优秀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解析:

C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

题干旨在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创造出新的文化,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未能体现。

11.不去更多地考虑群众的欣赏需求,特别是不顾大众倾听旋律的传统,而执意用西方人的听觉习惯来改变民乐传统,淡化了传统音乐中突出旋律美的优点,这是多年来中国音乐在专业化创作上出现的通病。

医治此类通病,就要(  )

A.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C.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D.推进中国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解析:

C 材料主要强调,在用西方文化改编传统音乐时,不能丢弃传统音乐的优势特点,故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

12.(2014武汉二模)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

这启示我们要(  )

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 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 ④动员全民参与听写,弘扬民族精神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A ①错在“创造传统文化”;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②③符合题意;④所示措施不具有可行性。

二、非选择题

13.“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是江苏省委确定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它是在全省范围公开征集的6300多条自投稿件中,经过专家层层遴选、分析论证,最后概括提炼出来的。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以“三创三先”为江苏精神,既富有江苏地域传统特色,又极具现代发展意识。

“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既反映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要求,又展现了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

从文化生活视角,阐释新时期江苏精神形成过程对文化创新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

通过分析设问,可知答题方向为对“文化创新”的启示,即怎样进行“文化创新”,而分析对象则是江苏精神的“形成过程”。

将“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对应“形成过程”的相关材料,可知此题要从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关系、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立足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

(3)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4)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舌尖上

的浪费”

2000亿元,是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掉的粮食价值;2亿人,是一年被倒掉的食物可以解决口粮的人数。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舌尖上

的节约”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

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从今天开始,做个“光盘族”吧!

《舌尖上

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

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形成“舌尖上的浪费”与“舌尖上的节约”两种现象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原因。

解析:

(1)问考查文化的作用。

“舌尖上的浪费”与“舌尖上的节约”既是人们的饮食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分析其原因,应从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角度入手。

(2)问考查文化创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原因主要在于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在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于关注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形成“舌尖上的浪费”与“舌尖上的节约”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同。

(2)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③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舌尖上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