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510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docx

瓷中精粹佛中极品

瓷中精粹 佛中极品

  永和窑坐落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县永和镇,因宋代地属吉州,故又称吉州窑。

永和窑唐代晚期始烧,北宋发展,南宋鼎盛,元代终烧。

它是一座著名的民间窑场,产品乡土气息浓郁,装饰手法新颖,风格清新质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年该窑产品畅销全国,漂洋出海,从遗留在永和镇的数十座窑业废弃物堆成的山包可以想见古窑场的繁荣。

现今留存于世的永和窑瓷器数量有限,以盏、瓶、罐多见,雕塑瓷器稀少,瓷塔难得一见。

本文将披露3件永和窑烧造的瓷塔,从一个方面再现永和窑的昔日辉煌。

  宋代绿黄釉四门方塔。

上世纪50年代收集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其胎土淘冼不够精细,质地欠致密,色泽白而泛黄,与我们已知永和窑瓷器胎釉特征相符。

  此塔仿木建筑,分上下两部分烧造。

下部平面正方,顶上平齐,底有台基,通高54.3厘米,檐宽49.3厘米。

四面相同,每面角为圆形倚柱,柱额间置壶(kun)扇。

门洞居中,外框矩形,门券多弧连续,如火焰状。

两旁落地长窗,印花四直球文。

阑额横接柱端,柱承梁架,梁上坐置斗拱。

柱梁上角拱、插拱,补间铺作华棋,二跳出檐。

拱旁下角置花叶形斜撑,相对如“八”字,上架短木,角脊高起,檐飞深远,两端抬升。

屋面覆盖琉璃瓦,瓦脊条沟整齐,瓦片隔分清楚,圆形圈印瓦当。

四周围有回廊,重台勾栏,转角加粗,柱头低矮,似如宝珠,栏板印花,圈珠密集,布成菱形。

  上部下段残缺,残高24厘米。

身段平面六角,屋面六角攒尖,屋面覆盖琉璃瓦,顶托硕大的宝珠。

表面色彩丰富:

屋面和勾栏绿釉;壁面格扇、门柱墨绿釉;下部阑额及以上构造和上部屋顶以下各面施黄釉。

绿釉浑厚莹润,色泽碧绿鲜艳,胎釉结合紧密。

黄釉薄润欠均,厚处近褐,薄处显白。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和规模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宫殿、寺塔建筑等级高,与民用建筑构造的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此瓷塔采用的抬梁式架构、飞檐斗拱、琉璃瓦、六方攒尖顶、周有回廊、双重勾栏和绿黄色彩,都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建筑等级。

  1982年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收集到当地出土的一件宋代素胎六方塔,上部缺失,残高29厘米、檐宽45厘米、底径9厘米。

虽有残缺,但其形制依然可识。

仿木建筑,平面六方,下有台基,屋身角柱间有墙壁间隔封闭及格子门。

门上透雕如《营造法式》上所载的“四斜球文格眼”。

柱上架梁,梁置斗拱,补间铺作,斗拱出跳,屋檐飞出,角脊高翘,屋面铺盖琉璃瓦。

周围回廊,重台勾栏,寻杖三跨。

中有立柱,上下出卯,下卯立在地袱(fu)上,穿透中间横木,将寻杖和地袱连为一体。

柱头低矮,瓜样造型,二层华板,雕刻如意。

它那抬梁式的构造、复杂的斗拱、飞出的屋檐、高贵的琉璃瓦、精雕球文的格子门,还有高规格的重台勾栏等特征无不说明建筑等级的高贵。

  此六方塔素胎,只有屋顶一角可见斑点绿釉。

宋代永和窑瓷器的绿釉仍以铜为着色剂,先高温烧成素胎,然后二次烧成低温绿釉。

绿釉是其主要品种之一。

常见的永和窑绿釉器是印刻花枕,窑址曾出土此类器物素胎残片。

此素胎六方塔是一件没有完工的半成品。

上述绿黄釉四门方塔和此素胎六方塔是宋代产品,大致在北宋后期至南宋早期。

  南宋褐彩卷草纹六方塔,胎质较为粗糙,色泽白,泛淡黄,亦是上世纪50年代收集于吉安市吉州区。

为仿木建筑,上下二段组合成形,现上段缺失。

残高34.5厘米,屋面角径42.3厘米,底角径31.0厘米。

底面平无台基,顶面开口平齐,柱圆粗大直立,柱间平板封实,曲檐六角耸起,屋面刻划板瓦。

褐色彩绘装饰,板瓦均匀涂抹。

柱梁地袱涂画。

壁墙四周描框,五面内画卷草,卷草刻划细线。

一面描画大门,门高22厘米、宽8.7厘米,门画泡钉4行,每行约7枚。

  褐色彩绘是吉州永和窑独特的装饰手法,图案形式多样,或为写意绘画,或为变形图案。

卷草纹是永和窑南宋时期常用的纹样,线条流动飘逸,纹样生动活泼。

长线条的卷草延续不断,形成螺旋蔓延,短线条的作S形卷曲,自成相对独立单元。

它们还附加点缀装饰,精致者加刻细线,褐彩中露出胎质本色。

褐彩卷草纹六方塔墙壁上卷草纹属于短线类,再刻划细线。

  宋立国之初,太祖提倡佛教,佛教信仰日益普及,江西地区遂禅宗盛行。

与永和镇隔江相望的青原山是著名的禅宗圣地,海拔320米,峰峦连绵10余公里,禅宗六祖慧能门下上首弟子行思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秉承师命,于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到青原山创建寺院――静居寺,广聚僧徒,传布佛法,成为禅宗南宗七祖,形成青原法系,乃南宗两大法系之一;后又发展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

  宋代永和镇商业繁荣,佛教气氛浓厚,寺塔林立,僧多徒众,香火鼎盛。

当地《萧氏族谱》记载的佛教寺庙或与佛教相关古迹有慧通庵、辅顺庙、监镇庙、本觉寺、佛母墓、宝寿寺、古佛寺、慧灯寺、知度寺。

据《庐陵县志》卷十三《礼典志?

寺观》记载,本觉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唐天复二年(902年)永和又建了一座慧灯寺。

由此看来,早在盛唐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永和。

本觉寺塔位于永和镇的南端,本名飞来塔,因居本觉寺旁,故又名本觉寺塔,现仍然耸立在永和古遗址旁。

在当地“写经造像,修建塔庙”以敬奉佛祖、积累功德的佛事活动中,永和窑烧制了不少与佛教有关的瓷器,烧制瓷塔就是佛教兴盛的时风和永和当地香火旺盛的结果。

  据现存实物可知,最早的瓷塔出现于唐代,五代南方窑场已开始烧造瓷塔,采用分段成形的工艺。

宋代已经具备烧制大型瓷塔的工艺技术,高者近l米,已知的几座瓷塔基本上出土于北方地区塔基的地宫中。

上述3件永和窑瓷塔形体巨大,绿黄釉四门方塔的完整高度不低于1米,是目前已发现的宋代存世瓷塔中最高者之一。

宋代永和窑也是能够烧造瓷塔的为数不多的窑场之一。

由于瓷塔形体高大,工艺复杂,而且造价昂贵,因而烧造数量有限,遗存于世的瓷塔极为稀少。

  永和窑瓷塔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仿木造型,塑制复杂。

采取分段制作、组合成形,以解决塔体超大、胎体难以承受的制作困难。

分接部位选择在屋面半腰处,有利于下部各面封闭,形成完整的围框,这样既增加了自身的强度,也提高承重量。

塔体层位形状存在差异,构件多而杂,工艺要求精细,因而无法拉坯,全为塑制,边线粘接。

勾栏细致,斗拱逼真,屋檐飘逸,瓦拢分明,表现出永和窑匠高超的雕塑技能。

  二、烧焙成熟,工艺先进。

永和窑瓷土先天不足,胎质较粗,发黄,一般器物给人的感觉是火候不高,坯体烧结程度不够,较为疏松,因而曾有人议论永和窑瓷器坯体如瓷似陶。

而永和窑瓷塔坯体烧结好,硬度大,强度高。

此件绿黄釉四门方塔的釉色不仅晶莹纯正,且胎釉结合牢固,没有剥脱。

永和窑瓷偶有一器之上施绿、黄两种釉色的,十分稀少,四门方塔一器之上采用3种釉色更是罕见。

此件褐彩卷草纹六方塔的褐彩卷草纹装饰性强,是永和窑富有特色的纹样,最具代表性;褐彩之上再加以剔划细线的做法只在精细器物上采用,起到了增色添辉作用。

  瓷塔是吉州永和窑的一个重要品种,可谓是瓷中精粹,佛事极品。

随着我们对永和窑瓷塔研究的深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会日益得以彰显。

  编后:

唐代陕西铜川黄堡窑(耀州窑)和河北曲阳窑(定窑)已分别烧造有黑瓷及白瓷塔式罐,开封市城区东北隅存世有闻名遐迩的北宋琉璃塔――开封铁塔,此塔原名开宝寺塔,因塔身通砌褐色琉璃砖,色泽如铁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皇柘元年(1049年),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宋代三彩、瓷制的小型供奉佛塔存世实物罕见,曾出土数尊,如河南密县法海寺出土有北宋三彩密檐式塔及宝箧印经式塔,河北廊坊香河县于辛庄辽代栖隐寺塔基出土有通高0.58米的白瓷佛塔形罐,一并刊图以飨读者。

  

  责编 耕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