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7349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8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北师大版式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乘除法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

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 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

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      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

一共有小树60棵。

五、课后反思:

 

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

星期天,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

认真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

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2、引出: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

12×3 =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13×3   70×5   24×2    16×3

31×3   34×2   24×4    13×5

2、出示饼干图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3﹑出示小明和小玲买的胶卷

⑴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⑵谁买的胶卷更便宜?

(学生尝试解决,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完成作业——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要注意什么问题?

完成课本第5页的第4题。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一个泳圈12元,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⑴12+12+12=36

 

×

10

2

3

30

6

30+6=36

⑶10×3=30

2×3=6

共36元。

答:

需要36元。

五、课后反思:

 

参观科技馆

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一网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校组织“学科学爱科学活动”三(1)班共有60人乘2辆大轿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对比选择,适时引导

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

1、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到几块?

              

分给4个人呢?

分给8个人呢?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玩游戏“夺红旗”

板书设计

参观科技馆

60人坐2辆大客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

60÷2=30﹙人﹚

⑴2×30=6060÷2=30⑵6÷2=360÷2=30

答:

平均每辆车坐30人。

五、课后反思:

 

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植树”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

”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4、比较、选择。

二、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一双鞋子的价钱是77元,一双手套的价钱是7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

⑶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www.xkb1.com

植树

36人参加植树活动,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

36÷3=12﹙组﹚

⑴12×3=3636÷3=12

⑵30÷3=106÷3=2

10+2=12

答:

可以分12组。

四、课后反思:

 

二 观察物体

搭一搭

教学目标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里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用正方体学具示范书中第二个搭建活动,即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再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图形。

边示范边讲解。

2﹑让学生分组进行搭建,并提示:

看哪组同学能通过尽量少的问题快速搭出正确的图形。

3﹑引导学生如何在搭建过程中学会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4﹑在刚刚的搭建过程中,同学们是怎样进行提问的?

都提了哪些问题?

在听清回答之后又是怎样根据回答来搭建立体图形的呢?

请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5﹑讲解如何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6﹑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描述方法,再练几次搭建活动,可以试着搭建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三、学习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第16页第一题。

搭一搭,看一看。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正面画“√”,上面画“○”,右面画“△”)

2﹑课本第16页第二题。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一﹑用正方体搭建立体图形。

二﹑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三﹑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五、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教学要求】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

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推算,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思考方法。

【课时划分】共3课时

1、千克、克、吨………………………………………2课时

2、搭配中的学问………………………………………1课时

1、千克、克、吨

第一课时: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页例题,第20页“练一练“第1、2题,”“实践活动”和“想一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地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体重称,若干袋绿豆(每袋200克),若干台天平。

(按小组定袋数和台数)。

2、每个学生准备两袋盐,一些硬币,纽扣,一个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学生台前做“背一背”游戏)

2、实践体验。

(让学生掂一掂桌上的物体,感受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

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指名答)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哪些秤,(老师粗机出示各种秤的实物和图片)。

(也可电脑显示),如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

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用的台秤和天平。

2、认识千克

(1)称一称(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猜一猜。

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

让学生猜出哪个重?

然后称一称验证。

学生再次感知1千克。

并知道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5)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小结:

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教师指出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1、认识克。

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参照认识千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称,找、掂、说等活动感受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让学生感受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如:

一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

2、单位换算:

(1)理解1千克=1000克。

提问:

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1000克=1千克

(2)教师指出:

国际上通用字母Kg表示千克,g表示克。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例题和“练一练”第1——3题及“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2、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计量物质量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1千克。

3、8千克=()克4000g=()Kg

200克=()千克3Kg=()g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单位“吨”。

大象说:

“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板书:

吨的认识

三、探索新知

(1)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

(出示课件或图片)

①出示1头水牛350Kg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看推算3头水牛的质量。

350×3=1050Kg3头水牛大约重1吨。

②出示一桶油100Kg的情境,让学生推算10桶油的质量。

(方法同上)。

③出示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40人的体重。

(2)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

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付哑玲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质量是100千克,1头牛的质量是350千克。

小组讨论:

()个()的质量是1吨。

学生回答:

100箱苹果是1吨;200付哑玲是1吨;

10袋大米是一吨;3头水牛是1吨;

(1)千克、克和吨之间有什么关系?

(2)探索进率:

(小组把合作把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

①吨、千克、克(从大到小)

②克、千克、吨(从小到大)

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板书:

1吨=1000千克(指名回答)

同时指出“吨”可用字母“t”表示,所以1t=1000Kg(板书)

(1)练习。

4吨=()千克6000千克=()t8000Kg=()t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①请学生举例说明。

②出示课本第21页说一说情境图。

(第一幅图和意思是:

一座桥最多能承受5吨的质量。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

七、课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搭配中的学问题——“配菜”

课本第26页“配菜”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排列、组合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

3、通过让学生借助“学具”,“画搭配的路线图”、画表格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搭配中的学问“有关情境图片”)

2、用几张硬纸片分别写上排骨、鱼、豆腐、油菜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课题。

提问:

从情境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平时吃的菜中哪些属于浑菜?

(鸡、鸭、鱼、肉等。

哪些属于素菜?

(白菜、冬瓜、丝瓜、青菜等)

2、控索方法:

(1)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星期三菜谱中荤菜有两种:

排骨、鱼、素菜两种:

豆腐、油菜。

(2)提出问题

要满足“一荤一素”,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3)小组讨论,展示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搭配方法。

①有四种不同配法:

牛排配豆腐、牛排配油菜、鱼配油菜、鱼配油菜。

②有四种不同配法:

豆腐配牛排、豆腐配鱼、油菜配牛排、油菜配鱼

3、指导看书(课本第26页中的搭配图)。

学生知道:

①画路线搭配法。

②画表格搭配法。

三、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26页“星期五的配菜问题。

四、小结:

要求学生在搭配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四乘法

第一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29页”练一练1—4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立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主题。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每间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课本第28页“购物”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0×2=20×5=23×3=4×200=

23×3=4×15=24×2=12×4=

2、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过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不进位)的乘法。

(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第28页“购物”情境“图)

213元42元12元

一个书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2、理解图意。

(提出: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问题: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钱?

②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3、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4的方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这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

12强调:

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号书写

×4要适当,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

48

上写8;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

积的十位上写4。

(1)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看书自学)

三、巩固、应用。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9页“练一练“第1—4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每31页”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

1、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进位乘法的算理。

(哪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具准备】

1、课本第30页“去游乐场”的情境挂图。

2、每个学生准备小棒4捆(每捆10根)2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3+7=2×9+5=2×3+4=

6×8+3=4×7+5=6×5+8=

2、用竖式计算:

(板演)

23×342×2123×3

二、探索新知

1、去游乐场。

(1)理解图意

(2)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

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①操作感知

学生列出:

16×4这个算式后,师指出:

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个人,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先进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提问:

每行有多少根小棒?

有几行?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订算。

学生发现:

要算4个16根?

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

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每捆10根)方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这两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2)直观演示

(3)竖式计算:

强调书写格式: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16号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4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在积

的个位上写4,4乘16十位上的1

64

加上进上来的2,得6(即60)。

3、练习

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第1、2题。

三、巩固、应用。

四、布置作业。

五、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重点】

1、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2、理解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本第32页乘火车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名回答)

4×8+5=6×9+7=5×4+9=6×4+6=9×7+8=4×4+9=

2、竖式计算(板演)

16×315×6143×3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提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

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2)选择问题。

1、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①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②全班交流。

学生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生:

70×5=350生:

72

2×5=10×5

350+10=360360

(2)比较归纳,选择喜欢的算法。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5个盘子、115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指名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113314224346

×3×5×3×2

二、探索新知

1、0×5=?

(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

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

这里有几盘苹果?

每盘几个?

要求一共有几个苹果?

用加法怎么算?

用乘法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向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

果,继续提问?

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

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