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089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docx

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质量评估3文心雕龙新人教版

阶段质量评估(三) 文心雕龙

一、基础过关(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牍(dú) 譬如(bì) 狂吠(fèi) 锱铢(zī)

B.岑寂(cén)箭镞(zú)玷辱(diàn)补偿(chánɡ)

C.卑鄙(bǐ)弥漫(mǎn)卢梭(suō)炫耀(xuàn)

D.应税(yīnɡ)绽放(diàn)匀称(chèn)允许(yǔn)

解析:

 A.譬—pì;C.漫—màn;D.绽—zhàn。

答案:

 B

2.找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书籍 出神入化 衣锦还乡 疾于求成

B.驰骋 娇揉造作 精美绝伦 明珠暗投

C.发迹 衰朽顽固 脚踏实地 情随事迁

D.回朔 恼羞成怒 幼稚可笑 挈妇将雏

解析:

 A.急于求成;B.矫揉造作;D.回溯。

答案:

 C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

“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

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你这……!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C.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D.我只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来帮我分析:

哪几步迈得对,哪几步迈得不对,怎样才能进步更快而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

解析:

 A.最后的叹号去掉;C.句号放在引号外;D.问号改成句号。

答案:

 B

4.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出门旅行,目的______要回家,______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______,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________了甜蜜。

A.仍然   不然   领会   增添

B.还是   否则   领悟   增加

C.还是   否则   领会   增添

D.仍然   不然   领悟   增加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民进党在救灾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之际邀请达赖访台,自鸣得意地认为是“一箭多雕”:

首先是让当局里外不是人,其次是让大陆左右为难,再次是离间两岸同胞携手抗灾所凝聚起来的情谊。

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C.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一样举足轻重的划时代作家。

D.每次矿难造成的莫名的沉重感不仅来源于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惨重社会伤害,更来源于事件缘何屡屡发生,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的落实工作为何还是演变为空中楼阁?

解析:

 “举足轻重”的意思是“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作家的创作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有重要位置,但不是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少年的孟浩然,对于一部《襄阳耆旧传》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B.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解析:

 A.主客倒置,应为“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C.连词误用,“和”应改为“或”,表示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另外,与“无论”照应,也只能用“或”。

D.关联词“就”误用,与“只有”相搭配的应是“才”。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5分)

跟字们较劲

□唐 伟

清朝雍正帝未登基时,有一次到杭州去游玩,在涌金门外遇到一个卖字的书生。

书生的书法实在是好。

雍正见他写“秋”字时,把“火”写在了“禾”的左边,随口说:

“错了吧!

”书生不以为然,并列举历代名帖,证明自己所写不误。

雍正笑笑,给了书生一堆银子,说:

“别卖字了,还是一心去考你的功名吧。

几年以后,雍正即位。

那书生也科场得意,一口气考到进士,并入了翰林。

一日雍正看到此人的名字,忽忆起往事,即召入见。

雍正给他写了一个“和”字,故意把“口”放在“禾”的左边。

书生当场指出,这是不规范的写法——他竟然没有想到,眼前的皇上就是当年资助自己的恩人!

第二天,他就要受命出任浙江巡抚了,接到圣旨,仔细一看,上面却写着:

须仍向杭州涌金门外卖字三年,然后方可上任。

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汉字很麻烦,一个字往往有许多不同写法。

比方“回”“斗”“创”这些字,至少都有四种不同的写法。

又是繁简之分的,又是异体之别的,烦都烦死了。

文字是思想的衣裳。

华丽的衣服可以掩盖躯体的缺陷,丰富的文字可以粉饰思想的漏洞。

当我们沉醉于语言文化的瑰丽时,我们的思想却正悄悄迷失在类似“回”有四种写法这样的语义泡沫里。

远房表弟“待业”,隔壁大嫂“下岗”。

我说直接叫“失业”多省事,同事小王马上纠正我,说“失业”多没希望啊,他的爸爸妈妈都正在家里耐心“待岗”呢。

想当年,国民党军吃了败仗,总喜欢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好像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处境就会立刻不窘迫一样。

事实上,“饰”和“瞒”一样,都只不过是“骗”字的另一种写法罢了。

意大利符号学专家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里头指出:

“整个宇宙就像是一个装满了镜子的大厅,任何个体在这里既是被反映的对象,又反映着其他的物体。

”在人类的纷繁世界里,因为有了文字做介质,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影像往往会比实际要丰富得多。

就拿前文的故事来说,书生用“秋”字做介质,让皇上见识了什么是学问;皇上又用“和”字做介质,让书生见识了什么是权势。

他们君臣二人在三百年前就跟字们较劲儿,我们在三百年后穿过字的密林在注视他们。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丰富介质和扭曲影像的世界。

文字无辜。

7.本文故事中书生以“字”兴,以“字”衰,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生用“秋”字做介质,让皇上见识了什么是学问;皇上又用“和”字做介质,让书生见识了什么是权势。

总之,在封建专制下,文字成为统治阶级桎梏人们思想的工具。

8.文中举了国民党军队吃了败仗,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的例子,是要说明我们文化中哪个方面?

(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我们文化中有“欺”“瞒”“骗”的一面。

9.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唐伟的《跟字们较劲》分别强调了我们文化的哪些方面?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强调了我们文化优美、博大精深的一面;唐伟的《跟字们较劲》强调了我们文化烦琐,只重形式,忽略了实质的一面。

10.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唐伟的《跟字们较劲》两篇文章在立意上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篇文章都是从文字上看文化,以小见大,见一斑而知全豹。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12分)

生活的诗意

□西 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

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

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

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

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

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

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

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

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中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

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

“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

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

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使,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

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

他们误解了马拉美所说“语言之花”的意思。

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中国读者读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没有诗意。

B.作者批评了当今中国的青年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错误倾向。

C.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

D.诗歌创作中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

E.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解析:

 A项原文无此意;E项原文是说“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都会有诗意。

答案:

 AE

12.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又是什么意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第①段看,人们认为的“诗意”是:

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

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的“诗意”是:

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使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13.文中画线的“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一句,其含意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许多诗人并不了解自己,诗人应该先了解自己的心灵。

14.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什么?

请结合②③两段作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当代诗人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

形成一种陈词滥调,只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当代诗人应该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真实事物,产生心灵感应。

15.请结合全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写作的灵感;②要善于思考,学会从真实事物中发现和挖掘盎然的诗意和深刻的意蕴。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20题。

(13分)

“意境”及“意境”的开拓

评价一首诗的好坏,人们常以“意境”的深、浅、有、无作标准。

学习写诗,当然也要重视“意境”的创作和开拓。

所谓“意境”,新版《辞海》的解释是: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由此可见“意境”的魅力,首先是从形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体现出来的。

例如,在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里,有一篇文章曾用“父女对话”的故事形式议论过如何评价新诗的问题。

故事中的爸爸认为新诗句式长长短短,有时连韵都不押,只好算是一种“啰啰唆唆的讲学语录,琐琐碎碎的日记簿,零零落落的感慨词典”。

女儿听了,先念了一首俞平伯的新诗《到家了》给他听:

“卖硬面饽饽的,/在深夜尖风底下,/这样慢慢地吆喝着。

/我一听到,知道‘到家了!

’”接着再问爸爸:

“北平(北京)地方我没有到过,但是读了这一首诗,仿佛看到了寒风凛冽、叫卖凄厉的北平的夜景。

爸爸,您是住过北平的,觉得这一首诗怎样?

”爸爸听了,点点头说:

“还有点儿意思。

”这位爸爸所说的“意思”,分明是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见解:

从形象描述能使人“历历在目”这一角度上承认了俞平伯的诗作有“意境”。

“意境”的感染力和概括力,除了形象的“栩栩如生”,还要能帮助读者“由此及彼”进行联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境”的大小,不是看作者写出了什么,而是看其能使读者感受到什么。

或者说,要看作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面上并没有直接写出来的许多东西。

正像宋人梅尧臣所说的那样: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大家都知道,诗歌需要分行、押韵,但分行、押韵的文字不一定就是诗,更不一定是好诗。

小孩子猜的谜语,也可以写得句式整齐而朗朗上口,像“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辣椒)、“生根不落地,有叶不开花,街上有得卖,地里不种它”(豆芽菜)之类,不也很有趣味吗?

但要算它是诗,总还有点儿不够格。

然而,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起来也和谜语差不多,却又是人所公认的好诗。

这是为什么?

其间的区别,主要就是因为前者缺少后者所具有的那种“见于言外”的蕴涵或寄托。

“辣椒”和“豆芽菜”的谜语,纯粹只限于描述两种蔬菜本身的特点;而于谦的《石灰吟》,表面上写的是没有生命的矿石,打动读者的却是寓托于上述形象中的那股历劫不磨的浩然正气,也就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

旧时小孩子习字用的描红簿上,也有几句貌似诗的文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虽是叙事体,却像流水账;除了字面上交代的内容,根本没法激起别的联想。

唐代元稹的《行宫绝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看起来也像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曲折生动的情节。

然而,在那貌似孤寂的生活剪影之中,却又分明蕴涵着作者对于人世沧桑的强烈感慨。

越是对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或古代帝王荒淫奢华的生活有所了解的人,就越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容量丰富,因而它也就自然比前者更有“意境”。

由此可见,诗之所以为诗,“意境”是比语言、技法等形式因素更为重要的素质。

只有善于抓住它,表现它,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诗味”或“诗意”。

“意境”是什么?

说到这里,可能比较容易捉摸了;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和拓展意境呢?

我们说,应该有多种方法。

拓展“意境”的途径之一,就是摹“形”要传“神”。

换句话说,所谓形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不能满足于“须眉毕现”的“形似”,而是要求通过对象具体的外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描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或总体上的审美品格。

作者的构思越是新颖别致,语言越是精练,越能用最省俭的手段做到这一点,就越能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也就是越有“意境”的表现。

1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文心》故事中,父亲听了俞平伯的新诗后说“还有点儿意思”中的“意思”就是指诗歌的意境。

B.“‘意境’的感染力和概括力,除了形象的‘栩栩如生’,还要能帮助读者‘由此及彼’进行联想”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宋人梅尧臣所说的一段话具体解释了什么叫做“意境”,他认为“意境”应“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

D.作者认为算不算一首诗或算不算一首好诗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够不够“格”,即看它有无“意境”,有无“诗味”或“诗意”。

E.文中举了大量的古诗为例,其作用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诗的“意境”,如何创造和开拓诗的意境。

解析:

 C项对梅尧臣的话理解不全面;D项说话太绝对。

答案:

 CD

17.根据《辞海》的解释,你认为“意境”应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请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与“情”或“形”与“神”。

18.为什么说小孩子猜的谜语句式整齐且朗朗上口却不能算诗?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儿歌谜语缺乏“见于言外”的蕴涵或寄托,不能激发起读者的想象或情感的共鸣,所以不能称为诗。

19.请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意境是一种形神交融的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而语言和技法只是构成意境的手段。

20.你能以一古诗为例谈谈“形”与“神”的关系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此题主要训练迁移和创造的能力,应联系阅读积累,并仿照作者分析古诗的方法加以回答。

三、语言表达(12分)

21.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

(只写序号)(4分)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正确排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

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