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058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docx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精品文档12页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一、课题的提出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规定: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堂语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

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和目标,我们要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

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其作用不可低估。

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就必须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或课外阅读对象和一种力求趣近或认识的倾向,它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

它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

2.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中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

具体地是指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等。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墨尔本大学教授瑞朋指出:

“阅读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孩子从出生到8岁是文字语言发展最快的时候,其次是四年级到初三,在孩子这一段最容易对阅读发生兴趣的时间里,如果他们的阅读兴趣人为的被压制或剥夺,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就很可能失去阅读的能力。

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3、新课程理念提出: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

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

2、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定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3、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4、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五、实验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阅读兴趣得以激发,需要得以唤醒,意志得以锤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转变教师观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研究内容

1、通过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2、通过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合适书籍的选择、和谐氛围的创建、激励机制的运用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问卷调查法

5、综合检测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方法

1、制定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保本实验与研究的组织建设以及相关的实验管理制度。

2、确立实验班与对比班

实验班:

中心小学一年级一班(30)人;二年级一班(30)人;三年级一班(30)人;四年级一班(30)人;五年级一班(30)人;六年级一班(30)人。

对比班:

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30)人;二年级二班(30)人;三年级二班(30)人;四年级二班(30)人;五年级二班(30)人;六年级二班(30)人。

实验班与对比班是从现成的原有教育情景中根据学生智力程度,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当的条件下选择而来的。

3、所配备的实验教师是具有较高素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采用了对比试验法。

培训实验教师,定期召开实验班、实验教师座谈会,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须探究的问题。

达成共识,研究课题实验的教学模式。

4、具体实验过程

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手抄报比赛、演讲赛、背诵赛、讲故事赛等。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了阅读兴趣和爱好,以形成良好的素质能力。

布置学生自主阅读,并每周举行一至二次的诵读、讲故事活动;每学期分期中和期末进行各类读书活动;利用家长学校,经常与家长联系,鼓励进行亲子阅读;每学期为学生推荐两本好书。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11—、12)设计方案,查阅资料,实验准备。

初步总结,写出测试报告。

第二阶段(、1—、10)开始实验,并初步形成经验。

第三阶段(、11—、12)在深化初步实验的成果上,形成理论,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在充满书香氛围的学校,着实有了另人惊喜的变化。

(一)学校图书馆的变化

学校

图书

实验前(藏书量)

实验后(藏书量)

实验前(人均)

实验后(人均)

32000册

58000册

30册

55册

学校图书馆的变化十分明显,满足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图书种类繁多,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

 年被评为大元市优秀图书馆。

(二)班级图书角的变化

班级

册数

实验前(图书)

实验后(图书)

称号

1、1

120册

376册

书香班级

1、2

112册

198册

2、1

210册

403册

书香班级

2、2

134册

267册

3、1

156册

573册

书香班级

3、2

145册

321册

4、1

78册

563册

书香班级

4、2

150册

321册

书香班级

5、1

190册

490册

书香班级

5、2

223册

320册

6、1

342册

785册

书香班级

6、2

321册

420册

书香班级

对比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班级图书角都有明显的变化,所有实验班均被评委“书香班级”。

学生个人藏书量大幅度增长。

表(三)学生的变化

实验班学生

喜欢课外阅读人数

自觉做摘录的人数

写读书

笔记

安静阅读

自控力(时间)

藏书量

(人均)

研究前

15%

3%

5%

5~10分钟

4本

研究后

96%

92%

57%

25~30分钟

12本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人数大大增多,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形成了一定阅读习惯。

表(四)实验班与对比班阅读能力比照表:

班级级

人数

内容

阅读兴趣浓厚

有自己的阅读方法

课外知识多

写作水平

1、1

42

26

32

23

1、2

20

12

11

11

2、1

45

32

33

24

2、2

18

15

19

16

3、1

38

34

36

32

3、2

20

21

17

12

4、1

46

40

27

29

4、2

23

23

16

17

5、1

41

37

37

34

5、2

22

15

18

16

6、1

45

42

29

27

6、2

24

23

18

18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明显优于对比班。

表(五)学生阅读技能的变化

班级

比例

实验前及格率(%)

实验前优秀率(%)

实验后及格率(%)

实验后优秀率(%)

实验班

90%

47%

100%

86%

对比班

89%

46%

92%

55%

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表(六)学生写作能力的变化

班级

比例

运用好词佳句

结合阅读书籍

读后感

参加征文活动

实验班

95%

64%

78%

42%

对比班

43%

37%

525

23%

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学生变化

1、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在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活动中尝到了阅读的乐趣,明白了读书的意义,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2、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习惯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基本途径:

一是强制,教师反复地要求学生操练,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了某种习惯,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学生逆反心理,二是暗示,教师对学生的习惯通过激励,榜样引导等,使学生对暗示源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趋向行为。

我们着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阅读。

毛泽东小时候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摘记能使人知识精确”,为了便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参考,我们提倡学生准备专用的笔记本作课外读书笔记。

同时,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采用摘抄,列提纲,写读后感等。

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有利于学生运用课外阅读成果,确保了阅读的效果。

并不定期举办最佳读书笔记本评比和展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

进入此项课题的研究以来,各年级语文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创造了很多好的方法,成效明显。

通过对样本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已初步形成。

每天摘录一段话,每周背诵一首诗,每月(或两月)读完一本书。

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可以在书上圈、点、评、画,写出读后感。

这里我们较重视的是写读书笔记。

一段时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一定进展。

通过读书交流,写心得体会,展示读书笔记,使广大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随之形成。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

3、阅读的面逐步扩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在阅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在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在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他们也开始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能力、交往能力、习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提高。

老师有心将学生的优秀周记、作文发表于《南风》校刊,还积极向外投稿、参加各种级别征文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品质得到增强。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后,学生的以下两方面的阅读品质得了增强。

(1)、自控力。

阅读活动中的自控力是对自身行为调控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品质,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

以其作指学生对阅读过程的调控,如当目及不良读物时能自觉抵触;当遇到阅读困难时能合理选择方法自行解决,不轻易放弃阅读等。

一开始,我们实验组老师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了一本书,没翻几页便跑去换一本,有的学生一节课换了不下5-6本书。

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是一本书,甚至是一篇文章也没看完。

很显然,学生没有注意阅读的方法,有的文章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只是他还没看到自己喜欢的情节就已舍弃了,自从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后,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用浏览、跳读等方法来找自己喜欢的篇章来读,不至于一本一本地换,既影响他人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2)、自主性。

所谓“课外阅读”大多数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进行独立阅读活动,所以自主性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阅读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包含能独立地提出读书目标;能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创造性的见解等因素。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教师思想重视,学校读书氛围浓厚,再加上教师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很多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是在阅读中均能形成自主独特的见解。

5、学生个人藏书量明显增加。

在实验开始的初期,老师们感到最大的困难不是“如何读”,而是“读什么”,学生课外阅读资源的缺乏才是最大的问题。

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必须两条腿走路,将学校图书室藏书、学生个人藏书结合起来。

通过各年级的宣传动员,再加上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学生个人藏书量大幅度增长。

每班拥有图书260~800本左右。

6、社会的认同度的变化

在小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了广泛的关心和支持。

看着孩子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进步,看着孩子在书的世界里迅速成熟,家长们不在担心读课外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许多家长更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为孩子建立起了家庭图书馆,许多孩子收到节日礼物是父母送的课外书。

老师的变化

1、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为了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善于实践,勤于反思,不仅善教,更加善学,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通过撰写教学叙事、美文推荐、写博客日志、热点讨论、心得交流、等形式,提供了一个个相互勉励,展示才华的平台,以促教师在读书中静思,在交流中提升。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对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促进作用;破除了课外阅读“加负论”,认识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独特作用;破除了课外阅读“随意论”,认识到教师的指导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

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错误认识亦彻底得到消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自觉地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直面“大语文”的挑战。

2、转变了教学行为

教师理念的转变首先引起了教学行为的变化。

备课教师们的课前准备已不在仅局限于教材、教参,而是多方查阅资料,从作者生平到写作背景,从相关知识到各种史料传说,凡是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的材料,总是尽力获取,合理处理教案,设计有效措施,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

上课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材料,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作业课前预习时结合课文内容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给学生提出查阅相关资料的要求,并告诉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课后平时组织布置阅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

检测把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测融入各种考查、考试中,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提高。

各种检测卷的命题中也渗透了相当比例的课外阅读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人们常说,“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

我们语文教研组实现了科研即教研,教研即科研的目标,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的局面,课题研究成了教研活动的灵魂。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各教研组成员以“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说课,相互评课。

一次次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文字训练与课文分析的关系;学生质疑与读书思考的关系;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系。

但都贯穿了这样一个理念,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接受创新精神的熏陶。

3、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首先正常开展课题组活动,使活动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保证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人员入手,然后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活动质量。

因此,课题组活动已贯穿于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

活动包括理论学习、交流体会、展示研讨课、集体评议等,形式灵活多样。

坚持每月两次的案例分析,每周一次博客论点观点碰撞。

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

对共同关心的热点、新课程碰到的难点、疑点进行深入探讨。

9、课题组获奖情况

十、问题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困惑:

1、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

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2、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尤其样本班的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

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3、课外阅读不能只是语文课的专利。

现在一提课外阅读,就觉得是语文课的事,实际上外阅读指导不能单凭语文课进行,所有学科都可以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象美术的鉴赏,音乐的欣赏等都牵涉到创作背景,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4、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里面既有宝藏,也有垃圾。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后,如何避免学生接触不良文化,还需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朱林海、丁德潜:

《新课程课堂教学论》南方出版社2019年3月

亓殿强:

《当代教育科学》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

杜以坚:

《沂蒙教育》大元市教育局

欧楚平:

《小学生课外阅读》浙江教育出版社

刘海聘:

《课外阅读研究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争平、丁志鹏.《小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

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

韦志成、韦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

《山东教育》2019年3期2019年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