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7004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docx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

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

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

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

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

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

爱、恨;表示使令:

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

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

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

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

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

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

几、许多;表序数:

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

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

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

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

都、全;表示语气:

可、倒;表示否定:

不、没;表示时间:

刚、恰好;表示程度:

很、极;表示情势:

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

和、与、并、或、及;关联词:

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

的、得;动态助词:

着、了、过;语气助词:

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

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

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

(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

定义参见课本。

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

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

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

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

动+名、动+代。

特点:

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

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

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

定义详见课本。

基本结构:

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

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

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

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

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

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

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

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

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

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

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

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

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

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

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

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

如:

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

(单句)

(2)、复句的类型:

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

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

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

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

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

划分步骤:

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

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

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

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

)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

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

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

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

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

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

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

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

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219

回答者:

linghanqi86

 

修辞手法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

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

可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针(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

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

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

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

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

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

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

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

“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

“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

“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岳阳楼记》)意为:

“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