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6469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栽培学复习资料2.docx

栽培学复习资料2

小麦栽培

第一节概述

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与地位:

1,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

2,小麦籽粒营养丰富

3,小麦加工后的副产品是良好的饲料

4,麦秆可制作手工艺品,也可作为造纸原料

5,易于贮藏和运输,是主要的商品粮之一,在国际国内的粮食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

6,小麦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

7,可与多种作物间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

8,小麦在耕作等环节中都便于实行机械化操作

冬小麦:

头年秋冬季播种,第二年夏秋收获的小麦,东北种植

春小麦:

当年春季播种,当年秋季收获的小麦

世界上,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比例约为3:

1,春小麦集中在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

2007年全球小麦种植面积2.20亿公顷,总产6.5亿吨,单产2.95吨/公顷

主产国和高产国

(1)主产国面积超过1.5亩的国家:

中国、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2)高产国单产超过8吨/公顷的国家:

荷兰、新西兰;

超过7吨/公顷的国家:

法国、爱尔兰、英国等

世界各国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

1,采用高产、抗病、耐肥、抗倒伏品种

2,增施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3,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作物培肥地力

4,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方法

5,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

我国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421万公顷,总产1.15亿吨,单产4.75吨/公顷

主产省和高产省

(1)主产省种植面积最大的5个省区:

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

(2)高产省单产最高的5个省市:

北京、河北、天津、河南、江苏

单产增加主要原因:

推广种植高产、抗病的矮秆、半矮秆小麦新品种;灌溉面积扩大;肥料投入增加。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趋于集中,专用小麦发展迅速,小麦加工业初具规模

我国小麦主要存在问题:

小麦品质不高(面筋强度较差,稳定时间短,拉伸面积小);商品小麦质量不稳;生产成本较高(每亩300元以上);产业化发展滞后

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栽培小麦:

禾本科小麦族、小麦亚族的小麦属(Triticum)

按进化程度分为野生种、带皮栽培种、裸粒栽培种

小麦发育特性:

一、春化阶段

根据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需的低温程度和时间长短,分为冬性品种(春化要求温度低,时间长,0-8℃35天以上),半冬性品种(3-15℃15-35d),春性品种(5-20℃5-15d)

春化部位:

萌动的胚或幼苗的生长点,长日促进春化;

不同类型品种的苗期耐寒性和生长特性:

冬性小麦耐寒能力强,越冬期间匍伏地面,叶片较狭而色浓;春性小麦耐寒性弱,易受冻害,幼苗直立,叶片较宽而色淡。

春化阶段结束的标志:

经典理论,目前的看法:

生长锥伸长是积温效应,不同品种随冬性程度增加,到达伸长期的有效积温值及天数增加。

生理代谢变化:

春化结束阶段后,生理代谢发生明显变化,代谢强度加快,蒸腾强度提高,细胞持水力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物质积累速度加快,呼吸强度提高,抗寒力显著减弱。

二、光照阶段(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分化期时结束)

类型:

反应迟钝型(南方春性小麦)、反应中等型(>8h,半冬性品种)、反应敏感型(>12h,冬性小麦)

光照阶段最适温度:

15-20℃,低于10℃或高于25℃会降低光照阶段的速度。

感应日长的部位:

叶片

影响因子:

光照强度不足,光合产物少,麦株体内代谢活动弱,光照阶段进行慢;氮肥水平高,含氮化合物高,消耗糖分多,光照阶段时间延长。

延长光照阶段,增加每穗的小穗和小花数。

 

发芽:

发芽过程:

胚根鞘伸长先突破种皮而“露嘴”,随后胚芽鞘破皮而出;

发芽标准:

胚根与麦粒等长,胚芽长为麦粒一半时;

发芽条件:

最低温度l一2℃,最高温度为30一35℃,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土壤湿度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一80%。

出苗:

出苗标准:

第一真叶从芽鞘顶端伸出至2—3cm,田间有50%的苗时,为出苗期;

出苗所需时间:

播种到萌发,约需50-60℃积温;芽鞘每伸长1cm需10--12℃积温。

出苗后每长1片叶,约需80℃左右的积温。

影响出苗的好坏和快慢的条件:

播后温度、土壤水分、整地质量。

根的生长:

种子根:

种子萌发时从胚轴上长出,至第一真叶展开时停止发生,一般3—5条种子根细而坚韧,入土深。

主要功能期,出苗至拔节,可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种子根前期作用大,生长稳定,与稳产性有关

次生根:

三叶期后在茎节上发生,每节上一般2—3条,上部节3—5条。

发根时间长,根量大,后期作用大,对增产起重要作用。

主茎叶龄(n)与发根节位的关系:

n—3,I、Ⅱ分蘖发根起始叶龄为2—2.5叶。

次生根较粗,入土浅;

小麦根系分布:

0-20cm占70—80%,20—40cm占10-15%,40cm以下占10一15%。

次生根分组:

下层根,胚芽鞘节和1、2节上的根;中层根,三叶至拔节前;中下层根促进分蘖发生,对穗数起决定作用。

上层根,拔节后出现,发生迟,分布在表土层,活力高、吸收能力强,对巩固分蘖成穗及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影响较大。

影响根系生长的条件:

⏹温度:

最低2℃;最适l6—20℃,最高30℃

⏹水分:

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最适,南方小麦渍水为害问题;

⏹养分:

适量氮肥促进根系生长,过多叶片和分蘖生长过旺,根生长减弱,易发生倒伏。

缺磷根系生长差,麦苗瘦弱。

⏹光照:

光照强度愈弱,根系生长愈差。

光照越强,阻碍顶端生长,会形成碳水化合物,促进根生长

叶的生长:

叶片分化形成过程:

叶原基分化期、细胞分裂期和伸长期。

功能期:

叶片定型到衰老枯黄;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养分输出;持续天数随品种、叶位、气候、栽培条件而异。

1/3叶片衰老时,基本过了功能期

主茎叶数:

因品种、播期、气候而不同

影响叶片生长的因子:

温度较高,肥水适量,光照充足时,生长较快,大小适中,功能期长,光合强度大。

叶的功能及分组:

(1)近根叶着生于分蘖节,拔节前定型和起作用。

近根叶数因品种、播期及环境变异较大。

(2)茎生叶着生在伸长节上,在拔节至孕穗期定型和进入功能盛期。

茎生叶与伸长节间数相同,各类小麦一般均为4—6叶。

茎生叶主要供给茎、穗生长的养分。

叶面积指数(LAI):

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孕穗期最高,最大值<6.5

利用主茎叶数可判断品种的春冬性

分蘖及其成穗:

分蘖节的作用:

发生分蘖,贮藏养分

★叶蘖同伸关系:

适期播种条件下,出苗后15-20d,主茎出现第三叶时,可长出胚芽鞘分蘖,主茎第四叶伸出时,第一叶分蘖伸出;第五叶出生时,第二叶分蘖长出,分蘖发生和主茎叶片出现保持n-3的关系,称为叶蘖同伸关系。

分蘖发生后,主茎每长一新叶,分蘖也伸出一新叶。

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为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也遵循叶蘖同伸规律。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拔节期后由于生长和营养中心转移,分蘖向两级分化,大蘖迅速赶上主茎,最后抽穗称为有效蘖;后生的高位小蘖生长缓慢,最终死亡,成为无效蘖

主茎与分蘖间生长上的差距及发育的不均衡性,是造成分蘖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分蘖动态曲线:

北方小麦:

双峰曲线,南方冬小麦:

单峰曲线

为了提高分蘖成穗率,要促进早期分蘖,控制中后期分蘖

 

影响分蘖成穗的条件:

⏹品种:

冬性品种分蘖力较强,春性品种分蘖力较弱。

⏹温度:

最低3—4℃,最适13—18℃;不同品种反应不同,主茎型品种反应范围较窄,最低6℃,适温为8—15℃,19℃以上受抑制;分蘖型品种温度范围较广,最低温为4℃,适温为6—17℃。

⏹光照强度:

同一品种总茎数及分蘖持续期与分蘖期总辐射量呈显著正相关。

⏹水分:

最适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一80%。

⏹养分:

氮素营养高,可提高分蘖力和有效分蘖率。

茎的生长:

茎的形态:

圆筒形,表面大多光滑,主茎节间数4—7个,一般5个,迟熟品种较多。

节间长度自下而上渐次增长,茎秆抗倒性与基部节间长短、厚薄有关,短而粗壮、茎壁较厚的抗倒伏能力较强

茎生长的条件:

光照阶段结束,温度10℃以上

拔节:

幼茎长3—4cm,茎生长点伸出地面,小麦幼穗正处在小花分化期。

影响茎生长的环境条件:

(1)温度:

10℃以上,温度高于20℃,茎伸长快,软弱,易发生倒伏。

(2)光照:

光照弱,机械组织发育差,茎壁薄,抗倒能力低。

(3)肥料:

氮肥不足,茎秆细弱;氮素过多,叶片中游离氮浓度高,茎内的同化产物积累少,叶面积大,遮阴,影响茎秆的充实。

磷肥能促进茎的发育,提高抗折断的能力。

钾肥促进叶片中糖分向茎秆运输,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增强茎秆机械组织。

(4)水分:

拔节到抽穗,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需要充足的水分。

但水分过多,茎叶徒长,木质化程度减弱,抗倒能力下降。

穗的分化与发育:

小麦为复穗状花序,互生

小穗由小穗轴,两片护颖和3-9朵小花组成。

小花由外颖、内颖、三个雄蕊、一个雌蕊和两枚鳞片组成。

穗分化过程:

初生期、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四分体形成期

增加穗粒数的途径:

在一定小穗小花基础上减少小花退化,提高小花结实率

小花退化原因:

穗位上着生位置和养分竞争能力的差异;

小花退化阶段:

第一阶段为急剧退化期,从叶环距4—7cm(四分体时期)至穗全部露出剑叶鞘,持续5天左右,退化速度快,数量大,约占总退化量的70%左右。

第二阶段为缓退期,从穗全部露出剑叶鞘到开花,时间长,退化速度慢,数量少,占总退化数的10一20%。

叶穗同伸关系:

⏹伸长期:

9-10叶品种3叶期,11-12叶4叶期,13-14叶品种5叶期,15-16叶品种5-7叶期。

经历1个叶龄左右。

⏹单棱期:

品种间差异大,1-4个叶龄期不等。

9-10叶品种4-5叶期,1个叶龄期;11-12的品种,5-6叶期,1-1.5个叶龄期;13-14的品种,6-8叶或7-8叶期,2个叶龄期;15-16的品种6-9叶或6-10叶,3-4个叶龄期。

⏹二棱期:

倒数第5叶期,1-2个叶龄期。

⏹小花原基分化期,倒数第4叶期,拔节期。

⏹雌雄蕊分化期:

倒3叶期至倒2叶初。

⏹药隔形成期:

倒2叶期至剑叶出生初期。

⏹剑叶抽出过程至孕穗期,经历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及四分子形成期。

影响穗分化的条件:

⏹日照时数:

短光照延长小穗小花分化期,

⏹温度:

较低温度下光照阶段进行缓慢,穗分化期延长,有利形成大穗。

低温不孕;

⏹水分:

不足,幼穗分化期缩短,药隔和减数分裂期,水分“临界期”,

⏹养分:

氮肥可促进小穗、小花分化强度,延长穗分化时间;拔节期施氮促进小穗、小花分化;药隔到四分体期保持适量氮素水平及较高含糖量,结实率高。

缺磷影响性细胞发育,导致花粉、胚珠不孕。

籽粒的发育与灌浆成熟

抽穗:

顶小穗露出剑叶鞘。

开花顺序:

同一穗上以中部稍上小穗先开花,然后向上下依次开花;每一小穗基部小花先开,由下而上相继开花;上午9—11时和下午3—5时开花高峰。

影响开花的条件:

最适温度为20℃左右,最适大气相对湿度为70一80%。

温度低于9一ll℃或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30%或多雨湿度过大,均会影响受精能力。

胚和胚乳的发育:

籽粒体积的大小,决定于胚乳细胞数的多少,胚乳细胞愈多,籽拉可能愈大。

胚乳细胞的分裂受环境影响很大,主要决定于当时同化物的供应,增加开花后同化物的供应,可以增加胚乳细胞组织和粒重。

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1)乳熟期(milkingstage)一般为10一15天,气温低、湿度大的条件下,较长。

高温干燥缩短乳熟期,积累养分少,麦粒瘦小。

乳熟期间,含氮物的积累量可达麦粒总含量的70%一80%,碳水化合物为50%一60%;

(2)蜡熟期(黄熟期,waxstage)持续5—10天左右,麦粒中的可溶性物质大量转化为非溶性的贮藏物质;含水率下降到20%左右;(3)完熟期(completematuritystage)植株枯黄,麦粒变硬,含水率下降到14%一16%

提高粒重的途径:

提高库容:

籽粒容积是影响粒重的重要限制因子,它决定于品种遗传特性和籽粒形成期胚乳细胞的发育状况。

增加源强度:

延缓开花后叶片衰老,维持较大的叶面积持续期,增加干物质生产。

第三节小麦栽培技术

麦田群体结构的概念:

各生育阶段的群体大小、分布、长相及其动态变化。

群体大小:

苗、茎、蘖、穗的多少,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和根系发达程度等;

群体分布:

叶片的长度、叶层分布、植株分布的均匀和整齐程度等,

群体动态:

不同生育阶段群体叶面积变化和分蘖消长动态等。

生产上常用的群体指标:

(1)苗、茎蘖、穗数:

单位面积的苗数、年前茎蘖数、年后最高茎蘖数和穗数

(2)叶面积指数

⏹(3)产量结构:

穗数、粒数和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

每公顷基本苗数=每公顷预期穗数/单株平均穗数

每公顷播种量(kg)=每公顷基本苗数/每kg种子粒数×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每kg种子粒数可用干粒重计算而得:

每kg种子粒数=1000×1000/干粒重(g)

田间出苗率受整地质量和播种量的影响很大,一般70%一80%。

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原则:

在满足所需必要穗数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基本苗数,压缩群体起点,增加分蘖穗的比例,改善群体质量,在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

理由:

在基本苗不同的各种群体中,存在成穗数不同的个体,它们的平均每穗粒数、千粒重及单穗重均随单株成数增加而提高,基本苗数越少,单株成穗数越多,单穗重越高。

群体发展的促控指标:

⏹1.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的茎蘖数

⏹2.适当提前茎蘖数的高峰期和降低高峰茎蘖数

⏹3.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指数

播种技术:

1,适期播种

适播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栽培制度等而定。

冬性品种播种适期的日平均气温为16一18℃,半冬性品种约为14—16℃,春性品种约为12—14℃;

冬小麦的适播期以满足冬前形成壮苗所需积温,而又不致于引起当年拔节为原则。

冬前达到壮苗指标所需零度以上的积温,半冬性品种700一800℃,春性品种600℃左右;

不同地区的播种期:

从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浙江省11月初(立冬前后)

2,种子处理

(1)精选种子

作为播种材料的种子,在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方面符合种子质量的要求。

一般种子纯度应在96%以上,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高于90%。

为达到以上标准,播种前应进行种子精选,剔除空、瘪、病虫害粒,杂草种子秸秆等夹杂物。

方法:

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1.10~1.20)。

(2)消毒

消灭病菌(小麦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叶枯病)。

方法:

温汤浸种(54-55℃)、药剂浸(拌)种

3,播种方式

(1)条播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后期通风透光条件较好,便于田间管理和套种或间作其他作物。

条播有宽幅条播,播幅13—20cm,幅距16—24cm;窄行条播,行距15—20cm;宽窄行条播,宽行30一35cm,狭行20cm。

(2)撒播省工,有利抢时播种;要问题是覆土深浅不易一致,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差,麦田管理不便。

(3)点播点播的优点是播种深浅一致,出苗齐全,便于集中施肥和麦田管理。

密点播,缩小行距、增加穴数和减小每穴粒数,麦苗生长均匀,穴内株间的竞争作用减少,成穗率提高,增产作用明显。

4,播种量

决定稻种量因素:

气候、土壤、施肥和栽培技术水平;

高产经验:

每公顷75-150kg,以“斤种万苗”估算,基本苗为150-300万/hm2;

决定依据与方法:

由当地生产水平和品种分蘖的强弱及成穗率的高低,估算出单位面积适宜的穗数,再根据土壤肥力、播种早迟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量。

如土壤肥力较差,品种分蘖力较弱,成穗率低,以主茎穗为主的每公顷播150kg;土壤肥沃或施肥水平较高的丰产田,以分蘖成穗为主每公顷约75kg;

5,提高播种质量

要求:

播深适宜、深浅一致、落子均匀、消灭三子(深子、露子、丛子)。

播深视土壤水分和温度而定;在气候温暖,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一般播种深度以3cm为宜,在寒冷和土壤干旱地区,可酌情增加播种深度,以4—5cm为好。

匀播能使麦株分布均匀,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因此要求做到按畦称种,均匀播种.对于撒播麦,可用斩土的方法覆盖,保证覆土均匀.

 

需肥和吸肥规律

需肥量:

因气候、品种、栽培条件与施肥水平等不同而异;生产100kg麦粒,氮素2.94kg(变幅2.26-3.67kg),磷素(P205)1.32kg(变幅1.09-1.66kg),钾(K2O)3.19kg(变幅2.42-5.50kg)。

不同生育期养分代谢特点:

苗期氮素代谢旺盛,对磷、钾反应敏感,但吸收养分的能力弱,积累量不多;拔节期,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幼穗分化与发育需要养分多,而茎秆充实要求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孕穗期,养分的吸收和积累最大;抽穗开花后,碳代谢占绝对优势,根系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并趋于停止,养分吸收量一般较少。

吸收需求与产量的关系: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后期的养分吸收量有增加的趋势。

施肥种类及其作用:

1.基肥播前施用,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施磷、钾化肥;作用:

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对出苗、幼苗生长和早期分蘖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2.苗肥(麦枪肥):

齐苗至三叶期施用,以速效氮肥为主;作用:

促进发根和分蘖;

3.拔节孕穗肥小麦生长旺期,需肥量多。

作用:

扩大后期叶面积,延长幼穗分化的活动时间,增加每穗小花数。

拔节期施肥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促进基部节间伸长,易倒伏;高产栽培强调重视孕穗肥。

4.根外追肥一般在抽穗后进行;作用:

防止叶片早衰;采用叶面喷施,常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1%一2%。

施肥原则有利于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达到早发壮苗;有利于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控制茎秆基部节间的伸长,增强抗倒能力;有利于防止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根据以上要求,高产栽培的施肥应采用“前促、中控、后攻”的“两促”施肥法。

小麦两促施肥法的增产作用:

第一促是指施好基、苗肥。

基肥的肥料类型和用量;苗肥的施用时期:

2叶1心前

第二促是指施好穗肥。

目的是满足小麦长穗增粒期吸肥高峰对养分的要求,对提高分蘖成穗,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结实率,防止早衰和提高粒重与增产有显著效果。

小麦一生中的耗水量需500mm左右

倒伏类型:

根倒伏和茎倒伏

根倒伏:

因耕作层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浅或因土壤水分过多,根系发育不良造成的;

茎倒伏:

氮肥施用过多或施用时间不当,中部叶片徒长或密度过大,群体生长过旺,通风透光不良,以致基部节间柔弱,不能抵御大风雨;

倒伏危害:

小麦倒伏造成群体郁闭,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田间湿度增加,病害加重,灌浆不足,结实不良,麦粒皱缩,产量降低,品质恶化,并造成收获操作困难。

防止倒伏对策:

①选用秆矮、耐肥抗倒的品种;

②适期适量播种;适时播种的早出苗、早分蘖,苗体壮;稀播匀播,麦苗健壮,群体适中;

③合理施肥;肥料用量适当,采用“两促”法施肥,控制腊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④培土压泥;在4--5叶期,结合清沟,利用沟泥培土压麦,抑制迟生小分蘖,延缓主茎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个体生育健壮,抗倒能力增强。

⑤镇压敲麦;旺长麦在3叶期后至拔节期前多次敲麦或压麦,抑制麦苗生长,使茎秆矮壮,茎壁增厚,提高抗倒能力;注意:

田土过硬或过烂时不能敲,以免敲坏麦叶或泥土粘住麦叶。

⑥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小麦拔节前,每亩用200-300ppm多效唑溶液50kg,叶面喷施。

南方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

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粘虫和麦蚜。

收获适期:

蜡熟末期

小麦栽培科学研究进展:

轻型栽培、优质栽培、节水栽培、群体质量栽培

小麦群体质量指标:

开花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适宜LAI是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指标,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指标。

油菜栽培

第一节概况

油菜的生产意义:

1,四大食用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芝麻)之一,全球第2,中国第一

2,用途广:

油,菜籽饼

3,蜜源作物

4,冬季油料作物

油菜品质改良:

提高亚酸和亚油酸含量,降低芥酸含量

★双低油菜:

低硫代葡萄糖苷,低芥酸

全世界油菜总面积为2800万hm2,每公顷产量1600kg,总产量4200-4500万t;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油菜主产国:

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波兰和澳大利亚等,以加拿大发展最快

单产以欧洲最高,荷兰的记录产量4000kg/公顷,德国、法国和英国平均产量超3000kg/公顷。

我国油菜种植面积2010年达750万公顷,单产1800公斤/公顷,总产达14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分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

发展特点:

产区相对集中、生产发展迅速、品质改良成效显著(双低油菜品种比重超过70%)、产业化经营起步

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品种插花种植,品质不及进口菜籽(含油率偏低,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含水量偏高),劳动力成本高,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第二节品种类型与分类

油菜:

以收获籽粒供榨油为栽培目的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统称为油菜,低温长日照作物

基本种与复合种间的关系:

黑芥

(n=8)b

埃塞俄比亚芥芥菜型油菜

(n=17)bc(n=18)ab

 

甘蓝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

(n=9)c(n=19)ac(n=10)a

普遍认为存在两个起源中心:

亚洲:

以中国和印度为主,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黑芥的起源中心。

欧洲:

甘蓝、白菜型油菜、黑芥和甘蓝型油菜的起源中心。

近来认为:

非洲东北部:

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的起源中心。

分布:

白菜型油菜:

欧洲、亚洲、美洲及北非均有分布。

芥菜型油菜:

欧亚大陆。

集中分布于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俄罗斯中亚部分。

甘蓝型油菜:

欧洲。

油菜三大栽培类型:

第三节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油菜的生育阶段:

苗期:

从种子发芽、出苗到现蕾称为苗期。

约占全生育期长的60%,是生长根、叶等营养器官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植株形成叶簇。

浙江省在12月中、下旬主茎顶部开始花芽分化。

蕾薹期:

当主茎顶端出现绿色花蕾时,称为现蕾期。

主茎伸长达到10cm高时称为抽薹。

蕾薹期茎叶和花芽增长很快,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时期,也是争取薹壮、枝多、蕾多的时期。

开花结果期:

从始花到终花为开花结果期,是以生殖生长为主的时期,也是争取果多、粒多的时期。

角果成熟期:

从终花到成熟。

营养生长逐渐停止。

角果和种子迅速发育,种子的干物质和油分很快增加,是争取籽粒饱满和提高含油量的时期。

根据对低温春化程度的要求不同,油菜可以分为春性、冬性和半冬性3类。

根系:

直根系。

苗期根系生长快于地上部;春季根系向水平方向发展;盛花期根量达最大。

根颈:

栽培上常将根之上和幼茎连接处的一小段幼茎称为根颈。

根颈形成:

由于次生形成层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而加大直径,在越冬前后由于在次生木质部薄壁细胞群中,有一部分细胞能进行分裂活动,形成额外形成层,并由它产生新的导管和筛管以及大量的薄壁细胞。

这些组织称为三生组织,使根颈变粗。

根颈功能:

形成不定根,在增粗过程中,大约在4、5叶期皮层破裂。

在根颈下部紧靠根部的组织里,开始向外产生不定根,使根系扩大。

如果是弱苗则仍保留着表皮及皮层,不能产生很多不定根;贮藏养分;根颈粗短、根系发达的为壮苗,反之为弱苗。

叶片:

两片肾形子叶+真叶

主茎总叶数:

甘蓝型晚熟品种30-35叶。

早、中熟品种20-30叶。

 

根据着生位置,(甘蓝型油菜)叶片可分为三类:

长柄叶:

占1/2;苗期生长;着生于缩茎段。

(功能最长,影响根、根颈)

短柄叶:

占1/4;现蕾后生长;着生于伸茎段。

(面积最大,影响茎、分枝、花序、角果、种子。

春发稳长调控对象)

无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