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6343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雪灾原因文档2篇.docx

雪灾原因文档2篇

 

2020雪灾原因文档2篇

2020snowdisastercausedocument

编订:

JinTaiCollege

2020雪灾原因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

情况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反映某种临时性情况、事故的报告。

实事求是、实情准确,分析有据、详略得当,是写好情况报告的关键。

本文档根据情况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2020雪灾原因文档

2、篇章2:

中国南方发生雪灾的原因文档

篇章1:

2020雪灾原因文档

长达一个月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一千一百一十一亿元人民币。

今年一月十日以来在中国发生的极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降温幅度和降水强度之大,覆盖地域之广,历史罕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灾害发生时段恰逢春运高峰,主要发生地域又是中国交通、电力、煤炭和其它物资运送的重要通道和人口稠密地区,因此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呈现叠加放大效应,给灾区民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

拉尼娜现象是造成南方冰雪灾害部分原因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考利表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之一就是造成东亚地区的寒冷冬季,因此拉尼娜是中国发生雪灾的部分原因。

同时,考利强调,中国雪灾是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拉尼娜并不是唯一的祸因。

考利还指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季风区往往出现更强烈的季风和大量的洪水,大西洋飓风的发生频率会变得更高。

考利表示,拉尼娜现象自XX年年第三季度起出现,目前收集到的信息显示,这一现象今年第二季度将继续持续,而且有可能延伸到第三季度。

美国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除中国南方遭受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外,世界其他一些地区近几个月来出现的多起气候异常事件都与本轮拉尼娜现象有关系。

美国洛杉矶气象局专家约翰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去年秋季发生罕见的山林大火,火灾波及7个县,导致大火的强风就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加州中北部地区近期出现罕见的雨雪天气,引发多起泥石流等灾害,这同样与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联;去年秘鲁海滩曾发现大批死鸟,这一反常事件背后的“黑手”也是拉尼娜现象。

约翰说,从去年开始,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出现拉尼娜现象后迅速发展,到今年1月海表温度已连续数月较常年同期偏低。

他说,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这就包括中国部分地区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

这位专家认为,虽然现在还很难准确预测,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几率会增加。

他同时指出,只要各国气象机构之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就一定能降低灾害损失。

美国xxx大学的华人学者郦永刚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南方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郦永刚赞同中国专家对雪灾成因的分析,认为是拉尼娜现象把暖湿气流带到气温很低的中国南方地区,结果导致强降雪。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拉尼娜现象已形成

世界气象组织1日公布最新一份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监测报告说,目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有可能持续至20xx年第一季度。

报告说,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比以往低了1.5摄氏度,这种偏差与历史上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期相比属于中等程度。

不过,和以往拉尼娜现象的区别在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比通常要低,而一般在典型的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这一区域的海水温度会比通常情况下高一些。

因此,气象组织预计,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可能会与典型的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影响不符,各地区在防范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时,需要参考一些权威机构提供的有关特定地区的具体气候变化预测。

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全球异常寒冬引科学家关注 冰川时代可能再临

XX年的新年异常寒冷,几乎整个北半球都遭受着极度低温的考验。

来自西伯利亚的持续寒流已经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日本夺去上千条人命,并波及我国河南陇海地区。

就连往常属于温暖地带的南欧、印度都发生了暴雪,导致大批人畜冻死。

为什么今年这么冷?

科学家们纷纷提出各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地球在温室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突然进入“冰川时代”的可能。

美国国防部报告:

未来10年气候恶劣

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观众一定对特技画面还记忆犹新,但是这并不完全是幻想。

影片《后天》的题材正是源自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政府报告。

XX年2月被媒体曝光的这份报告称,在20xx年至2020年,全球将出现一场巨大的气候突变,会导致美洲、亚洲在内的北方地区出现干冷气候,亚洲的季风气候会减弱,间歇性地出现。

报告里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完成的。

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

gbn的报告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一个科学依据是他们发现,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地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

gbn报告的另一个科学依据是,随着现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格陵兰岛的冰也在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淡水通过陆地上的河流,汇集到了北大西洋,这样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不断降低,盐度的降低导致海水失去了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使海洋的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热的地方更热,冷的地方更冷。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未来10年内出现“后天”现象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XX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印度洋海啸惹的祸:

海底巨震降温地球20年

对于全球异常寒冷的现象,我国科学家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也是一种解释:

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

这种学说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但是XX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尼8.7级地震海啸改变了这个趋势。

事实上,XX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XX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下了近9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

XX年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

XX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

而XX年年末,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

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全球低温冷害事件频发。

数十年来罕见的寒潮更是袭击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

根据“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理论,海洋巨震减弱了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

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称,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曾使全球变冷,引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冷地球周期”。

他们认为XX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海啸也是全球变冷的一个信号,将给地球带来至少30年的变冷效应。

不过这种观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拉尼娜现象:

地球进入变冷周期

地球在百年内步入冰河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不过有科学家认为,从XX年开始,全球气候将从30年的温暖期转入30年的低温期。

人们可能对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

1947-1976的全球性寒冷天气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

1971年人们从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

按这个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xxx学院的研究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

XX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

但也有科学家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

而且过去近30年来北极冰川消融的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数据显示,自1978年11月以来,北极圈气候变暖的速度比地球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整整快了7倍。

美国xxx大学地球系统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克里斯蒂说:

“全球变暖其实看起来并不是全球性的。

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

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

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

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小知识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

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

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

篇章2:

中国南方发生雪灾的原因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最近南方天气异常,暴雪成灾,从宏观气候到微观天气的顺序可探求此次气象灾害的原因。

一、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

今年全球的气候大背景是拉尼娜,厄尔尼诺我们较熟悉,但对于她的姐妹拉尼娜我们还很陌生。

拉尼娜是同厄尔尼诺相反的气候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

小小的0.5度,又远在南美洲,但却对我国造成了极大影响。

1.南太平洋的气温偏低是怎样扩散到全球的。

海洋表层的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即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即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

2.西太平洋上升运动的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的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的阻拦,副高两侧的风带,一是北方强大的寒冷的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的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的控制之下。

3.风带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1)西风带。

西风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的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

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

二是从西路过来的,这是我们很少关注的,但它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带来了大量的降雪。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种极度干旱的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

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

多有趣,我们天上下的雪竟然来自大西洋的海水。

(2)信风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信风带在过去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的加强,加上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分流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翼逐渐加热加湿的气团,使得中国南部受到了来自印度洋大量的暖湿气流,造成云贵高原的气温甚至比常年的还要高。

(3)共同影响。

由于太平洋上的副高减弱,因而南北两股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内陆,信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控制南方,像深圳这段时间湿度都高达90%。

过去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就单一的控制全国,全国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导着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暴雪。

降雪同降雨的原理一样,现在温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

从影响范围看,灾害程度从东向西递减,沿海省份影响较小,可见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风影响巨大。

1.长江中下游、安徽、湖北。

这一地域处于北纬30度附近,正好是西风带同信风带交汇的地方,南北气流交汇,势必造成大量降雪。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当地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也是降雪的来源之一。

(1)湖南。

由于南岭的阻挡,将剩余的冷空气都集中在了湖南郴州、衡阳一带,也就是南岭山脚下,从而将冷空气最后的力量全部发泄在湖南。

(2)广西、贵州。

云贵高原过去一直就是同时受到南北两股气团的共同影响,只是今年的强度特别大,过于湿润,又过于寒冷,造成严重的凝冻,冻雨。

(3)北方。

过去印象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依然没变,东北主要受到北方的干燥冷气团,所以降雪量没有太大变化,从卫星云图上看这几天基本没怎么下雪。

倒是西北地区由于强大的西风带来了大量的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雪较常年偏多。

三、降雪对南方的影响

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下,即使有暴雪,也没造成严重问题。

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

这里主要同严寒的北方进行对比分析。

1.冻雨。

现在南北地面温度都长时间低于0℃。

但北方是从低空到高空都是稳定的冷空气,所以降下的都是雪花。

南方由于冷空气势力已经有所减弱,暖空气势力又异常强大,因此在1500米至3000米上空形成一个温度高于0℃的暖空气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温度又低于0℃。

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即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

大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

如此,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融化成雨滴,接着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虽还没有来的及结成冰,但温度已降至0℃以下,便形成了冻雨。

2.结冰。

北方落下的都是雪,而且由于温度低,落地不融化,所以不会结成冰。

即使白天温度高融化了,由于北方完全受极干燥的冷气团控制,融化的水很快就会蒸发,又回到空气中,地面总是干的。

树上,电线上结冰十分罕见。

而在南方,当冻雨落在地面及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便集聚起来布满物体表面,由于物体温度都低于零度,所以立即冻结成冰凌。

降下的雪花在白天温度高于零度时表面上的冰会有所融化,但由于受到暖湿气团的控制,湿度极大,根本蒸发不了,冰水还是留在地面物体上;到了晚上,温度又下降到零度以下,水立刻又结成了冰。

3.降雪量。

北方看似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那不怎么厚的雪是整整一个冬天积累的,由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极干燥,所以每次下雪并不多,总是小雪、中雪,也就是每小时只下5毫米左右的雪。

一个冬天总共才下了几厘米的积雪。

南方本来湿度就高,再加上拉尼娜带来的信风,使得降雪量非常大,湖南、安徽常常是暴雪,一小时就下14毫米以上的雪,现在很多地方积雪竟然厚达20多厘米,远远超过了北方一年的降雪量,所以南方的雪灾更严重。

4.由于超重引起的冻害。

北方的降雪不易结冰,所以电线、屋顶上虽然有落雪,但一旦积累到体积过大、无法保持平衡时,就会自动从电线上落到地面上,所以电线表面只会留有少部分积雪,对电线的强度影响并不大,不至于超过电线所承受的重量,也不会压塌屋顶。

南方的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落在电线上的雨雪,晚上一结冰,就将电线牢牢的包裹住,冰就固定在电线上,这样每一天冰都可一层层的将电线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像树木年轮样的情况,积累几天,这个厚度就不容忽视了,看新闻说电线上冰的厚度超过电线直径的两倍,铁的密度是7,冰是0.9,也不算小了,相当于电线二分之一的重量压在电线上,电线自然承受不了,最终断裂。

屋顶、高压线的铁塔都是这样被厚厚的冰块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最终倒塌,这种情况主要就发生在湿度极高、温度较低的南岭山脚下,所以郴州、衡阳一线的70多座高压线铁塔有近三分之一都被压垮。

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如果是结冰,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

电线水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异常的低温,所以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缩的紧绷在铁塔之间,强度大大降低,直接导致了电力系统严重瘫痪,郴州已经连续5天断水断电,特别是京广铁路韶关到郴州段。

电力机车没有电,可以换内燃机车,但信号灯也没有电,道岔也没有电,所以哪怕是内燃机车,也只有慢慢的靠眼睛看路边的人工指挥通过,道岔也都必须有人工搬,这使得内燃机车在这一段根本跑不出平时的速度,使得铁路运输更加困难。

5.公路冻害。

北方公路上也会有积雪,但都不会化,而且量不会很大,即使化了也会很快蒸发掉,不会在地面上留下积水,冻结成冰。

经汽车压实雪的摩擦力比冰高很多,即使要爬坡,安上防滑链,就可以在雪面上前进。

南方一方面积雪特别厚,很多地方没过脚。

更重要的是这些雪融化成水,由于湿度极高,这些水很快就冻结成冰,也跟电线一样,一层一层覆盖在路面上,有些地方竟有10厘米厚,汽车在冰面上摩擦力很小,自然就会打滑。

所以京珠高速不能通行完全是为了人民安全,结冰完全不可抗拒。

另一方面,由于冰比雪硬的多,所以给车轮安上防滑链根本没有用,这一北方最实用的方法在南方失去了作用,反倒会使摩擦力更小,行车更危险。

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总的来说并不大,但为了这个万一,人类要付出一万的代价去防范,而且并不是每一场灾害的发生我们都可以准确预测,像今年这种50年甚至有些地方是百年一遇的低温雪灾,有太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南岭,像美国一样南北畅通,也就不会有这样严重的低温了,同样因为有青藏高原,可以将大量西风带来的积雪留在阿富汗而不是四川。

看到那么多奋战工人抢修电缆,水管,清理路面,甚至有三名电力工人从铁塔上摔下来牺牲,真的很感动,中国不是没有应急预案,全社会都在众志成城的抗击暴风雪。

广铁已经明确说了,一星期内修不好,这看起来好像是政府无能,但仔细分析清楚后,这就是事实,实事求是的政府才是真正的政府,全能完美的政府才是骗人的政府。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永远不会胜天,我们只能让我们的思想更有力,在同自然的对抗中不要输的太惨。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