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6028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明《帝京景物略》记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清明时节祭祀自己的祖先的习俗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所以本题答案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

中国人买卖公平。

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

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

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

【答案】B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依据材料“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可知阿拉伯商人认为唐朝时中国人买卖公平,欠款借贷有官府的保障,这说明了唐政府为民间借款活动提供了保护,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人的买卖情况,没有涉及对外国人的保护,故排除C;材料描述的史实都还有待考证,故不能确定评价是否公允,故排除D。

点睛: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代,经济发达,对外开放.阿拉伯商人在中国经商是正常现象,唐政府用律法规范经济活动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学生答题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3.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

这些做法

A.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B.加快了明朝社会法治进程

C.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D.推进了国家监督制度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所述为明朝不断的完善司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A项正确;明朝是人治的社会,故B项错误;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古代司法成熟于清代,故C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4.1919年,美国的杜威应胡适邀请来华讲学,他目睹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后感慨地说: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从某些方面说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

”材料反映出

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

B.中国儒学的复兴为大势所趋

C.新文化的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19年”的时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等信息,可判断杜威目睹的中国事件应是五四运动。

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C符合题意;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B不符合史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

5.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体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给券”、“茶汤钱”等津贴。

据此可知,宋代的停禄制

A.易于滋生肩败堕落现象B.加拿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促使重文轻武展面出现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对于官员俸禄之外,还有多种土地报酬,这种做法显然容易导致腐败现象发生,故A正确;材料中俸禄的作用,显然是国家负担,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思想,故C错误;材料中是对于官员津贴做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错误。

6.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何紛传,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时成为热门。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贤轶事》、《警世阴阳梦》《梼兀用评》等。

这主要说明了

A.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

B.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小说成为热门,关于该故事的版本众多,显然是印刷术技术推进的作用,故D正确;题材不是材料中说明的主旨,故A错误;市民阶层材料没有明显显示,故B错误;C中历史必然性显然不符合材料内涵。

7.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创汇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脍炙人口的“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特殊地理区位优势

C.深化政治体制改革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1979年中国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发展的速度主要得益于特殊的政治体制改革,故C正确;A和B属于政治体制改革一部分;D是21世纪初期,不符合题意。

8.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

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

这反映出罗马法

A.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B.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答案】A

【解析】

任何法律都有阶级性,罗马法维护的是罗马贵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并不保护奴隶的利益,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的霸主地位,排除C;罗马法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提供了范本,但由于时代局限性,不可能确立近代社会行为规范,排除D。

“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体现治外法权,体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故选A。

9.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盛行,一些父母“很少从保护子女与子女福利的角度要求控制劳动时间,却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

”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

A.倾向于立法保护童工

B.劳动力严重短缺

C.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D.价值体系的絮乱

【答案】A

【解析】

“父母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说明父母急需国家颁布法律保护自己的子女,故A正确;劳动力在工业革命时期并不缺乏,故B错误;社会保障建立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价值体系的紊乱,故D错误。

10.关于抗日持久战,国民党寄希望于英、美、法、苏各国。

而中国共产党则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这表明两党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A.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

B.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

C.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

D.抗战进程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信息,国民党是把抗战的命运寄托于帝国主义,中共是主张依靠民众,体现了国共不同的抗战路线,体现出对抗日持久战不同的依据,故A项正确;关于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两党的认识是相同的,故B项错误;对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两者都主张实行持久战,故C项错误;抗战进程发展方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1.“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论十大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即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AB明显不属于“国家层面”范畴;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2.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

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同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夏朝出现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向贵族子弟传授军事、卜筮等方面的技能,具有很强的“职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政治职能日益突显,政治道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腐朽观念的传播,劳动者地位降低,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不被人重视。

但医学、算学、天文、艺术等职业教育,受到统治者重视,先后被列入官学课程,并创立了相应的专科学校。

《国语·齐语》记载:

“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父子兄弟间传承。

——摘编自陈名树《中国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

材料二中国古代以世代守土为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古代基本上没有社会性的就业问题,学校教育主要以培养政府官员为目的,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凝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及影响。

【答案】

(1)特点:

学校教育与家族传承相结合;历史悠久,不断发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行业间发展不平衡

 影响因素:

传统观念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的政策。

 

(2)发展:

与近代大工业生产相适应,以培养适用性人才为目的;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社会认可度提升。

(任答3条即可) 

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人才的培养,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有利于我国走向经济工业化;有利于推动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实现救亡图存。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主要从“夏朝就出现即历史悠久、同生产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不被人重视”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概括即可,影响因素则既要从政治方面(政府的政策)、经济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要从思想文化方面(传统观念)多方面分析。

(2)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主要从“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因为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论述即可。

“影响”则主要从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救亡图存方面分别论述。

例如,在经济方面有利于我国走向经济工业化。

14.照片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从图中提取三幅结婚照所提供的信息,指出其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提取信息准确,图片间有比较。

说明部分符合史实。

示例:

变化:

婚姻观:

从体现了纲常伦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追求个性。

服装:

由原来的象征吉祥如意喜庆的红色变为体现文革时期突出时代政治特征军装为主到西式服装。

典礼过程:

由原来的拜天地到敬毛主席像再到自由选择。

说明:

由图一到图二,经历了近代思想解放;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封建保守思想收到冲击;由古代专制制度到新中国建立。

从图片二到图片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多元。

【解析】

第一小问材料图片体现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婚姻观、结婚服饰、典礼过程等三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从近代西方民主平等观念对中国传统婚姻观的冲击来分析;改革开放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接受外来文化,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日趋多元化。

15.(历史选修3: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

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

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冷战时期尼克松政府做出哪些具体政策调整。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答案】

(1)政策调整:

越南战争越南化;中美关系改善;灵活态度谋求与苏联对话;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关系。

(2)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冷战时期尼克松政府做出的具体的调整政策。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

考点:

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6.(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

(1)经济上,废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过渡。

(2)评价: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进行归纳总结。

(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与认识。

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大的原则不能违背,紧扣时代主流,不可标新立异。

同时要辩证地分析判断历史问题,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于本题关键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解答。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叶剑英同志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指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容置疑。

他还提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地搞上去。

在担任人大常委的工作中,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等一批重要法律。

80年代,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并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唤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

“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陈弘君《叶剑英对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历史性贡献》

(1)根据材料,简述叶剑英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剑英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特点,并分析其对祖国统一的意义。

【答案】

(1)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提;力主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工作,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组织基础;支持邓小平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决策;主持通过一批法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律基础。

(2)特点:

和平统一,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

意义:

有利于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责任心和认同感;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容置疑。

”和“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可以答为: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提;力主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工作,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组织基础;支持邓小平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决策;主持通过一批法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律基础。

(2)由“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并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唤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可以归纳为:

和平统一,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

第二小问,由“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可以答为:

有利于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责任心和认同感;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