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81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docx

酒文化内涵特征及反思

酒文化:

内涵、特征及反思

“酒文化”可有广狭两义:

狭义的“酒文化”仅指酒液的生产与消费;广义的“酒文化”乃指人类文化系统中之酒,或酒与人类文化系统。

若从酒液的消费环节言,“生活审美”乃是对“酒文化”之准确定位,饮酒即是生活审美,醉感即是人生美感。

中国酒文化有三大特征:

以酒和众、以酒适性与以理节酒。

其值得今人反思者亦有二端,享乐主义掩盖下的虚无主义与科学精神之缺乏。

酒文化演变体现为如下规律:

农耕文明乃其基础;在人类文明早期,宗教祭祀乃酒之重要场域,进入古典时代,生活与艺术审美则成为酒发挥其价值之主战场;在古典时代,酒的生产主要依赖于手工业整体技术,进入现代社会,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成为各国酿酒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趣味和技术的精致化,人类酿酒技术和品酒趣味由简而繁和转粗为精是酒业的两大演化路径;全球化浪潮推动了酒的生产与消费。

当代酒文化应当吸收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酒文化传统中之优秀因素,形成对人类酒文化之完善认识,立足于全球化,充分发挥酒对当代人类生活幸福之完善功能。

关键词:

酒文化;生活审美;趣味与技术;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B8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99(2021)04-0024-07

一、何为“酒文化”?

“酒文化”一词可有两解:

其一,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酒,此其狭义也。

在此意义上,“酒文化”实等同于“酒”。

我们对它的认识是:

酒乃人类文化成果之一,具体而言,它是人类饮食文化体系中的一项特殊成果。

其特殊性在于:

一方面,它根植于人类饮食行为、饮食文化,乃其中之一——含酒精饮料;另一方面,它对人类饮食系统中的其余部分又有很强的超越性,似乎要努力超越人类饮食行为的基本功能——解渴需求之满足,而将自己发展为一种“不必要的”饮料,努力超越人的生理满足行为,进入到更广阔的精神生活世界,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

其二,酒与人类文化系统。

在此意义上,“酒文化”这一概念着意强调:

酒不只是一种饮料,它还是,或更是一种文化液体,自有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因为它对人类文化系统诸层次——器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诸领域——哲学、宗教、艺术等有广泛影响。

据此,作为文化的酒所突出者乃其超饮食之其他文化内涵,酒文化研究之主旨便是集中呈现酒对人类文化系统各层次、领域之普遍性影响力,当然亦可反过来呈现人类文化系统诸层次、领域对人类酒的酿造和饮用行为的全方位影响。

此乃“酒文化”概念之广义。

二、生活审美:

酒的文化定位

毕竟,酒仅乃人类文化成果之一,而人类文化系统则又至广。

于是,“酒文化”乃一抽象概念,不便于我们对酒作更精准的理解。

于是,当我们不是用“酒”,而用“酒文化”这一概念来言说酒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说什么、能说什么,最主要地是发现了什么?

大多数情形下,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也不想用酒言说人类文化系统中的所有方面,而只是人类文化中那些特别符合酒的气质与趣味的部分。

对先民们而言,它也许就是宗教,因为酒能够让人与那些处于彼岸世界的神灵们更为接近。

对古典时代以来直到今天的人类而言,它便是能使人在现实生活语境中一下子就找到一种很不一样、很放松、很愉快的感觉,它便是审美。

因此,我们从美学中找到了一个关键词,它就是“生活审美”(AestheticExperiencinginEverydayLife)这一概念,也是中国酒文化中“酒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逍遥”(AestheticLiberation)。

对因酒而来的生活美感——“逍遥”,西方世界往往喜以“酒神精神”或曰“迷狂”命名之,中国人则乐呼之曰“仙”。

“狂”与“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心理状态,然而它们都属于人类在现实生活语境下捕捉到的高峰体验或审美理想。

前者描述因酒精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想痛快淋漓地干点什么的状态;后者则在酒的引领下进入一种安静闲散,欲从万事中解脱出来,可以不为所不欲为的空灵。

前者乃自由之积极形式,后者乃自由之消极状态。

美学乃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它集中关注人类感性精神生活。

人类的饮酒行为始于生理感官之感知与体验,终于感性精神心理之愉悦与解放。

某种意义上说,美学才是人类酒文化阐释之恰当学术视野,酒与饮酒实在是美学研究之最恰当对象。

据美学视野,人类审美活动施之于四大基本形态或领域:

自然审美、工艺审美、艺术审美与生活审美,酒与饮酒则典型地处于“生活审美”之域。

生活审美乃人类最为朴素的审美形态之一,它即生活即审美,认为审美价值并不需要远离日常生活语境而追求之,而就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语境之方方面面,就存在于人类的日用饮食行为之中。

于是,饮食之乐、杯中趣味便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它同时也是对日常生活精神价值之体验与赞美,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精神生活。

中国古代诗人在饮酒作乐时留下那么多精美诗篇,它足以证明饮酒并不必然地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而同时也与人的精神世界高度相关。

生活审美这一概念最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饮酒行为的整体感性特征,呈現了人类饮酒行为从生理满足到精神解放的复杂结构,同时也张扬了“生活审美”这一概念急欲表达的即生活即审美,或曰美善兼顾的价值立场。

正因如此,我们将美学作为酒文化阐释的重要工具和基本视野。

立足于人类早期文明,宗教是酒文化阐释的基础领域;立足于古典与现代社会,审美便成为酒体现其文化属性之典范领域。

就中国古代酒文化最突出的事实而言,酒神精神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审美精神:

以酒释怀、以酒表达自我、以酒自我沉醉,以及以酒激发艺术家的画意与诗情,或用诗情画意丰富和拓展酒的观念文化内涵。

简言之,若立足于饮酒,即酒的消费活动,我们可将酒文化基本上理解为人类审美精神之发扬,画意诗情之发扬,将酒的境界理解为审美之逍遥境界。

在美学范围内,我们可将中西酒文化之异理解为人类审美风格之异。

在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的视野里,与安静、理性的日神阿波罗(Apollo)形成截然对比的是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后者一方面是理性的对立面,是人类感性精神极致、盲目的表达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强劲原始生命力的代言人,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精神。

某种意义上,它有似于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所理解的原始生命本能。

故而,尼采将它与悲剧这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将它与崇高审美风格联系起来,代表的是一种崇高、壮丽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诗人、酒仙们喝多了只是写写画画,要不然便安静地睡着了,去做庄周般的化身为蝶的梦,而不会像一头野牛那样到处横冲直撞地闯祸。

立足于美学视野,西方的酒神与中国的酒仙均可以很好地做人类审美感性的代言人。

相较之下,中国的酒仙清丽安静,乃人类感性精神之平均状态,体现出优美(Beauty)风格,更接近于西方之日神精神,至少其表象如此;西方的酒神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的极端状态,典型地处于作为理性精神的严格对立面,代表一种强劲、粗暴的原始生命勃发状态,最终体现出崇高(Sublime)的审美风格。

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中大英雄们所进行的命运抗争故事较为典型地体现了狄奥尼索的酒神精神;在中国酒文化史上,也许唯《水浒传》中武松、鲁智深和李逵所代表的梁山好汉们饮酒后便打打杀杀的传奇故事略近于尼采心目中的酒神精神。

与之相比,喝死便埋的刘伶,以及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似乎都太温柔些,并未爆发出酒精对人类原始生命创造欲望之强大推力。

当然,从理性的角度看,李白的精神状态似更具有建设性,武松之流则只是一种破坏力,虽然都属于酒仙级别。

三、中国酒文化的特征

前面言人类酒文化之共同特征,现在看中国酒文化之个性。

若简要描述中国酒文化之精神个性,以下三个方面也许最为突出。

1.以酒和众

在中华早期文明时代,中国人饮酒主要是为了向祖先和天地间众神灵表达敬意,是一种宗教行为,酒乃中国人宗教精神生活之重要物质媒介。

然而从周代起,中国人饮酒的最常见语境则是社会交际,这一传统被延续至今。

如果说西方人更喜欢独酌或两三好友对饮,中国人喝酒则喜欢更热闹些,人更多些。

于是,多人聚集在一起,设宴而饮之会饮似乎成了中国人饮酒之典范形式。

至少对社会大众而言,交朋友成为饮酒之最强劲理由。

于是,“酒可以群”,以酒增进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成为中国酒文化中之首要内涵,“以酒和众”成为中国人对酒文化功能之首要理解。

诚然,“以酒和众”可理解为酒在人类社会各民族群体中所发挥的普遍功能;然而,中国人于此似最为用心、最有热情,应用得也最为持久、普遍,故而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中国酒文化传统中的一大特色,中国酒文化传统将酒的社会性功能发挥得最为典型。

2.以酒适性

在古代社会,自从酒进入士大夫精英文人阶层,中国的酒文化便在观念文化领域从宗教转入审美一路,成为个体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物质媒介。

刘伶、陶渊明开其端,李白、苏轼、陆游继其绪,酒与文人结下不解之缘。

此自,酒杯成为文人展示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一面重要镜鉴,成为其过精神生活的必要物质媒介。

酒用来干什么?

对中国人来说,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酒可以群”或“以酒和众”,对每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需求而言,它成为个体自我生理和心理放松、解忧或纵乐的重要媒介。

它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世俗语境中发现和体验人生幸福感或人生美感的重要方式,是每个人走进自我内心、自我释放与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

酒可以干什么?

对历代文人而言,它还是饮酒者超越生活,走向艺术殿堂,激发诗情画意的重要媒介,也是用诗情与画意丰富和拓展酒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于是,酒与艺术(诗文、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等)结缘,最为典型地体现了酒的审美属性和价值。

诚然,酒的艺术功能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各民族酒文化之普遍功能,比如酒神崇拜对古希腊戏剧之成全。

然而,中国古代艺术史与酒的持久、普遍和深刻内在联系再次证明:

中国古代酒文化传统也许更典范地体现了酒的审美属性和价值,因而可理解为中国酒文化传统的又一重要特征,它同时从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两方面展示了酒的观念文化价值。

3.以理节酒

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是中国酒文化史展开的一个基本环境。

一方面,酒精的生理神经和心理状态刺激作用决定了酒神或酒仙的最基本个性便是审美所立足的感性精神——以生理和心理感性欲望、功能释放的形式解放自我;另一方面,远在周代,中国的政治家就清醒意识到酒精的副作用,它对个体身心以及社会群体秩序毁灭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们对它历来便存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戒心,中医也很早便指出了这一点。

正因如此,以礼节酒,适量、有序饮酒,以日神的清明理性随时规范和制约酒神及酒仙所代表的感性的自我放纵精神,便成为中国酒文化传统中的又一永恒主题。

它是中华民族发达政治、伦理和医学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此乃民族之大幸。

若失去理性对酒的忠实、持久守护,中国酒文化史所留下的便不会只有诗情与画意,恐怕要有更多的阴冷悲剧发生。

一方面歌颂酒的诗情美意,另一方面提醒酒对个人身心和社会秩序的破坏性作用,提倡有節制地饮酒,这是中国酒文化传统之又一重要内涵。

总之,若论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独特贡献,则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

在酒的饮用环节,中国人开辟了以酒结群、以酒促进人间温情的传统,更开辟了以酒促艺、以艺育酒的传统,前者是对酒的社会性功能之挖掘,后者则是对酒的观念文化价值之弘扬。

四、对中国酒文化的反思

酒人类学或酒文化研究绝不限于对酒的无限颂歌,而当是对酒文化功能之完善理解和冷峻反思。

立足于21世纪的今天,在对世界各民族酒文化有了较为完善了解,对酒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诉求有了对比性认识后,我们便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中国酒文化传统中所存在的一些消极性因素当有较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愿提及两点。

1.享乐主义掩盖下的虚无主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

此乃中国酒文化史上广为流传的著名诗篇。

其中有才华、激情与智慧,更有对酒的依恋与赞颂。

然而,我们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迷茫与阴冷。

在数不胜数的酒诗文中,我们发现了两种似乎矛盾的东西:

一方面,它们对人的饮酒之乐作了夸張性呈现,据此,似乎酒乐即是人生之乐,人生之乐即是酒乐,除酒之外,人生难有其他快乐。

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享乐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从这些关于酒的夸张性享乐主义宣言中,毕竟读出了一些无奈、一些迷茫、一些怨恨,甚至是一种堕落,一种除了饮酒之外,诗人对此世界其实毫无信仰所导致的心灵空虚,这是一种以享乐主义面目出现的虚无主义。

这些诗文足以让我们相信:

酒食之乐即使快乐也是初级、短暂的快乐。

如果说它同时也可以安慰我们,使我们快乐,那也是一种消极的快乐——它仅可以让饮酒者暂时性地逃避一些东西,自欺性地忘掉一些东西。

诗人们一旦从醉乡中醒来,该面对的仍需面对,该承担的仍需承担。

酒并不能改变世界本身,它只能暂时性地改变诗人对这个世界的主观感受。

酒仙们所表达的“酒信”——以酒为信仰,将饮酒视为人生安慰的必然之途,甚至唯一途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它揭示出一个更严重的事实——这些诗人在其饮酒之余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未能成功建立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诚和坚实信仰,所以他才会在其酒诗文中夸张地表达自己对酒的热爱,以及酒对人类心灵的安慰价值。

酒浇不下胸中恨,吐向青天未必知。

[4]

醉自醉倒愁自愁,愁与酒如风马牛。

[5]

这些诗句足以说明:

其实,诗人自身并不相信酒真的能带给他根本的精神安慰。

在以刘伶、李白等酒仙为代表的传统酒文化,诗人们对酒和饮酒的夸张、浓厚、浪漫,诗意般的描述和膜拜中,其实潜藏着一些病态成分。

其一,诗人们将饮酒说成现实人生唯一的快乐之源,将饮酒视为人生之全部,以沉溺于酒为人生理想境界,将瘾君子的无理智、沉睡状态描述为理想的人生状态,此与积极创造、开拓的酒神精神判然二分。

这是对酒的功能与价值之重大误解。

饮酒之乐仅乃人生享受的一个环节或片段,它既不足以代替人生的其他快乐,更不能代替人生实实在在的创造和奋斗,以饮酒为人生唯一要务,实乃对酒神精神的重大误解。

其二,诗人们将过度饮酒所进入的醉乡当成人生现实问题的避风港,以对醉乡的夸张性描述代替对现实人生问题的切实解决,无法据此培养起一种理性、健全的人生观。

其三,对醉乡理想性的夸张描述反映的是酒仙们的另一面真实心理状态:

内心价值世界之坍塌,真切、深度的虚无主义和无信仰状态。

这足以说明: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能使酒仙们真正地体验到幸福,他们实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坚定信念。

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在沉醉的酒乡中逃避现实,并假装自己真的很快乐。

酒对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其实并没有诗人们所描述的那么伟大,人类仅靠酒无法建立起坚实的信仰大厦,也无法靠酒真正地改造和优化这个世界。

在人类早期文明时代,酒曾经是人类信仰世界的重要物质媒介之一,但它也仅仅是媒介,并非信仰世界之核心。

可以将醉态描述得很美,但这与信仰尚有很大距离。

在酒的社会功能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传统酒文化中群体本位思想之极端表现——在敬酒环节表现出的对他人之不尊重,为满足敬酒者的虚荣心与快乐心情,想方设法强迫他人饮酒的恶习。

在此环节,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引入尊重个人意愿的文明理念。

特别是在酒席上需要坚决屏除强迫女性饮酒的陋习,这是很没有教养,也没有同情心的表现。

在会饮场合,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为了在酒席上推销酒,用大量不真诚的夸张性煽情言辞强迫他人饮酒的陋习,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之类。

对于初识者、不善饮者,以及不善言辞者,我们尤其需要避免使用此种虚伪、强迫性的促销手段。

2.科学精神之缺乏

酒文化并不仅仅是关于酒的消费文化,还应当包括,其实是首先应当包括酒生产环节的文化。

若立足酒的制作即酿酒环节,回顾历史上的酒文化,同时立足于当代中国酒业的国际性业务拓展,那么中国的酒文化传统到底有哪些固有缺陷?

放眼人类酿酒史,特别是近代西方酿酒史,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特别是中国传统酒文化所缺少的东西。

要说中西酒文化之异,即从酒中透视中西文化的重要观念差异,饮酒环节似乎并非典型领域,而当追溯到酒的酿造环节。

中国古代酒文化史更为突出的是饮酒环节所体现的酒与艺术之普遍、持久、深刻联系,酒成全了中国古代诗文书画,中国古代诗文书画也滋润了中国古代酒史。

近现代西方酒文化史更为突出的则是酿造酒环节所表现的酒与科学技术之强大联系;具体地,近现代西方人的科学实验精神与精细量化追求对近现代葡萄酒和啤酒制造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推动,这种推动力量一直持续到当代西方酒产业。

当代中国酒业对此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就中国酿酒史而言,我们至晚在元代就有了蒸馏技术;然而直到20世纪中期,我们才建立起对白酒依香型分类的体系。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西方近现代酒史的一些关键点:

与麦芽干燥相关的、最激动人心的发明是1817年由丹尼尔·惠勒(DanielWheeler)申请专利的筒式烘炉——它使用冷却喷淋装置在谷物着火之前中止烘焙。

这一设备彻底改变了酿造业。

[6]17

1742年,摄氏温标创立。

詹姆斯·贝维斯托克(JamesBevistock)是首位对温度计的使用进行认真研究的酿酒者……1784年,迈克尔·康姆布鲁恩(MichaelCombren)撰写酿酒论文,详细描述了温度计在酿酒中的使用。

[6]16

1866年,法国化学家巴斯德(Pasteur)发现了酒精发酵实质,并发明了巴氏消毒(Pasteurisation),同年发表了葡萄酒研究专著。

[7]

1784年,伦敦的一家酿酒厂安装了首台蒸汽机。

蒸汽取代了人力、水力和马力,从事多种工作,使得大规模工业酿酒成为可能。

[6]16

1785年,约翰·理查森(JohnRichardson)撰写了第一本详述如何在啤酒酿造中使用比重计进行了测量的书籍,这强烈暗示了啤酒的酿造方法。

比重计的使用逼迫酿酒商制定能提高产量的酿酒工藝,从而改变了啤酒的实际风味,这一点非其他技术所能比较。

[6]16

德国工程师卡尔·冯·林德(CarlvonLinind)发明的先进的二甲醚制冷机器于1873年在史班登(Spaten)啤酒厂安装……到1890年,人工制冷已经成为各地大规模酿酒的规范做法。

[6]17

长期以来,中国的白酒制造满足于小作坊式的纯经验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未能进入本领域,不能成为促进中国酒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生产与饮用都长期处于模糊的经验感知阶段,没有建立起明确、可量化的分析思维与分析工具。

若此不谬,那么我们对酒文化概念便有了新认识:

审美与科学实在当是我们透视和理解酒文化极为重要的两个视野;立足于审美,我们从饮酒环节看到酒的审美精神、审美风格与审美价值;立足于科学,我们从酒的酿造环节发现人类酿造行为对科学技术的内在依赖,这也是研究人类酒科技的重要思路。

五、酒文化演变之规律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中西方人类酒文化演变的发展规律?

似乎可总结出以下几条:

其一,人类酒业与酒消费整体上以人类农耕文明的生产与发展为基础,并在人类饮食文化体系的庇护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超越。

其二,进入观念文化层面,在人类文明早期,宗教祭祀乃酒发挥其超饮食作用的重要场域,进入古典时代,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则成为酒发挥其观念文化价值之主战场。

其三,就酒的酿造环节而言,在古典时代,酒的生产技术主要依赖于各民族特定时代手工业制作加工的整体技术。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层面的发明与应用则成为影响世界各国酿酒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其四,立足于美学,我们似可将人类酒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为审美趣味和技术两个方面的精致化,具体地表现为人类酿酒技术和品酒趣味由简而繁和转粗为精这两大演化路径,此成为世界各民族酒业发展及酒文化演变最强劲的内在观念动力。

20世纪60年代,英国啤酒厂的经典产品种——自然起泡啤酒或散装爱尔——受到力图使其产品“现代化”的大型啤酒商的威胁:

这些啤酒商用桶装已过滤、人工起泡啤酒或酒吧地窖大号酒池里的用罐车注满的啤酒来代表散装爱尔。

1971年,人们组织了“争取散装爱尔运动”(CAMRA)来抗拒这一趋势。

这一运动利用公众和政治压力来确保散装爱尔依然是英国酒吧里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商品。

该运动还出版了很多印刷品,并在大不列颠举办了几次散装爱尔节,其中包括每年八月的“大英啤酒节”。

2007年,CAMRA的会员已经达到六万。

[6]25

其五,立足于当代社会,全球化浪潮推动了酒的生产与消费。

一方面,异域酒进入本土,丰富和拓展本土酒业将成为新常态,世界酒业地图正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犬牙交错格局;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会激发出区域性酒业生产与消费的保守主义情结或民族、地域主义情结。

因而,每一种地方性的传统酒又都有自己虔诚的信徒,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六、当代酒文化精神

何谓当代酒文化精神?

当代酒文化应当自觉、完善地吸收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酒文化传统之优秀因素,应当形成对人类酒文化之完善认识、深入理解与冷峻反思,立足于当代世界之全球化现实,更为自觉地充分发挥酒对当代人类幸福生活之完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自我、拓展商机。

立足个体,若与酒结缘,则自觉地以酒适性、以酒结群、以酒来丰富自我人生。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丰富、更有趣味一些。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酒的消极作用,自觉地以理节酒,方可既得酒之乐,亦避酒之害。

立足于社会,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酒对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作用,以便充分发挥酒对人类社会正面的丰富作用,促进酒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对酒业的完善管理,尽力减少酒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

立足于酒的创造环节,所谓酒文化应当首先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所有影响酒液特性与品质的人工与自然因素都要细加推敲、打磨,所有从业者都应当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所谓酒文化,应当是一种执着地探究酒世界的所有奥秘,并从技术层面上不断改进工艺,形成客观冷静地科学研究态度与职业习惯,此尤为中国传统酒文化所缺乏。

在此意义上,尼采以酒神精神概括西方酒文化并不完善。

近代西方酿酒史足以证明:

推动西方酿酒业发展的并非仅仅是以感性生命力自由喷发为要义的酒神精神,更有以细密、客观理性分析为特性的日神精神,即科学精神,此乃近现代西方酿酒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饮酒环节,我们强调酒礼与酒则,强调日神所代表的理性对饮酒活动的必要补充。

现在看来,在酿酒环节引入日神精神也许更为重要,日神所代表的理性精神,特别是科学理性与研究精神需要在酿酒中唱主角。

所謂酒文化还应当是一种以虔敬、感恩之心对待酿酒环节中的自然因素——比如葡萄品种特性、地域特性,尽可能地保持和尊重自然特性的自然之精神,不以人巧夺天工。

这也是西方酿酒界葡萄酒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成功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有一个“家庭酿酒师协会”(AHA),主持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酿啤酒比赛。

2008年,有5644支啤酒参加比赛[6]89。

而且,酿酒爱好者可以从网上或线下买到种种标准化的配料。

这样的酒文化活动对当代中国酒业有何启示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