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551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检测试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2

3、4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5、6

7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8、9、10、13

11、12、1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5、17、20

16、18、19

综合

21

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

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

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

B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

2.《吕氏春秋》记载:

“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解析:

B “庶出,不得立”“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

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

“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

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

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解析:

C 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故B项错误;从祭祀规格、礼仪、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它们之间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纽带的,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故C项正确;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同样出现于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D项错误。

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

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

A.浓厚的宗族色彩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D.发达的礼乐制度

解析:

B 周代礼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

“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体现出带有浓厚宗族色彩;“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B项正确。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

“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解析:

D 材料体现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但题目的要求是回答背景,A项错误;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是该制度实施的影响,不是背景,B项错误;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C项错误;秦实现统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D项正确。

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疆域规模的扩大

解析:

A 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打破了贵族政治下的血缘传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解析:

D 材料中“秦,虽死犹存”说明秦朝虽然灭亡,但秦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

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

解析:

C 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强调不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主张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而非废除封国,故D项错误。

9.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这种变化反映(  )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解析:

C 根据材料,这种变化产生在唐朝后期,结合所学知识,这段时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削弱,故出现材料中地方武将越过中央擅寻死刑的变化,C项正确。

A项材料中虽有涉及但没有体现变化,排除。

“审核权下放”材料无从体现,B项排除。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地方郡县受中央管辖,“各自为政”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10.如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

该制度的设立(  )

A.简化了决策过程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D.确立了三权分立

解析:

C 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以得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是君主专制下的分化事权,并非是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

D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

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

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

D项符合题意。

12.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

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皇权的不断加强D.相权的分割牵制

解析:

B 唐朝决策权最后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的信息说明皇帝和宰相的权力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故B项正确;C项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但是材料中主要论及皇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相权的分割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马克斯·韦伯说:

“这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

A.征辟制B.监察制C.科举制D.九品正中制

解析:

C 材料强调只要有足够的学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来获取官职,而科举制正是通过考试,公平公开衡量个人学养,以授予官爵的制度,C项正确。

14.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解析:

B 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反映唐代重视人才,而非强调官僚体系出现膨胀趋势,故D项错误。

15.“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

解析:

D 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D项正确。

16.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解析:

A 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

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

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

17.明太祖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

D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了明太祖利用内府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18.清代规定:

“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D.防止吏治腐败

解析:

D 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故可判断A项错误,D项正确。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B、C两项不是材料中清代规定的主要目的。

19.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

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

  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

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吏部

解析:

C 根据材料,圣旨颁布时间为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负责处理内政外交日常军国大事,并根据皇帝旨意草拟圣旨,C项正确;明代就废除了中书省,A项错误;清代内阁已经没有实权,B项错误;吏部无权草拟圣旨,D项错误。

20.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ofMilitary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

A.由来B.职能C.特点D.性质

解析:

A 材料中“军事机密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