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68KB ,
资源ID:51551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155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docx

1、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23、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67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8、9、10、1311、12、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5、17、2016、18、19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扩大统治范围解析:B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

2、;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解析:B“庶出,不得立”“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3.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

3、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解析:C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而非迟至商朝才出现,故B项错误;从祭祀规格、礼仪、等级秩序到继承制度,它们之间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纽带的,这就表明了商朝统治阶级重视血缘继承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运作,故C项正确;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同样出现于西周而非商朝时期,故D项错误。4.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解析:B周代礼

4、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体现出带有浓厚宗族色彩;“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B项正确。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C.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解析:D材料体现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但题目的要求是回答背景,A项错误;贵族体制向

5、官僚体制的转变是该制度实施的影响,不是背景,B项错误;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C项错误;秦实现统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D项正确。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解析:A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打破了贵族政治下的血缘传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

6、度的因素,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A.统一度量衡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解析:D材料中“秦,虽死犹存”说明秦朝虽然灭亡,但秦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C.

7、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解析:C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强调不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汉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议下,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主父偃主张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而非废除封国,故D项错误。9.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8、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解析:C根据材料,这种变化产生在唐朝后期,结合所学知识,这段时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削弱,故出现材料中地方武将越过中央擅寻死刑的变化,C项正确。A项材料中虽有涉及但没有体现变化,排除。“审核权下放”材料无从体现,B项排除。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地方郡县受中央管辖,“各自为政”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10.如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解析:C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

9、以得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是君主专制下的分化事权,并非是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解析:D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

10、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12.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解析:B唐朝决策权最后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的信息说明皇帝和宰相的权力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故B项正确;C项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但是材料中主要论及皇权受到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相权

11、的分割的信息,故D项错误。13.马克斯韦伯说:“这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A.征辟制 B.监察制 C.科举制 D.九品正中制解析:C材料强调只要有足够的学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来获取官职,而科举制正是通过考试,公平公开衡量个人学养,以授予官爵的制度,C项正确。14.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12、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解析:B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反映唐代重视人才,而非强调官僚体系出现膨胀趋势,故D项错误。15.“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解析:D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D项正确。16.在谈到明朝内阁

13、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解析:A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17.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

14、,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D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了明太祖利用内府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18.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

15、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解析:D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故可判断A项错误,D项正确。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B、C两项不是材料中清代规定的主要目的。19.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解析:C根据材料,圣旨颁布时间为光绪年间,这一时期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负责处理内政外交日常军国大事,并根据皇帝旨意草拟圣旨,C项正确;明代就废除了中书省,A项错误;清代内阁已经没有实权,B项错误;吏部无权草拟圣旨,D项错误。20.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解析:A材料中“军事机密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