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517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

IMBstandardizationoffice【IMB5AB-IMBK08-IMB2C】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新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就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的定情镜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特色是“高”与“专”

(3)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教育性原则

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量法

4、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5、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5、试述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

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的问题。

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

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

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1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人的心理

(1)心理动力:

(1)动机

(2)需要

2、个性(3)兴趣

(4)世界观

(2)心理特征:

(1)气质

(2)性格

(3)能力

2、大致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强烈的求知欲和成才欲望

(2)自尊与自卑的双重心理并存

(3)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4)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容易激动

3、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1)大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与同性朋友的交往时利己和互利

2、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目的比较复杂,有利己、利他,也有互利

(3)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特质看:

1、对同性朋友所具有的特质是:

忠诚有为、乐群、内向、敏感、浪漫、独特、忠厚老实等,讨厌狡猾奸诈、胆小冲动、浮夸贪心等

2、对异性朋友要求的特质是:

律己宽人、成熟豁达、自强、乐群、浪漫可爱、忠厚等,讨厌自高自大,虚伪势利等

4、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具体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应该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利成长。

(2)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与互助机制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

(5)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随时对重点学生进行追踪,随时了解他们的情绪,给与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我国学者对学习是依据学习内容分类的,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2、斯金纳如何定义强化他认为强化的方式有哪些

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江上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

所谓强化是使个体翻涌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时间叫做强化物。

强化的方式:

一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二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是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

3、格式塔学派是如何认识学习的?

格式塔学派反对把心里还原为基本元素,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连接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直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直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连接

(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1)代表性学习;

(2)概念学习:

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3)命题学习:

下为学习、尚未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5、人本主义是如何认识学生的?

人本主义从人性本善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在教育中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有责任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学生与生俱来具有向善、向上的资质。

人本主义相信,学习者都具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向,自己发现学习资源,以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

6、什么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是通过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实现的。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如何理解学习?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任职过程的研究,并根基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

认为学习既有穿行处理的过程,又有并行处理的过程。

8、构建主义学生观有什么独特之处?

构建注意强调,学习者并不时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9、加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那些阶段?

(1)动机阶段

(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0、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1)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广义知识的概念,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广义知识:

对十五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陈述性知识:

指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什么是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怎样表征的

知识的表征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或图式来表征的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举例说明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

命题例子:

“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命题网络例子:

金丝雀是金丝雀吗?

金丝雀是鸟吗?

金丝雀是动物吗?

图示例子:

去舞厅跳舞。

4、比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有何不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信息系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建构。

2、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

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信息系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建构。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是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5、什么是同化?

用同化理论解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

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心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高荣程度更高的命题是,便产生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下位学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的水平方面,认知结构倾向于按层次组织。

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是,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

6、策略性知识在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如何?

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

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7、在学习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在学习中通过列提纲、利用图形

(1)系统结构图

(2)流程图(3)模式或模型图(4)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

(1)一览表

(2)双向表来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8、什么是运动技能它如何分类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行任务的能力。

分为:

连续—断续;精细—粗壮;内反馈—外反馈;简单—复杂。

9、运动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运动技能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形成。

10、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举例说明什么叫迁移?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强调迁调的作用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也可以从迁移的角度加以理解。

2、什么是正迁移什么是负迁移

正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

3、比较传统迁移理论的异同

形式训练说:

在各种官能之间,或者说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自动发生的。

统统要素说:

指两次学习在刺激—反映连接上的相同要素。

如果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对一的对应的相同因素越多,前一效果就越大;相同因素越少,前一效果就越小;如果没有相同的因素,前一就不会发生了。

经验类化说: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是迁移发生的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关系转换说:

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学习定势说:

指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也会在后继学习中促进迁移的发生。

分析—概括说:

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对两种学习清静的中和分析,概括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相同和相似的条件,这种通综合分析和概括就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4、试阐述现代迁移理论研究的缺陷

1、现有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而策略性知识的迁移也只有元认知迁移理论可以给与合理解释,所有理论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已有的迁移研究主要局限于只是学习,而忽略了态度学习。

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

3、对主题因素和情景因素及其相会作用以及非智力因素对迁移的影响研究也待进一步深入。

5、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人之技能与策略(1分析概括的能力

(2)元认知策略

4、定时的作用

6、论述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其实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他贯穿着教学的过程,并指导教学的进行。

因此,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本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将一门学科所有的只是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毫无选择的学习所有内容。

因此,要是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经验,教材就必须科学精选。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对精选的教学材料如何编排才能发挥教学内容的对大可迁移性呢?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在编排的时候要从促进迁移的角度出发,以最优的只是结构,最佳的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乃至教师实现迁移。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实现的。

良好的教学程序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有效地设计教学程序对伊教学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许多研究和实际的教学都证明,很多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致使迁移受阻,出现我们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1)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2)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2、在多种情景中应用知识,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的经验。

3、当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并具有丰富的迁移体验以后,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7、试阐述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关于迁移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的

    问题:

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一案处理,而必须简介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有三个要素构成的:

(1)给定(2)目标(3)障碍。

2、问题是如何分类的?

    (1)按问题解决的目的是否明确划分为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按层次和水平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

    (3)根据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受对手接替活动影响 

(4)根据解决问题这对所解决的问题占有相关只是的多少可以讲问题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哪些特点

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情境性2、目标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4、影响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时与功能固着

(1)习惯定势

(2)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知识的表征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

6、情绪和动机状态

5、促进问题解决应当掌握哪些策略?

1、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特点:

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

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

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

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事实性的知识

2、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思维策略。

心理学家带有普遍性的看法是:

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训练是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

3、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上

6、如何界定创造力创造要经历那些过程

创造力: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创造要经历的过程:

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证实阶段

7、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1、创设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

(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5)是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3/、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1)根据发散思维语句和思维的协调互补律,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不被已有的偏见束缚,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

(2)根据自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按照逐步推理方式进行思维,即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按照逐步推理方式进行思维,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知识或信息不足时,亦能根据有限的数据和实施对事物的本质合规律进行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即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这两种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3)根据逆向思维与争相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腮红,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正向思维。

(4)根据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钟祥思维,亦引导学生善于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去展开思维,如此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必然有助于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钟祥思维,即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地从其他有关的升值无关的知识经验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

(5)根据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的协调互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的这两类思维结合起来。

4、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使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

(1)要是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

教学活动的立意要新;内容新、方法新,组织实施的措施新;课要常讲常新,每讲必新。

(2)要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

(3)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8、问题解决过程有哪些主要观点?

9、试分析与评价问题解决的模式?

1、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1)呈现问题情急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1、提取背景命题2、运用推理规则3、采用一定策略4、捷达之后的检验。

2、吉尔福特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它以治理结构模型为基础,结合心理加工过程,而且在于它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有机地联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有独特价值的问题解决模式。

10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创造力?

1、知识。

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知识。

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在丰富的只是基础上,创造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什么是动机什么是学习动机

动机:

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学习动机:

就是分推动个体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是如何分类的?

从起源的角度可分为: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从对象的性质可分为:

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从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

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从对动机内容的程度可分为:

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

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分为: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怎样?

学习动机是风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投入成就情景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都是在任务难度中等困难的情况下最强。

如避免失败的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因为中等难度的任务既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足够的挑战性,能满足其成就动机。

反之,成功的动机强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或最困难的工作。

成功的动机强的人,对工作和学习非常积极,对事业富有冒险精神,全力以赴,希望成功。

激发学生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式:

情感激发模式:

简单点就是刺激潜能,追求目标.

冒险偏好模式:

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的矛盾冲突.

5、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动机

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刺激—反应构成的。

他们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可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

四、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

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6、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的基本境点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

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海德、罗特、韦纳

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的基本境点: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因素来源:

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

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

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归因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

2、让学生加强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意识

3、让学生做归因训练,把握正确归因:

(1)说服

(2)讨论(3)示范(4)强化矫正

个别干预与集体干预同步进行,主要采取咨询和定向训练两种方法。

(1)咨询研究人员协同教师与同学个别面谈,一方面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指导,提出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作出积极归因。

(2)定向训练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进行,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使用评价言语,对学习困难学生可降低起点,有助他们取得关键进步,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学习动机。

7、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谁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基本观点是:

1、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否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