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474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身边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能简单描述工具的用途。

科学探究

1、能按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具将纸整齐地分开。

2、能通过观察找到教室中的工具,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尝试用工具将纸分开,并对该过程产生兴趣。

2、在分纸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

3、积极参与“寻找教室里的工具”活动,对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工具产生猜测和质疑。

4、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纸、小刀、剪刀、裁纸刀、直尺、硬卡片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方式创设情境。

提问:

“想将一张纸分成两张,可是用手撕总是撕不齐,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纸整齐地分开?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

把一张纸分成两张

1、材料:

作业纸。

自己想到的工具。

2、明确任务:

“自主选择工具,想办法将纸整齐地分开,比一比哪组想到的办法多。

”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们。

3、小组为单位,老师巡视。

4、记录整理。

将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用到的工具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

可以写也可以画。

5、表达交流。

小组向全班展示。

我们想到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用到的工具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发现。

6、你还认识哪些工具?

活动2:

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有什么工具?

2、整理信息。

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

(三)应用与拓展

1、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总结。

厨房里的工具:

洗衣服用到工具:

修车时用到的工具:

绘画时用到的工具:

第2课剪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使用剪刀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出猜想。

2、能利用感官观察剪刀。

3、能用语言描述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能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剪刀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剪刀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剪刀的认识。

4、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剪刀是人类的好帮手,体会不同特点的剪刀可以帮助人们做不同的事情。

教学准备

纸,不同种类的剪刀,如园艺剪刀,家用剪刀,铁皮剪刀,裁缝剪刀,理发剪刀、花边剪刀、剪纸刀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猜猜看,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举手回答。

老师:

“剪刀的种类很多,你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

观察剪刀

1、谈话导入:

你平时使用过剪刀吗?

你发现剪刀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讨论一下。

3、老师出示剪刀。

学生观察。

提示:

剪刀由哪几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

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4、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上。

5、汇报交流。

活动2:

巧用剪刀

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展开。

材料:

各类不同的剪刀、一幅简单的图案。

规则:

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剪得最美观。

注意事项:

刀刃锋利,注意安全!

比赛结束以后,请获胜的小组介绍经验。

交流如何剪得又快又好。

(三)应用与拓展

1、提出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剪刀的特点以及用途,那么刀,钳分别与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交流研讨: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3课拧螺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在选用工具时大胆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丝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

3、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孔的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十字型螺丝刀等。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个零件,你们能找到它吗?

学生回答,对是螺丝,螺丝的用途可真大,你会拧螺丝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拧螺丝。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

选择工具

1、螺丝的种类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

利用大屏幕,让学生练习。

2、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2、固定螺丝

看视频。

然后让学生看老师拧,再让学生一个一个操作,老师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完成活动手册。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观察桌子与板凳的螺丝有松动的现象没有,有的话拧紧。

第4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

科学探究

1、能对自然世界中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自然物体的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物体。

5、能用合适的话语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6、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常见的自然物体。

7、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自然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物体。

3、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自然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晶,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喜欢美丽的大自然,知道用多种方法记录和认识大自然。

2、在欣赏自然世界中的美景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有关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老师提问:

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你认识哪些物体?

它们是自然形成的吗?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

先制订计划

1、从哪里找?

2、需要带些什么?

3、怎样观察?

4、小组怎样分工

5、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交流一下?

大家明确,活动地点是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自然物体,活动前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感官或工具来观察;注意未知的物体不要随意触摸、品尝、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及时记录自己找到的自然物体。

接下来,实地观察,看哪组找到得最多,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处理信息:

提醒学生及时把观察和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

表达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

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交流内容可以按照“我在什么地方”“利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找到了什么自然物体”几方面进行。

活动2、美丽的自然风景

提出问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校园里的自然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

风景里都有什么”

播放视频,把结果记录在手册第5页上。

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出大自然里面的山、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等,它们是自然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

全班交流,让学生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录自然美景的方法,再全班交流。

.

第5课周围的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

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

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

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第6课体验造纸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很多纸是自然世界的树木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2、能说出纸的制作过程

3、能举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例子。

科学探究

1、能对造纸的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纸的制作过程进行猜想

3、能针对废纸变新纸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纸的制作过程

5、能和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经验。

6、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加以改进。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纸的生产和废纸变新纸的活动产生深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纸张的制作过程。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主动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倡导废旧物品再利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烧杯、纱布、废旧纸张、玻璃棒、水、塑料盆、造纸的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构成的?

你知道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

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

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的有关造纸的过程。

2、观看制作过程:

“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知道的造纸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同学们看了一遍,谁能复述一下。

除了木屑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来造纸?

4、得出结论:

木屑到造纸到抄纸,压光到卷纸到纸张,纸是用自然界中的树木加工制造的,纸质的物品来源于自然世界。

活动2:

废纸变新纸。

1、看视频了解方法

2、完成手册第7页内容。

(三)应用与拓展

1、了解废旧物再利用的例子。

全班交流。

第7课冬天到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秋季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秋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秋天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秋天的变化

4、能制作简单的秋天树叶标本

5、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季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秋天的变化。

3、能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到秋天的变化。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秋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人类的生活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总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走进校园,发现校园里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2、观看秋天的视频。

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观察秋天

1、制订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去哪观察?

观察什么?

怎么观察?

老师补充。

2、搜集证据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

3、表达与交流。

在教室内完成。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4、得出结论

5、反思评价

活动2、制作秋天树叶的标本

1、作品引领。

老师出示已经做好的树叶标本。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也做一个。

2、学习方法。

课件展示,并与学生交流。

制作树叶标本要注意什么?

叶子要干的,胶水抹得不要太多,叶子放在硬纸的中间等,标签内容,要写好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制作人姓名。

3、制作标本。

打开《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每完成一步就在相应的方框里画“√”,最后将制作完成的树叶标本贴到图框中。

4、作品展示

5、作品提升。

还可以用美丽的图片做书签和小贴画。

(三)应用与拓展。

1、在大人陪同下观察秋天的景物。

2、老师在学校组织观察。

第8课秋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秋天的收获及其用途。

2、能从用途角度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收获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用合适的语言说出秋天的收获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资源。

3、能按照用途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天的收获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讲述的秋天的收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秋天的收获中获取资源。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1、各种秋天的农作物,水果、有关四季的收获的图片。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能收获什么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秋天的收获

注意安全,课外收集要有家长陪同。

2、交流研讨。

把找到的秋天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3、得出结论。

秋天的收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秋天的收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

活动2:

给秋天的收获分分类。

1、明确任务

2、进行分类

参考《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进行分类。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

5、反思交流

6、教师提供分类。

第9课寒冷的冬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冬天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冬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描述冬天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冬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冬天变化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冬天的变化。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冬天的变化,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冬季中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变化。

3、能多角、多方位地认识冬天的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观察到的冬季变化现象,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冬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冬天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冬天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或实物等。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与问题

1、谈话:

走进校园,冬天和秋天相比,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讨论。

2、观看冬天的视频。

提问:

你发现了哪些冬天的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观察冬天的特点

1、在校园里观察。

小组拟订计划。

2、在室内讨论。

3、总结:

冬天天气寒冷,冬季变化会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

老师再举例,冬天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除了松、柏常绿树外,柳树、杨树、槐树等落叶树的叶子几乎落光。

冬天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野外活动的动物变少,常见的动物有麻雀、喜鹊等留鸟和一些哺乳动物。

有些动物会冬眠,比如青蛙、蛇等。

冬天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室内用暖气或炉子取暖,人们换上冬装,农民开始从事积肥、兴修水利等农活。

活动2、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冬天。

1、明确任务。

2、处理信息

3、表达交流。

4、得出结论。

哈尔滨最冷,上海较冷,昆明四季如春。

南北不同地区的冬天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同。

三、应用与拓展

下课搜集冬天喜欢的游戏的相关资料。

第10课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2、能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磁铁能吸引物体这一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做出简单猜想。

3、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5、实验前制订合理的计划。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吸引物体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实验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条形、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线绳拴着曲别针,用磁铁去吸引曲别针,曲别针可以在空中跳舞。

让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环节1、磁铁吸什么

1、做出假设。

先说说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2、搜集证据。

3、实验验证。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6、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环节2、磁铁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曲别针。

1、做出猜想。

磁铁可以吸引曲别针,那如果把磁铁放得离曲别针有一段距离,还能吸引吗?

2、制订计划。

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可利用什么材料或工具?

怎样做实验?

实验时就注意什么问题?

3、搜集证据。

4、处理信息

5、表达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看到什么现象?

得出怎样的结论?

6、得出结论。

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7、反思评价。

三、应用拓展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课进行搜集整理。

第11课磁极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能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通过体验用磁铁各部位接触铁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最简单的猜想。

3、能在科学探究之前制订计划。

4、能用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实验现象。

5、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6、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7、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各部分吸引力大小是否一样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司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

2、了解司南的用途。

教学准备:

1、司南。

2、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准备:

磁铁(条形、蹄形、环形),曲别针、线、泡沫板、水槽、铁砂、铁钉,支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上节课我们玩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

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提出问题,磁铁各部分的吸引力大小一样吗?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

1、作出假设:

实验前,让学生猜猜磁铁哪个部分的吸引曲别针吸得多?

2、搜集证据。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的磁铁去吸引曲别针,仔细观察磁铁的哪个部分吸得多,还可以尝试把磁铁拼起来看看哪部分吸得多,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

给足时间,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表达交流。

用简单的语言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结论。

磁铁吸引曲别针最多的部分吸引力最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活动2、观察磁极的指向。

1、制订计划。

找出教室里的四个方向。

2、搜集证据。

磁铁停止转动时,磁极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结论。

引导学生说出磁铁能指示南北,指北的一端叫北极,也叫N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也叫S极,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三、应用与拓展

1、观看视频。

第12课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2、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两块磁铁相互靠近的现象做出简单猜想。

3、能制订计划进行科学探究。

4、能利用感官观察磁铁靠近时产生的现象。

5、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6、能用语言初步观察对象和自己的实验方法。

7、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2、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4、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发明的指南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磁铁玩具

学生准备:

条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车、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你了解磁铁吗?

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2、观看教学视频。

3、提出问题:

将两块磁铁慢慢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

将两块磁铁靠近

1、做出假设

2、搜集证据。

给足时间,变换磁极进行实验验证。

3、处理信息。

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活动2、观察指南针。

1、做出假设

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磁铁吗?

我样知道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不是磁铁呢?

“用条形磁铁的N极分别去接近指示针的两端,有什么现象?

”让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猜想。

2、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上。

3、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指南针里的指示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三、应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