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学习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331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学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低碳经济学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低碳经济学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低碳经济学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低碳经济学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学习2.docx

《低碳经济学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学习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碳经济学习2.docx

低碳经济学习2

低碳经济学习2

点击数:

1【大 中 小】

 

 

1.  低碳经济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2.1减碳经济

减碳经济就是首先要考虑最省钱的减排办法。

减碳经济40%的份额可以通过节能的办法,其中建筑节能的方法是最经济的,建筑节能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可节省100美元,提高燃油经济性只能节省80美金。

剩余60%的减碳要通过减排实现,包含混合动力、煤电和太阳能减排,这其中太阳能减排是比较经济的方案,减排1吨只花费30美元,混合动力减排1吨要花费100美元。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1)         火电减排方面,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来自电力行业,而在全世界所有的火电厂中,煤电就占了72%。

美国的标准是,2015年后新燃煤电厂每兆瓦时二氧化碳排放少于1100磅,2020年后少于800磅。

火电减排需要发展清洁煤技术IGCC和CCS,在输配电环节采用非晶合金变压器和无功补偿技术。

(2)         新能源汽车方面,美国汽车能耗标准是,到2020年油耗要比目前降低40%,达到平均行驶100公里油耗约6.7升的水平。

在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日前决定在上海、北京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最高每辆可获60万元的财政补助。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材料,其中我们最看好动力电池材料的投资机会。

(3)         建筑节能方面,美国对建筑减排的标准是,到2016年建筑能效提高60%。

建筑节能包括节能门窗,门窗是能耗最大的,占50%;外墙保温材料,外墙保温占30%;节能灯具和家电,灯具及家电占了20%。

(4)         工业节能包括高效电机、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等。

美国的工业减排新方案目标是,2002至2012年间总共削减1亿吨工业碳排放,其中2012年削减200万吨。

在美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国占比却高达70%,高能耗增长困局亟需打破。

(5)         循环经济包括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再生资源回收。

中国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营业用水等均取自于矿产资源。

在现实矿产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与发达国家50%的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相比,我国仅为30%。

全国可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400亿元,每年约有200-300亿元的再生资源流失浪费。

(6)         节能设备中,垃圾综合利用能创造2500亿元的效益。

其中,垃圾发电的市场每年约400亿元;钢铁工业领域低温余热发电的市场约合150亿元,如果再加上水泥、冶金、石化等其它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则能达到400亿元左右。

1立方米的瓦斯可以发出3.2-3.3度电,如果我国瓦斯抽放量达到42亿立方米并被全部利用,可以发126亿度电,相当于增加570亿吨标准煤,可缓解能源紧张局势,同时,还可减排6750万吨二氧化碳。

(7)         节能材料的需求增长迅速,全球碳纤维市场正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预计201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则达到3.2万吨/年,与2001年相比,增长78.3%,届时全球碳纤维的供给与需求将出现紧张局面。

MDI(异氰酸酯)同样是建筑节能材料的重要原料,在下游节能保温、胶黏剂与涂料、汽车工业和复合板材的应用领域,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8%、25%、20%和100%。

苯乙烯则是最重要的建筑节能材料的原料,2000至2005年消耗量均增长16%。

2006年,中国苯乙烯进口依赖度为50%,在2010年之前,国内苯乙烯仍依赖进口。

2.2碳交易市场

2.2.1相关概念

1.   碳足迹

碳足迹(carbon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

“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减少碳足迹可以有以下几种办法:

(1)  主动减少排放

(2)  碳补偿(碳中和)

2.   碳汇

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

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3.   碳信用

碳信用(CarbonCredits)是国际上进行碳排放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提供了减轻温室效应的一种方法,使得在工业范围内可以就某一减排总量进行定价。

它可以用来买卖、可以用来资助碳减排项目。

它的价格随市场变动,一般来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比非CDM项目(自愿的碳减排)产生的碳信用要贵一些。

可以把它当成一种单位,因为碳交易市场经常使用它来衡量碳减排量和价格;或者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商品,因为它可以进行买卖。

《京都议定书》下的基本碳交易单位包括:

国际排放贸易机制的指定数量单位(AAUs),清洁发展机制的核证减排额(CERs),联合履行机制的减排单位(ERUs)。

此外,在区域性的、国家级的和次国家级的交易体系中,还有欧盟排放许可(EUAs),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的减量证书(Abatementcertificates)等。

碳交易种类日趋多样化,一旦新的国家级和次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建立,新的交易单位就出现了,我们将其统称为“碳信用”。

4.   碳补偿

碳补偿,即CarbonOffset,也叫碳中和。

“碳补偿”就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

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通常来说,企业实现碳中和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测量碳足迹(碳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购买可用的“绿色电力”;购买经核准的碳抵免额来“中和”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通过购买这些“负排放量”,购买方得以平衡和抵消其剩余的碳排放,从而实现碳中和。

5.        碳交易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

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通常来说,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

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

买家在“限量与贸易(cap-and-trade)”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

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

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于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

可见,碳交易市场和金融体系重建、生产方式转变密切相关。

6.     碳金融

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2.2     碳交易市场概况

一、碳交易市场的形成

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

因此,这些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

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

这就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价差。

发达国家需求很大,发展中国家供应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场由此产生。

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拓展。

其中,碳市场的供给方包括项目开发商、减排成本较低的排放实体、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技术开发转让商等。

需求方有履约买家,包括减排成本较高的排放实体;自愿买家,包括出于企业社会责任或准备履约进行碳交易的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

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后,也担当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经纪商、交易所和交易平台、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机构。

二、交易机制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时可以采取3种在“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

其一是联合履约(JI),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的合作,转让其实现的减排单位(EUR);其二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实现“经核证的减排量”(CER),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费用;其三是排放贸易(ET),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方式(而不是项目合作的方式)直接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

除了上述强制性的机制之外,还有一个自愿减排的市场。

这个市场相对比较宽松,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或者机构,由于自身宣传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购买一些减排量来抵消其日常经营和活动的排放。

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公司,也有一些个人。

比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就曾经购买过一定的减排量,来抵消他一年开车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1.   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   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3.   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   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目前,碳市场的运行机制有如下两种形式。

(1)基于配额的交易是在有关机构控制和约束下,有减排指标的国家、企业或组织即包括在该市场中。

管理者在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制度下,向参与者制定、分配(或拍卖)排放配额,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手段将环境绩效(以实际设定的限额水平定义)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使得参与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遵约要求。

(2)基于项目的交易是通过项目的合作,买方向卖方提供资金支持,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度。

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要在本国减排的花费的成本很高,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减排成本低。

因此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及设备帮助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型国家的企业减排,产生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帮助者,这些额度还可以在市场上进一步交易。

三、交易平台

到2009年3月,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

  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所(EuropeanUnionGreenhouseGasEmissionTradingScheme,EUETS)

  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所(UKEmissionsTradingGroup,ETG)

  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ClimateExchange,CCX)

  澳洲的澳洲国家信托(NationalTrustofAustralia,NSW)

由于美国及澳洲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澳的两个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

在国内,2008年7月份以来,山西吕梁节能减排交易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相继成立。

但是,目前国内环境交易机构地域性明显,各自为政,标准也不一,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四、交易产品

在这个目前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碳市场中,交易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边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交易所为主的平台易手,而另一边则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

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比如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追逐的对象。

而且,这一市场的交易工具在不断创新、规模还在迅速壮大,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以下是各主要交易市场的产品:

2005年,以减排二氧化碳为主要标的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TS)开始启动,欧盟内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uropeanClimateExchange)、北方电力交易所(Nordpool)、未来电力交易所(Powernext)以及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EnergyExchange)等均参与碳交易,欧盟的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均居全球首位。

这其中欧洲气候交易所专门从事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而由于二氧化碳为矿物燃料的衍生品,欧洲其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同则多数在现有的能源交易所挂牌,这些交易所希望借由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来套利,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量的增长。

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Euronext)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共同建立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

这个被命名为BlueNext的交易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计划在2008年的二季度设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2月18日,作为首个交易京都议定书碳排放配额的平台,BlueNext开始正式运作。

这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无疑也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一种肯定。

  此外,加拿大、新加坡和东京也先后建立起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

在亚洲,碳交易所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买卖由清洁发展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

如果说《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等同于给二氧化碳标上了价,那么在不同类型的交易所内挂牌交易使得二氧化碳排放权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

  以欧洲气候交易所为例,欧盟实行的是“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机制,每个成员国每年先预定二氧化碳的可能排放量(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标准相一致),然后政府根据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被称为“欧盟排碳配额(EUA)”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每个配额允许企业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

如果企业在期限内没有使用完其配额,则可以“出售”套利。

一旦企业的排放量超出分配的配额,就必须通过碳交易所从没有用完配额的企业手中购买配额。

类似银行的记账方式,配额能通过电子账户在企业或国家之间自由转移。

BlueNext的基本功能也是如此,只不过交易的商品变成了联合国分配的排放量(AAU)。

  除了这种最基本的交易方式,欧洲气候交易所还于2005年4月推出了与欧盟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随后又推出了期权交易,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大豆、石油等商品一样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客观上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

2007年9月,与核证减排量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产品也相继面市。

交易产品的丰富使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成交额与成交量逐年稳步攀升。

2005年,欧洲气候交易所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7亿吨,价值50亿欧元;2006年交易量攀升至8亿吨,交易额突破100亿欧元;2007年15亿吨,成交额接近200亿欧元。

五、交易规则

这里主要讲CDM项目的交易规则和流程。

1.     CDM项目的参与资格

发展中国家参与CDM合作首先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        已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        已经指定了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国家主管机构。

✓        在我国,特别要求参与CDM项目的企业必须是中资控股(不少于51%)。

发达国家参加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需要满足的条件相对较多:

✓        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        已经指定了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国家主管机构;

✓  &nb,sp;     计算和记录了议定书为其规定的分配数量;

✓        设置了一个估算其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国家体系;

✓         设立了一个国家登记系统;

✓         每年均提交了所要求的最近期的年度排放清单;

✓         提交了有关分配数量的补充信息,并据此对分配数量进行了调整。

中国已于2002年8月30日正式核准了《京都议定书》,并确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中国的国家清洁发展机制主管机构,可以有资格开展具体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

2.     CDM运作管理规则

运行的基本规则是:

✓        缔约方自愿参与;

✓        有政府批文;

✓        带来真实的、可测量的、长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        必须具有额外性;(“额外性”是指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所带来的减排效益必须是额外的,即在没有该项目活动的情况下不会发生。

✓        属于东道国、地方政府的优先发展领域并带来技术转让。

3.      CDM项目运作流程

CDM项目的全过程是:

寻找国外合作伙伴→准备技术文件→进行交易商务谈判→国内报批→国际报批→项目实施的监测→减排量核定→减排量登记和过户转让→收益提成。

企业在进行CDM项目申报时,首先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再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之后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和外交部办理批准手续。

  CDM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荷兰CERUPT项目的经验。

在招标的资质认定阶段,中方要以英文形式提供:

1.项目概念表;2.项目认可书;3.企业营业执照和代码证;4.公司3年财务报表;5.企业履行社会义务情况证明;6.公司财务信用状况证明。

 在招标的第二阶段,中方要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提供:

1.项目设计文件;2.核准报告和结论;3.购买协议;4.提交时间安排;5.项目批准书。

4.     CDM项目周期介绍

✓        项目识别

  初步判断本项目是否为CDM项目。

✓        项目设计

  当项目符合CDM的标准,需要完成项目设计文件(PDD)。

设计文件的格式由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确定。

✓        项目批准

  CDM项目需要得到东道国指定的本国CDM主管机构批准。

目前我国的CDM主管机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CDM项目需要获得发改委出具的正式批准文件。

✓        项目审定

  项目开发者需要与一个指定的经营实体进行签约,负责其审核认证的工作。

完成这项工作,这个项目才能成为合法的CDM项目。

根据每个项目类型不同,寻找具有审核认证资质的指定的经营实体。

✓        项目注册

  签约的指定的经营实体确认该项目符合CDM的要求,签署审核认证报告,向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提出注册申请。

审定报告中需要包含项目设计文件(PDD),东道国的书面批准文件以及对公众意见的处理情况。

  在CDM执行理事会收到注册请求之日起8周内,如果没有CDM执行理事会的3个或3个以上的理事和参与项目的缔约方提出重新审查的要求,则项目自动通过注册。

执行理事会主要审查项目是否符合阶段4的审定条件。

最终决定由CDM执行理事会在接到注册申请后的第二次会议之前作出。

如果该项目被CDM执行理事会驳回,企业可以修改,修改后重新提出申请。

✓        项目的实施与监测

  监测活动由项目建议者实施,并且需要按照提交注册的项目设计文件中的检测计划进行。

监测结果需要向负责核查与核证项目减排量的指定经营实体报告。

一般情况下,进行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核证的经营实体不能为同一家,但是,小规模CDM项目可以申请同一家指定经营实体进行审定、核查和核证。

✓        减排量的核查与核证

  核查是指由指定经营实体负责、对注册的CDM项目减排量进行周期性审查和确定的过程。

根据核查的监测数据、计算程序和方法,可以计算CDM项目的减排量。

  核证是指由指定的经营实体出具书面报告,证明在一个周期内,项目取得了经核查的减排量,根据核查报告,指定的经营实体出具一份书面的核证报告,并且将结果通知利益相关者。

✓        CERs的签发

  指定的经营实体提交给CDM执行理事会的核证报告,申请CDM执行理事会签发与核查减排量相等的CERS。

  在CDM执行理事会收到签发请求之日起15天之内,参与项目的缔约方或至少三个执行理事会的成员没有提出对CERs签发申请进行审查,则可以认为签发CERs的申请自动获得批准。

如果缔约方或者三个以上的CDM执行理事会理事提出了审查要求,则CDM执行理事会需要对核证报告进行审查。

在收到了审查要求的情况下,CDM执行理事会会在下一次会议上确定是否进行审查。

如果决定进行审查,审查内容仅局限在指定经营实体是否有欺骗、渎职行为及其资质问题。

审查应在确定审查之日起30天之内完成。

六、结算货币

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场内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而由于一直以来英国都是碳减排最坚定的执行国,尽管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已并入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但伦敦作为全球碳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英镑作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能够继续保持。

日本碳交易所将采用日元计价。

由于日元本身已经在世界通货中占据一定地位,伴随碳交易体系的开展,加上日本绝对领先的碳减排技术出口空间,日元将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

尽管澳大利亚尚未加入京都协定,但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却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体系之一。

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将于2010年正式实施,以澳元计价。

作为GGAS的延续,澳元仍将在全球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占一定比例。

此外,全球还有一些新兴的环境交易所。

2006年7月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成立。

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CER交易。

香港交易所考虑在2009年年中推出CER期货交易。

中国2008年以来已经成立了三家环境交易所,分别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目前三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段距离。

韩国、阿联酋等也有此动议。

此外还有属于拍卖性质的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新加坡亚洲碳交易所(ACX)。

以上新兴市场的碳交易所都将采用本币标价,竞争可谓非常激烈。

碳交易的兴起和与之相关低碳能源的巨大市场前景将成为助推货币多元化格局的绝好契机。

目前看来,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已经领先,美元稍显逊色。

2007年全球碳基金约达58支,资金规模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