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233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春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的春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的春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的春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的春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的春节.docx

《北京的春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的春节.docx

北京的春节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分层教学目标:

上限(发展性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下限(基础性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杜斌、杜盼、杨平、曹海燕能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记课文中的新词。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

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自学指南一(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反馈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三、自学指南二

1.默读课文,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序说一说。

4.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四、自学指南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当堂检测

1、理解填空

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

春节差不多在________就开始了,在___________这天,家家都要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

__________真热闹:

要做_________、穿_________、贴________、放_______、吃_________,还要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男人们外出________,女人们在家___________。

___________张灯结彩,吃元宵。

__________春节结束。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间断()光景()接待()

特有()姿态()娴熟()技能()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中的诗句。

()

(2)《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

4、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的:

()

  形容聪明的:

()

  形容容易的:

()

  形容慌乱的:

()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南一(体会年前的忙碌)

1.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

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4.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二、自学指南二(体会过节的热闹)

1.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2.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

喜庆、团圆;初一:

悠闲、快乐;十五:

红火、美丽。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

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5.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6.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

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7.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8.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

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自学指南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

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

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当堂检测

1.以“春节”为主题,交流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

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

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

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

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2.把上面交流的内容办一期手抄报。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是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由于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第二课时我就打算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为主。

抓住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

腊八、除夕、初一、元旦,带着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然后运用本节学习的表达方法:

先总后分、有详有略写一段文字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如下问题:

1、内容太多,无法深入展开。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时间不够,学生的感受不充分,因此课堂沉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