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5063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docx

8中闫海冰《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例分析

 

一、分析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课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介绍较少,且因为教材编写的原因,使我校这类普通高中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对其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存有困难。

其次,在课文对垄断组织的出现的叙述时,一些理论和历史专业术语使学生难以理解。

第三,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叙述较为简单,学生不容易掌握其内涵。

综上几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常有雾里看花之感,教学效果一般。

同时,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对于史料的阅读、分析和归纳水平不足,且因为初中历史为开卷考试,使他们养成了抄记笔记而不多加以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新教材下,更多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掌握学习规律,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水平。

故我对《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二、具体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

(1)学生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家及其发明、影响,

(2)学生学会使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水平。

(3)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以及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使用项目学习法,自主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家及其发明相关史实的学习。

(2)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范例支持,探究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3)使用史料教学法,学生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提升阅读、分析、归纳史料的水平以及“论从史出”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辩证理解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代价。

同时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迅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2.难点:

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的必然性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教学目标设计反思:

,本课是《必修2》第2单元第8课,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与第7课是合并的,即“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这说明,课标要求学生记住重要的相关史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重要的发明家及其发明、垄断即垄断组织的含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在此基础上,联系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探究,得出两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新教材、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掌握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我对知识与水平目标做了以上设定,基本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指导、辅助的作用。

在教学法上,主要是项目学习法、范例教学、史料教学和合作探究。

这些教学法与知识与水平目标的三个层次是相辅相成的。

项目学习法主要是完成对识记史实的要求;范例教学、史料教学、合作探究主要协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在知识的使用上则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实行思维的碰撞。

最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体现和升华。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作法:

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5—6人。

课前完成一个项目学习:

如果你是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参展商,你会携带怎样的展品参加此次盛会呢?

并请你说明选择该展品的原因。

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制成课件,并派出一名学生将在课堂上对小组学习的成果实行展示和讲解,同时,将作品发至教师邮箱。

(2)设计意图:

新课改后,教材容量大、课时少,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这个课前准备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情景设置,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样既能完成知识与水平目标

(1),又能节省占用课堂的时间。

2.导入新课

(1)作法:

播放《大国崛起——美国》中关于爱迪生市的一段视频,多媒体同时展示问题:

视频中所说的“一个时代”是指什么时代呢?

(2)设计意图:

视频对学生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爱迪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涌现的重要发明家之一,学生对其事迹也比较了解,这样就能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且能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科技进步能改变世界。

(3)反思:

我一共担任6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在给前两个班的学生上课时,我采用的导入是物理实验导入——教师实行手动发电机的演示实验,学生观看实验,说出手动发电机中有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伟大发明,由此导入新课。

在实践后发现,学生对电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比较熟悉,而对发电机的发明及其发明者西门子熟悉水准不足。

虽然也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花费的时间较长。

后来改成视频导入,既能较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较实验导入花费的时间少,效果较好。

3.新课教学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①作法:

学生展示课前项目学习的成果,其他学生根据评价量规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综合点评。

设计“连连看”进行巩固:

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家及其发明设计成连连看,让学生进行配对。

②设计意图: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一次自学检测,通过师生的共同点评,可以发现不足,使之在以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注意规避。

“连连看”的设计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③反思:

由于提前让学生进行了准备,此环节基本上较好的实现了目标,学生积极性较强。

但在学生展示成果时发现,有部分学习小组理解题意出现偏差,在阐述选择理由时是站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立场而不是1900年这个时代的立场。

所以,今后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如果能提前做出一个范本供学生参考,相信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连连看”的即时巩固,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较好完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①作法:

小组探究:

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前提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广泛确立

资金

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资本主义经济

市场

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原料

殖民地

殖民地

劳动力

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工业无产阶级

技术

长期的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

自然科学的发展

(斜体加粗字为学生应当回答的部分,在课件中需点击才出现)

②设计意图:

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在教材中没有较完整、系统的阐述,我校学生很难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而通过范例支持、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就能较清晰的得出相关结论,且对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共同点有清晰的认识。

③反思:

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支持和提示,很快得出结论,,相比传统的讲述法提高了效率。

同时,用表格的方式来展示,也能使学生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几大要素,在今后的学习中如遇到相似的问题,可以采用模式化的方式解决。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

A.作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市场需要增长的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频繁、深刻和持久。

恩格斯说:

“为了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分的大生产这,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量,在他们中间加以分配,并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价格……正因为如此,它们就更加趋向于集中的社会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P35,说说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

垄断组织:

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

主要形式:

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

(课件展示美孚石油公司的相关介绍)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重要工业部门大多数集中在几十个垄断组织手里。

这些大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并不排斥竞争,相反使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它们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

材料三被垄断组织控制的美国参议院(图片)

思考:

垄断组织的影响。

影响:

积极:

①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优胜劣汰。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消极:

①价格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通过控制某部门进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更多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③要求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B.设计意图:

①采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材料中的下划线部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垄断组织进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历史评价方法。

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C.反思:

我所设计的问题,大多数能在提供的材料和教材中找到,学生在课堂上一开始时,由于没有找对方法,对于材料和教材中涉及到答案的部分的内容往往都是大段的摘抄,这就不符合高考的要求。

在学生回答完后,我以材料一及其设问为例,详细指导了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方式方法,和如何总结归纳材料中涉及到问题答案的部分。

当学生做材料二、三时,答题的效率和命中率有了明显改善,初步掌握了解答材料题的方法,但是速度仍比较慢。

故在这个部分花了较长的时间。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随着学生运用方法的熟练,肯定会不断缩短做题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A.作法: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又有一些新的特点。

结合材料及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四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工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

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

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全球史话·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五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的发明者中,除了富尔顿是美国人外,其他几乎都是英国人。

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电机的发明者法拉第是英国人,发明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的是德国人,发明电话的是美国人,实验无线电报成功的是意大利人……

思考: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经验主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生产更紧密地结合;②主要的发明者为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技工。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④有的国家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现象,如日本。

除此之外,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什么特点?

(完成表格的空白部分)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力

蒸汽

电力

发明者

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技含量

经验主义,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

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发生时空

首先发生于18世纪的英国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起始部门

轻纺工业

重化工业

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出现垄断组织

B.设计意图:

表格斜体加粗字部分在课件上为空白。

①采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材料中的下划线部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表格的设计是对问题答案的系统展示和补充,希望学生能对此有更直观的认识。

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C.反思:

由于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在此问题的解决上效率较高。

我要求学生将思考后的答案写下来,这就发现,学生的答题思路逐渐理顺的同时,书面表达的能力仍然有很大的不足,这在考试中会造成无谓的丢分。

这使我明确了以后对学生的专项指导——如何用一些模式化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A.作法: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36,回答问题。

材料六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

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思考:

结合材料六和教材P32,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通讯手段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资本的扩张;殖民侵略的扩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小组讨论:

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资本主义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怎样的影响?

B.设计意图:

①采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材料中的下划线部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③在解决世界市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的影响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文明史观来看待历史事件。

以及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C.反思:

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同时得到升华,是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经过课堂实践检验,学生得出结论,更多的是直接按照课本的描述来回答,知其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容易煮成“夹生饭”。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效果不理想。

但学生初步掌握一分为二的思考问题,也初步了解了文明史观。

④其他影响:

A.作法:

看关于雾霾的视频视频,思考: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例: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

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设计意图: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同时辩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代价。

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指导学生回答启示类问题的方法。

C.反思:

有视频,学生有直观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科技进步带来污染问题。

但学生思维发散的程度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答案”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极少有学生能回答出除了污染问题之外,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这也是高考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4.课堂小结:

(1)作法:

由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结构图,完成此环节。

(2)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3)反思:

学生基本上能较好的综述本节课内容。

5.巩固练习:

(1)作法:

①学生完成3道相关选择题。

②“找找看”:

英国商人查尔斯先生在1911年的某天的生活,请你找找看哪些是可能的?

哪些是不可能的?

在1911年的某一天,有一位英国曼彻斯特商人查尔斯,他要取道法国赴美国洽谈生意,他打电话给美国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时髦的涤纶面料做的衣服,坐电车到码头,乘汽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

当他到达法国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

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往美国华盛顿,到达机场时,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热情的从一辆汽车中迎了出来,把他接到家中。

吃过晚餐后,威廉热情的邀请查尔斯去看电影。

闲聊中,查尔斯告诉威廉,他这次洽谈的是一笔塑料制品和电脑配件生意,如果谈成就马上给自己的合伙人发短信报喜,并准备用远洋轮船将货物运回曼彻斯特。

(可能:

打电话、涤纶面料的衣服、坐电车、乘汽船、灯火通明、乘飞机、坐汽车迎接、看电影、塑料制品生意、用远洋轮船运送货物。

不可能:

电脑配件生意、发短信)

(2)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能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查缺补漏提供依据。

(3)反思:

题目难度符合我校学生的平均水平,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较好的完成练习。

6.板书设计: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

A.含义及形式

B.影响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A.条件

B.过程

C影响:

a.积极:

对世界;对资本主义各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b.消极影响

反思:

我设计的本课的板书较简单,是一个本课的大致线索。

在实践中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方面没有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脉络。

三、本课课后反思:

(一)在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主要想达到的目的有:

1.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2.根据普通中学学生史料研读能力差、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希望能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提高史料研读的能力。

3.培养他们良好的答题习惯,指导答题方法,为各级考试打下基础。

(二)课堂实践:

在最初设计时,我本想以美国为例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视频来贯穿,但是一时资料的搜集没能达到设计的要求,二是在技术处理时,史料和视频的结合很难在一张课件上完成,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进行材料阅读时形成障碍。

故最终定为这个版本的教学设计。

在上完这节课后,初步达到了目的。

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过程中,仍然是比较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且由于史料的使用较多,而学生的能力较差,导致原本应该1课时的内容用了2课时才上完。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虽然仍然不太积极举手发言,但是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学生明显增多。

通过解题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答题规律,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不断巩固。

本课我所采用的课程资源有:

视频、图片、史料、范例支架等,学生的关注度较高,主动性也得到提高。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还是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较多,而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较少甚至在个别班都没有。

在本课中,我有意识训练学生利用文明史观来看待世界的发展,形成世界史上的纵向线索,如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串联;但忽视了横向对比,虽然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一目中提到了对其他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和课时原因,并没有能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本课的难点没能进行很好的突破。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同时代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没能较好的联系起来。

将世界史的教学实际上割裂成了中国史和外国史两个部分,没能教好的帮助学生构建横向的知识线索。

最终导致文明史观的训练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这是我今后在世界史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必修2》的内容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过程。

我个人理解主要是通过史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课主要适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用以解决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我没能通过史实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故未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个基本原理,从而形成经济史的规律性认识。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在普通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以课标为指导,充分夯实基础,不能贪大求全,要有相应的课堂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效率。

2.在高中阶段刚开始时,注意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多利用视频、图片、历史剧等非文本资源,文本资源的使用主要起到重难点突破的作用。

4.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要过于纠结于课时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