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933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docx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案

 

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项目建设方案

 

学校: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专业:

市场营销

 

二O一一年十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0年6月,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第一批成立的六个专业之一,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2003年在浙江省教育厅举行的办学水平评估中,学院获得了浙江省高职第一个优秀等级,市场营销专业作为随机抽查的专业,以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举措获得专家好评;2004年成为学院首个新世纪教改试点专业,获得学院第一个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立项,开始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践,同年还成为学院获得第一批省财政资助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专业之一;2006年被评为院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市场营销专业在国内高职教育大发展及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的语境下,开拓进取,经过十一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制度设计等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市场营销专业内涵建设质量情况见表1-1。

 

表1-1市场营销专业内涵建设质量一览表

项目名称

数量

备注

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省财政重点支持实验室(个)

2

2.校外实训基地(个)

30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省优秀教师

1

2.省专业带头人

1

3.省新世纪151人才

1

4.教授

1

5.院教学名师

1

6.院优秀教学团队

1

7.专兼职教师比例

1:

1

其中高级职称比例50%

三、教学内涵实力

1.国家精品课程(门)

1

2.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本)

1

3.省重点教材(本)

3

4.高职高专统编教材

6

5.教育部教指委重点建设课程(门)

2

6.省新世纪教改项目(项)

2

7.院精品课程(门)

2

8.院教学成果奖(项)

5

1项一等,2项二等,2项三等

9.院教学创新奖

1

10.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奖

3

1项二等,2项三等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1.国家一级刊物(篇)

4

2.核心刊物(篇)

18

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3

4.省厅级以上课题(项)

8

5.专著(本)

2

6.企业委托横向课题

5

7.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或培训(次)

15

8.吸纳企业奖学金、奖教金(万元)

30

海纳奖学金、奖教金,6万元/年

市场营销专业在十一年的建设过程中,积极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特点的自我特色:

(一)以变应变的专业发展理念

市场营销专业始终秉持“以变应变”的专业发展理念,从创建之初开始,就不断关注国内外、省内外高职教育发展动态,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变化的要求,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对营销人才素质、技能要求的变化,以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规格,尤其是在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提出将“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列为发展重点之后,将人才培养定位从行业特色不够明显的大营销,转到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以金融服务营销与零售业门店管理为两大主体的现代服务营销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胜任银行客户经理、保险代理、证券经纪、零售业门店长等工作岗位,为我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服务,着力培养具有浙江特色、金院特色的高素质服务营销人才,体现了本专业以变应变的专业发展理念。

(二)锐意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

市场营销专业积极争做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并形成了锐意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

早在2003年,市场营销专业就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获得了院第一届教学成果三等奖,以后的每届教学成果奖都榜上有名,同时也获得了院首届教学创新奖。

2004年市场营销专业主动要求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成为学院唯一的教改试点专业,成功申报了学院第一个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并从2004年9月开始在市场营销专业2004级学生中开始实施该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全打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打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体系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采取“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或完全以实训替代理论教学。

时间安排上除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外,分别在第二、第三学期各安排9周的工学交替活动,使得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接触社会,锻炼专业技能。

在考核方式上,大部分项目采用过程性考核,或以实际经营业绩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如《客户经理制》课程将学生推销某银行卡的张数作为50%的成绩,《市场营销技术》、《市场调研》等课程以每次学生完成项目的加总情况作为期末学业成绩,《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则以学生开设网店及在网店经营情况、所获星级作为评价依据。

2005年市场营销专业又在项目课程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成功申报了05年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在项目课程改革、合作学习教学法、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显示了锐意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

(三)“双导师制”为载体的校企融合

市场营销专业自2004年9月开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就将“双导师制”引入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

多年来,“双导师制”已经成为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

“双导师制”是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为一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两位导师各司其职:

一个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另一个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这种培养模式更好地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取得“1+1>2”的协同效应,从而使校企双方产学一体化合作真正实现长效、互惠、可持续发展。

(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化、实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主干课程中普遍按照项目化、实战化的做法组织教学。

项目化、实战化的教学要求学生组建成4-8人的项目团队,所有工作项目都由学生团队自主负责,在团队成员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完成,从而为学生营造起在团队合作中成长的环境。

而这其中的许多项目又是企业委托或由本专业教师兼职的企业经营的项目,使学生在真枪实战中,全过程锻炼了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在企业化运作的环境中学习与人沟通、承担责任、调适心理等方法,并推动学生主动寻找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可持续发展。

(五)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角色重塑

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普遍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课程教学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角色重塑。

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决策者、灌输者,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重塑起一种平等、开放、互动的师生关系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

校内教师是课程整体设计者、教学指导者,行业兼职教师是课程设计与项目训练指导的辅助者;学生则是课程学习主体、教学目标的贯彻者。

作为课程改革设计者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协助他们努力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

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他们在教师的教学中看到自主学习的影子和效果;而将教学评价变换为学习能力评价,并将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公正意识,这样的意识正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需的,可使学生毕业后较快适应职业岗位。

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2011年2月,职业教育类权威刊物《职业技术教育》在“模式”栏目中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实施校企合作文化语境下的“双导师制”》为题介绍市场营销专业实施“双导师制”的经验。

根据麦可思公司出具的《浙江金融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显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5.7%,位居全院第一。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正确义利观的现代营销人才的思路,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文件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浙江省将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浙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等服务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大批具有高端技能的服务业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战略,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近四十年来培养金融服务人才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改革,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提升,课程与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共享,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服务浙江省产业发展的能力。

(二)目标描述

经过两年建设,到2013年底,要将市场营销专业建成积极为浙江省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先进,人才培养质量优异,以“双导师”制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以“校中店”为特色的实训实习网络完善,共享型“校企--专业--课程”资源平台信息化程度高,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上进行有益探索,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完备,积极带动专业群建设,在国内高职界起示范作用的特色引领型专业。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具有正确义利观和坚韧职业意志,懂金融、会营销、能沟通,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金融行业服务营销人才与零售业门店长。

在教学质量目标上,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技术运用与教学资源共享,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成教学内涵深化、社会服务能力强、体制机制完善,社会、学生、家长、业内均得到高度认可的国内高职一流专业。

(三)具体监测指标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将从专业建设内涵、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培养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相关指标加以监测。

1.专业建设内涵指标

(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能够反映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与职业教育要求相吻合。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

(2)“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指标:

反映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校企合作的程度。

要求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比例继续保持1:

1;

(3)“双导师”覆盖率:

反映校企合作紧密程度的指标。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双导师”制在2010、2011级学生中全面覆盖;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的实战项目数:

反映本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指标。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每门专业主干课程至少完成1个实战性项目;

(5)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与为专业建设服务指标:

反映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情况。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达到35个以上,80%以上基地与专业有合作项目;

(6)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指标:

反映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等教学内涵建设能否体现行业、社会最新动态。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80%以上专业主干课程都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授课、实习与毕业设计指导。

2.社会服务能力指标

(1)教师参与横向课题指标:

反映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情况。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专业教师人均主持1项横向课题;

(2)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指标:

反映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为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服务情况。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专业每年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数120人次以上;

(3)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指标:

主要是学生担任各种社会大型活动、其他公益活动与事务志愿者的数量,反映学生作为社会人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能力。

建设期完成后,要求每年有150人次(占本专业学生总数的30%)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3.学生培养质量指标

(1)初次就业率:

反映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落实单位的情况。

要求每年保持平均95%以上;

(2)就业对口率:

反映学生就业单位与人才培养岗位面向的一致性。

要求每年有8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对口;

(3)平均起薪率:

是用价值来衡量的毕业生能力,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的认可程度。

要求每年的平均起薪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双证书”获取率:

反映学生掌握社会认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

要求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以上;

(5)获取奖项与项目数量:

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要求2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或项目。

4.社会满意度指标

(1)第一志愿报考率:

反映学生、家长对本专业的认可程度。

要求该指标平均每年在90%以上;

(2)新生报到率:

反映学生、家长对本专业的认可程度。

要求该指标平均每年在90%以上;

(3)用人单位满意率:

反映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满意程度;要求该指标平均每年在80%以上;

(4)毕业生满意率:

反映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程度。

要求该指标平均每年在80%以上;

(5)第三方评价社会满意率:

由第三方机构通过调研获取,客观反映社会对本专业满意程度。

要求该指标平均每年在70%以上。

各项监测指标汇总见表1-2。

表1-2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监测指标

检测项目

建设期满拟达到目标

1.专业建设内涵指标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100%

专兼教师比例

1:

1

“双导师”覆盖率

2010、2011级100%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实战项目数

≥10

校外实习基地数量

35个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参与教学覆盖率

80%以上专业主干课程

2.社会服务能力指标

教师参与横向课题指标

≥1项/1人

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指标

120人次/1年

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指标

150人次/1年

3.学生培养质量指标

初次就业率

≥95%

就业对口率

≥85%

平均起薪率

≥全省平均水平

“双证书”获取率

≥98%

获取奖项与项目数量

≥学生总数20%

4.社会满意度指标

第一志愿报考率

≥90%

新生报到率

≥90%

用人单位满意率

≥80%

毕业生满意率

≥80%

第三方评价社会满意率

≥70%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实施步骤

(一)建设内容

1.确立紧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化人才培养理念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我省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把握人才需求新情况和新趋势,服务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是要把握国家“十二五”期间与浙江省“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提出将“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列为发展重点,为服务业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及时把握浙江省服务业人才需求新情况和新趋势,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把握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以及《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战略,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指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四是要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诉求,本专业建立了定期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往届毕业生进行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的长效机制,根据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与第三方机构调研得出的结论,行业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最看重的素质、能力是责任心、吃苦精神与沟通能力。

要求本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为此,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确立适应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化人才培养理念,深入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在分析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评价的基础上,借助学院的传统金融特色和浙江省商贸业发达的优势,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以金融服务营销、零售业门店管理为主体的现代服务营销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开展“四位一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我省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重点,区域社会需要大量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更进一步,培养“具有正确义利观、坚韧职业意志与创业创新意识,懂金融、会营销、能沟通、善管理”的高素质实战型营销人才,能胜任银行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保险代理、证券经纪、零售业门店长、企业客户服务、销售代表等工作岗位,为我省金融、商贸、信息等行业发展服务。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创新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相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相融合、仿真实训与营销实战相融合、就业导向与人生发展相融合”为特色的“四位一体”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将专业、课程、职业、岗位、人生规划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生适应市场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完善“双导师制”为载体的校企融合体制机制

在探索校企融合的“双导师制”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双导师制”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充分依托行业、校友、学院、教师的资源,通过“双导师制”为载体引进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企业家或业务骨干担任学生校外导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和融合。

依靠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密切沟通合作这一渠道,校企双方找到合作内容、合作对象、合作方式的最佳结合点。

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引进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引入企业新知识、新技能,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探索分段式、准订单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上岗就业任务,从而把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资源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同时,逐步将“双导师制”从具体方法、路径探索上升到体制机制建设层面,一是在校内外导师的选聘上要形成一整套制度和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对校企合作中比较敏感的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问题,力求形成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二是对导师的职责需要明确界定;三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导师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带动市场营销专业“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真正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保证校企融合的长效性与互惠性。

4.建设多层次、广覆盖、校企共赢实训实习网络体系

充分依托行业、校友、学院、教师的资源,积极拓宽渠道,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建设与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校企共赢校内外实训实习网络体系。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一方面,要对校内模拟场景实验室进行改建,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和实训功能,真正建成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及产品销售、品牌推广为一体,实战与仿真并举的“营销调研策划中心”,为推进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以及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提供硬件和软件保障,并为企业提供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专业性服务;另一方面,要引入1-2家企业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校中店”式实训基地,以及电话营销中心、企业产品展示与销售中心,解决学生进行排队式顶岗实习,以及真实营销业务开展;同时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平台和场地,并获得稳定的利润回报。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与相关单位签约,将校外实习基地的覆盖面从现有的杭州向全省各地,甚至部分省外企业拓展,建成35个左右紧密型的产学合作基地,作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的载体,承担好学生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的职能,条件成熟的基地还应吸纳学生就业,让企业了解并优先录用适合的人才。

校企共建实训实习网络体系要充分考虑共赢性,只有对双方有利,才能使校企共建的实训实习网络体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并充满生命力。

通过多层次、广覆盖、校企共赢实习实训网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构筑“校企——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型信息化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浙江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

”基于上述背景,本专业要积极构筑“校企——专业——课程”资源共享型信息化平台。

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一是选择3-4家适合本专业教学实训实践、并有良好合作基础的紧密型产学合作企业,通过数字化课堂建设,搭建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企业校中呼叫中心(企业产品服务体验、推广)、校企双导师QQ群,并整合“营销家园”(市场营销专业网站)、本专业各级精品课程网站,建立“学校——企业”双向交互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全方位信息交流与沟通,并提供双向服务。

通过校企视频网络系统将企业现场工作场景实时传送或转播到学校课堂作为实践实训教学,企业导师可远程在线指导校内实践实训教学,学生、老师与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平台进行实时全方位的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学校的课堂可以实时传送或转播到企业内部的网络上供企业员工学习或培训,学校的老师也可为企业提供远程的专题培训或讲座。

二是进一步加强专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真正使其成为本专业学生及本专业教师日常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教育、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推广、师生沟通、信息及资料共享、信息发布、校企合作沟通、日常通知等方面的重要资源平台,尤其在教学、专业建设、产学合作、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