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750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第一篇先秦文学

第一章:

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1)现实性;

(2)艺术性;(3)不自觉性(历史性)

我国记载神话的比较多的书籍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比较著名的神话有:

夷羿射日、鲧禹治水

我国远古神话与外国古代神话比较,有如下几个特点: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3、我国的神话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歌”的第一首是《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写了以弹追赶野兽的情景。

逯氏在“杂辞”部分,所录的第一首是《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每年十二月合祭众神。

《蜡辞》是祭神时唱的,表现了人们的愿望:

土地不要流失,水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作恶,草木回到它该生长的地方。

远古歌谣比较多保留在《周易》中。

《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

《周易》诗歌的特点是:

1、基本上是叙事的;2、内容广泛;3、描写细腻,运用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的手法。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

经周王廷乐官的加工编辑成书。

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包括《国风》160篇,是十五个地区的民歌,主要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雅》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是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场合演奏的官乐,作者主要是贵族官吏,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宴饮游猎,也有批评讽刺;《颂》(分为国颂、鲁颂、商颂)40篇,是在宗庙演唱的祭歌,内容多是对先君先祖的祭祀、祈祷。

《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数。

宋人郑樵说: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思想内容:

1、反映周民族的发展史: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篇,具体反映了周民族的兴起、生产、信仰、迁居、发展,直到建立周朝,统一天下。

周民族的发展,①从母系到父系为中心的过渡;②从游牧为主到农业为主;③从穴居到室居的变化;④从邰到豳再到定居于周,进而打败商族而统治中国,建立周朝。

2、反映了战争及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豳风中的《东山》与《破斧》,就形象具体地抒发了这种感情。

《秦风》的《无衣》表现得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参军诗,《邶风》的《击鼓》则是长期征战在外而不得归家的怨歌。

3、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黑暗:

最强烈的是《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

4、反映了当时的婚姻恋爱:

害怕种种议论而叫爱人不要来私会的《将仲子》,弃妇控诉的《氓》和《谷风》等。

5、农业诗:

贵族家奴劳动的《采蘩》。

6、其他

《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开创了文学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

(1)深刻地揭露了西周及春秋前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伐檀》

(2)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七月》

(3)从《诗经》可以真实地看到当时的历史现实。

2、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手法。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前三者是《诗经》的体式,后三者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直接的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如《采薇》。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有明喻,有隐喻。

目的都在于要把所写的对象的本质或者形状形象具体地刻画出来。

如《魏风。

硕鼠》。

兴又叫起兴或发端,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如《关雎》。

3、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

后一章与前一章的结构相同,文字也大致相同,只改变了几个字,叫重章叠句。

如《王风·采葛》,《芣苢》

4、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多变。

如《氓》。

《诗经》的句式以四句为主,代表了其时诗歌的基本句式。

也有一、二、三、五、六、七、八言的,如《郑风·溱洧》

 

诗学四家:

在汉代,流传的诗学有四家:

(1)毛诗;

(2)鲁诗;(3)齐诗;(4)韩诗。

毛诗是《诗经》现存最古的解释本,其他的均已失传。

第三章屈原与楚辞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

他出身于贵族,曾任楚怀王的左徒。

后来被怀王疏远,任三闾大夫,进而被远放汉北,沅、湘一带,最后投汩罗江自尽。

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是现存楚辞最古的注本。

屈作的:

《离骚》《九章》《天问》《招魂》《九歌》。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中国诗史上一篇最早的长篇。

共373句,2479字。

诗中首先叙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说明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对恶势力决不妥协;然后以种种想象和比喻来说明他的孤独困顿,无人了解,达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在这各情况下,只有离开楚国寻求出路,然而他在想象中开始远行的时候,他却对自己的祖国依恋不舍;于是最后决心殉志殉国而死。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等九篇抒情短篇。

其中,只有《桔颂》是前期作品,其余都是被流放后所作。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大致相同:

写自己崇高的人格,伟大的抱负,写被谗流放后的沉郁愤懑及对君王的怨恨;表现了爱国忧民的感情,对敌党的斥骂,守志决死之心。

从某方面而言,有比《离骚》深刻的地方:

如《涉江》中写流放之愁苦生活,为《离骚》所无;《怀沙》中对敌党之揭露批判,《惜往日》中对君王之怨恨,都比《离骚》强烈、鲜明。

《天问》是“呵壁之作”,全诗以“曰”字领头,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

《招魂》是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九歌》经屈原加工的民间祭祀乐歌。

共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

从形式与用途说,都是祭歌,但从内容上分,有纯粹的祭歌,有恋歌,的战歌。

屈原的艺术成就:

1、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

屈原的作品主要是抒情,都是忧愁怨愤之作。

在这类作品中,屈原运用了许多新的词语,比这《诗经》丰富得多,《诗经》对忧愁悲怨的抒情还比较简单直白,而屈原从自身的遭遇、环境、神情、心态、行为举止多方面结合起来描述,回环反复地吟唱。

屈原不仅多方面地、细腻地表现了他缠绵悱恻、殷忧愤懑之态,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格,展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屈原人格的核心是他的美政理想。

作品中表现的屈原人格,不止是理想,还有公平正直的品德,宁死不屈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性格。

屈原抒情中还内涵着一种悲剧美,不但展示了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

2、诗体的革新。

屈原的作品创造了一代诗体,骚体。

一是宏篇巨制。

屈作以抒情为主,如何衍成长篇巨制?

把“迂回断续”看作《骚》诗之体,是很重要的。

“迂回断续”就是刘熙载《艺概》中所说的“回抱法”。

二是语体化。

所谓语体化,首先是词语的运用,多用口语,尤其多用方言;其次是句式散文化,长短参差,具有错落美。

再次是语气词“兮”字等的广泛运用,成了骚体句式的标志。

最后是复音词与三字节奏的采用。

三是广声貌,趋艳丽。

屈作的比喻,数量比《诗经》多,意义比《诗经》广。

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而且运用于谋篇构思,象征的意义广泛而深远。

加以芳草象征高洁、比喻贤才,以男女爱情比喻君臣的遇合,来揭示现实中不便明说的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皆为后世诗人所仿效。

3、浓烈的浪漫色彩。

屈原浪漫主义的特点是:

抱北方学派之人生理想,体现南方从富于想象的文学形式。

屈作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运用了大量的非现实性的题材,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4、诗人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

屈作与民间艺术有密切关系。

(1)《天问》《招魂》较多地保留了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原型;

(2)《九歌》原为楚地民间祭歌,实则为男女性爱生活的反映。

(3)屈作深受民间巫歌的影响。

楚辞,即楚歌之辞。

内容多写楚地风土名物,声韵皆用楚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尤以《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

西汉刘向,把这些作品加上本人的骚体作品编在一起,命名为《楚辞》。

现存宋玉的作品:

《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第四章历史散文

古时帝王身边设有史官,分左右之史,左史负责把帝王的言论记下来,《尚书》就属于这一类;右史负责把帝王的行动记下来,故或称“春秋”。

真正标志着散文形成的应该是《尚书》。

“尚”是“上”的意思,“尚书”是上古的历史文献集。

如《盘庚》《无逸》《秦誓》等,都可算是最早的、比较完整的论说文,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记叙文,则可以《顾命》为代表。

《春秋》记载以鲁国为中心的史书,后人称这为“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现存被看作是解说、阐发《春秋》的主要三部书: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世称“春秋三传”。

春秋笔法:

是孔子在《春秋》时使用的一种文法,在文字中寓褒贬义的一种手法。

《左传》的作者,《史记》和《汉书》都说是鲁太史左丘明。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后改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继承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偏重于记事,记述了共250多年间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历法、风俗。

《左传》的价值主要是:

1、《左传》继承了《春秋》“尽而不污”、“惩恶劝善”的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特别是对昏君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2、《左传》作者基本上以《春秋》所记的大事为纲,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带故事性、戏剧性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面貌。

3、善于叙写战争,是历来对《左传》的定评;写军事行动400多次,全是“武戏文唱”。

4、语言简明、精练、准确、婉转,词汇丰富,堪称散文的典范,尤其是行人辞令,常常写得刚柔得体,不卑不亢,耐人寻味。

外交辞令堪为代表。

记叙春秋时代历史的还有一部国别体的《国语》,偏重于记言,是一部以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整理定名。

书中主要记载当时的谋臣策士,特别是纵横家的活动和言论。

在写人方面,《左传》与《战国策》有何不同?

1、在叙事中同样重视人物的描写,但《左传》以记人为主的篇章远不如《战国策》多。

2、《左传》在写人时注重真实而《战国策》刚注重神似。

 第五章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

诸子,按字面上讲,就是各位先生的意思;思想家、理论家才称诸子;有理论、有主张的先生们的著作也称为诸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表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与“仁”;“礼”是强调等级;“仁”即“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调和人与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在政治上主张“德政”。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其弟子及门人编写。

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孟子着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仁政”。

“仁政”说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实现“仁政”。

荀子着重发挥孔子的“礼”,主张礼、法并重,以礼治为主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是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性思想家。

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兼爱”,政治主张“尚贤”、“尚同”“非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即老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主张“自然无为”,道家是以“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征。

《庄子》(后人又称《南华经》)共33篇,全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他继承“法”“术”“势”等思想和理论,建立了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论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文学价值的论述。

在《孟子》一书中,主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

荀子的《乐论》是现存的先秦时期第一篇系统论述音乐的专著,对音乐的特点、作用、任务等,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论语》是语录体,第一篇是《学而》,没标题。

散文特色是:

首先表现在对孔子及其学生形象的生动刻画;其次是生动精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语言口语化。

《孟子》是对话体,散文特点是论辩性很强,关于运用寓言和比喻。

先秦论说散文,到了荀子,已经基本定型。

它打破了对话体的框架,体系统一,结构完整,论说严密,形成了专题的议论文。

《荀子》的论说文篇幅宏大,立意鲜明;善于运用比喻,所用的比喻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彩贴切,在用比方面,堪称诸子之冠;多用排偶句法。

《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有标题。

庄子的文章是先秦诸子中最有文学价值的。

《庄子》几乎全书都由寓言构成;寓言想象丰富,夸张非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少寓言独立成篇,结构完整;寓言构思奇特,变化莫测。

《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也有所不同。

《庄子》的寓言多是采自民间故事,《韩非子》的寓言多采自历史传说,而《庄子》寓言多是自己有意识虚构的。

《韩非子》文章的风格是严峻峭拔。

先秦诸子在散文的写作上成绩是巨大的,在中国散文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推动了散文由简单的语录到专题论文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交散文有形式主要的语录体,由卜辞那种“神”与人对话的语录转变为《论语》那样的人与人对话的语录。

旧中国中期已由简单的语录体发展成为对话体,以《孟子》为代表,运用论辩式的对答,围绕着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篇幅也逐渐增大。

到了《庄子》的内篇,已经用题目标示文章的中心,并已由对话体过渡到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

《荀子》《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论说文的成熟。

2、在文体上,多有首创之功。

诸子散文中多用寓言,善用寓言,直接影响了后代寓言文和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3、先秦诸子在中国文化思想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历代作家与作品都明显地受到他们的思想的影响。

4、诸子以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影响了后代作者。

第二篇汉代文学

第一章汉代散文

汉代的散文主要的论说、记叙、抒情三类。

邹阳与枚乘各自写了《上吴王书》,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

作为西汉前期散文的代表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

真正体现西汉政论风格的是贾谊和晁错的著作,他们是文景时代的政治家与散文家。

贾谊的政论,内容可概括为:

行仁义,明等级,重民本,反奢侈,削诸侯,抗匈奴。

中心就是加强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

《晁错》内容主要是重农、削蕃、守边。

贾谊与晁错的异同:

政治思想比较一致,文风亦有相近之处,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惟谊尤有文彩,沉实则稍逊。

贾谊的文彩,《过秦论》《治安策》可以作为代表。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董仲舒论说文是汉文风格的典范。

著作:

《春秋繁露》。

王充:

《论衡》

王符:

《潜夫论》

仲长统:

《昌言》

班固:

《汉书》,分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记叙了229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的断代史。

其中文学意味较浓的是《苏武传》。

汉代抒情散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外孙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东汉秦嘉写给妻子的信《与妻徐淑书》、《重报妻书》,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切之情。

 

第二章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父亲司马谈当了太史令,太史令是管理国家书籍档案,负责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宜的官职。

对司马迁一生影响巨大的事件是“李陵事件”,使司马迁受宫刑,是为了要完成《史记》。

司马迁受刑后不久出狱,当上了中书令。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本纪:

是记载黄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的重大变化,共12篇。

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大纲。

世家:

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人物的事迹,共30篇。

孔子和陈涉的事迹也列入世家。

列传:

是《史记》的一种体例都是人物传记,是司马迁按照“扶义叔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标准为人物立传。

《史记》的思想内定: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史记》的主要内容。

《史记》有两篇记载经济史的专章:

《平淮书》《货殖列传》

2、敢于病善善恶恶,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1)敢于歌颂正义。

热情歌颂了一批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其中有推动历史前进的明君:

周文王、周武王等;以极大的同情和敬意歌颂了许多受迫害、受打击的忠臣良将,表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

《屈原列传》、《李将军列传》;歌颂了那些被上层社会瞧不起的下层人民,善于发掘他们具有的优良品德。

(2)敢于批判邪恶。

揭露了官场上争权夺利,阴谋暗算的现象;揭露了官僚结党营私,公报私仇;揭露了官场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成风;揭露了封建官吏倚仗权势,严刑酷法,鱼肉人民罪行。

(3)写历代帝王至当朝皇帝时,不虚美,不隐恶,敢于写出他们的本来面目。

在《封禅书》中,作者辛辣地讽刺、嘲笑汉武帝封禅求神,愚昧迷信。

《史记》的文学成就:

1、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运用各种文学手段,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1)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

所谓“互见法”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是将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的好处:

A、每个人物传记的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可以保证传遍本身的统一、完整,倾向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可以使读者用散见各篇的材料补充本传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第三,从结构上说,互见法可以将人物与人物之间、传记各篇之间互相联系,相得益彰,使全部人物传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细节描写与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合。

如《吕太后本纪》的关于吕太后哭子的小故事。

(3)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这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人物的议论,一针见血地点出人物的特点。

二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是直接引用人物的重要言论,阐述人物对某一重大事件的态度,塑造出某一类人物的形象。

2、文章风格,多姿多彩。

有的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如《淮阴侯列传》叙述韩信的一生。

有的娓娓动听地叙述一个优美的故事,如同山间溪水,清澈见底。

如《司马相如列传》。

有的深沉地唱出一曲悲凉的歌,使读者为传记的主人公扼腕长叹,如《屈原贾生列传》。

有的寓庄于谐,冷峻地嘲笑着当时的世界,如《封禅书》。

3、谋篇布局,百态纷呈。

4、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影响:

1、从历史的角度看,《史记》敢于批判现实,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一直受到历代进步史学家的赞扬,成为后世史学家的榜样。

2、《史记》的散文成为后代古文运动的旗帜,为唐宋元明清历代大散文家们所效法。

3、《史记》是元明戏曲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

4、《史记》对小说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章汉赋

赋的文体特点:

1、以铺陈为主;2、专供朗诵。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概括为“赋者,铺也。

铺彩离文,体物写志也。

”把事物体现出来,表达作者的心志是赋的思想内容;“铺彩离文”是赋的表现形式,是赋如何把事物体现的手法。

司马相如用编织花纹作比喻,粗细不同,色彩不同,一经一纬,交织在一起,就是“铺彩离文”。

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多用排比、对偶,形成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凝滞的体式。

既适合散文的铺写事理,又具有一定的诗意,所谓“非诗非文,亦诗亦文”。

介乎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汉赋的发展史:

1、初期——衍文,是汉赋的一种形式,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约六七十年间,主流是骚体赋。

基本特征:

继承、仿效屈原《离骚》进行赋的写作,情调凄恻哀怨,对现实带有批判的精神,多用《离骚》句式,句中多用语助词“兮”。

如贾谊《服鸟赋》《吊屈原赋》、东方朔《七谏》。

2、全盛期——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二百年间,以散体大赋为主流。

散体大赋与骚体赋有什么不同?

从内容上,骚体赋主要是批判现实、抒发愤懑哀怨之情,而散体大赋则对帝王歌功颂德,铺写豪华生活,极力描写各类事物,劝百而讽一;形式上骚体没有固定体制,句中句末多用语气词“兮”;而散体大赋多为长篇巨制,结构严密,多用问难对答,文词富丽,好用典故与难字,句式参差,散韵相夹,诗意少。

枚乘的《七发》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

,他的作品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作家,《子虚》《上林》最负盛名。

在赋的发展史上,司马相如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1)继承了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物展开辨论。

(2)确立了劝百而讽一的赋颂传统,以后赋作多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

(3)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如扬雄的《太玄经》、班固的《两都赋》

3、晚期——东汉和帝以后。

特点:

从歌功颂德转为讥讽时世,“铺彩离文”的长篇变为抒情咏物之短篇,一般称为抒情小赋。

如张衡《二京赋》《归田赋》、赵壹《刺世嫉邪赋》

 

第四章汉诗

乐府:

乐,音乐,包括舞蹈;府,机关。

乐府即歌舞机关。

乐府的任务是:

训练专业乐队,组织演出,收集民歌,谱曲作歌。

乐府还指乐府机关所收集谱曲的民歌,因此乐府也指一种诗体。

文人模仿乐府民歌的作品也称乐府。

宋朝郭茂倩编了一本《乐府诗集》,是古代收集最完备的,编者按音乐的性质不同分为六类。

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清商曲,横吹曲,杂歌谣辞。

(其中保存乐府诗最多的)

汉乐府诗的内容:

1、反映当时的社会斗争,如《妇病行》《孤儿行》《出东门》;

2、诅咒战争、徭役之苦,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3、反映爱情、婚姻及妇女命运,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4、反映漂泊生活与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

对现实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乐府都超过了《诗经》;

2、叙事诗的飞跃发展。

汉乐府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思想性强,艺术性也强,如《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成就最高的一篇,它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是中国诗歌史上少见的叙事杰作。

3、五言诗的成熟,民歌完成五言诗的成熟。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古诗”是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汉魏无名氏所作而又不入乐的诗歌的称谓,到了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

一般认为是东汉末年的失意文人的作品,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古人评价很高。

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是写离愁别绪,或游子思归,或闺房怀远,其次是人生易逝的感叹,或及时行乐,或不甘贫贱。

其艺术特色,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概括得最简明中肯:

“直而不野(风格),婉转附物(手法),怊怅切情(情调)。

”点出了十九首的风格、手法、情调。

直就是诗风直率(讲实话),有话直说,没有躲闪和造作。

婉转,则不浅俗,“取其宛曲者”,关键在于“附物”,亦即“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直率平白,韵味浓郁。

怊怅,是失意的样子,是十九首情绪基调的概括。

切情,即真切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十九首在这一点上,实堪称为抒情诗的典范。

如《青青陵上柏》。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蔡琰。

从文学发展而言,为什么说曹丕时代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

1、文学摆脱了“经”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2、出现了专门的文学论著,有意识地对前人及时人的创作实践,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探索;发现与强调了文学的特性,提出“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等主张。

3、文学创作繁荣。

整个文坛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为骨干,团结了上百作家。

现存曹操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