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612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docx

物流基础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物流概述

1.物流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的特征

(一)物流萌芽阶段------增加产品品种;拓展销售渠道;控制单一成本

(二)实物分配阶段------重视实物分配;关注库存管理;推动物料管理;扩大管理范围

(三)物流整合阶段------重视资本使用方法;重视企业合作过程;扩大企业市场范围;

重视物流技术应用

(四)供应链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改变商务模式;物流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成为关注重点

2.物流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二)渠道力量向零售业转移

(三)政府管制逐步放松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

(五)技术的发展

3.企业物流的种类

(1)企业供应物流。

(2)企业生产物流。

(3)企业销售物流。

(4)企业回收物流。

(5)企业废弃物物流。

4.军事物流和商业物流的区别:

军事物流是指用来满足军队平时、战时需要的物流活动。

商业物流是指企业在有限的经营资源上,在服务和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去满足消费者以

及股东的需求的物流活动。

商业物流总是关注费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5.商物分离学说:

是指流通中两个组成部分,商业流通和实物分配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黑大陆学说:

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尚未认识、尚未了解的领域。

效益背反学说:

是指对于同一资源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

的,必然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部分损失。

第三利润源泉学说: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

第一个是物质资源领域,

第二个是人力资源领域。

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

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泉”。

成本中心学说:

物流在整体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

6.物流关键活动的种类:

(1)客户服务与订单处理。

(2)需求预测。

(3)库存管理。

(4)物流信息。

(5)物料搬运。

(6)逆向物流。

(7)工厂和仓库选址。

(8)采购管理。

(9)运输与配送。

(10)仓储与包装。

7.物流总成本的构成:

(1)客户服务成本。

(2)运输成本。

(3)仓储成本。

(4)订单处理与信息系统成本。

(5)批量成本。

(6)库存持有成本。

8.物流创造价值的种类:

(1)形式效用。

(2)空间效用。

(3)时间效用。

(4)占有效用。

9.物流创造效用的方法:

(1)创造时间效用的三种方式:

①缩短时间。

②通过弥补时间差。

③延长时间差。

(2)创造空间效用的三种方式:

①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

②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

③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

10.物流对宏观经济的作用:

(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

(2)在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3)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

(4)物流服务专业化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11.物流对微观经济的作用:

(1)降低成本作用。

(2)增加利润作用。

(3)提高服务作用。

12.物流对企业的作用:

(1)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

(2)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

(3)物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3.物流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运营时间以及规模化生产。

(2)产品季节性需求。

(3)原材料供应管理。

(4)包装管理。

14.物流与财务的关系:

(1)减少存货增加收益。

(2)合理采购增加收益。

(3)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收益。

(4)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收益。

第二章物流系统

1.物流系统的一般规律:

(1)确定物流服务水平。

(2)效益背反现象。

(3)成本与服务的权衡。

2.物流系统的特征:

(1)物流系统的客观存在性。

(2)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

(3)物流系统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

(4)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系统范畴。

(5)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6)物流系统的系统结构要素间有非常强的背反现象。

3.物流系统管理的五个重要方面:

(1)物流系统管理的关键是关注输出的“结果”。

(2)物流系统要素之间必须按照顺序进行管理。

(3)物流系统操作和过程必须在有需要的时候。

(4)物流系统管理受空间因素的约束。

(5)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实行权衡管理。

4.物流系统的目标:

(1)客户服务目标。

(2)快速、及时目标。

(3)节约目标。

(4)规模优化目标。

(5)库存调节目标。

5.一般要素:

(1)人的要素。

(2)资金要素。

(3)物的要素。

(4)信息要素。

6.功能要素:

(1)包装。

(2)装卸搬运。

(3)运输。

(4)储存。

(5)流通加工。

(6)配送。

(7)物流信息。

7.物流系统分析的方法:

(1)从系统流入和流出的角度:

①对称系统。

②偏进货型。

③偏出货型。

④逆向系统。

(2)从成本的角度。

(3)从结点、链条以及网络的角度:

①结点:

是用于确定储存和处理商品的空间点。

②链条:

是用于确定运输和实物流动的方法。

③网络:

是用于连接物流系统的结点和链条之间的运输网络。

(4)从渠道的角度:

①单点物流渠道。

②多点物流渠道。

③复杂物流渠道。

8.制造业物流系统的特征:

(1)工厂是物流系统的出发点和接受点。

(2)物流中心越少越好。

(3)减少中间环节

9.批发业物流系统的特征:

(1)减少中间环节是挑战。

(2)物流中心建设是关键。

10.零售业物流系统的特征:

(1)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关键。

(2)商品缺货管理的重要。

(3)及时交货的管理是前提。

(4)品类供应的管理是焦点。

11.物流系统设计考虑的角度:

(1)重新设计一个物流系统。

(2)在现有基础上改善一个物流系统。

12.改善物流系统的四种方法:

(1)改善成本与服务,改变物流系统。

(2)提高物流服务,取得竞争优势。

(3)采用成本对策,改善物流服务。

(4)降低物流成本。

13.影响物流系统设计的三个方面:

(1)竞争关系:

①订货周期。

②可替代性。

③库存效应。

④运输效应。

(2)产品关系:

①产品价格。

②产品密度。

③产品的易破损程度。

④产品的特殊搬运要求。

(3)空间关系。

第三章物流功能

1.包装在物流中的定位:

包装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的始点;包装标志着生产的完成;包装在物流过程中有保护

产品和进行物流的作用;包装必须满足销售物流和销售的双层需求。

2.包装的分类:

(1)按照在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分类:

①商业包装。

②运输包装。

(2)按包装适用的广泛性分类:

①专用包装。

②通用包装。

(3)按包装容器分类:

①按包装容器的抗变形能力分为硬包装和软包装两类。

②按包装容器形状分为包装袋、包装箱、包装盒、包装瓶及包装罐等。

③按包装容器结构形式分固定式包装和可拆卸折叠式包装两类。

④按包装容器使用次数分为一次性包装和多次周转包装两类。

3.包装合理化的三要素:

(1)防止包装不足。

(2)防止包装过剩。

(3)根据物流的特征来确定包装方式。

 

4.装卸搬运在物流中的定位:

(1)装卸搬运是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

(2)装卸搬运是决定物流质量的关键。

(3)装卸搬运是决定物流成本的关键。

5.装卸搬运的特征:

(1)装卸搬运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

(2)装卸搬运是支持性、保障性的活动。

(3)装卸搬运是衔接性的活动。

(4)装卸搬运是增加物流成本的活动。

6.装卸搬运合理化:

(1)防止无效装卸。

(2)充分利用重力和消除重力影响,进行少消耗的装卸。

(3)充分利用机械,实现“规模装卸”。

(4)提高“物品”的装卸搬运活性。

7.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3)运输可以创造“空间效用”。

(4)运输是体现物流成本的最大部分。

8.不合理运输的形式:

(1)返程或起程空驶。

(2)对流运输。

(3)迂回运输。

(4)重复运输。

(5)倒流运输。

(6)过远运输。

(7)运力选择不当。

(8)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9.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2)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求得合理化。

(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

(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6)配载运输。

(7)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8)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10.储存的地位、作用:

(1)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储存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3)储存可以创造“时间效用”。

(4)储存是“第三个利润源”的重要源泉之一。

11.储存的逆作用:

(1)固定费用支出。

(2)机会损失。

(3)陈旧损坏与跌价损失。

(4)保险费支出。

(5)进货、验收、保管、发货及搬运等可变工作费。

 

12.储存储备管理形式:

(1)按储备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的管理形式:

①生产储备。

②消费储备。

③流通储备。

(2)按储存集中程度区分的管理形式:

①集中储存。

②分散储存。

③零库存。

13.储存合理化的实施要点:

(1)加快储存的周转速度。

(2)实施重点管理。

(3)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4)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5)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6)采用用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7)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

(8)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运输装备一体化的方式。

(9)虚拟仓库和虚拟库存。

(10)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

14.流通加工的作用:

(1)商品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优化系统的作用。

15.流通加工的类型:

(1)为弥补生产领域加工不足的深加工。

(2)为了满足需求多样化进行的服务性加工。

(3)为保护产品所进行的加工。

(4)为提高物流效率,方便物流的加工。

(5)为促进销售的流通加工。

(6)为提高加工效率的流通加工。

(7)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流通加工。

(8)衔接不同运输方式,使物流合理化的流通加工。

(9)以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利润为目的的流通加工。

(10)生产 流通一体化的流通加工形式。

16.不合理流通加工的形式:

(1)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

(2)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3)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4)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17.流通加工合理化必须考虑的方面:

(1)加工和配送结合。

(2)加工和配套结合。

(3)加工和合理运输结合。

(4)加工和合理商流相结合。

(5)加工和节约相结合。

第四章物流社会化与物流企业

1.物流社会化形态:

(1)物流需求社会化。

(2)物流基础平台提供。

(3)物流服务社会化。

(4)业务外包——委托承包方式。

2.物流网络构成:

(1)物流线路。

(2)物流结点。

3.三个层次的物流结点:

(1)物流基地。

(2)物流中心。

(3)配送中心。

4.三个层次的物流结点的区别:

(1)规模不同。

(2)综合程度不同。

(3)服务对象不同。

(4)功能不同。

(5)动作方式不同。

5.物流基地的功能:

(1)综合功能。

(2)集约功能。

(3)转运功能。

(4)集中库存功能。

(5)调节功能。

(6)指挥功能。

6.物流产业的种类:

按照物流活动的基础和运作关系,区分为物流基础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运作企业三个

领域;按照物流活动的主体,发为物流服务业和自营物流两个领域。

7.第三方物流的种类:

(1)资产型。

(2)管理型。

(3)综合型。

8.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正面效应:

(1)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2)减少投资,降低风险。

(3)节省费用,降低成本。

(4)减少库存。

(5)提高物流水平:

①运用新技术。

②熟悉法规与政策。

③更好的信息处理能力。

④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6)提升企业形象。

9.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负面效应:

(1)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

(2)客户关系管理的风险。

(3)公司战略机密泄露的风险。

(4)出现连带经营风险。

10.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的具体参考因素:

(1)企业规模。

(2)企业物流活动的性质和地位。

(3)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

(4)成本与服务水平的衡量。

(5)物流职能与企业内部其他业务之间的关系。

(6)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

第五章客户需求与服务管理

1.客户需求的特征:

(1)初始需求和派生需求。

(2)产品或服务可替代性。

(3)顾客购买决策。

(4)顾客满意。

2.物流需求的特定因素:

(1)需求因素:

①总需求量。

②需求的频率。

③需求的时间。

(2)持续时间:

①一次性需求。

②短期需求。

③长期需求。

(3)距离:

①从供应点到进入系统。

②在系统入口和内部各个阶段移动。

③在系统的出口到最终目的地移动。

(4)目的地:

①市场特性。

②目的地可到达性。

③目的地的设施。

(5)物流需求的系统性考虑方法。

3.客户需求管理的难点:

(1)部门职能分散带来的客户需求信息无法传递。

(2)过多的强调需求预测,不重视协同合作和根据计划产生的战略和生产计划。

(3)客户需求信息过多地用于策略和生产作业而不是战略目的。

4.客户需求管理的方法:

(1)客户需求预测。

(2)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处理订单。

(3)制定合理的客户服务政策。

5.客户需求预测方法论:

(1)自顶向下法。

(2)自底向上法。

6.客户需求预测流程:

(1)明确预测目的。

(2)确定预测的跨度。

(3)选择预测的方法。

(4)收集相关的资料。

(5)预测实施。

(6)检验预测结果

7.产生预测偏差的原因:

(1)用于预测的信息与资料引起的偏差。

(2)预测方法及预测参数引起的误差。

(3)预测时间长短引起的误差。

(4)预测者主观判断引起的误差。

8.客户服务中的物流要素:

(1)时间要素。

(2)可靠性要素。

(3)信息沟通。

(4)便利性。

9.客户服务的过程:

(1)交易前的要素:

①客户服务政策书面指南。

②把客户服务政策指南提供给客户。

③组织机构。

④系统柔性。

⑤管理服务。

(2)交易中的要素:

①缺货水平。

②订货信息。

③系统准确性。

④订货周期。

⑤特殊运输处理。

⑥转运。

⑦订货的便利性。

⑧商品的替代性。

(3)交易后的要素:

①安装、质量保证、修理和配件。

②商品跟踪。

③客户投诉、索赔和退货。

④商品的暂时替补。

10.客户服务的改善:

(1)客户需求调查。

(2)客户分类管理。

(3)制定改进方案。

(4)实施方案要不断改进。

11.订单管理流程:

(1)订单准备阶段。

(2)订单传输阶段。

(3)订单输入阶段。

(4)订单履行阶段。

(5)订单信息跟踪。

(6)订单处理结果反馈。

第六章物流信息

1.物流信息的组成部分:

(1)战略层信息:

主要是用来辅助企业高层领导者制定中长期计划。

(2)战术层信息:

主要是用来辅助企业中层管理者制定中短期计划。

(3)操作层信息:

主要是用来辅助企业第一线管理者和运作者进行短期瞬间决策。

2.物流信息的特征:

(1)信息量大。

(2)更新快。

(3)来源多样化。

3.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

(1)缩短订单周转时间。

(2)最低库存。

(3)提高搬运效率。

(4)提高运输效率。

(5)提高订单处理能力。

(6)提高订单处理精度。

(7)增加客户服务的可靠性。

(8)调整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

4.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意义:

(1)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正常运营的保障。

(2)物流信息系统加强物流系统的管理能力。

(3)物流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5.电子商务的优势:

(1)增加市场销售渠道。

(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增加交易效率,提高交易速度。

(4)简化减少有纸操作。

(5)消除了时间和地点的购物障碍。

6.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1)对客户服务的影响。

(2)对订单处理的影响。

(3)对物流信息和库存管理的影响。

(4)对生产采购的影响。

(5)对逆向物流的影响。

7.物流应用软件分类:

(1)按通用性分类:

①物流通用应用软件。

②个性化的物流应用软件。

(2)按功能分类:

①操作系统软件。

②管理系统软件。

③物流营销活动软件。

④电子文件及数据传输软件。

⑤集成物流活动软件。

8.主要物流应用软件:

1.仓储管理系统软件。

2.库存管理软件。

3.物流业务管理系统。

4.物流资源管理系统。

第七章采购管理

1.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1)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必选的方法之一。

(2)时间和质量的控制对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

(3)JIT生产模式的出现。

(4)全球化市场竞争所引起的跨国采购。

(5)企业经营对资产回报率的重视。

2.采购管理的三个层次:

(1)交易管理,简单购买。

(2)采购管理。

(3)战略性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3.采购管理流程:

(1)接受需求(用料部门的请购单)。

(2)需求评估(收集相关的信息)。

(3)采购决策(外购还是自制)。

(4)确定采购类型(编制计划)。

(5)进行市场分析(收集信息)。

(6)搜寻供应商(选择相关的资源)。

(7)评估资源(供应商评估)。

(8)筛选供应商(协商谈判)。

(9)确定供应商(签订合同)。

(10)接受产品的发运和服务(物流配送和入库)。

(11)进行购买后的表现评价(审核并付款)。

4.外部关系:

(1)保持距离的松散关系。

(2)合作关系。

(3)密切协作关系。

(4)战略伙伴关系。

5.内部关系:

(1)确定需求时期。

(2)制定规格要求时期。

(3)供应商选择时期。

(4)合同签订时期。

(5)货物交付要求时期。

6.采购周期的决策:

(1)订货周期:

①安排订单。

②处理订单。

③按订单备货。

④按订单发送。

(2)订货周期的长度和可变性。

7.采购价格的决策:

(1)采购价格来源:

①商品市场价格。

②价格目录。

③招标报价。

④协商报价。

(2)定价方法:

①成本定价法。

②市场定价法。

(3)折扣的方式:

①现金折扣。

②商业折扣。

8.供应商选择的决策:

(1)质量。

(2)可靠性。

(3)能力。

(4)财务能力。

(5)其他因素。

(6)地理位置。

9.JIT系统的实际应用:

(1)看板管理系统。

(2)JIT配送。

(3)均衡化生产。

(4)全面质量管理。

10.电子采购的优点:

(1)降低了采购运营成本。

(2)减少了电子资金转账的文书工作。

(3)减少采购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减少了供应商搜寻时间,提高效率。

(5)增进了信息交流。

11.电子采购的特点:

(1)安全性问题。

(2)买卖双方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

(3)技术问题。

(4)知识接受能力。

第八章库存管理

1.库存的作用:

(1)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2)平衡需求和供给。

(3)专业化生产。

(4)防止不确定性造成的波动。

(5)在整个供应链中起着缓冲器的作用。

2.库存的逆作用:

(1)库存造成资金积压,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2)潜在投资利润的损失。

(3)由于库存物品价值变化,造成利润降低。

(4)影响新产品的市场。

(5)增加了储存成本。

(6)降低了物料搬运的效率。

3.影响库存管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1)采购成本。

(2)库存持有成本的种类:

①空间成本。

②库存服务成本。

③资金成本。

④库存风险成本。

(3)缺货成本。

 

4.库存持有成本的计算:

(1)库存投资的资金成本:

①直接成本法。

②完全成本法。

(2)库存服务成本:

①税费。

②保险费。

(3)空间成本:

①工厂仓库费用。

②公共仓库费用。

③契约仓库费用。

④公司自营仓库。

(4)库存风险成本:

①报废成本。

②短少成本。

③破损成本。

④重迁移成本。

5.库存价值的记录方法包括:

(1)先进先出法。

(2)后进先出法。

(3)平均计价法。

(4)标准计价法。

(5)市场计价。

第三节库存控制方法

6.ABC库存分类管理法:

一般来讲A类物资种类数占全部库存物资总数的20%左右,而其需求量却占全部物资总需

求量的70%~80%左右;B类物资品种数量一般占有总数的10%~15%左右,其需求量大致也

为总需求量的15%~20%左右;C类物资品种一般占全部物资总数的70%左右,而需求量只

占10%左右。

7.ABC分类的步骤:

(1)确定统计期。

(2)收集数据。

(3)处理数据。

(4)制定ABC分析表。

8.ABC分类后库存管理方法:

(1)A类(高价值少量):

严格的控制,每个月盘点一次。

(2)B类(中等价值中等量):

中等程度控制,每三个月盘点一次。

(3)C类(低价值大量):

最小程度控制。

9.定期订货法:

(1)订货周期。

(2)最高库存量。

(3)安全库存。

10.MRP系统目标:

(1)保证原材料部件的供应。

(2)保持可能的最低存货水平。

(3)制造活动、送货和采购活动的计划。

11.3.DRP的流程:

(1)相关信息收集。

(2)时间模式生成。

(3)提供配送操作计划。

第九章运输与配送管理

1.运输管理的关键因素:

(1)主体因素:

①托运人。

②收货人。

③承运人。

④货运代理人。

⑤监管人。

(2)成本因素。

(3)运输速度。

(4)运输的一致性。

(5)运输方式的选择。

2.承运人的分类:

(1)按法律地位或经营权的等级划分:

①公共承运人。

②合同承运人。

③豁免承运人。

④自营承运人。

⑤管制承运人。

(2)按提供服务的内容划分:

①单一方式承运人。

②多式联运承运人。

③小件货物承运人。

④运输代理人。

3.运输成本结构:

(1)变动成本。

(2)固定成本。

(3)联合成本。

(4)公共成本。

4.运输单据:

(1)海运单据:

①海运提单。

②海运单。

③电子提单。

④海运托运单。

⑤装货单。

⑥大副收据。

(2)铁路运输单据。

(3)航空运输单据。

(4)多式联运单据。

5.运输部门主要职责:

(1)审计运输运费管理。

(2)索赔运输损失管理。

(3)制定车辆运营计划。

(4)承运人的选择与费率谈判。

(5)承运人管理与评估。

(6)跟踪和处理。

 

6.配送的特点:

(1)配送是送货、分货、配货等活动的有机结合体。

(2)配送的全过程有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保证。

(3)配送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方式。

7.配送的分类:

(1)按配送组织者不同来分类:

①商店配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