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403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9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docx

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

唐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临习指南

大字阴符经》的学习价值

施兴国

  《大字阴符经》传为褚遂良行楷墨迹。

近十年来,随着国展中相关作品入展获奖的数量逐渐增多,学习它的人也越来越多。

那为什么国展中褚体吃香而颜、柳、欧、赵不吃香呢?

这是因为褚体特别是《大字阴符经》笔法技巧元素相当丰富,而且集成度高——楷书的多变笔法、隶书的横势结体、行书的运笔节奏,草书的使转因素。

而欧、颜、柳、赵四大家与之相比,其艺术及技法含量就少了许多,因而相比之下显得单调、乏味。

所以褚体是楷书的高端,其中《大字阴符经》在楷书中的地位不亚于《兰亭序》在行书中的地位。

 

所以在现代社会,只会欧、颜、柳、赵而不会褚体严格来讲不算楷书高手。

米芾称“柳体”为“丑怪恶札之祖”(而颜、赵在历史上也不乏微词),虽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而米芾的“八面出锋”行书的行成恰恰同褚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所以有志于楷书艺术的人如果把一生耗费在“欧、颜、柳、赵”中,那他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但对于从零开始学楷书的人来说,直接入手《大字阴符经》有很大的困难,不少人三五年下来都摸不着门,所以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楷书基础,甚至行书、草书、隶书都要会一些,这样入门就会快一些,所以说《大字阴符经》是高难度的楷书。

一般人白手起家学习颜体,三五年时间完全可以写得像模像样,而欧柳赵也不过七年八年时间就能拿下。

但是《大字阴符经》可没有那么容易了。

有鉴于此,特组织一些资料,给大家学习带来方便。

 

 

 临帖秘诀

 

    《大字阴符经》分类临习1——捺的变化 

 

   分类临习是深入临帖的重要方法,其作用在于“同中求异,逐点强化”,目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很多书法爱好者在临习时由于不谙此法,只知一味通临,以为能功到自然成;有的就像抄课文,根本没往心里去。

殊不知这种临法由于战线拉得太长,精力分散,往往高耗低效,徒费光阴;很多人几十遍上百遍通临下来,脑子里还是一片混乱,抓不住要害。

这是因为原帖里的字是按文章内容编排的,从书法角度来说这种编排没有书法规律可循,所以从头至尾的通临很难摸透其中的规律。

如果将其按书法的逻辑关系重新编排,其中的规律很容易“水落石出”并很快为我们所掌握,临习时自然就能事半功倍。

从而节约大量时间。

而现代快节奏社会更需要这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会使我们学得更快、更好、更多。

这是每位学习者所热望的。

   下面是我把含有“捺”的字抽出来集中临习,目的是想抓住捺的变化规律。

大家稍稍观察一下就知道“捺”有几种写法了。

 

《大字阴符经》分类临习2——最生动字集中临习

 

    一般来讲,好帖之所以为好帖,主要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字能打动读者,使其在欣赏和学习中能产生美的共鸣,这些字往往能给读者栩栩如生的难忘印象。

临习中抓住这些字集中临习就等于吸取其精华,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优质的素材。

在临习过程中,要先分析每个字的生动之处在什么地方,抓住其为表现生动而体现出来的不同凡响之处,才能做到“神似”。

 

《大字阴符经》分类临习3—轻提笔集中临习

  

     轻提笔在《阴符经》中比比皆是,是该帖中最精彩之处,也是最难写的,是楷书的“珠穆朗玛”。

那些所谓“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只要拿这些字考考他,立马原形毕露。

所以它是辨别人与妖、真与假的“照妖镜”。

而欧、颜、柳、赵的笔法技巧难度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它要求书写者对笔有高超的驾御能力,笔尖在纸面上的感觉极像芭蕾舞女的脚尖,步态轻盈,行云流水。

所以写出的笔画不仅仅是细,还要圆(有厚度),不能浮在纸上,要吃进纸里;还要挺,不能抖,更不能像死蛇挂树。

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非扎实功夫不能成也。

写时要注意:

1、除了笔的质量好之外,写时手腕要活,手指对笔尖的轻重感觉敏锐;2、书写速度较快,干净利索,不能拖泥带水;3、下笔果断,胸有成竹,充满自信。

 

 

《大字阴符经》分类临习4—横起笔集中临习

 

   横起笔在《大字阴符经》中是最富变化的,根据我的观察,将其分为斜切法(常规)、直切法、顺锋尖起法、S形法、斜切上挑法、翻笔法等,相当丰富,所以临习时掌握这些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中的精华,使你的学习卓有成效,为出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美女生林珊珊临《大字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作者不详。

《阴符经》自唐道士李筌在洛阳嵩山虎口岩壁中发现后传抄流行于世,封口有“魏真君二年(公元441年——笔者注)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字样。

“阴符”有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之意。

《阴符经》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含有丰富的老庄哲学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阴符经》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和宋朱熹《阴符经考异》。

后世道教将《阴符经》定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的主要内容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

  《大字阴符经》(右图为作品局部)传为褚遂良晚年所作,伪作可能性很大。

其字形为大楷,字数多且大,所以最适合学习。

其中最多的字是“之”字,有27个,超过《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数目;其次是“天”字,有16个;再次是“入”字,有14个。

此卷尾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

褚遂良任起居郎在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书写时间应该和《伊阙佛龛碑》大体相同或略早,书法面目也应对应,而《大字阴符经》却是晚年褚书风格,在风格发展上说不通。

徐无闻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考证,认定是伪作。

沈尹默和潘天鹰则认定《大字阴符经》是真迹无疑,抑或是同时代学褚高手所作,是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

除大楷《阴符经》外,尚有伪托褚遂良小楷草书《阴符经》二种传世,是明显伪作。

小楷《阴符经》风格近似玉版《十三行》,有一定的功力,文徵明和翁方纲认为是真迹。

草书《阴符经》后署“贞观六年奉敕书”字样,纯属虚构伪托,因为褚遂良被召为傅书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

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

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

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

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

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

《阴符经》是否为褚真迹已不重要,因为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同样为书林珍视。

对《阴符经》的整体领会可从三方面人手:

一是和褚遂良其他碑帖进行对比,对《阴符经》进行风格对照;二是和同时代的欧、虞、颜、柳书相比,明了其风格特征;三是和其他行楷书,如李邕、赵孟頫和董其昌等人的行楷书进行对比,又能有一番新的见地。

 

   褚遂良(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先世在河南阳翟,晋室南迁时徙居江南,世人多称其为“褚河南”。

其父褚亮,博学能文。

褚遂良弱冠之时便博涉文史,工书法。

唐太宗李世民雅好翰墨,虞世南去世后,感慨无人论书,大臣魏征举荐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因而褚遂良得到重用。

褚遂良以书法作为晋升之阶,继而成为诰命大臣,深见优礼,官居宰相,一生竭智尽忠,正所谓“两朝开济老臣心”,在唐朝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综合来看,褚书在楷书领域内影响很大,褚遂良则堪称“一代圣手”。

《唐人书评》中有言:

“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在书法史中,从颜真卿到沈尹默都受褚遂良影响,尽管这些卓有成就的大师已在褚书基础上羽化而出。

褚书一方面是用笔和结字千变万化,不同于北魏书风笔意为刀法所歪曲异化;另一方面也不同于颜、柳的刻板和拘挛,而是微带隶意和行意,自然挥洒,落落大方。

   褚遂良一生的书法成就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永无满足,不断探索,使其书法成为由隋至唐楷书演绎的缩影;二是他既能吸收前人书法之精华,也能把握时代潮流,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王澍《竹云题跋》中说:

“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薛曜,稍痛快则颜真卿,稍坚卓则柳公权,稍纤媚则钟绍京,稍腴润则吕向,稍纵逸则魏栖悟,步趋不失尺寸则薛稷。

”也就是说,书法发展到褚遂良这里才演绎成初唐格局。

褚遂良一生没有争议的书迹有《伊阙佛龛碑》(图一为拓本局部)、《孟法师碑》(图二为拓本局部)、《房玄龄碑》(图三为拓本局部)和《雁塔圣教序》(图四为拓本局部)四碑。

就借鉴而言,《倪宽赞》(图五为作品局部)和《大字阴符经》对于研究褚书也是极其有益的。

两帖相比而言,《大字阴符经》在总体水平上似乎更胜一筹。

   《阴符经》起笔方法很独特,急速铺毫,如鱼入水,轻捷顿挫,显得丰姿绰约,写起来特别痛快。

但用笔和结字必须淡化甚至舍弃其华饰之处,帖中牵丝不可过分学,尤其是起笔动作,书家常凌空起笔,将很多动作省略在空中,在临池中要多加品味。

行笔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造成虚浮怯弱的毛病。

《阴符经》行意较多,无论是点、竖、横画,在入笔方面大多自然落笔、露锋起笔,有的甚至是尖锋,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如右图中的“天”字,两横起笔自然;“以”字左右两部分用露锋起笔,使整个字形产生飞动感。

《阴符经》中也有极少字是逆锋起笔的,如右图中的“无”字。

  《阴符经》横画收笔自然重按回旋,形成“悬胆”特征,如右图中“可”、“盗”二字长横画的收笔,仅《阴符经》中才有,佃临习时不能太刻意。

横画收笔有时出钩,如右图中“有”字横画朝下钩,“莫”字横画朝上钩。

产生这样的笔画形态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阴符经》极其注重用笔,很多笔画不是一带而过,和帖中所蕴涵的隶意有很大关联;二是《阴符经》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牵丝的固化特征,如“有”字先写一撇,再写长横,然后写“月”部左侧一竖,故横画末端钩笔朝下;“莫”字写完长横,接着写撇点,所以钩笔朝上。

竖画收笔一般分为“垂露”和“悬针”,这一点较为常见。

   《阴符经》中牵丝较为明显,临习时应将起收笔弄清楚,用心去体会,做到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笔画的弯拱和粗细变化的缘由。

帖中一些起笔并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带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习气。

如右图中“不”字的竖画,“物”、“然”二字的起笔,这些都没有必要学。

再如“其”字左竖形成弯曲形状是和上一个字的行笔分不开的,临习时要胸中有数;“神”字右部中竖起笔和左边点画暗连,这是书家凌空起笔的体现,临习时不必仿照。

  《阴符经》中笔画转折大多圆中见方,难见圭角,但顿挫分明,使笔画圆润而又骨力内含,也有一些圆转、近似圆转或方折的形式,临习时宜多加体会。

  对《阴符经》中线条表现力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帖中线条大多柔中有刚,以轻细为主,这是褚书特征。

总览《阴符经》中用笔轻重形成的笔画粗细变化,共有三种情况:

一是整体上都是细笔,少有跳宕变化;二是纯粹粗笔;三是有粗有细(大部分字都属于这种情况)。

《阴符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是某个字形本身的问题,与字体繁简程度并不完全相关,而是出于整体章法的需要。

  

   《阴符经》中点画下笔自然,潇洒流动,激越有神,对比强烈,方圆兼容,多用侧锋,常一波三折,顾盼生姿,在率意中见法度,在形态上极富流动感、凝重感和立体感,在整个字形中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便于临习者对照,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归纳,以便举一反三。

   第一类是字中一点单独出现的情况。

如右图中“神”、“定”二字中的首笔为点势如高峰坠石,有很强的力感,使整个字形显得很精神;“以”字中间一点,使左右两部分中间白地遥相呼应;“时”字一点有力压千钧的作用,稳住了整个字形重心。

   第二类是字中有两点相继或相应出现的情况。

有两点就必须注意到变化,切忌雷同,且要有对比呼应。

右图中“于”字右半部分两点,一大一小,运动方向相反又有呼应;“木”字两点由撇捺演变而来,一方一圆,运动方向相反。

与此相反,“小”字两点遥相呼应,顾盼生姿,和“木”字两点有很大差别;“善”字“羊”头两点又有不同,两点间没有牵丝,方整如刀削,是碑体笔法。

   第三类是字中有三点相继或相应出现的情况。

如右图中“心”字三点,第一点粗重,有外向张力,后两点牵丝呼应,有断有连,运动方向呈流线型;“龙”字右半部分三点随意点来,却不见雷同,上两点形体明显小一些,运动方向有细微差别。

《阴符经》中三点水写法很随意,自然而出,如右图中的“溃”字,第一点因为上下笔顺的关系才有此运笔,临习时不必照搬,但要注意,第一点明显加粗,而后两点细化,形成呼应对比效应。

   第四类是字中有四点相继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四点底。

《阴符经》中四点底处理是沿笔势而行,表面上看起来漫不经心,实质上匠心独运。

如右图中“烈”字四点没有处理在同一直线上,构成弯弧形,中间两点小一些,末点粗大;“然”字四点牵丝呼应明显,有书写节奏上的变化,第一点稍慢一些,至第二点速度快一点,第三到第四点的速度更快,从而产生疾徐有致的变化;“焉”字四点底很特殊,没有明显变化,但在字形中并无突兀之处,反而形成一个整体系列;“廉”字原本字形仅有两点,这里换成四点,书写节奏和“然”字正好相反,“然”字四点书写速度由慢渐快,“廉”字四点书写节奏则由快渐慢。

   《阴符经》短横取逆势;长横在字形中常属于主笔,尤其注意变化,—般是翻笔得势,逆涩行笔,收笔圆重且有顿挫。

褚楷字形特点是宽博,横竖画都尽量撑开,《阴符经》的字形也有这个特点。

   《阴符经》中单个长横画有多种形态,如右图中“安”字露锋起笔,逐渐加粗;“子”字顿笔而起,提笔后重按,笔画显得非常有弹性;“其”字侧锋起收笔,运笔轻提,富有跳跃性;“莫”字横画收笔上方出钩,行书笔意很明显。

再如右图中“百”字横画厚重圆浑;“而”字横画也保留了行书笔意,只是在运笔方向上与“莫”字稍有差异;“不”字起笔看似逆锋,实际上是承上字,中间提笔而行,回锋动作很明显;“才”字横画一波三折,使字形趋于生动。

   字形中如有两横或三横,则更注重对比与变化。

如右图中“天”、“矣”两字中短横和长横皆取侧势,有粗细、长短和节奏变化;“奉”字三横虽皆欹侧陬势,但在起笔、运笔方向上有细微差别;“生”字三横画变化跳跃性更为明显。

   字形中如有四横或四横以上的,处理起来又是一番用意,概括为“注重变化,变化主笔”,即其中一画写得很长,撑开字形,其他笔画在运笔方向及长短方向上再形成一些变化。

如右图中“陆”字右半部分四横,书写上有明显的“细短、稍长、粗短、再力帐加厚”的节奏变化;“善”字则处理成“长、短、稍长、最长”的变化;“书”和“昼”二字中横画更多,主笔横画书写最长,字形上宽下窄,整体形成“长、短、再短、稍长”的变化。

但在进行笔画伸长或缩短、欹侧取势以及粗细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审美效果。

 

   《阴符经》中竖画变化也很多。

一般说来,字中的竖画要少于横画,因而竖画的变化难度相对小一些,处理手法也不同于常见的方法。

如右图中“上”字竖画粗短有力,不像颜、柳书那样有意拉长,而是因字生形;“中”字竖画虽短,但运笔变化大,逐渐重按而略有弧度;“甲”字收笔处有出钩之意;“性”字竖心旁的中竖画处理得更有特色:

先逆向起笔,逐渐加粗,笔画带有弧度,收笔稍顿而向右拐;“师”和“郎”两字竖画一为垂露,一为悬针;“神”字右部竖画是明显的碑书用笔;“律”字右部竖画和“神”字右部竖画一样,都很长,但在书写时注意了弧度及节奏把握,使字形左右两部分相靠,在临习时宜细细加以体会。

    褚书铁画银钩,有宽、短、锐等特点,大多侧锋取势,中锋收笔。

据有关资料披露,颜书钩法独特,实质上和唐笔有关,并非刻意而作,后学者太过于在意,实则与原作者本意相违。

    《阴符经》中钩画精神外溢,很见神采。

像右图中“可”字、第一个“乎”字和“术”字几乎不出钩,这一点在米芾《蜀素帖》中也有,所以徐无闻认为《阴符经》作者应该学过米书,从米芾书中获得了启示;第二个“乎”字出钩则较为舒缓,在《阴符经》中不常见。

   《阴符经》钩画虽都具有锐宽的特点,但也可以细分。

锋芒尖锐者如“藏”、“也”、“我”、“心”四字。

相对来说,“奇”、“鬼”、“九”、“穷”四字出钩要稍微含蓄一些。

  《阴符经》中撇画变化尤多,常带掠势,上部稍直,中间提笔稍轻,掠出部分上扬重按,临习时要把握运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同时进行,做到既肥满厚重又飘逸自然。

撇画在形态上分很多种,现就各例一,—讲解。

   字形中仅有一撇者。

如图中“人”字的直撇画,这是撇画的常见形态;“虞”和“历”二字中撇画末端略带钩意,这是其他书家所没有的;“手”字撇画粗壮有力;“有”字短撇在整个字形当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伏”和“修”二字首笔撇画一粗一细,处理手法接近,方折入笔后上提再重按,同时逐渐向外移动,形成颇有特色的形态;“大”字竖撇画和以上各字有所不同,打破了空间均匀分割,起到了改变字形重心的作用;“月”字的撇是兰叶撇.两端细.中间粗:

“蠢”字撇画则比“月”字更夸张。

也有极个别撇画在字形当中处理成点,如图中的“莫”字。

   同一个字形中有两撇或两撇以上时,就要注意到行笔方向和用笔轻重的变化。

如图中“行”字双人旁,第一撇重而短,第二撇轻而长,顺势而下;“夜”字有平行的三撇画,第一撇上端入笔重而轻出,第二笔粗短,在行笔方向上有很大变化,第三笔用兰叶撇法,使整个字形显得很飘逸;“象”字撇画更多,在行笔方向上都有不同变化。

   《阴符经》中捺画一般很厚重,一波三折,有明显隶意。

和颜、柳书相比,《阴符经》更注重书写的自然状态。

运笔时直落轻提,下行铺毫,沉着用笔,出锋时宜将笔力送到捺画末端,切忌—带而过,造成虚浮之弊。

画有多种形态,短捺如“胜”字,扰有章草遗意;“天”字捺画很长,很注意运笔变化。

“起”、“之”二字的捺画为平捺,但表现形态各不相同:

“起”字捺画逆锋入笔,先上提而后下按右移;“之”字捺画愈加厚重,有《礼器》之笔意。

到这里,《阴符经》中基本点画形态就分析完了,而后要着重了解的是结体问题。

   《阴符经》中结字变化多端,可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自然异,二是故作异。

    自然异,即依据字形特点发挥,如右图中“十”字和第一个“人”字的处理不像颜、柳一样,有意识地将笔画拉长;“日”字字形小,就写得小一些;“变”字笔画多,在形体上就处理得大一些。

故作异,即依据字形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强化,如右图中第二个“人”字,有意识地将字形变大;“以”字左右两部分分开;“其”字下方两点拉开距离;“之”字撇捺画之间的空间扩大,造成大面积白地,形成疏密对比;“子”字长横有意识地下移,改变字形重心;“我”字钩画拉长,撇画内收,打破笔画均匀分布的格局,令人回味无穷。

   在具体字形中,《大字阴符经》的结字造型呈现出多种变化,具体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左高右低,分三种情况。

一是下端基本平齐,如右图中“施”字;二是整体上错位,上端左高右低,右下端伸出,如“动”字;三是左半部分上下两端都高于右半部分,如“轻”字。

第二类是右高左低,分两种情况。

一是右半部上下两端都伸出,高于左部,如右图中“律”字;二是左右两部分下端平齐,上端错位,如“胜”字。

第三类是左右两部分上端基本平齐,右半部分下端伸出,如右图中“师”字。

第四类较为特殊,为左右两部分基本平齐,这种情况很少见,如右图中“机”字。

第五类是上下结构,分两种情况。

一是上大下小,如右图中“瞽”字;二是上小下大,如“星”、“奇”二字。

阴符经》中结字在空间分割处理上,共有七种不同情况。

   上下结构有三种不同方式:

一是上小下大,如上图中“藏”字;二是上大下小,如“然”字;三是上下均等的空间分割,如“发”字。

左右结构也有三种情况:

—是左小右大,如“机”字,左半部分仅占三分之一空间;二是左大右小,如“动”字;三是空间分割上等分,如“骸”字,因为在笔画上有粗细,结构上有疏密,所以并不觉得刻板。

半包围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分割形式,如右图中“君”和“克”二字,被包部分的处理不能喧宾夺主。

   除上述之外,还有左中右分割形式,在帖中不多见,故从略。

在相同偏旁部首的处理方法上,《阴符经》也有很多变化,下面将频度出现较高的列举出来加以分析。

“宀”(含平宝盖)。

“宀”在造型上有很多变化,如右图中“宿”字两点一连一断,“定”字则使第一点高出,有高峰坠石之感。

   三点水。

其三点虽自然安排,但各有变化,如右图中“沉”字和“溃”字相比,一重一轻,“沉”字和“灭”字相比,“灭”字三点水下面两点有明显牵丝。

   左耳旁。

如右图中“阴”字左部竖画一波三折,呈反“S”形,收笔顿出后朝里收;横画起笔尖细,撇画较斜。

“阳”字竖画是碑派笔法,呈现出“粗——细——粗”的节奏变化,收笔朝外略拐。

走之底。

《阴符经》中走之底最要领会的是动感。

其点画之起笔略斜,造成强烈势态,下面部分一气呵成,捺角丰满,如右图中“道”字。

   褚遂良书法一出,学者如云,自盛唐以来尤多,其中不乏佼佼者。

《阴符经》虽被一些人认定是伪托之作,但并不妨碍后学者的取法,如沈尹默和潘伯鹰等。

在沈尹默的理念中,《阴符经》乃真迹,所以在学习上是很留心的。

潘伯鹰受沈尹默影响,自然对《阴符经》也倾注心力。

即便像徐无闻,认定《阴符经》乃伪作,仍然在创作上有所皈依,由此可见《阴符经》的艺术魅力所在。

除这三家之外,老书家沈觐寿亦取法《阴符经》,具有相当高的造诣。

   沈尹默学《阴符经》可用一词来概括,就是“刻意”。

他将《阴符经》中浑厚华滋的风神过滤掉了,如他创作的这副对联(见图一),便有刻板之失。

联系到陈独秀“(尹默)诗脱俗格,字须博涉”的批评告诫,笔者更加认定沈尹默楷书俗气乃自身原因。

他的一些仿褚书之作和碑版之作,都有同样的不足。

深受沈尹默影响的潘伯鹰则略胜一筹,其临作可用“精美”一词来概括,《阴符经》的华饰隶意和笔画间的跳宕都已隐匿不见(见图二)。

 实际上,就笔者来看,沈觐寿和徐无闻的创作比沈、潘二人皆强。

沈觐寿除精于褚书外,对颜书也有一定造诣,且对颜书致力尤深,因而即使在他以褚法创作的作品中也不时流露出颜法(见图三、图四)。

   师褚而得神髓者当属徐无闻。

他对褚书研究没有局限于字面本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在《书法》杂志上撰写有关于褚遂良书法评析的文章,鉴定真伪,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令人叹服,可见他对褚书及《阴符经》的研究和领悟并非一日之功。

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他的一副对联(见图五)。

此作有穆若清风和笔致妍美之感,深得褚书三昧。

将四家临创之作加以对比,高下自能立分轩轾。

 

《大字阴符经》临习浅谈——席云鹏

   《大字陰符經》傳爲褚遂良行楷墨迹。

褚是初唐四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之一,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歐陽詢,後追王右軍,正書疏瘦勁煉,清遠古雅,對後世影響極大。

他所寫的《伊阙佛龛碑》寬博大度,《孟法師碑》精整清和,〈雁塔聖教序碑》瘦勁遒美,其他《房梁公碑》等,也豐姿卓約,各具情態。

而《大字陰符經》(以下簡稱《陰帖》),筆勢縱橫,跌宕多姿,絕無雕啄氣。

從臨習《陰帖》入手,是學習褚書較爲方便的入門途徑。

這是因爲他的筆勢顯露,筆意清晰,爲研究褚書的運筆和結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現就《陰帖》的點畫運筆和結構特點作一簡析。

一、基本點畫的運筆方法

《陰帖》的點畫,潇灑流動,對比強烈,方圓兼容,隸意可辨;運筆上除常規方法外,多用側鋒取勢、一波三折,常在率意中存法度。

現擇要說明如下:

《陰帖》的點,圓滿凝重,流落自然,尤其是側點,更有“高峰墜石”之勢。

這不吸說它形態有立體感,而且運筆好有一種節奏感;淩空取勢,爽然側下,急速鋪毫,輕捷收結。

用富有彈性的運筆動作寫出的點子,自然含蓄而有重量感。

如:

   《陰帖》的橫,短橫取逆勢較多,長橫具有特色:

一種是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