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39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班级科目科学册别第二册任课教师制定日期

(一)基本情况

 班级人数

学力基础(上期末检测成绩)

合计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达标率

100%

 100%

(二)教学内容

序号

名称

单元

篇目

单元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时数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动物》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一共有《发现物体的特征》、《谁重谁轻》、《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七个内容

《动物》单元包含《我们知道的动物》、《校园里的动物》、《观察一种动物》、《给动物建一个家》、《观察鱼》、《给动物分类》六个内容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内容非常浅显,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等三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

 

(三)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安排

备注

1

宣传考核评价方案(1课时)

 

2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

 

3

2、谁重谁轻

 

4

3、认识物体的形状

 

5

4、给物体分类

 

6

5、观察一瓶水

 

7

6、它们去哪里了

 

8

6、它们去哪里了

 

9

7、认识一袋空气

 

10

一单元小结

 

11

第二单元动物1、我们知道的动物

 

12

2、校园里的动物

 

13

3、观察一种动物

 

14

4、给动物建一个家

 

15

5、观察鱼

 

16

6、给动物分类

 

17

二单元小结

 

18

期末复习

 

19

期末考试

(四)教学措施

为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

(老师和学生同时遵守)

1.课堂常规有序:

课本、笔记本摆放在书桌角上,边边重合,文具盒摆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2、课堂中随时评价给分,加分内容(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己的平时情况。

3、实验实行评分考核:

为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

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五)教改(研)项目

 

科学课题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

(六)教导处审查意见

 

教导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

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

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

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

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

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

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

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

(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

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

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

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

学生先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