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316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化学工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全国首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

当前,全省化学工业处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使化学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结构调整的机遇。

为应对危机,变挑战为机遇,实现产业调整振兴,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含原油开采)410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047亿元、销售收入10975亿元、利税1571亿元、利润8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31%、21.1%和2.6%,其中地方化学工业分别占70.3%、77.3%、48%和54.2%,分别同比增长7.9%、28.2%、11.7%和6.7%。

2.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技术改造投入的大幅增加,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高浓度化肥、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大型有机原料、合成材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高档次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齐鲁化工区、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潍坊盐化、兖矿煤化工、临沭复合肥、广饶轮胎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轮胎、氯碱、化肥等产业聚集区。

3.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2008年全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原油加工4544万吨、原油开采2799万吨、合成树脂274万吨(其中聚氯乙烯130万吨)、乙烯80万吨、纯苯52万吨、精甲醇157万吨、烧碱365万吨(其中离子膜碱139万吨)、纯碱296万吨、轮胎2亿条(其中子午胎6361万条)、合成氨600万吨、化肥(折纯)857万吨、硫酸431万吨、农药24万吨,产销量均居全国前列。

轮胎、烧碱、化肥等9种主要产品产销量居国内首位。

4.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到2008年,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个。

培育中国名牌28个、山东名牌181个。

一批重点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专项。

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现代煤化工、大氮肥国产化、子午胎及其生产设备、离子膜研发、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磷肥循环经济等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5.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2008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过100亿元的企业12家)。

其中,地方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达7家。

6.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008年,完成出口交货值527亿元。

美国伊士曼、杜邦、意大利倍耐力等世界500强公司在我省设立了合资合作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化工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来鲁投资,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7.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较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仍以资源能源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方式为主,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能力弱,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外合作层次和产业外向度不高。

(二)面临形势。

1.化工行业是世界经济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受危机引发,化工行业的下游市场萎缩,需求降低,盈利能力下降,2009年是化工行业发展调整最艰难的时期,行业生产经营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2.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化工产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我国化工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农药的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化工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加快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促进化工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技术改造为手段,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实施新、特、优工程,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合理布局,优化升级,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由大变强。

(二)基本原则。

1.扶优扶强原则。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石油化工、轮胎、化肥、氯碱、现代煤化工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

2.聚集发展原则。

加快优势产业区域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集群化、园区化。

3.科学发展原则。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行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安全生产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技术创新原则。

建立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提升行业素质。

特别重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等产业的深精加工,瞄准目前仍然依靠进口的化工产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5.对外开放原则。

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加强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支持我省成熟技术、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化学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任务目标。

到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石油化工、轮胎、化肥、氯碱、纯碱、现代煤化工等行业8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煤化工行业技术中心1个;培育中国名牌20个、山东名牌4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35家,其中过100亿企业达到18家;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达到新水平;产业集群具备雏形,新兴产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发展重点

(一)培植五大产业集群。

1.轮胎。

(1)半岛地区产业集群。

依托青岛、烟台、威海的轮胎生产传统优势,发挥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五大中国名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现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力量,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全球较强影响力的轮胎产业集群。

(2)鲁北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金宇、永泰、西水等企业产业起点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充分利用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原材料比较齐全的条件,加强企业在资本、生产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强化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培育新兴轮胎产业集群。

(3)鲁西南橡胶助剂生产集群。

在巩固现有橡胶助剂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提高科技含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育发展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橡胶助剂产业集群。

2.石油化工。

(1)淄博石化产业集群。

以齐鲁石化公司为依托,齐鲁化学工业园区为中心,加快齐鲁公司“三轮乙烯改造”,培植从炼油、乙烯、丙烯、芳烃等原料产品到精细化工等产品、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等产业链。

推进地方石化企业整合以及淄博市张店东部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现有化工企业向特色园区聚集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世界大型化工公司入驻。

搞好产品间衔接配套,发展一批精、专、特、新化工产品,发展淄博石化产业集群。

(2)青岛石化产业集群。

以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投产为契机,推进再上1000万吨炼油,形成规模效益,推进百万吨乙烯、百万吨二甲苯项目和配套有机原料型深加工产品项目前期工作。

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外大化工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机会,争取与世界其他大石化公司合作,在建设百万吨以上乙烯上下游一体化装置、做大做强石化原料产业上有所突破。

发挥大炼油-大乙烯聚集效应,吸引相关企业聚集青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石化后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青岛石化产业集群。

(3)东营石化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东营的港口资源、土地资源、地方炼油企业资源等优势,推进与中海油公司战略合作,加快东营中国海油工业园有关前期工作和工业园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进程和成品油销售网络、天然气管网、LNG、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进程,争取早日立项建设;加快中海油公司与有关地方炼油企业整合。

在东营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石油化工基地。

3.煤化工。

(1)枣庄滕州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以兖矿集团、滕州辰龙能源集团、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依托,以气化为龙头,重点发展合成氨D尿素D氨基树脂、双氧水等产品的合成氨产业链,甲醇、醋酸、醋酸酯类、醋酸纤维素等产品的碳一化工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2)济宁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以兖矿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气化D二甲基甲酰胺、甲醇、醋酸乙酯等产品链;焦碳D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甲醇下游产品等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3)菏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努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气化D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4)泰安新泰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以新矿集团、正大焦化等企业为依托,淘汰落后焦化产能,发展焦碳-煤焦油深加工、焦炉气制甲醇等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4.氯碱。

(1)黄河三角洲地区集群。

充分发挥潍坊、滨州、东营、莱州等沿海地区原盐资源、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氯碱企业向相关特色化工园区聚集,积极推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搞好与石油化工产业结合以及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2)鲁中地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

以淄博东岳国际氟硅工业园为载体,增强东岳化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学研步伐,发挥产业起点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工业,形成化工新材料新优势。

(3)烟台地区聚氨酯新材料集群。

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以万华集团为龙头,做大做强MDI及聚氨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TDI及后加工产业。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MDI、TDI配套原材料及后加工产业,建成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

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

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

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

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改造领域是:

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

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

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

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

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

到2011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

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

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

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

重点改造领域是:

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

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

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

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

到2011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

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

适时新建乙烯装置。

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

重点改造领域是:

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

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

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

到2011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

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

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改造领域是:

着力提高子午化率。

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

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

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

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

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

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

到2011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

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改造领域是:

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

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

到2011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

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

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

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以上的有机硅单体及多晶硅、单晶硅,配套发展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光伏达材料、功能有机硅材料、白炭黑等下游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氟材料。

依托东岳化工集团、济南三爱富公司、淄博华安化工公司发展ODS替代品、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橡胶、全氟磺酸树脂、氟碳涂料、无机氟材料等产品,加快离子膜产业化进程。

3.膜材料及膜。

依托东岳化工集团发展烧碱用离子膜,依托威海天益龙纳米公司发展烧碱用非质子膜,依托淄博恒沣、招远膜天膜公司发展反渗透膜、气体处理膜。

鼓励企业发展各种水处理、气体处理用液体脱气膜和聚乙烯中空纤维微孔滤膜、均相阳膜和阴膜等膜材料。

4.新型合成材料。

依托万华集团、烟台巨力公司做大做强MDI、TDI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聚碳酸酯、碳纤维、聚氨酯等。

支持万达集团发展聚酰亚胺、济宁凯赛集团发展尼龙1010、尼龙1212、尼龙1313等新型材料。

支持企业发展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特种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通用树脂改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5.化肥。

(1)鲁北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华鲁恒升大氮肥国产化和鲁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结合中化平原化肥、宁津永兴化工、中农禹城润田公司,发展鲁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2)鲁西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鲁西化工、山东瑞星、山东肥城阿斯德等企业规模大、非肥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鲁西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3)鲁南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兖矿鲁南化肥、兖矿峄山化工、滕州凤凰、恒通化工、济宁恒立化工等企业规模大、煤化工技术开发能力强的优势,发展鲁南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4)鲁中地区产业集群。

发挥山东联盟化工、安丘奥宝集团、济南明水大化、章丘日月化工、淄博齐鲁一化、阳煤青岛恒源等企业与山西煤矿企业联合及临港优势,发挥山东联合化工上市优势,建设鲁中地区化肥产业集群。

(5)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发挥临沂地区施可丰、金正大、金沂蒙等缓控释肥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企业间在生产、研发、流通、交易、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临沂新型肥料产业集群。

(二)实施五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

1.氯碱。

实施总量控制,严格限制新增布点,严禁用碱企业自行配套氯碱项目,加快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优化布局结构。

鼓励和支持氧化铝、造纸等用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现有烧碱生产企业,解决企业自身原料配套问题。

加快装备更新改造进程,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

拉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改造领域是:

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

在隔膜碱中,逐步把隔膜碱工艺装备改造提升为离子膜碱工艺装备。

加快电解、整流器、蒸发工艺装备改造;采用先进泵类代替纳氏泵进行氢气、氯气输送;加强能量梯级利用。

在离子膜碱中,改造整流装置,延长连续操作时间和离子膜寿命。

在聚氯乙烯生产中,采用大型聚合釜,加快干法乙炔技术推广应用、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应用和氯乙烯回收利用;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快发展下游产品,拉长氯碱产业链。

到2011年,离子膜碱比重达到8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400和520公斤标煤;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60和1080公斤标煤。

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化肥。

适当控制总量,稳定综合协调发展。

着重实施装备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优化原料、动力、产品结构,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化肥复合率和利用率,发展缓控释肥。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

重点改造领域是:

提升单厂和单套装置规模,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应用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三项重点改造”。

氮肥企业重点推广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原料结构,改造提升优化造气、压缩、净化、氨和尿素合成等工序。

加强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煤、煤渣和煤粉利用,推动动力结构优化。

磷复肥企业加强磷石膏和副产盐酸的综合利用,加快控释肥和微量元素肥的开发生产。

到2011年,高浓度肥的比重达到96%以上,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合成氨综合能耗低于1400公斤标煤。

3.石油化工。

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量,改造提升乙烯规模、技术和装备,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品。

适时新建乙烯装置。

整合地方炼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节能降耗,淘汰成品油不达标装置。

重点改造领域是:

加快用清洁燃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重油深度加工技术及装备改造现有炼油装置。

改造提升乙烯装置并大力发展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搞好装置优化联合,实现热源的梯级利用。

综合利用焦化废气、催化烟气;加强废水的治理和循环利用,争取做到零排放。

到2011年,炼油行业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燃料油生产清洁化并达到国家标准。

以石蜡基原油为原料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07公斤标煤,以中间基、环烷基原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21公斤标煤,以重质原料油加工为主的企业综合能耗低于143公斤标煤。

4.轮胎。

控制总量,严格限制新增布点,加快现有企业整合,提高子午线轮胎比例,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改造领域是:

着力提高子午化率。

加快发展宽断面、无内胎系列全钢子午胎和低断面、低滚动阻力半钢子午胎及巨型工程子午胎。

发展大型系列轮胎装备,特别是在全钢载重子午胎上用高速、大容量密炼机代替普通密炼机,用三股、四股一次法成型机代替两股成型机;用信息化技术对整条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

提高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研究设计部门和轮胎试验场。

加快资产重组和企业联合,做大做强一批可与世界知名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壮大一批主要材料配套企业,推进产业链的发展。

提高轮胎行驶里程和翻新次数,大力发展轮胎翻新业和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

淘汰50万套以下斜交胎、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年产1万吨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线。

到2011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32公斤标煤。

5.农药。

严格控制企业数量和新增布点,加快淘汰高毒品种,发展新型农药,发展国家级农药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改造领域是:

巩固增加新型除草剂、杀菌剂的品种和产量,优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比例;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

杀虫剂主要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除草剂发展用于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油菜和蔬菜等作物的旱田除草剂新品种;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制剂主要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新剂型;生物农药主要发展高效生物抗生素等。

到2011年,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30亿元,建立10个以农药为主业的大型集团,形成5大农药生产集群。

基本淘汰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品种和手工包装工艺。

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原药基本实现园区内集中生产。

(三)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1.有机硅及硅材料。

依托东岳集团、金岭集团等企业,建设各为10万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