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195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机工程学概论.docx

人机工程学概论

第一章人机工程学概论

1.1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根据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为本学科下的定义,即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1.2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有“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之说。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阶段:

1.2.1经验人机工程学(20世纪初-二战前)

特点:

机械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原理设计上,在人际关系上是以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为主,使人适应于机器。

1.2.2科学人机工程学(二战至50年代末)

特点:

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

1.2.3现代人机工程学(20世纪60年代至今)

特点:

1)着眼于机械装备的设计,使机器操作不越出人类能力界限之外。

2)与实际应用结合,通过实验研究,利用基本原理进行机械装备设计。

3)力求使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专家与物理学、工程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现代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向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

1.3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是:

人的特性、机器特性、环境特性、人-机关系、人-环关系、机-环关系、人-机-环关系。

对工业设计师来说,从事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体特性的研究:

与人体有关的问题。

2,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

工作空间设计、作为设计、工作台及作业场所布置等。

3,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设计:

安全防护,不存在对健康有害的影响。

4,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

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如何有效地交流信息等问题。

学科研究方法包括:

观察分析法、实测发、实验法、模拟和模型试验法、计算机数值仿真法。

1.4人机工程学的体系及应用

本学科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交叉的产物:

上肢1(人体科学):

人体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

上肢2(环境科学):

环境保护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监测学。

下肢1(管理科学):

——

下肢2(人文科学):

——

躯干(工程科学):

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程、管理工程。

1.5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与设计思想的演变:

经验人机工程学(人适应机)——科学人机工程学(机适应人)——现代人机工程学(人机

环系统系统协调)——未来人机工程学(人机环系统一体化)。

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对工业设计的作用:

1,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

2,为工业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3,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4,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5,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提供工作程序

第二章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

2.1人体测量的基本知识

人体测量学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人机工程学范围内的人体形态测量数据主要有两类:

人体构造尺寸:

静态尺寸。

人体功能尺寸:

动态尺寸(包括人在工作姿势下或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

人体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普通测量法、摄像法、三维数字法。

2.2人体测量中的主要统计函数

2.3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

2.4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第三章人体感知与信息处理

3.1人在系统中的功能

完整的人体形态和功能上可划分为: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神经系统九个子系统。

3.2视觉机能及其特征

视觉特征:

1)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且不易疲劳。

2)视觉变化习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

3)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的估计要准确的多。

4)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右上限,左下限,右下限最差。

5)两眼运动总是协调、同步的,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转动而另一只不动。

6)人眼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易于接受。

7)颜色对比与人眼辨色能力有一定关系。

当人从远处辨认前方的多种不同颜色时,其易辨认顺序是红、绿、黄、白。

当两种颜色相配在一起时,则①辨认的顺序是:

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

3.3听觉机能及其特征

3.4其他感觉技能及其特征

肤觉:

人体皮肤上分布着三种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痛觉感受器。

本体感觉:

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的同时能给出身体及四肢所在位置的信息,这种感觉称本体感觉。

包括耳前庭系统(保持身体平衡)和运动觉系统(感受身体不同部分的相对位置)。

3.5神经系统机能及其特征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

3.6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从人体各感觉通道传入的大量信息在大脑中枢进行复杂的处理,处理过程中,记忆机制有特殊意义。

记忆是各种信息处理活动的基础,记忆可分三种形式:

1,感觉信息贮存:

贮存过程衰减快,贮存信息数量有限。

2,短时记忆:

比感觉信息贮存时间长,与贮存信息量多少有关。

3,长时记忆:

凡比短时记忆时间长的时间过程,都属长时记忆。

是人脑学习的基础。

在人的记忆功能的基础上,产生大脑的学习功能。

而学习功能是人智能行为的基础。

复杂智能活动是人脑信息处理的高级形式;现代人机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人脑信息处理的高级功能作用。

第四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1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行为受遗传、成熟、环境、学习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遗传因素:

一经形成即被决定,后天无法对其发生影响。

成熟因素:

受遗传因素和成熟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学习因素:

个体发展中必经的不可缺少的历程。

学习与成熟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成熟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和行为发展的先后顺序,学习的效果受到成熟的限制。

环境因素:

人与环境系统中的客观侧面。

是广义的环境,既微观又宏观,既自然又社会、既可以是自然的,又可以是人工的。

行为的产生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映,即S(外在内在刺激)——O(机体,人)——R(行为反应)

刺激分外在刺激(可分物理性刺激和心理性刺激)和内在刺激(生理性刺激与心理性刺激)。

人的心理活动一般分三大类型:

人的认知活动:

如感觉、知觉、主义、记忆、联想、细微等心理活动;

人的情绪活动:

如喜、怒、哀、乐、美感、道德感等心理活动;

人的意志活动:

在认识和情绪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行为、动作、反应的活动。

4.2感觉与知觉特征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虽然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

在生活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心理学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大小恒常、形状恒常、明度恒常、颜色恒常)、错觉

4.3注意与记忆特征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均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

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以记忆方法分,记忆分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以时间特性分,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此为记忆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各有特点,各有用途。

瞬时记忆作为对内容的全景式扫描,为记忆的选择提供基础,且为潜意识充实了信息;短时记忆作为工作记忆,对当时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长时记忆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材料长期保存下来,有利于经验的积累和日后对信

息的提取。

4.4想象与思维特征

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科学研究和科学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问题的提出、假设和研究方法的制定;

第二阶段:

研究、创作活动的进行阶段,包括实验、假设条件的检查和修正;

第三阶段:

对创作研究成果的分析、综合、概括以及问题的解决,并用各种形式来验证、比较其创作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结论。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不可分性。

按思维的性质或思维时所采用的形式,思维可以分为具体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按思维的指向不同,思维可以区分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发散思维是集中思维的前提,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归宿;发散思维运用于提案阶段,集中思维运用于决定阶段。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问题的解决既有新意、不落俗套,又便于执行。

4.5创造性心理特征

创造力五要素:

知识、经验、才能、心理素质、机遇。

创造性三个推动力:

创造性欲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

创造性形成机理:

心理素质是核心;知识、经验、能力是基础;灵活的思维不断探索方向;实践是成功之路。

创造性思维包括: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第五章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5.1人体运动与骨杠杆

5.2人体生物力学模型

5.3人体的施力特征

肌力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生理因素:

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与体积;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除此之外,还与施力姿势、施力部位、施力方式和施力方向有关。

肌力的大小与持续时间有关,随着时间延长,人的力量很快衰减。

5.4合理施力的设计思路

5.4.1避免静态肌肉施力:

当静态施力无法避免时,肌肉施力的大小应该低于该肌肉最大肌力的15%。

如果作业是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则肌肉施力的大小也不得超过该肌肉最大肌力的30%。

避免静态肌肉施力的设计要点:

1)避免弯腰或其他不自然的身体姿势。

2)避免长时间地抬手作业。

3)坐着工作比立着工作省力。

4)双手同时操作时,手的运动方向应相反或者对称运动。

5)作业位置高度应按工作者的眼睛和观察时所需的距离来设计。

6)常用工具应按其使用的频率或操作频率安放在人的附近。

7)当手不得不在较高位置作业时,应使用支撑物来托住肘关节、前臂或者手。

8)利用重力作用。

5.4.2避免弯腰提起重物

提起重物时必须保持直腰姿势。

正确的提重方法——直腰弯膝。

5.4.3设计合理的工作台

第六章人机的信息界面设计

6.1人机信息界面的形成

通常人机界面有信息性界面、工具性界面、环境性界面。

就人机系统效能而言,以信息性界面最为重要。

人机信息界面包括环境信息、机器信息的显示、机器接受信息的控制。

在人机系统中,按人接受信息的感觉通道不同,可将显示装置分为视觉显示、听觉显示、触觉显示。

其中以视觉显示和听觉显示最为广泛。

仪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视觉显示装置,按功能可分为读数用仪表、检查用仪表、追踪用仪表、调节用仪表。

按结构可分为指针运动式仪表、指针固定式仪表、数字式仪表等。

6.2视觉信息显示设计

6.3听觉信息传示设计

6.4操纵装置设计

触觉与视觉、听觉相比,有以下特征:

1)不太敏感:

人接触物体时,从对物体的知觉到认识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即认识物体比视

觉慢。

2)适应迅速:

人在杰出物的时候,通过重复提拿能对物的重量和形状再认识,能从接触反

射做出判断转为马上操作。

3)有立体感:

与视觉等相比,触觉能直接掌握物的立体感。

设计合理的操纵手把,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手把形状应与手的生理特点相适应

2)手把形状应便于触觉对它进行识别

3)尺寸应符合人手尺度的需要

6.5操纵与显示相合性

第七章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

7.1控制台设计

控制台形式:

桌式控制台、直柜式控制台、组合式控制台、弯折式控制台

控制台的设计,最关键的是控制器与显示器的布置必须位于作业者正常的作业空间范围内。

控制台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客观地掌握人体尺度。

常用控制台有坐姿低台式控制台、坐姿高台式控制台、坐立姿两用控制台、立姿控制台、标准控制台。

7.2办公台设计

电子化办公台包括可调设计、组合设计两种方式

7.3工作座椅设计主要依据

7.4工作座椅设计

站立式腰椎间盘的压力比坐着时低35%-40%,在各种无支撑坐姿中,背部平直坐姿压力最小。

背部支撑可以有效地减小腰部压力。

背部支撑设计最重要的参数是它的倾斜角(靠背和座位平面的夹角),一个90度的后背倾斜角是不合适的,靠背倾斜角增加能使身体的重量更多地移向靠背并减小椎间盘压力。

最佳倾斜角在110度~120度之间。

证据表明腰部支撑和全背部的支撑一样有效。

7.5手握式工具设计

一般原则:

1)必须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功能;

2)必须与操作者身体成适当比例,使操作者发挥最大效率;

3)必须按照作业者的力度和作业能力设计。

4)工具要求的作业姿势不能引起过渡疲劳。

解剖学因素:

1)避免静肌负荷

2)保持手腕处于顺直状态

一般认为,将工具的把手与工作部分弯曲10度左右,效果最好。

3)避免掌部组织受压力

4)避免手指重复动作

第八章作业岗位与空间设计

8.1作业岗位的选择

作业岗位按人作业时的姿势分为坐姿岗位、立姿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岗位三类。

坐姿作业岗位是为从事轻作业、中作业且不要求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走动的工作而组织的。

立姿作业岗位是为从事中作业、重作业以及坐姿作业岗位的设计参数和工作区域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而组织的。

因工作任务性质,要求操作者在作业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作业姿势来完成,为此情况而组织的作业岗位。

设计原则:

1)必须考虑作业者动作的习惯性、同时性、对称性、节奏性、规律性等生理特点及动作经

济性原则。

2)作业岗位各组成部分,如座椅、工具、显示器等设施应符合工作特点及人机工程学。

3)在作业岗位上不允许有与作业岗位结构组成无关的物体存在。

4)作业岗位的设计应符合GB5083、GB3861、GB4064等有关标准和劳动安全规程要求。

8.2手工作业岗位设计

1,坐姿手工作业岗位

2,立姿手工作业岗位

3,坐、立姿交替手工作业岗位

8.3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

设计要点:

人-椅界面、眼-视屏界面、手-键盘界面、脚-地板界面

8.4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

近身作业空间:

指作业者操作时,四肢所及范围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

8.5作业空间的布置

指在限定的作业空间内,设定合适的作业面后,显示器与控制器的定位与安排。

作业场所布置的总体原则:

重要性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功能原则、使用顺序原则。

第九章人与环境的界面设计

9.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根据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可把人的作业环境分为四个区域:

最舒适区、舒适区、不舒适区、不能忍受区。

9.2人与热环境

影响热环境条件的主要因素有:

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热辐射。

人体所受的热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机体的代谢产热。

另一种是外界环境热量作用于机体。

影响热舒适环境有六个主要因素:

与环境有关的四个,即空气的干球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空气流速及室内物体和壁面辐射温度。

另外两因素与人有关,即人的新陈代谢和服装。

人体耐低温能力比耐高温能力强。

过度的冷或热都会影响人的脑力及体力工作能力。

对危及健康的工作热环境,应采取缩短工作时间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暂无条件改善的工作热环境,只能牺牲工作效率和增加人体不舒适感;对于最佳热舒适度有3℃偏离一般不影响工作能力,从对人体最佳激励和经济性考虑,设计时可根据不同工作性能使温度向最佳温度的某一方向有一定偏离。

9.3人与光环境

良好的光环境对降低事故发生率和保护工作人员的视力和安全有明显的效果。

照明的目的大致分为以功能为主的明视照明和以舒适感为主的气氛照明。

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合理的照度平均水平。

2)光线的方向和扩散要合理。

3)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产生眩光。

4)光源光色要合理。

5)让照明和色相协调。

使气氛令人满意,这称为照明环境设计美的思考。

6)考虑成本。

9.4人与声环境

噪声对工作的影响:

1)影响工作者的注意力

2)对于脑力劳动和需要高度技巧的体力劳动,会降低工作效率。

3)对于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种,会造成差错。

4)对于需要经过学习后才能从事的工种,将会降低工作质量。

5)对于不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工作的情况,人会对中等噪声级的环境产生适应性。

6)如已对噪声适应,将要消耗较多精力,加速疲劳。

7)对于单调的工作,处在中等噪声级的环境中,噪声如闹钟,可能产生有益的效果。

8)对能够遮蔽危险报警信号和交通运动信号的强噪声环境下,易引发事故。

噪声对听觉的影响

1)暂时性听力下降

2)听力疲劳

3)持久性听力损失

4)爆震性耳聋

9.5人与振动环境

振动对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振动的强度,除了振动强度,还有振动频率和振动的暴露时间有关。

9.6人与毒物环境

第十章人的可靠性与安全设计

10.1人的可靠性

工作中造成人的压力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四方面:

1)工作的符合

2)工作的变动

3)工作中的挫折

4)不良的环境

影响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因素有人的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因素、操作能力)和环境因素(机械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10.2人的失误

设计不良和操作不当往往是引发人的失误的主要原因。

人失误的外部因素:

知觉(刺激过大或过小)

显示(信息显示设计不良)

控制(控制器设计不良)

信息(按照错误的或不准确的信息而操纵机器)

环境(影响操作机能下降的物理的、化学的空间环境)

心理状态(操作者因焦急而产生心理紧张状态)

人失误的内在因素:

生理能力、心理能力、个人素质、操作行为、精神状态。

人失误反生的方式有5种:

即人没有实现某一必要的功能任务;实现了某一不应该实现的任务;对某一任务做出了不适当的决策;对某一意外事故的反映迟钝和笨拙;没有觉察到某一危险情况。

10.3人的失误事故模型

10.4安全装置设计

安全装置是消除或减小风险的装置。

常用的安全装置有联锁装置、联动装置、止-动操纵装置、双手操纵装置、自动停机装置、机器抑制装置、限制装置、有限运动装置等。

10.5防护装置设计

10.6安全信息设计

第十一章人机系统总体设计

11.1总体设计的目标

人机工程学的最大特点是,把人、机、环境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三大要素,在深入研究三要素各自性能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从全系统的总体性能出发,并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优化论三大基础理论,使系统三要素形成最佳组合的优化系统。

人机系统类型按系统自动化程度分人工操作系统、半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系统。

按人机结合方式分人机串联(人为主、机为辅)、人机并联(人为辅、机为主)和人与机串、并联混合。

人机系统的总体目标就是人机工程学所追求的优化目标。

在设计时,要求满足安全、高效、舒适、健康、经济五个指标的总体优化。

11.2总体设计的原则

对工作空间和工作设备的设计应考虑到工作过程中对人身体尺寸所产生的约束条件。

应避免肌肉、关节、人带,及呼吸和循环系统必要的和过度的应变,力的要求应在生理上所期望的范围内,身体动作应遵循自然节奏。

身体姿势、力的使用以及身体的动作应互相协调。

信号和显示器应以适合人的感受特性的方式选择、设计和配置。

控制器的选择、设计和配置应与人体操作部分的特性相适应。

工作环境的设计应保证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对人们不产生有害的影响,且要保证人们的健康及工作能力和便于工作,也应以客观可测的现象和主观评价作为依据。

工作过程设计应避免工人劳动超载和负载不足,以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增进福利和便于

完成工作。

11.3总体设计的程序

包括:

1)了解整个系统的必要条件。

2)调查系统的外部环境。

3)了解系统内部环境的设计要求。

4)进行系统分析。

5)分析构成系统的个要素的机能特性机器约束条件。

6)人与机的整体配合关系的优化。

7)人、机、环境各要素的确定。

8)利用人机工程学标准对系统的方案进行评价。

11.4总体设计的要点

人机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对于系统中人、机和环境三个组成要素,不单纯追求某一个要素的最优,而是在总体上、系统级的最高层次上正确地解决好人机功能分配、人机关系匹配和人-机界面合理三个基本问题,以求得满足系统总体目标的优化方案。

在人机系统中,充分发挥人与机械各自的特长,互补所短,以达到人机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率与总体功能,这是人机系统设计的基础,称为人机功能分配。

人机功能分配的结果形成了由人、机共同作用而实现的人机系统功能。

现代人机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接收、贮存、处理、反馈和输入输出以及执行等。

在复杂的人机系统中,人是一个子系统,为使人机系统总体效能最优,必须使机械设备与操作者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即达到最佳的人机匹配。

人-机界面设计,必须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即人控制机械和人接受信息。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是指显示、控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设计。

11.5总体设计的评价

人机系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分为三类:

实验法、模拟装置法和实际运行测定法。

11.6无障碍化人机系统设计示例

第十二章人机工程发展新趋势

12.1非物质化人机工程

非物质性或者设计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是社会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的结果。

信息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信息社会是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充分信息化的社会。

因此,未来社会可以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这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信息社会。

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将是本世纪设计发展的总趋势,而推进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信息技术。

21世纪的设计将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机工程学量大分支:

物质化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硬件人机工程学)和非物质化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软件人机工程学)。

硬件人机工程学主要集中在对人体能力、人体限制及其他与设计相关的人体特性信息的应用,以满足设计、分析、测试与评价、标准化,以及系统控制的要求。

软件人机工程学研究软件和软件界面,侧重于运用和扩充软件工程的理论和原理,对软件人机界面进行分析、描述、设计和评估等。

根据用户的个性可分为:

1)外向型和内向型:

外向型用户注重外部刺激,喜欢变化和行动;内向型用户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