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152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docx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第八章社会保障水平

●第九章社会救助

●第十章社会保险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

绪论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1942):

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德国(陈良瑾,1990):

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

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

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

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

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

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香港:

●——(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

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

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

●澳门:

●——邓玉华(2003):

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

●——(莫泰基,1993):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陈良瑾(1990):

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2000):

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本教材的界定:

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保障概念核心要素

●1、责任主体:

政府

●2、目标:

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实施依据:

社会立法

●4、资金来源: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

将社会保障视为收益分配手段;庇古、凯恩斯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社会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政治学:

社会保障事关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

●法学:

社会保障法或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或作为一个法律类型。

●公共管理(199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

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政策理论管理理论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

纵向与横向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

从控制社会、延续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P11)

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矛盾调节器

社会政治稳定剂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公平性

——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社会化

——制度的开放性

——筹资的社会化

——服务社会化

——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福利性:

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得大于所支。

●法制规范性:

立法规范为前提,政府干预为条件。

●多样性

——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日益多样化

——同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内部也呈现不同的模式

——项目结构多样化

——待遇水平多样化

●刚性发展:

福利刚性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尤其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福利病”而反对建立全民福利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不能以“养懒汉”否定社保功能,中国“福利病”短时期内不会出现。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

覆盖全民,让全民普遍享受;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国家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

3、责任分担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分责,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结合;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5、互济性原则

6、法制性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复习思考题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概念界定的差异?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有哪些?

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改革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经济社会背景:

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

2、思想理论依据:

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1、标志: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着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政府介入程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

2、发展阶段的划分: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可以分为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又可以分为产生-发展-成熟阶段);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三、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全面考察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把握现在所处的时代及其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2、社会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3、道德伦理因素:

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几乎是起决定性作用;

4、政治因素:

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的重要初衷是世俗政权从教权手中争夺社会主导权。

吉登斯认为,从早期到晚近,福利制度的建构,广义而言,已经成为建国的一部分,说到民族国家即是指福利国家。

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二节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

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止。

其特色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

1、宗教慈善事业

——教义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是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

——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慈善活动,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

2、官办慈善事业:

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带有恩赐性质。

——中国:

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

——西方:

罗马城邦、法国、英国

3、民办慈善事业(参看P17:

互助组织)

——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

——美国:

苏格兰人慈善协会(1657,波士顿);

——德国:

“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英国:

“友谊会”。

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实务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的兴起

●《济贫法》(1601)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若以国家干预和政府介入弱势人群保护角度,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萌芽。

●济贫制度的发展——1834,《济贫法修正案》(新济贫法)

●瑞典(1763、1871)

●荷兰(1854)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

处在社会救助型,从慈悲到正义,慈悲是善心是情操,正义是制度化公理。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受助者与施助者人格上非平等;

——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统治者的“灭火器”;

——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集中体现在救灾济贫项目上;

——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

——保障效果是不良型,身份极不平等,项目也太少,水平太低。

第三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1、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社会基础:

工业社会(个人或家庭风险演变为社会性的群体风险);

——思想基础:

新历史学派(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政策);

——政治基础:

Marxism,工人运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消除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影响)

——帝国社会保险法典(1911)

——德国于1881-1889年间先后颁行《疾病保险法》(1883)、《工伤保险法》(1884)、《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889)。

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了社会保险,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孤儿寡妇保险法》

——《帝国矿工保险法》(1923)

——《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1927)

2、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承担缴费义务;

——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保障的非已经发生的生存风险,而是其可能发生地收入丧失或剧降风险;

——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责任Versus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

1、德国: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2、美国:

《社会保障法》(1935)使现代社会保障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第一次在一部法律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内容,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标志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趋于成型。

●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到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形成了由国家财政出资的济贫和由受益人缴费的互助和保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3、英国:

福利国家堪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二战后,英国政府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案:

1944《国民保险法》;1945《家庭补助法》;1946《社会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8《国民救济法》,成为当时拥有最先进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国家,并于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

4、瑞典:

于1948年始按普遍性和统一性原则,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保障内容除生育、疾病、伤残、失业、养老外,还有儿童、遗属、单亲家庭、住房、教育和培训津贴,除现金津贴外,还提供医疗、护理等项服务。

这种全民性保障和广泛而优厚的补贴制度,使其获得了“福利国家橱窗”之称。

●其他西欧国家也于二战至60年代中期相继建成了“福利国家”

5、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时期

(见:

第四节第三点)。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

——疾病保险、工伤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上的发展,主要不是表现在新项目的增加,而是表现在服务范围的扩展和水平的变化上,以及有关保障方式的改革与完善。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方面的发展,既表现为社会保险项目与社会福利项目不断增加,也表现为保障内容不断扩展以及实施方式的不断调整等方面。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标志

——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整合;

——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

●立法先行:

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超越或严重滞后都背离制度初衷;

●协调发展:

各具体项目以及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多样化发展:

多因素综合决定了这样的结果

第四节社会保障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改革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尊重本国的国情

●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努力追求社会化

●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

●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国际社会保障改革

●福利国家的改革

——削减福利支出;

——调整福利结构;

——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引入私营机制。

●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调整指导思想:

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调动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私营机构的能动作用;

——适当调整目标:

安抚中产阶层的前提下照顾好低下层;

——调整有关内容:

着力解决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家庭津贴;

——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

企业年金、商业医疗保险地位重要。

第五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参看P23-28)

●历程

——创建时期(1949-1957):

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

——调整时期(1958-1966):

调整完善;

——停滞时期(1967-1977):

文革;

——恢复时期(1978-1986):

恢复调整。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

——国家负责;——单位包办;

——全面保障;——板块结构;

——封闭运行;——缺乏效率。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经济改革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存在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

2、改革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3):

为国有企业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

——第二阶段(1993-1997):

市场经济支柱,新旧制度交替运行;

——第三阶段(1998-):

成为一项基本社会制度。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法制建设滞后

●责任模糊

——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

——政府责任边界模糊;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不明。

●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

尽快实现制度定型(顶层制度设置)

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复习思考题

●社会保障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阶段。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有哪些?

●如何评价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源流

一、

西方先哲们的著作与思想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平等,从而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这些思想正是现代社会保障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

2.宗教对于社会保障而言,一是奠定并强化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互助等道德基础;二是提供了制度安排最初的方法示范;三是补充着现在社会保障安排的不足。

1.早期犹太教利他主义和慈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思想:

普遍性和制度性

——以上帝的名义要求人们承担起关照穷人的责任:

慈善即公正,照顾穷人即照顾上帝;

——社会必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捐助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捐助则要受到谴责);

——每个人都应该“自力更生”,但在必要时也可以接受帮助;穷人均有资格获得帮助;

——所有的帮助都不带有“耻辱感”。

2.古希腊的社会保障思想

——古希腊时期的社会不平等;

——对穷人的严厉态度;

——以惩罚为基础的社会保障。

3.早期基督教平等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关注社会平等,包括阶级平等和性别平等;

——要求富人帮助穷人,认为这是个人获得拯救之路;

4.中世纪的社会保障思想

(1)中世纪早期:

——由于教会对民众实施了有效的控制,不需要通过慈善行为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因此保障很少;

——一些教会组织(教堂、修道院等)也具有一些福利救助的功能,但很少;

——对穷人的救助带有歧视性(如公元800年英国的法律规定禁止乞丐,并对给有劳动能力的人施舍要罚款)。

(2)中世纪后期:

——社会公正和富人必须帮助穷人的观念成了基督教社会保障思想的两大理念支柱。

——“私人福利”形式的发展:

家庭保障责任的确立(子女对父母、丈夫对妻子);手工业行会(guild)保障功能的发展;社会捐助与慈善行为一方面为穷人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使追逐财富的活动正当化并能够取悦上帝。

给予了慈善捐助后,富人们就可以在两个世界中都获得好处:

在现实中追逐财富,在后世中获得拯救。

5.重商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保障思想

——商业活动的发展导致了国际市场的建立、劳动分工的细化、商人阶层的扩大、雇佣劳动的发展以及货币作用的增强等;

——对穷人的态度逐渐恶化:

通过低工资而迫使穷人增加劳动和降低消费,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新兴的资产阶级从中获利;

——逐渐强化了“工作道德”:

个人应该为自己负责,通过劳动来获得生活保障。

6.宗教改革及新教的社会保障思想

——新教的教义:

勤奋、节俭者死后才能获得拯救;

——在反对天主教会腐朽糜烂的同时,也使穷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加尔文教中反对穷人的含义更加明确:

认为财富是上帝的恩惠,只有勤劳、节俭的人和禁欲主义者才是基督徒;工作是神圣的戒律。

加尔文教的一个小教派甚至认为富有和剥削是道德的,而贫困是不道德的。

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源流

1.大同社会论2.社会互助论3.仓蓄后备论4.社会救济论

第二节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理论基础:

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即国家干预还是自由竞争的选择,平等与效率的选择,具体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手段的选择;

——具体的理论方法:

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制度学说与私有化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说、后备基金与六个扣除学说,等等;

——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理性经济人假设,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

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

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

福利:

个人福利:

与个人对物质生活需要与个人经济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社会福利:

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则通常被称为经济福利,经济福利构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内容则还包括着满足社会成员有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容。

1.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A.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B.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

2.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

②提出了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③要使一国的经济福利有所增加,还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

3、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修改和发展

——运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消费可能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里对福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丰富和完善了庇古的福利经济理论;

①发展了“最适度原理”②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

③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④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

第3节社会学与社会保障

一、功能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①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功能需要②迪尔凯姆的社会保障观

二、社会保障的工业化理论:

①社会保障是工业化的产物,其目的是要弥补工业化社会和资本主义的不足;

②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阶段性,传统社会-起飞的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威兰斯基和莱比克斯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不论其社会观念如何,只要是工业化国家,都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的文化决定论:

①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水平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