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382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docx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

揭开千古之谜——山海经之南山经绝密研究(4)

四、羽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

木,多蝮虫。

1、羽山在哪里?

根据《南次二经》作者指引,我们从庐山向东走三百

五十里,出现在眼前是有着“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一列山脉——黄山。

经本人研究,《南次二经》中的羽山就是今天安徽声境内的黄山(包括目前的黄山风景区及西黄山牯牛降景区一带)!

2、黄山“其下多水”吗?

黄山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南坡有流向钱塘

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和流向鄱阳湖流域的昌江河水系;北坡有直接入长江的青弋江、秋浦河两大水系。

新安江:

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和上游,又称徽港。

源出休宁冯村五股尖(海拔1618米)北侧,上源流经祁门县,复入休宁以后称率水,它在屯溪纳横江后,称为渐江,江面展宽,流至歙县城南朱家村又有练江来汇,始称新安江。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

”新安江东流至街口附近,便直奔浙江省而去,干流自歙县流至街口,长约44公里,其集水面积有5944平方公里。

昌江河:

也叫昌江,是流经安徽、江西两省的一条河

流。

昌江发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岭深处,向南流经景德镇,经鲇鱼山至鄱阳县注入鄱阳湖,全长二百五十三公里。

因昌江源自昌门(亦为阊门,即今祁门)汇入鄱江,取其首尾,故名昌江,故昌江河在安徽省祁门县境内又名阊江。

青弋江:

清戈江古称"清水","冷水"或"泾溪","泾水"。

及北宋时称青弋水,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源出石台县和黄山北麓,舒溪、麻溪合流后称青弋江,过芜湖注入长江。

青弋江的正源称美溪河,源出黟县西北拜年山(海拔1137米)与黄金尖(海拔888米)之间的方坑南面。

西北向流,至

杨家墩左有一小支流来汇;折北流,至张家折东北流,至大河口,右纳溪下河来水;大河口以下源流称清溪河,经清溪至周家坦,进入陈村水库库区。

青弋江属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

秋浦河:

亦名云溪河,跨祁门、石台、贵池三县(市)。

东秋浦河漂流

邻白洋河流域,西界黄湓河流域,南依祁门山脉,北滨

长江。

源流为公信河,源出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交界的祁门山脉仙寓山北麓。

东北向流,经石台县的珂田、占大(叶村)、大演,至香口村,右纳梅溪河(一称红凌河)来水,汇合口以下始称秋浦河。

折西北流,经石台(七里)、杨坑口,又折北流,经矶滩(汪村)、桥湾,进入贵池县境;至高坦折西北流,经灌口至朝阳街,右纳龙舒河;至殷家汇进入畈圩区,至肖家滩蜿蜒曲折东北流,经木闸、毛家渡,至池口向北注入长江。

流域面积223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

占80%。

河道全长149公里。

由此可见,黄山符合羽山“其下多水”的特征。

2、

黄山有“其上多雨”的特征吗?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处中亚热带北缘、

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

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

仅20C左右。

夏季最高气温27C,冬季最低气温—22C,

年均气温7.8C,夏季平均温度为25C,冬季平均温度为0C

以上。

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mm。

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去过黄山的朋友都知道,爬黄山雨衣和拐杖是必不可

少的两样装备!

由此可见,黄山符合羽山“其上多雨”的特征。

3、黄山具备“无草木”的特征吗?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

自然风化作用,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群峰林立,有

峰素有“

六大峰,

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

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

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

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

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

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

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由此可见,黄山险峰林立,山峰陡峭,花岗岩裸露,

草木稀疏,符合羽山“无草木”的特征。

黄山照片欣赏

我们前面已经考证过,“蝮虫”即今天的五步蛇,那么,

黄山一带有五步蛇吗?

答案是肯定的。

五步蛇又称尖吻蝮、百步蛇、七步蛇、

蕲蛇、山谷虌、百花蛇、

中华蝮等,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

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台湾亦有分布。

主产于安徽祁门、石台、黄山、泾县、贵池、东

休宁;

浙江云和、龙泉、

江山、泰顺、遂昌、丽水、

庆元;

福建光泽、浦城、

崇安、建宁、泰宁、宁化;

江西波

阳、兴国、乐安、

临川;湖南古丈、

保靖、慈利、石门、汝城、

道县、

沅陵。

五步蛇在安徽的分布基本上就再黄山一带,而牯牛降

自然保护区光蛇类更是达26

种以上,故称为“蛇的王国”。

由此可见,黄山符合羽山

多蝮虫”的特征。

综合以上,黄山符合羽山

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

木,多蝮虫”的特征,再加上黄山原称“黟山”,和“羽山”发音

相近,因此,可以肯定《南次二经》中的羽山就是今天的黄

山。

本章小结:

羽山即今黄山

<南次二经>下面开始方向顺序就开始乱了,不知道

是编写的问题还是流传过程中的问题,加上山脉特征描述简

单化和同一化,给考证带来比较大的难度,也容易引起争议

五、瞿父之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

无草

木,多金玉。

经本人研究,瞿父之山可能是今天

安徽铜陵一带山脉,

包括狮子山、铜官山、凤凰山以及繁昌

县的寨山等。

无草木:

铜陵地区的山脉很多是喀

斯特地形,故草木稀疏

多金:

铜、金、银、硫铁

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铜陵市因矿而生多玉:

紫墨玉产于铜陵县与繁昌县交界处的一个丘陵山洼之

中,蕴藏量非常丰富,藏于浅土层中,还有的裸露于土层之

外。

“紫墨玉”学名又叫“堇青石

”,为天然黑色,

结构致密,其

矿物集合体是世界上几种珍贵的玉石品种之一。

采用紫墨

玉制作的工艺品,精光内蕴,纯而不染,光洁照人,

细而匀

韵,声清悦耳,手感舒适。

六、句余之山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经本人研究,这里的“句余之山”就是今天江苏句容市

境内的茅山。

根据《茅山志》记载,茅山原名句曲山,因山势曲

折,形似“已”,故原名“勾曲山”

,因古代“勾”通假“句”字,也

称“句曲山”。

句容市因山得名,取其源曲而有容之意。

本人认为,容、曲、余在吴语中发音相近(有江苏的朋友可以验

证下是不是这样),句曲、句容应该都是句余山的讹传结果。

无草木:

茅山喀斯特地形特征明显,洞穴众多,又

称“地肺山”,草木稀疏。

多金:

《弘治句容县志》载,茅山金菌山矿藏丰富,

有金可采,入土不过

多玉:

《格古要论珍宝论》:

“句容茅山石,白而有光,

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饭糁,好者与真玉相似,虽刀刮不动,终有石性,不温润,宜仔细辨之。

《”清一统志》:

金坛县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钟乳。

”《弘志句容县志》:

“冷水涧在茅山玉晨观北,旧名苍龙溪,水漱石出其色如玉,坚

润可爱即茅山石也。

七、浮玉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北望

具区,东望诸毗。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

其名曰彘,是食人。

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

鮆鱼。

1、浮玉之山在哪里?

南山经》

中,最没有争议的山恐怕就是浮玉之山了,因为具区、苕水

的存在已经能够为其进行了精确定位,“浮玉之山”,就是今

天杭州一带的天目山!

具区(ou,一声):

太湖

之古称,另一古称为“震泽”,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

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

南部。

苕水:

即今天浙江省西北部一条河流,是太湖

流域的重要支流,流域总面积5917平方公里。

苕溪的得名,

是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

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想仿,又称姐妹溪。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

中、北三个

支流组成,在浙江省东北部,而以南苕溪为正源。

源出东

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东流,

与中

、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窑称东苕溪。

瓶窑以下至全

村,左有安溪汇入,至德清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

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汇入。

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

汇合。

西苕溪,又名龙溪港,因在湖州城区以西,故名。

游有南溪、西溪两源,西溪为正源,

源于浙江安吉和安

徽宁国两县交界的天目山北侧南北龙山之间的天锦堂,山峰

海拔1415米,东北流至安吉县塘浦乡会合南溪后始称西苕

溪。

两源合流后,水分两支,其中北支系西苕溪故道,

清同治年间原为西苕溪干流,后遇大水,干流改道,逐渐淤小。

1954年在南支塘浦村上游建乌象坝,故道成为该坝

的灌溉总渠,沿故道已有黄金坝等8条引水灌溉堰坝。

故道光绪十五年(1889年)遇大水被冲开成为西苕溪干流。

从塘浦村东流至姚家桥附近,侵占原大溪下游河段,至洪渚渡,有许溪、递溪合流之水从右岸汇入。

至安城镇西苕溪由

东北流至安城,复与南支汇合。

南支原系一小沟,清

山溪性河道变为平原河道,故道从左岸汇入,主流北流至小

溪口经石路村,东

流经胥仓桥、徐家雨言门、土斗水桥,

至湖州市与东苕溪汇合。

两溪在湖州市吴兴区城区汇

合,合流后称霅溪,又称霅溪、霅川、霅水。

2、诸毗是什么?

我们前面已经研究过了,“毗”

用在地形上指的是盆地,

这里的“诸毗”是指的浙东盆地,如

诸暨盆地、新嵊盆地、

天台盆地、仙居盆地等。

3、

彘”是什么?

南次二经》中对“彘”的特征描述有

四:

其一状如虎,

即外形象老虎;其二牛尾,即尾巴象牛;

其三音如吠犬,即叫声象狗;其四食人,即能吃人。

经本人

研究,这里的“彘”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非洲狮!

(1)

外形:

狮子特别是母狮和老虎外形很象,符合彘“状如虎”的

特征;

2)尾巴:

狮子尾巴象牛,符合彘“牛

尾”

的特征;

3)叫声:

狮子吼声象恶狗叫声,符合

彘“音如吠犬”的特征;

4)吃人:

这个就不用说

了,狮子符合彘“食人”的特征。

4、鮆鱼是什么?

太湖中

有这种鱼吗?

传统研究认为,鮆鱼就是今天的刀

鱼。

北山经》: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

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有?

晋水出

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

其中多鮆鱼,其状如鯈而赤麟,其

音如叱,食之不骄。

不知道这里的“鮆鱼”和《北

山经》中的“鮆鱼”是不是一种鱼类。

如果不是同一种鱼,就

不用考证了;如果是同一种鱼,那么刀鱼和“鮆鱼”的特征是

对不上的。

另外,有没有网友知道,为什么南方

把凤尾鱼称作“毛鱼”?

我生在北方,对鱼不了解,也不爱吃鱼,所以研究起鱼类来

那是相当吃力

比如这个刀鱼,看资料,并没有鱼体发

红的特征,但是又有谚语“清明前后,刀鱼红透”,到底是什么

原因呢?

<北山经>中对“鮆鱼”的特征描写有四:

其一状如鯈,

即外形像鲦鱼,其二赤麟,即发着红光(麟有光明的意思);

其三音如叱,即声音像呵斥;其四食之不骄,这里的骄应该

通“娇”,柔弱的意思,吃了身体不弱。

传统认为鮆

鱼就是刀鱼

来比较下刀鱼和鲦鱼

刀鱼

鲦鱼

者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倒是梭鱼,形状和鲦鱼比较相近,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

带红色的黄色,北方叫“红眼鱼”,如果“麟”能同“瞵”,还是可

以解释通的。

另外,梭鱼属于鲻(zi)形目鲻科,

又叫支鱼,和鮆鱼的发音比较相近。

关于鲻鱼的药

效,《开宝本草》

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

与百药无忌。

食物本草》:

“助脾气;令人能食,益

筋骨,益气力。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有:

“鲻

鱼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开胃,利五脏,令人肥健,与百药无忌。

”和鮆鱼“食之不骄”的药效也是相近的。

这里的鮆鱼不论是刀鱼或者梭鱼,在太湖中都是可

以找到的。

本章小节:

1、浮玉之山:

即今天目山

2、具区:

即今太湖

3、诸毗:

即今浙东盆地

4、彘:

即今狮子

5、苕水:

即今苕溪

6、鮆鱼:

可能是今梭鱼

八、成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四方

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外门内豕】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1、成

山在哪里?

南次二经》对成山主要特

征描述是“四方而三坛”,根据这个特征,经本人研究,这里的成山,就是今天浙江境内的天台山!

台山,在天台县城北,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峰华顶山海

拔1098米。

又称天梯山,或称灵越,或称台岳。

天台山山

形如八叶莲花,有八支溪及上台、

中台,下台。

天台山为总

名,其主要山脉有华顶、赤城、

桐柏、琼台双阙、寒岩明岩、

苍山、天柱、大雷、宝华、雷马、

千佛、瀑布等山。

南朝陶宏景所著《真诰》一书载:

天台山“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

应台宿,故名天台”。

唐李吉甫的《

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或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

一曰大小台,以石桥大小得名。

亦号桐柏楼山。

天台宗九祖湛然说:

“云天台山者,天者,巅也。

元气未分混

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天,浊而为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释。

台者星名。

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

有云本名天梯,谓其山高,可登而升天;后人讹转,故云天台。

”明释传灯在《形胜考》中数列了天台山的十大胜概,写出天台山之高、之峻、之幽、之美、之富。

文云:

此山在下望之不啻千仞,及升其巅,四通八达,间可数十里如在平地。

其胜一也。

至登华顶峰头,东望大海,南观雁荡,西瞩栝苍,

览可尽。

其胜二也。

俯瞰群峰,皆在其下,罗

列环绕,或如莲叶,或如华须,恍疑一朵芙蓉浮于海上,其胜三也。

僧寺道院,桑麻相接,钟梵鸣于天上,鸡犬吠于云中。

其胜四也。

虽极其幽邃之地,皆明爽开豁,使任便襟抱荡然。

其胜五也。

山与通衢左近,车马络绎。

其下胜概罗列;其巅可望二不可到。

其胜六也。

山无背向,四面如一,其胜七也。

山有八支,八溪为界,以华顶为车轴,山之周遭如八轴,轮亦如八叶覆莲。

其胜八也。

山产众药,又多肥蕨、黄

精,此足供居者糇粮。

其胜九也。

山林深远,即居民亦有未

臻其奥者,可以避隐。

其胜十也。

从以上资料

中我们可以得出:

1)天台山峭壁林立,山

无向背,四面如一,符合成山“四方”的特征;

2)

天台山有上台、

中台、下台,对应天上的三台星,符合成山

三坛”的特征(坛的本意就是土筑的高台)。

2、天台山有金玉吗?

有石墨矿吗?

天台山矿

产丰富,金属矿有金、银、铜、铅、锌等,非金属矿有萤石

沸石等

暂时没有资料显示天台山有开采石墨矿

3、【外门内豕】水在哪里?

虖勺在哪里?

据〈南次二经〉的描述,我们按图索骥,在天台山一带,找

到了【外门内豕】水

即今三茅溪,虖勺——即今天的始

丰溪。

先来看始丰溪。

始丰溪

又名大溪,为天台

县内最大溪流,贯穿天台盆地,乃天台之母亲河。

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山南麓,由后求入天台境,流经龙溪、街头、新中、平桥、山河、丽泽、城关、坦头,在滩岭乡下湾村出境入临海市,于三江村与永安溪汇合后称灵江,灵江与永宁溪汇合后称椒江,尔后入海。

始丰溪主流长132.70公里,在天台县境内68.5公里。

全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天台境内

1111.54平方公里。

河流落差686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

立方米每秒。

再来看三茅溪。

三茅溪源出新昌县

报国乡里岙(属天台山脉),在白鹤镇左溪入境。

至城关上

清溪,注入始丰溪。

主流长26.59公里,流域面积157.50

平方公里,落差245米。

图蓝十字坐标为三茅

溪注入始丰溪处。

那么,始丰溪中现在有黄金吗?

憾的是,我目前没有找到资料显示这条河中有黄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始丰溪源头大盘山南麓开始,沿河考察,看能否发现金砂。

待考。

本章小结:

1、成山:

即今浙江天台山

2、【外门内豕】水:

即今三茅溪

3、虖勺:

即今始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