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79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

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

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

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

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

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

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

“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

”即条具大者以闻。

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

“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

”上谓辅臣日:

“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

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

“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

”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

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

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

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

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

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

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

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

(1)C

(2)D

(3)B

(4)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分析】

(1)“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选D。

(3)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B;

⑷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

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

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

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

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

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

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

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

“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

”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

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

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

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

“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

”皇帝对辅政大臣说:

“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

”(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

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

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

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

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

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

“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

”胡晋臣磕头谢恩。

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

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

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②,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

南京的别称。

②风世:

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宰沭阳二年          宰:

治理                            

B. 说当时决某狱          决:

打开

C. 代为治筐箧            治:

备办                              

D. 朅来旧邦              朅:

离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往往于旧治之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与谈乃父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身之老且衰           彼且恶乎待哉                        

D. 离而合               襟三江而带五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答案】

(1)B

(2)A

(3)C

(4)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5)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分析】

(1)B项,“决:

打开”错误,此句中“狱”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中“狱”,应为“案件”。

所以,句中的“决”当为“判决、裁决”。

故选B。

(2)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

B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连词,和。

C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递进;第二个“且”,是副词,还。

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的。

故选A。

(3)C项,“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张冠李戴。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可见,“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那个人是作者,而非张、沈两吏。

故选C。

(4)主人是主语,仍送至是谓语动词,前所迎处是宾语,结构完整,迎处后断开。

/代为治筐箧/后面的主语依然是“主人”,“治”是谓语,“筐箧”是宾语,其后断开。

“束缰靷毕”是时间状语,“毕”后断开,“握手问曰”,“曰”后断开,“何时再见先生”是个问句,语意完整,其后断开,余不能答也,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也”表示简单的停顿,其后断开。

(5)本题中,第一句中,“迟明”,黎明”或“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前往”或“前行”。

第二句中,第一个“风”,“风范,风度、高风”;“百世之下”,“百代之后””;“亲炙”,“亲身受到教益”。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C;

⑷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⑸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重到沭阳图记

   古代的人往往对于过去任职的地方再三表达眷恋之意。

也许因为贤德的官员能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

做官而不能忘记自己的任职的地方的人,那里的百姓,也不会忘记他的。

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迁职到江宁。

如今已是戊申年。

我被道员吕峄亭多次来信邀请感动,就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借宿在钱接三先生家中。

钱氏是当时接待过我的主人,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而留有胡子,接三相貌像父亲,与他谈及父亲的事情,他却不怎么知晓。

(这是因为)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

   (钱接三)深夜摆酒款待我,(我)听到车声辚辚,原来是吕峄亭派人来迎接我。

天刚亮的时候已经走了六十多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彼此(见面)十分欣喜,便两车并排一同前行。

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很长的城墙遮挡住了道路,我知道这是新修筑的沭阳城。

几十名缙绅争着来扶着车子。

大体说来,以前骑着竹马嬉戏的孩童,如今都老态龙钟拄着拐杖了。

   第二天后,进入县衙游逛观览,到了先人烧饭的地方,姊妹斗草嬉戏的地方,过去会见宾客研究公文的地方,慢慢行走盘桓,凄然流泪。

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条排水沟,我也对它们产生深深的情感,自己也不理解其中什么缘故。

有张姓和沈姓两个小吏前来拜访,年龄都八十多岁了。

他们说起(我)当时判决某个案件,担任阅卷官推荐某份考卷的情形,我全然记不起来了。

往事重新提起我恍然醒悟,如同温习儿时读过的旧书,又好像失去的物件重新得到(一样亲切)。

县里朱广文善于作诗,吴中翰精于欣赏品评,解、陈两位书生善于作画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历史典籍,常常夜深了口中还滔滔不绝。

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给人画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纵论上下古今,有时是邀请人来,有时是吩咐备车前往,竟没有片刻的空闲。

于是就忘记了是在沭阳做客,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衰老。

   过了半个月,冰雪渐至,一年即将结束,不得已我再三恳切地辞别主人。

主人仍然把我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帮我打点行装,备好车马后,握住我的手问道:

“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先生呢?

”我不能回答。

不是不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

哎!

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您说我会再来吗?

忍心让您伤心说我不会再来吗?

然而我作为五十年前的县令,离开后重来旧地,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很少了;作为四品高官,奉养老母在家闲居,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旧任县令,世上像吕峄亭先生这样的人更少了。

分离后聚合,聚合后分离,离散后可以重新聚合,但人年老后不能再次年轻。

对这一次分别,我不能做到超然无情,所以画了两幅画,一幅赠给吕君,一幅自己保存。

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一个官员可以重新回到任职之地,这个官员(的为官)可以推想,迎接旧任官员如同现任官员一样,这样的主人(的为人)也可以推想。

孟子说:

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教育熏陶的人呢?

我提笔写下了这篇记,可以用来劝勉世人,而不只是为了表达一点微不足道的朋友聚散的感慨。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

“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原平曰: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

【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    

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

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

②己自引船________

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

(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B.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C.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D.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B. 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

C. 物价为邑人认可,货品特别抢手。

                      

D. 买家总是主动出高于报价的价格。

(6)综观全文,结合郭原平的性格特点,推断其拜受棉而拒受米的原因。

【答案】

(1)重;怠慢、亵渎

(2)C;B

(3)D

(4)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D

(6)太守赠米既为褒奖其德行,也有怜老惜贫之意。

郭原平一方面因谦虚而推让褒奖;另一方面仁厚且自强,念及天下贫老而不愿独享。

许瑶之赠绵表的是对郭母的尊敬和挂念,且亲自上门以示重视,故而孝子郭原平郑重接受。

【解析】【分析】

(1)①“笃”应翻译为“重、严重”,可以联系《陈情表》“刘病日笃”中“笃”的解释;②“慢”应解释为“怠慢,亵渎”。

据推断这块母亲墓前的地不是他的,有人耕种会“亵渎”母亲。

(2)①前面说到“欲买者稍稍减价”意思是想要买东西的人稍稍地降价,后面“要使微贱”中“微”也应讲成“略微,稍微”,选C项。

②“引”应翻译为“拉”,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车避匿”中“引”字的意思就是“拉”,应选B项。

(3)根据语意断句。

“无”需要宾语,没有什么?

所以是“无食”,在“食”后断句,排除A项、C项;“竟日”是作“虚中”的状语,后置了,不能断开,应是“则虚中竟日”,排除B项。

这句话翻译为: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

故选D。

(4)“若”,如果;“以”,因为;“义行”,孝义行为;“则”,连词,那么;“一介之善”,一点微小的善行;“滥”,随意;“荷”,承受;“此”,代词,这。

句子翻译为:

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义行为(而赐米),那么(我)没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一赏赐。

(5)A项,表述有误,结合“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分析,不是有人拦腰砍价,是郭原平自己只要半价;B项,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说到卖物花费的时间往往特别长,“如此积时”是说这样时间长了,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不是说他卖物花费时间特别长。

C项,“物价为邑人认可”表述有误,据原文“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可知,大家总是加上原价付钱,认为他东西价钱卖得太低了。

故选D。

(6)首先找到“拜受棉”的描述。

据原文“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以此奉尊上耳”可知,他是反复送棉花好多次,而且亲自上门送,且表达了棉花是送给郭母的,表示尊敬,所以郭原平奉孝,郑重接受。

找到有关“拒受米”的描述。

太守赠米的原因是“深加贵异”“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佩服他的为人行事作风,觉得他很孝顺而且怜悯他又穷又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