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374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docx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

交通部东海救助局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0年)

 

二○○五年十二月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取得的经验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方针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加快救助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二、加强救助队伍能力建设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四、加快实现通信和信息现代化

 

五、构建和谐救助文化

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加强负责任单位、部门和岗位建设

第五章实施措施

一、抓住机遇,建立持续的建设投入机制

二、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

三、强化管理,提高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创新机制,构建和谐救助文化新局面

五、加大交流,建设救助科技人才高地

结束语

前言

为努力实现交通部党组提出的“建立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救助队伍”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抓住机遇发展,把握时机做强,确保人命救助“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救得下来”,实现东海救助发展新的跨越,特编制《交通部东海救助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在2004年我局制定的《交通部东海救助局2004-2005年发展计划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5”规划)基础上,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提供的需求出发,依据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要求,结合救助发展规律和东海救助局的实际,确定局的“十一五”时期发展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措施,为全局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局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机遇期。

规划的编制对于我局确立和实施“救助立局、科教兴局、人才强局”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加强救助能力建设、提升综合实力,构建和谐救助,促进救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取得的经验

我局自2003年6月28日成立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部党组提出的“三精两关键”为奋斗目标,按照部局“两个适应,三个加快”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保证救助”这个中心工作,坚持“团结、拼搏、务实、奉献、廉洁、有为”的工作方针,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仅在关键时刻出色完成救助任务,而且在救助装备、职工队伍建设、训练和安全、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保证救助”工作:

应急反应能力和救助成效显著提高,在连续、密集、高风险和高难度的压力下出色完成救助任务。

我局救助责任区域北起连云港、南至东山岛,大陆海岸线长7202公里,占全国的%,岛屿海岸线8532公里,占全国的%。

现设置26个待命点,全时安排10-11艘救助船执行动态待命。

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速度,50海里范围的救助次数占总数的%。

救助成效也显著提高,截止2005年,共出动救助力量674次,执行救助抢险任务541起,分别为我局成立前同期的%和%,救助中外旅客、船员、渔民等1968人,其中许多遇险人员是在台风、强寒潮等恶劣气象海况,以及难船发生爆炸起火、沉没、船员落海等高危情况下被救起的。

还圆满完成了赴黄河小浪底应急救援、泰国海啸灾区赈灾救援、神舟六号发射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等多项重大抢险和特殊任务。

——救助装备建设:

基础设施、救助船舶及装备继续改善,人命救助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新建了宁波基地,完成了温州、福州基地的改扩建工程;新建6000千瓦和8000千瓦救助船各一艘,救助船总数由原来的11艘增至13艘,平均船龄由原年降至年,至2005年底前已有两艘从英国引进的救助艇投入使用;船上增配了新型救助专用物资器材;船岸通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长江口、舟山海域和台湾海峡初步形成了海空立体救助能力;各基地已组建或正在组建应急救助分队,按规范配置了较为先进的救生抢险装备,为有效发挥和拓展基地功能创造了条件。

——职工队伍建设:

人员结构调整有明显改善,干部职工队伍逐渐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职工平均年龄已从建局时的岁降至岁,船员的平均年龄也从44岁降至岁,局管干部平均年龄由岁降至岁;干部职工队伍的学历也逐步提高,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同比增长121%;部分紧缺的岗位人员得到补充,培养了一批基本胜任救助需求的船舶技术骨干和应急救助队员,一线专业救助人员匮乏的局面有所缓解;管理人员和后备干部也得到有计划地培养和加强,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支持保障服务:

初现保障优质、服务优良格局。

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局后勤保障部为基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格局。

——精神文明建设:

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弘扬“救捞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救助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树立和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廉政勤政教育,逐步推进局(政)务公开,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大力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涌现出一批以全国劳动模范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和集体。

重视宣传工作,加强了与中央、地方和行业内各传媒间的联系,“交通部东海救助”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

在取得上述发展局面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主要有:

一是救助基础设施落后、船舶数量不足、装备性能较差,是当前阻碍救助能力迅速提高的最主要矛盾;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整困难,技术技能进步缓慢,成为制约救助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三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对构建和谐救助文化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把握;四是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转变呈现波动和反复,缺乏竞争生存意识,对深化机制改革形成阻力;五是经费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的紧缺与职工的期望值不相匹配的压力依然有增无减。

可贵的是,我们在实践中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主要有:

——抓住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意识已牢固树立。

救捞体制改革给我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发展既要抓住机遇,也必须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创造机遇,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已得到了中央和交通部领导的认可。

与此同时,我们抓住执行重大救助抢险和国家重要特殊任务的时机,加强了与军队、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获得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为发展创造了机遇。

——创新理念,确保救助中心工作地位已广泛形成共识。

紧紧扭住救助中心工作不放松,在全局牢固树立起一切围绕“救助中心”开展工作的理念,即坚持救助是立局之本、坚持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坚持没有救助就没有生存空间的思想、坚持“训练、值班、安全”就是日常工作的理念,形成了我局救助工作的鲜明特色。

——积极探索,敢于挑战困难朝前走的决心坚定不移。

建局之初,面对基础设施薄弱、船舶数量不足、装备陈旧老化、专业人才匮乏、改革遗留问题悬而未决等一系列难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积极、勤奋、务实的态度正视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出办法加以解决。

同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使各项工作迅速步入了正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重视规划,抓紧前期抓好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2004年,局确立了“三年抓落实”的思想主题,狠抓各项基础工作和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

2005年,根据部局“管理发展年”的总要求,继续狠抓落实。

在主抓机制运行和管理措施的同时,从坚持以人为本入手,抓住机遇谋发展,通过适时制定“2+5”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交通部党组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确定了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

支持保障系统要基本建立起有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事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救助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交通、服务于航运。

因此,从总体上判断,“十一五”时期仍将是一个有利于救助加快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但新的困难和深层次矛盾不断增多,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

——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救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根据交通部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新增深水泊位350个左右,港口总吞吐能力将达到65亿吨。

就我局救助责任辖区来看,沿海将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重点建设上海、宁波、厦门等主要港口第四代以上集装箱码头;陆岛交通进一步改善,重点岛屿实现滚装、客滚运输。

内河的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将全面展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2009年全面建成,集装箱码头基本适应江海直达和集装箱运输发展需要,三级以上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五级航道达到3万公里以上。

大规模的水运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加上海洋开发、渔业生产的繁荣发展,一方面将带来巨大的水上安全保障需求,给我们进一步拓展救助保障区域、扩充救助站点、构筑救助网络布局带来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势必对我局现有的救助能力构成更严峻的现实挑战。

——可靠的海上安全保障和快速有效的海上救助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随着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思想的深入贯彻,以及“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新安全观的确立,一方面,国家对救助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将越来越大,加大投入,带来救助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党和人民对海上安全的关注和期望越来越大,对提高救助能力和救助成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

作为一支代表国家履行公共职能、负责任的专业救助队伍,救助成败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政府的声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提高救助能力,确保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明显上升且居高不下的救助出动率将继续对我局的救助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局辖区点多面广,区内南北主航线过往船舶密集,其中长江口区、舟山水域和台湾海峡属交通部水上安全重点保障区域。

近两年的救助出动次数以年均%的速度递增,达到平均每天就要出动执行一起救助任务,2004年全年救助出动次数占系统总数的%,仅救助渔民的出动次数就净增了%,甚至出现同一海区、一天内接连发生四起重大恶性海难事故、连续出动5艘船进行施救的情况。

搜救落水、失踪人员增量十分明显,约占救助出动总数的45%。

此外,长江口区舟山海域、台湾海峡等重点海区,以及台风和冬季强风等海事多发季节,救助任务都居高不下,对我局的救助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

第二章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的全局,举全局之力,集全局智慧,采取“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救助能力、创新救助文化、构建和谐救助”的基本方针,全面实施“救助立局、科教兴局、人才强局”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和加强管理,推动以救助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救助发展是为了人,服务人和依靠人,人既是救助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也在救助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要通过强化救助能力的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救助保障,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速人才培养,促进干部职工与事业共同成长。

——强化救助能力,就是要在发展中始终树立“救助是立局之本”的理念,以提高综合救助能力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加大装备投入、增加教育培训、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技能训练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保证救助的综合实力。

——创新救助文化,就是要在以弘扬“救捞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救助文化基础上,从新的实践出发,凝练出更富时代特征、更具鲜明特色的救助文化,搭建积极、高尚、昂扬、向上的和谐救助文化平台,营造共同进步、和谐互动的良好发展氛围,激励全体干部职工为救助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才作出贡献。

——构建和谐救助,就是要在不断提高救助成效,打造“更负责、更人性、更可靠、更安全”的海上绿色救助保障体系,服务国家,惠及民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以改革发展为推动,以和谐救助文化为牵引,创新体制和机制,构筑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际和谐、充满活力的和谐环境,实现和谐救助的社会共享。

按照上述指导方针,在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救助主导、文化牵引的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确立救助的主导地位,始终以“保证救助”为中心,这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价值趋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

同时,充分发挥救助文化的牵引作用,以奋发向上的救助文化引导、激发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努力实现救助发展目标。

——坚持步调一致、上下互动的原则

在发展中要牢固树立服从大局的责任意识,在正视差异,努力发展本部门、本单位的同时,坚持统筹协调和资源的统一配置,确保政策连续、政令畅通和服从局的统一部署,做到活而不乱、相互带动、整体提高。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

坚持整体推进,在发展中,要把握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举局动员,全面推进,注重救助发展需求和阶段性特点,集中力量解决重大和突出问题,把实现阶段性目标作为突破口,最终达成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是:

建立起装备精良、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基本满足责任区域救助需要的立体救助体系;建立起结构合理、储备充足、掌握领先救助技术和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建立起配置优化、服务优良、保障优质的高效支持保障网络;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救助新局面。

具体目标是:

——形成由救助船舶、基地及前沿站点及配套设施和救助专用通信设施的合理布局。

沿海基地(含前沿站点)规模达到10-12个。

——救助船舶和装备向多层次、专业化发展,适应全天候、全方位立体救助体系和快速反应需要,逐步淘汰船龄在20年以上的老旧船舶,船舶总数增至20艘左右。

——海上待命船舶50海里内重要海域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人命救助有效率大于93%。

——加强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和长江中下游重点港口的救助保障研究,努力建设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救助体系。

——干部职工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职工平均年龄达到42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全局职工总数的50%以上;在岗局管干部平均年龄降至45岁以下;管理人员三分之一以上都应具备救助专业技能和工作经历;局机关管理人员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船舶技术干部三分之一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普通船员三分之一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后勤服务人员逐步社会化。

——建立符合救助需要、结构合理、职工全面发展,并呈良性互动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从人员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定岗、定编、定员”,实施以岗定薪;创新培训和救助训练体系,职工的技能、水平显著增强。

——完善支持保障服务网络,提高基地的靠前支持保障能力;建立物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国内质量认证;积极探索对一些非专业性领域的物资和后勤服务采购实行社会化;进一步改善职工医疗条件,提高职工健康水平;进一步开展医疗救助研究,提高船上医疗急救能力。

——创新制度,强化、完善制度管理,建立岗位规范和职工管理手册;创新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利用,精细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能;创新文化,构建敬业、成长、共享的和谐救助文化。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加快救助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1、新建和改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有:

1)局本部建设救助指挥业务用房主体及配套设施;

2)上海基地救助码头;

3)连云港基地;

4)温州基地救助码头;

5)厦门基地改扩建;

6)福州平潭或湄州湾建设救助码头;

7)江苏射阳或如东建设救助码头;

8)建设船岸综合信息化系统;

2、救助装备建设项目:

1)救助船舶:

根据我局基地和值班待命点的设置规划,考虑到船舶维修、训练、补给等的替代需要,计划拥有6000KW及以上救助船10-12艘,沿海快速救生船4-6艘,救助艇5艘左右,并配备新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命救助专用装备。

2)救助基地:

按照“快速反应、快捷服务”的要求,建立5人以上的应急救助分队,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水下和水面救生的人命救助专用装备,配置小型救助艇1-2艘;具备全时快速出动抢险救助能力和作为救助分中心的组织指挥能力;提高靠前为海上待命船舶提供支持保障服务的能力,为空中救助飞机提供补给支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救助队伍能力建设

1、加快培养、补充一线专业救助人员

按照“高标准船舶、高素质船员”的要求,加快船长、政委、轮机长、水手长、机工长、厨工等紧缺岗位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船员队伍素质。

到2010年,建立起一支总量适合、年龄和工种合理、掌握较高专业技能的救助船员队伍。

坚持高标准招收和高强度训练相结合,加强局应急反应救助队和基地应急救助小分队建设,至2010年,应急救助队员总数要达到60人左右,整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有明显提高。

2、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培养、引进

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同时,通过鼓励自学和进行“岗位充电”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到“十一五”末,培养或引进10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救助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20人,并培养出1-3名左右具有多学科、达到国际较高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带头人。

3、建立完整、高效的培训和技能训练机制

开展救助训练课题调研,制定切合实际的高效训练机制,制定救助船员(队员)训练手册,建立救助专业训练的量化指标体系和监督、考核制度。

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力度,强化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更新和充实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人才流动等相结合,鼓励各类人才自觉接受继续教育。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进一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多元激励制度。

2、建立与推行聘用制度

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形成一套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新进职工都应按事业单位聘用制的要求,建立聘用关系;老职工可逐步建立与推行聘用合同。

到2010年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

3、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以岗位职级体系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为核心,进一步研究制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具体工作标准,细化量化岗位职责,实行岗位管理,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用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和激励干部职工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职业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4、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营造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

关心员工的每一个问题,培养奋斗的、无私的、自律的、有技能的人,让他们创造性地工作。

激励员工,坚持向救助和贡献倾斜、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到2010年,全局基本实现以量化、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

5、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按以德为先、以能为基选拔领导干部,逐步建立开放型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竞聘机制,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

要考量其对救助事业的忠诚,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认同和秉承救助文化理念,是否能带出一支队伍和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重视在船员队伍中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青年人才。

四、加快通信和信息现代化建设

1、救助通信更安全畅通便捷,实现高质量远程可视救助指挥

局、各基地、船舶救助通信设施先进,形成局救助指挥中心(分中心)与救助现场间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和远程可视监控系统。

2、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造“智能化救助”。

根据“统一规划、逐步推进、需求主导、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先进实用”的原则,建立先进的船岸海上救助信息系统,实现救助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全局的数据采集和管理中心,建设体系完善、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的救助信息资源库,实现局办公自动化,最大程度地满足救助和管理应用需求;建立纵向局与部局、局属单位、救助船舶、救助飞行队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横向与搜救中心、各救助局等相关单位间的网络互连,建成一个广范围、多层次、多业务、安全可靠的多媒体信息广域网。

五、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和救助文化建设

1、加强和谐发展的救助文化构建

创建和谐的救助物质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救助职工的全局意识、合力意识、互补意识、谦让意识;全局意识是和谐救助的思想基础,对救助事业有强烈的大局观、责任感、使命感;合力意识、互补意识、谦让意识就是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亲朋之间要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补台,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以教育为基础、制度为保证、监督为关键,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建立健全和实现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倡导勤政廉政,为促进救助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动力。

2006年到2007年,重点做好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基础工作,到2010年初步建成局惩治和预防体系的基本框架体系。

3、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

实行党、局(政)务公开制度,凡“三重一大”和出台涉及群众重要利益的事项必须集体研究决定。

不断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程序建设,防止出现决策失误。

加强制度建设,要形成一套合理、适用、切合实际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起一套以人命救助为主要内容、以和谐救助为重要条件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真正发挥各级群众组织的民主管理、决策、监督和知情、参与权。

实行重大事项和领导主要工作公示制,实行每半年的特约监督员对局整体工作评议制度。

5、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

以职工活动中心为框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丰富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增强职工体质,努力改进职工生活福利待遇。

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1、完善局救助科技研究工作,组织专门人才专题跟踪研究国内外人命救助、海上消防、环境救助、水上水下应急救助前沿领域的发展和新技术。

2、增进国内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人命救助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经验的吸收和引进。

3、加强救助实战案例的理论总结、分析,重点研究救助指挥系统、人命救助快速反应、救助资源共享、救助资源节约利用的措施和方法。

4、加大救助科技创新,力争在“恶劣气候和海况条件下人命快速搜救技术”、“海上落水人员的夜间搜救技术”等救助技术难题上有所突破。

七、加强负责任单位、部门和岗位建设

牢固树立“把工作当事业、以事业为追求”的责任意识,始终把责任感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勇敢担负起新一代救助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结合准军事化建设,以强化责任意识为抓手,加强负责任单位、部门、岗位的队伍和作风建设。

1、局机关

按照“优秀的管理人才、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效的运转机制、优良的服务态度”的标准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关管理、决策和服务的职能;坚持教育引导、集中培训和自我提高相结合,尽快提高机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完善岗位职责要求,严格考核激励机制,形成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机关人员的积极性。

2、救助船队

按照“高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