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883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docx

测量电阻公开课教案新版教科1

第2节 测量电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了解定值电阻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对电阻的测量,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电阻概念的正确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认识实验电路的设计,明确实验方法及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关系,发现定值电阻的特点,认识到电压与电流对电阻是没有影响的,强化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图像坐标纸、课堂巩固练习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2.5V和6。

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坏的收音机,告诉学生经过检查,发现一只标注模糊的电阻引线断了,需要更换。

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阻值呢?

2.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上面这一过程。

问题:

利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能不能进行测量呢?

  通过利用收音机这一实物进行展示,点明需要更换标注模糊的电阻,并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测量电阻。

这样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

怎样测量未知电阻?

(1)提出问题:

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呢?

讨论测量方法及依据。

(2)猜想或假设:

学生思考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根据的猜想。

①可以使用电工们常用的万用表直接测量。

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代入公式R=

计算得出。

(3)设计实验。

问题1:

如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呢?

请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画出的电路图,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电路图的合理性。

①用这几个电路能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吗?

设计合理吗?

②电路能测出几组数据,只测出一组数据计算的电阻准确吗?

③如何才能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呢?

总结:

①只要能正确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就具有合理性;

②只测量一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应该多测量几次;

③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操作起来方便可靠。

问题2:

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以填空的形式或多媒体展示。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状态。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________位置。

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________接线柱。

④电压表量程选________V,电流表量程选________A。

⑤闭合开关前,应________电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问题3:

如何设计实验表格呢?

(4)进行实验。

①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②展示学生小组实验数据。

(5)分析论证。

问题:

你计算出的电阻有什么特点?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的,说明电阻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高低,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

(6)评估交流。

①实验中你的电表是否出现了指针反向偏转的现象?

原因是什么?

②实验中你的电表是否出现了超量程的现象?

原因是什么?

③实验中你的滑动变阻器是否出现了无法调节电路电流大小的现象?

原因是什么?

④测电阻的实验中,你每次测量的电阻值是否相差不大?

为什么?

⑤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反思,讨论交流。

总结:

在进行实验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实验步骤和仪器的操作规范,细心操作,认真检查,避免出现失误甚至造成事故。

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除了用来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实现多次测量外,还具有限制电路中的电流、保护电路的作用。

(7)图像表示电阻。

教师简单介绍:

除了用表格形式记录我们的测量结果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像的方式表示。

在坐标图上,用横坐标表示电流I,纵坐标表示电压U。

根据实验数据,用描点连接法就可以得到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

学生在图像坐标纸上,描点连线。

问题:

如何从图像中知道电阻的大小?

学生举例分析。

2.伏安法的应用。

教师总结:

对于一个未知电阻,用电压表测出它的两端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I,应用欧姆定律,就可求出其电阻值。

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

伏安法是测量电阻的一种基本方法。

讨论交流:

只用一只电压表测电阻。

实际测量中,如果缺少电流表,你能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吗?

画出电路图。

学生讨论分析,并明确测量步骤。

原理分析参考:

只有电压表,那就只能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而不能测出电流。

但是电压表也可以测出已知定值电阻的电压,用此电压除以已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就是该定值电阻的电流,如果计算出来的电流与待测电阻的电流相等,那么就能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了。

使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待测电阻的电流相等,只需要使它们串联即可。

知识拓展:

只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定值电阻能否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呢?

例题:

某同学想测定电阻Rx的阻值。

供选择的器材有:

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电阻R0,电压表(最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

该同学设计了如图5-2-1所示的电路。

  

(1)要完成该实验,请你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操作步骤。

(把开关与接触点“1”接触,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两端电压,读取示数为U0,再把开关与接触点“2”接触,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和被测电阻两端的总电压,读取示数为U)

(2)写出用测量的物理量计算Rx的表达式。

Rx=

技巧点拨:

根据两个电阻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借助一个测量仪表电流表(或电压表)和一个定值电阻等也可以测量出一个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其他实验方法步骤。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说法,可以出示万用表实物,简单介绍万用表及其使用方法。

建议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验,也就是第二种方法。

 

利用前面的实验经验,学生很容易画出电路图,但是较难考虑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因此以下设计按照学生没有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情况进行处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佳处理。

 

通过讨论,学生联系本章第1节课的探究实验,容易想到可以通过改变电池个数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

通过学生对两种方法方便性的讨论,选取滑动变阻器,改进电路图,展示正确的电路图,并板书。

 

对于实验注意事项,教师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实验前先考虑注意事项的好习惯,减少实验时出现的问题。

对于设计表格,学生可以参考教材表格,表格的设计不是唯一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设计表格的能力。

  

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实验当中,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与不足;三次实验数据尽量在允许的范围内拉开差距,便于分析结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

 

在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然后评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这些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哪些影响。

这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要舍弃这一重要的环节。

 

对于图像的描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对于从图像中去认识电阻的大小,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得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其中所描点的含义。

此处,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训练,进行强化。

 

在处理时,由于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

通过这两种特殊的测量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体会“替换”的方法。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测电阻的方法;

(2)定值电阻的特性;(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2.学生交流合作心得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9页“自我评价”。

(2)课下研究小灯泡的电阻,并记录灯泡电阻的特点,与定值电阻进行对比。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测量电阻

(一)伏安法测量电阻

1.实验原理:

R=

2.测量工具:

电压表、电流表等。

3.实验电路图(略)

(二)伏安法的应用

1.只用一只电压表测电阻。

2.只用一只电流表测电阻。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是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是欧姆定律知识的延伸。

同时,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经历过,因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都了解,教师只需提醒内容就可以了。

对于学生描出的U-I图像,由于学生理解较浅,教师引导的语言多了些,在训练中,也会耽误时间。

在讨论伏安法的应用时,由于没有直接做实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建议如果课堂有时间的话,还是让学生自己实验测量一下,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3节 等效电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2.会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等效电路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的快乐及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点】

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最基本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串联电路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讨论推导,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电阻的阻值的方法——伏安法。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维修爷爷的收音机时,小聪发现收音机中有一只100Ω的电阻坏了,可小聪手边只有几只50Ω的定值电阻,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结合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阻值模糊的电阻进行测量,用到了伏安法,这一节课深入提出,已知电阻值,但是一只电阻的阻值不够大,又有很多小阻值的电阻,怎么来利用小阻值的电阻组合成大阻值的电阻呢?

这样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1.知识准备,复习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问题:

现在我们手中有5Ω和10Ω的电阻,能否组合一下得到15Ω的电阻呢?

(2)分析电路的等效电阻。

演示:

将两电阻串联接到电压U的电路两端,电流表示数为I,如教材图5-3-2所示。

用欧姆定律计算出R1与R2串联后的总电阻,用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代替R1、R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

显然,对电路中电流而言,该电阻产生的效果跟前面两个电阻产生的效果相同。

  让学生回忆合力的知识,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让学生明确只有“等效”才能相互“代替”。

教师小结:

两次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定值电阻R在电路中产生的效果与电阻R1和R2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称电阻R是两个串联电阻R1和R2的等效电阻或总电阻,同时也可称串联电阻R1和R2是电阻R的等效电阻或分电阻。

电路的等效电阻:

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起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电阻来代替,这个电阻就是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问:

请同学们大胆地进行判断,你认为,实验中R1和R2的等效电阻或称总电阻R的大小是多少Ω?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判断分析,教师都不要否认。

教师计算出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

设疑:

大家对电阻值R的判断能与实际吻合,这是巧合还是反映了必然的规律呢?

下面我们通过研究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来回答这一问题。

(3)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5-3-2说明如何进行实验判断,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表格。

实验:

出示如图5-3-2所示的电路图。

把2Ω与3Ω的电阻串联后接于电路中,记录对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再把5Ω的电阻接于电路中,记录对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

换一组电阻再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得到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用符号表示上述实验结论的数量关系。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

2Ω和3Ω的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为5Ω。

用公式表示为:

R=R1+R2.

(4)理性探究:

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①教师介绍: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方法,我们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去验证假设,但也可以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②理论推导:

利用教材图5-3-3引导学生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

参考:

下面以两个电阻的串联为例,推导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

设电阻R1与R2串联时,等效电阻或总电阻为R,画电路图(可参考教材第80页图5-3-3)。

因为: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

(1)I1=I2=I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

(2)U=U1+U2

所以,用

(2)式除以

(1)式可得

(3)

由欧姆定律变形后的公式,将(3)式写为(4)式,即

  (4)R=R1+R2

实验和理论推导都证明:

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理解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与各串联导体电阻的关系。

3.拓展分析。

结合教材图5-3-4,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认识电阻的串联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从而增大了导体的电阻值,所以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大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

4.例题:

两电阻的阻值分别是R1=8Ω,R2=4Ω,串联后接于24V的电源上,则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V?

你还能求出电路中哪些物理量?

解析:

欧姆定律中的电压、电阻和电流三个量是对同一个电阻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不同导体或不同电路中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

解:

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如图5-3-1所示:

因为两个电阻串联,所以总电阻为:

R=R1+R2=8Ω+4Ω=12Ω;

总电流为:

I=

=2A;

通过R1的电流为:

I1=I=2A;

R1两端的电压为:

U1=I1R1=2A×8Ω=16V;

通过R2的电流为:

I2=I=2A;

R2两端的电压为:

U2=U-U1=24V-16V=8V。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以备参考使用,为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作铺垫。

 

这一部分内容占用的时间略微多一点,主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才叫做“等效”,只有“等效”才能相互“代替”,注意与合力进行对比分析,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等效法”进行测量,可以采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总电阻,也可以换一个电阻进行对比,从而分析电阻之间的关系特点。

对于实验数据,如果时间足够多,要尽量多安排几组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实验测电阻的能力,也为学生认识串联电阻奠定基础。

 

总体解题指导思想——由图可知两个电阻R1、R2串联,则整个电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R1一部分,R2一部分,总电阻一部分;由欧姆定律可知对应每一部分电路都有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所以一共包含9个量,已知3个量,所以可以再求出其他6个量。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课后思考: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与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等效电路

(1)

(一)电路的等效电阻

1.内容:

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起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电阻来代替,这个电阻就是那些电阻的等效电阻。

2.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实验探究。

(2)理性探究。

(3)内容:

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4)公式:

R=R1+R2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对电阻关系式进行细致地推导。

但重点应落在充分运用教材的问题、实验结果对电阻关系的推导,浅显具体地阐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时用了三个定值电阻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引入问题、实验、讲授、论证统一起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个并联电阻的关系。

2.会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并联电路问题。

3.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

4.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等效电路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的快乐及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点】

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探究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各个并联电阻的关系。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最基本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及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讨论推导,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开关、导线、定值电阻(10Ω、15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知识,了解到了电阻串联可以使电阻变大,那么能不能用几个电阻得到阻值较小的电阻呢?

今天小明的爸爸又给小明出了一道难题:

现在小明的爸爸急需5Ω的电阻,但身边只有一些10Ω的电阻,小明该怎么办呢?

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电阻的串联可以得到电阻较大的情况,那么如何得到较小电阻呢?

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这样再一次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1.知识准备,复习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是如何研究串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

引导学生总结:

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我们是通过先猜想,再用实验验证,最后通过理论推导这三个步骤研究得出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回顾研究的过程。

板书:

猜想、实验验证、理论推导、结论。

利用多媒体回顾三个步骤。

猜想:

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实验验证:

分别用伏安法测各电阻和总电阻的阻值并进行验证。

理论推导:

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推导。

  2.实验探究: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猜想:

电阻串联可使小电阻变大,原因是串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后的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一电阻。

那么并联呢?

结合教材图5-3-5,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回答:

相当于增大导体的横截面积,可使大电阻变小,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2)实验探究: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要判断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怎么办?

那就请你们用实验对你们的猜想进行验证。

学生实验:

在研究电阻串联时,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定量关系是:

R=R1+R2.那么电阻并联时,R1、R2和R之间有没有定量关系呢?

下面请完成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

学生分析。

你们小组发现R1、R2和R之间存在什么定量关系?

学生回答: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多媒体显示。

结论: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3)理性探究:

推导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为了说明我们得到的结论不是巧合,具有普遍性,我们还要怎么办?

学生回答:

我们需要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推导。

请同学们在下面完成。

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根据欧姆定律,I=

,I1=

,I2=

由于I=I1+I2,因此

因为U=U1=U2,

所以

通过理论推导,我们不用再怀疑结论: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板书:

3.回扣开头。

通过学习,现在谁能帮小明解决他爸爸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利用几个10Ω电阻得到5Ω电阻?

学生回答:

两个10Ω电阻并联。

多媒体演示。

  4.例题:

在下面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36V,灯泡L1的电阻是20Ω,L2的电阻是60Ω,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电流。

引导学生分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首先我们根据题意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本题有哪些已知量和未知量。

多媒体显示。

有没有会解答的同学?

由于已知R1、R2且两电阻并联,可利用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结论计算出总电阻R,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干路电流。

有没有想到其他方法的?

要求总电阻,可根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得到R=

来计算,U已知,I可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I=I1+I2求得,又根据欧姆定律可分别求出I1、I2,则可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评析,实物展示做得好的解答。

5.等效电路。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自主学习画等效电路图。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以备参考使用,共同回顾电阻串联的推导过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目的是为学生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增加记忆感,并为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作铺垫。

 

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上一节课中的实验及分析方法自己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发现问题时进行适当点拨,争取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即可。

 

  

 

例题是教师自己补充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顺序,比如将例题放在“等效电路”之后,作为补充知识使用。

对于等效电路的内容,教师不要拓展太宽,比如教材中提到了混联电路,但是这不作为中考的要求,不需要初中学生掌握。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课后作业:

“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等效电路

(2)

(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实验探究。

2.理论推导。

3.内容: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4.公式:

(三)等效电路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串联电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因此在整节课中,教师的参与比较少,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