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81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docx

常见疾病选穴简版

一,高血压病

1,肝阳上亢

主穴太溪肾俞京门三阴交太冲风池侠溪

配穴目赤,加关冲放血。

2,痰浊中阻

主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太白中脘内关

配穴便溏,加天枢。

3,气血亏虚

主穴膈俞血海心俞脾俞肝俞足三里膻中百会中冲

配穴灸肝俞肾俞气海

4,肾精不足

主穴肾俞太溪绝骨三阴交脾俞胃俞足三里命门头维

配穴心悸,加内关;少寐,加神门;耳鸣,加听宫。

二、消渴/糖尿病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_肺俞_脾俞_肾俞_三阴交_太溪___

_ 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

中消者,加内庭、地机;

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三,颈椎病

主穴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

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足三里。

太溪、足三里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四、漏肩风

漏肩风(omalgia)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ofshoulder)。

治法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五、腰痛

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六、坐骨神经痛

治法通经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水沟。

肾俞用补法,余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

七、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急性期祛风泻热,通络止痛;慢性期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主穴局部经穴、阿是穴。

急性期,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委中,可刺络出血拔罐;慢性期在局部穴位针刺加艾灸。

八、失眠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

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九、心悸/心律失常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十、泄泻/腹泻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

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

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十一、便秘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支沟 水道归来丰隆

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手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

①实证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二、偏头痛

治法熄风化痰,通经止痛。

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天柱、率谷、角孙。

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的泻法。

诸穴均用泻法。

三、落枕

1.基本治疗

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四、痹证

治法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五、扭伤

治法祛瘀消肿,通络止痛。

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腰部:

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

踝部:

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

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

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

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

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髀部:

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配穴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因为手阳明经筋挟脊内。

也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脾经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以疏通脾经气血。

第二节内科病证

一、眩晕

(1)实证

治法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定眩。

以足少阳、督脉和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二、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

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三、感冒

治法 祛风解表。

以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四、咳嗽

  

(1)外感咳嗽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

  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五、呕吐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足三里中脘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六、胃痛

  治法和胃止痛。

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内关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七、腹痛

  治法 通调腑气,缓急止痛。

以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中脘 天枢三阴交太冲

配穴 寒邪内积者,加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加配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者,加曲泉、血海;脾阳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门。

 

第三节妇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1)经早

治法 清热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2)经迟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3)经乱

治法 调补肝肾。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归来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治疗,连续治疗3~5个月,直到病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隔日1次,直到月经不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

二、经闭

(1)血枯经闭

治法 养血调经。

以任脉、足阴明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足三里归来

配穴 气血不足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潮热盗汗者,加太溪;心悸者,加内关;纳呆者,加中脘。

(2)血滞经闭

治法 活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三阴交归来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合谷、血海、太冲;痰湿阻滞者,加阴陵泉、丰隆;寒凝者,加命门、腰阳关;胸胁胀满者,加内关。

三、痛经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以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第四节五官科病证

一、目赤肿痛

治法清泻风热,消肿定痛。

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

配穴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二、耳聋、耳鸣

(1)实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通耳窍。

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肾虚者,加肾俞、

关元。

(2)虚证

治法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太溪照海听宫

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三、牙痛

治法通络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操作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虚证时,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

四、咽喉肿痛

(1)实热证

治法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以手太阴肺、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穴为主。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陷谷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肺胃实热者,加内庭、鱼际。

(2)阴虚证

治法滋阴降火,养阴清热。

以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溪照海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五、痤疮

1,肺经风热

主穴合谷曲池尺泽大椎肺俞委中

配穴咽喉肿痛,少商点刺出血。

2,湿热蕴结

主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庭

配穴便秘,加天枢、支沟。

3,痰湿瘀结

主穴脾俞丰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便溏,加中脘、天枢;脓疮甚,加脾俞、大椎拔罐。

第六节急症

一、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

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二、虚脱

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配穴神志昏迷者,加中冲、涌泉;肢冷脉微者,加灸关元、神阙、百会。

三、高热

治法清泻热邪。

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配穴风热者,加鱼际、外关;肺热者,加少商、尺泽;气分热盛者,加内庭、厉兑;热入营血者,加中冲、内关、血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四、抽搐

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

以督脉、手厥阴、手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五、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二)胆绞痛

胆绞痛(biliarycolic)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三)肾绞痛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六、出血症

(一)咯血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凉血。

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鱼际孔最

配穴肺热者,加大椎、少商点刺出血;肝火者,加行间、太溪。

(二)吐血

治法和胃止血。

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公孙膈俞内关

配穴胃热者,加内庭;肝火者,加行间;久病体虚者,加关元、气海,灸隐白。

(三)衄血

治法清热止血。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孔最合谷迎香上星

配穴肺热者,加少商;胃热者,加内庭;肝热者,加太冲;气血两虚者,加灸关元、足三里。

(四)便血

治法清热化湿,化瘀止血。

以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长强承山大肠俞脾俞次髎

配穴劳倦内伤者,加百会、命门、关元;湿热下注者,加太白、阴陵泉。

(五)尿血

治法清热凉血。

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膀胱俞血海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湿热下注者,加中极、行间;心火亢盛者,加大陵、神门;脾胃虚弱者,加关元、

足三里。

第七节其他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

1.基本治疗

主穴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肺俞膻中足三里关元中脘百会

配穴脾气不足者,加太白、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照海;健忘者,加印堂、水沟;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内关。

二、戒断综合征

主穴百会神门戒烟穴(位于列缺与阳溪之间)

配穴咽部不适者,加颊车、三阴交;烦躁者,加通里、内关;肺气损伤者,加肺俞。

三、肥胖症

主穴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

配穴腹部肥胖者,加归来、下脘、中极;便秘者,加支沟、天枢。

四、衰老

主穴足三里关元印堂神阙三阴交内关

配穴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脾虚者,加脾俞、太白;心肺气虚者,加心俞、肺俞。

 

Welcome!

!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