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2793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2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学案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①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

(2)目的: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3)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的三大政策。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①概况: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联第一个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意义: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会议

项目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内容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成果

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意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进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

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②有利于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

(1)“另起炉灶”:

就是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

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为根本出发点,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也标志着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注]“求同存异”的内涵

同: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

共同的发展目的。

异: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

保存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

[拓]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3.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经过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意义

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

(1)国际: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国内: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格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影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辩]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拓]“结伴而不结盟”,“不结盟”在于强调独立自主。

[拓]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重难点一 建国初期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月内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

1

1949年10月3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

1949年10月4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

1949年10月5日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

1949年10月6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5

1949年10月6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

1949年10月6日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7

1949年10月7日

波兰人民共和国

8

1949年10月16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9

1949年10月1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0

1949年11月23日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解读]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

[系统认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和影响

(1)必要性:

①由国际局势决定。

当时世界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②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

当时国内的革命、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和平国际环境。

③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最终前途是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2)影响:

①积极:

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局限:

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疏远了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使自己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

史料 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

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表现出的求同存异精神与和平诚意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②。

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③。

与此同时,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除了进出口贸易外,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④。

从思想意识的层面看,万隆会议的成功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

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能的⑤。

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亚洲地区一些矛盾的基本结构仍然没有改变,是否愿意借鉴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万隆经验,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⑥。

——摘编自李潜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与

中国对万隆会议的政策》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趋向。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成功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更加成熟

注重同新兴的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万隆会议推动了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

同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万隆经验为亚洲国家处理一些矛盾提供了实践的借鉴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设问属于分析说明类,从史料中所获取的信息①②④⑤均为有效信息,但需要对信息进行归纳处理,如信息②和⑤具有重复性,可以合并处理。

信息③⑥强调的是万隆会议的积极影响,对设问而言属于无效信息。

[提示] 新趋向:

注重同新兴的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思想更趋成熟,“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运用;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

[系统认知]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

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4)内向性:

即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

(5)过渡性:

即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

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1.相互关系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2)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

(3)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4)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

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

只有遵循前四项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2.特点

(1)广泛性:

不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还是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友好合作关系。

(2)科学性:

它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五项原则联系紧密、互为补充。

(3)时代性:

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

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4)包容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5)开放性:

它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重难点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

[史料]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①,在邓小平的倡导下②,中国共产党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③: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④。

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⑤。

——摘编自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

[探究] 据史料,概括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邓小平的职务的恢复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

邓小平的倡导

中国共产党党内形成共识

对外开放的需要

维护国家安全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设问属于概括归纳类,从史料中信息①②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邓小平恢复职务——倡导——党内达成共识,核心信息是邓小平的倡导。

信息④⑤为并列关系,从改革开放和国家安全方面分析了原因。

[提示] 邓小平的倡导;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保障改革开放。

[系统认知]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交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

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经济建设

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祖国统一

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教育生活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1)外交工作的出发点是基于自己国家的利益。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上层建筑、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2)“弱国无外交”。

(3)“尊严来自实力”。

(4)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5)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随堂巩固训练]

1.(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读懂]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恶化,而与此同时,新中国与某些西方国家关系有了新进展。

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中苏关系的变化,促使新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重心进行转移,主要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做对] 选

2.(2017·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读懂] 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中的“原则”指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做对] 选

3.(2016·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

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读懂]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中、苏、英、美及相关国家联合举行,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统治。

材料中的国际会议指的就是日内瓦会议。

[做对] 选

1.新中国成立后。

英国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

同时又保留台湾领事馆,还在联合国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时投弃权票。

50年代中英交流(  )

点拨:

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基石。

解析:

选A 外交体现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故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还处于建立期,故B项错误;“中英”不能代表整个欧洲,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50年代中期才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同,而“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故D项错误。

 

点拨:

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

2.(2019·华师附中月考)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这一论断(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解析:

选B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不能体现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故A项错误;“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以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20世纪中外交往”既有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与外国的交往,也包含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诸多变化,故材料中的这一种做法只是一段时间的内容,不能反映全部,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外交政策成熟的表现,故D项错误。

点拨:

维护世界和平,世界责任担当。

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

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解析:

选D 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表现,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