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001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理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理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理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理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复习.docx

《地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复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学复习.docx

地理学复习

绪论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研究目的:

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研究对象:

接近地球物理表面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表层部分;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由地球诸多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

协调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限制或支配作用,人类社会在利用这种限制或支配的情况下应有的人地关系。

协调论的中心思想:

人类命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要保护人类必须先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关系。

人类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会招致自然的无情报复。

在改变或破坏的时候,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观念出发,通过生态建设以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是决定地理环境发生有利或不利反馈的关键。

人与自然的相处原则:

1、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

2、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作为出发点,不能只考虑部分组成

3、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4、必须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新观念。

第一章

宇宙:

所有天体的总称

天体:

物质在宇宙中存在的形式。

包括呈聚集态的各类星体,呈弥散态的星云,弥散于星际空间的星际物质

星系:

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巨大的天体系统。

数十亿到千亿个恒星的集合体。

多个星系组成星群,接着组成星团(几百个星系,是宇宙引力所绑定的最大天体),再来就是总星系(已知宇宙的总体)。

星云:

云雾状天体恒星:

质量大,能发光;

行星:

自己不发光,质量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

卫星:

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

流星:

质量更小,不发光。

在行星际空间运行,接近地球时由于引力改变轨道,甚至陨落。

彗星:

一种很小的,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

天文单位:

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光年:

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运动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银河系:

由恒星,星云,星际物质组成。

中部较厚,边缘较薄。

属于本星系群

太阳:

恒星;半径:

地球半径的

倍,700000km,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余倍,1.989*

kg

太阳的大气组成:

光球(底层);色球(中层);日冕(外层,延伸范围广);太阳风(由于日冕高速膨胀导致的行星星际空间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

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太阳系的组成:

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行星:

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

矮行星:

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形;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

代表性天体:

谷神星;“卡戎”星;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

太阳系小天体:

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及小行星条件的天体。

八大行星:

类地行星(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

◆轨道偏心率:

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

◆轨道面:

都近似地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公转方向:

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

◆自转方向:

除金星和天王星,所有行星的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

◆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

都比较小,只有天王星是唯一的例外;

◆卫星的轨道:

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

◆卫星公转方向:

绝大多数(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都和母星的公转方向相同。

彗星:

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轨道偏心率大(人看到彗星运行的极小部分),又扁又长;在近日点比远日点运动快;

彗星的组成:

慧核;慧发;慧云;慧尾;

彗星的形成:

◆慧核在大部分时间里在远离太阳的寒冷空间中运行,其组成物质处于冰冻状态。

◆当慧核在轨道上逐渐接近它的近日点、距太阳足够近时,太阳的热力使慧核中的一部分冻结的气体蒸发或升华,形成云雾状包层(慧发)。

◆彗星继续接近太阳,慧发的直径扩大(可达10万km),形成彗云。

◆慧发中的一部分气体和尘埃,被太阳风和光压推向一旁,漂向远方,形成慧尾。

彗星分类:

木星族(回归周期3—10年);土星族(10-20);天王星族(-40);海王星族(-100)

小行星的分类:

C型(75%),S型(17%),M型(余下的大多数小行星);稀有类型

月球:

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月球的外表:

◆外部没有大气层;

◆没有水:

–既无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

–裸露的岩石与疏松的尘土共同构成荒凉死寂的外貌。

◆有山脉、丘陵、平原和低地,广泛分布着由火山作用和陨石冲击形成的环形山。

月球没有大气层的后果:

◆月空永远黑暗,没有风云雷雨等天气现象;

◆月面温度变幅巨大,在阳光照射下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温度可至-183℃;

◆由于缺乏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月地球间的距离:

3884401,半径:

地球半径的27.28&,地球质量的1/81,地球密度的0.6

月球的公转:

月球绕地运动的一个周期。

–朔望月:

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连线的时间(29日12时44分3秒);

–恒星月:

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星方向(27日7时43分11.4秒);

–交点月:

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27日5时0分35.8秒)。

月球自转周期:

一个恒星月;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使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潮汐

月相:

从地球上看,月球明暗两部分的对比时刻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的。

月相的形成:

在太阳的照射下,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月相变化主要由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取决于:

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月相

距角

和太阳

出没方向关系

月出

中天

月落

夜晚的

可见性

新月

同升同落

清晨

正午

黄昏

彻夜不见

满月

180º

此起彼落

黄昏

半夜

清晨

通宵可见

上弦月

90º

迟升后落

正午

黄昏

半夜

上半夜西天

下弦月

270º

早升先落

半夜

清晨

正午

下半夜东天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球体;大地测量中用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来表示的、平滑的封闭曲面。

通过赤道的地球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42.5公里。

地球形状意义:

1、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

2、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向两极减小

3、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按同样的方向降低,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气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使其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地球的自转:

地球本身的旋转。

旋转轴是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

自转方向:

在北半球看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反之),将其定义为东。

自转证据:

傅科摆;不同纬度上,摆动平面每小时偏转的角度α等于地球每小时自转的速度与所在纬度正弦的乘积;

自转速度: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处都是每日360°,即每小时15°;赤道上线速度最大,为464m/s,到60°N和60°S处几乎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

不同纬度的线速度L:

L=464*cosψ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长期变化趋势:

变慢(潮汐作用);季节变化:

周年变化(由季风变化引起);半周年变化(由大气潮汐引起);不规则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移动及能量交换导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

则向左偏。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

都有密切的关系。

◆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

区海面下降。

地球公转:

地球按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太阳位于椭圆两个焦点之一

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9.5秒):

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的时间。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近日点:

地球最接近太阳的位置(大致1月3日);

远日点:

地球最远离太阳(大致7月4日)

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

黄道: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

黄道面:

黄道所在的面,与地球轨道面重合。

•春分点和秋分点:

天赤道和黄道面相交的两个点。

黄赤交角:

天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

四季的更替: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使太阳光线直射的范围在23°27′N和S之间作周期性变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春分日和秋分日:

春分日(3月20或21日)和秋分日(9月22或23日)时,太阳光线与地轴垂直。

阳光直射赤道;阳光照射圈(即昼夜分界的晨昏圈)正好切过两极;

所有纬线圈都被晨昏圈等分为二,因此南北半球各纬度上的白昼和夜晚长度都是12小时。

冬至日:

◆太阳直射23°27′S线(南回归线),切过南极圈(66°33′S)

◆南极圈出现极昼,北极圈出现极夜;

◆北半球夜晚比白昼长,南半球相反;

◆愈向两极,昼夜长度愈悬殊。

在赤道两侧的相应纬度上,昼夜相对长度恰好相反。

夏至日:

与冬至日相反,最后一条换成赤道两侧的相应纬度上,昼夜相对长度也恰好相反。

地轴:

地球南北极的连线,即地球自转的轴线。

地心:

地轴的中点

赤道:

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纬线:

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的线。

纬度:

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线圈:

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圆。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只是一个半圆弧。

本初子午线:

穿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经度:

某地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是过该点的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内部构造;外部构造

分化主要原因:

◆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

◆重力的作用使得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圈层的形成过程:

◆地核的形成:

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了它的熔点而以液态出现。

液体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形成地核。

◆圈层的分化:

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

与此同时伴随着物质的对流发生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地球内部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

◆大气圈的形成:

在分化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

原始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

◆水圈的形成:

–主要从大气中分化而来;

–早期的大气含有大量水汽,温度的逐渐降低及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使得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在地球表面,汇集在洼地中,形成了原始水圈;

–彗星的冰物质也是水的来源之一。

◆生物圈的形成:

在原始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存在着碳氢化合物。

原始生物出现后,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构造: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固体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指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由大陆和海洋地壳组成

地幔:

莫霍洛维奇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由上地幔和下地幔组成。

地壳:

2900km以下至地心为地核,由外地核,过渡带,内地核组成

地球外部构造:

地球大气圈(氮,氧,氩,二氧化碳,水蒸气,微量元素),水圈,生物圈

水圈:

组成:

主体为世界大洋,面积占71%。

其他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中的水。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

◆水圈的作用:

水与大气及地表岩石中的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沉积物、矿物及可溶性盐。

水还作为最活跃的营力促进地貌的发育。

生物圈:

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

作用:

生物促进了太阳能的转化,改变大气和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岩石等,且被视为各类自然景观的标志。

地球圈层的共同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

◆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甚至互相重叠的。

这一特点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性质。

◆地球表面这个特殊的圈称为地理圈或地理壳,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分大陆,海洋岛

大陆岛:

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屿。

马达加斯加岛、台湾岛、海南岛

海洋岛:

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分火山岛和珊瑚岛

 

第二章

岩石圈:

指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圈层。

分两层:

地壳(硅铝层,硅镁层)和上地幔顶部

矿物:

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包括天然单质矿物(如金刚石、自然金)和化合物矿物(如方解石、石英等)。

矿物的内部结构和外形:

内部结构(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

外形:

大部分的矿物都属于晶体结构,因而在一定的空间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一定的几何形体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如金刚石与石墨

矿物的形态:

单体形态(一向的柱状或针状;两向延伸的板状和片状;三向等长的立方体;八面体)

集合体形态:

纤维状和毛发状;鳞片状;粒状;块状

矿物光学性质:

颜色:

由矿物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黄铜矿:

铜黄;孔雀石:

翠绿;辉钼矿:

铅灰色

条痕:

指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

硬度:

指矿物抵抗刻划和机械压力的强度

矿物的力学性质:

Ø解理:

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规则分裂为光滑面的性质。

Ø断口:

有些矿物在受力后不沿一定的面裂开,破裂面参差不齐。

●解理只在晶体矿物上发生;

●断口在晶体矿物和非晶体矿物上都有可能发生。

Ø特殊性质:

一些矿物如云母薄片和石棉纤维具弹性,绿泥石与滑石具有弯曲后恢复原状的挠性,自然铜、金、银等具有金属键的矿物还具有延展性,可被锤击成薄片或拉长成细丝。

长石:

地壳中最多的矿物;

硅酸盐类矿物:

●正长石:

解理呈正交,多为肉红色或浅黄色;

●斜长石:

解理呈斜交,呈白到灰色。

柱状或板块状,半透明,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6,二向完全解理。

石英:

属于氧化物基氢氧化物类矿物。

●水晶:

质纯,无色透明。

●含杂质者分别呈不同颜色,各类岩石中较常见。

Ø无解理,晶面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7,比重2.65;

●在自由生长时结晶成六面锥体;

●在结晶岩中因晶体发育受空间限制,皆呈不规则形状;

●性质稳定,难于风化。

石英岩:

坚硬,几乎完全由石英组成。

石英在自由生长时结晶成六面锥体,但在结晶岩中因晶体发育受空间限制,皆呈不规则形状。

云母:

呈片状或鳞片状,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有一极完全的解理,易剥成具弹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硬度2-3,成分复杂多样。

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

角闪石:

单晶体为长柱状或针状,在岩石中常呈分散柱状、粒状及其集合体。

暗绿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具两组平行柱状中等至完全解理,性脆,常见于中酸性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中。

辉石:

成分与角闪石相似,但多Fe,Mg,无O、H。

单晶体为短柱状,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0,解理与角闪石相近但交角更大。

常见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且常与角散石、橄榄石、某些斜长石共生。

橄榄石:

粒状集合体,浅黄绿至橄榄绿色,颜色随铁含量增加而加深,玻璃光泽,硬度6-7,性脆,不完全解理,为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重要组成矿物。

不与石英共生

方解石:

晶体常为菱面体,乳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3,是石灰岩和大理岩的重要造岩矿物

岩石:

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

来自上地幔软流圈及地壳局部地段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温熔融状物质

岩浆岩的分类:

•侵入岩:

当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

•火山岩:

喷出地面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按SiO2的含量来划分,分为:

超基性岩:

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如橄榄岩

基性岩:

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

如辉长岩、玄武岩。

中性岩:

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

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酸性岩:

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

如花岗岩、流纹岩

岩浆岩的产状:

指由岩浆凝固结成的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周围岩石接触的关系

分类依据:

岩体在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和距离地表的深度及其形成的方式。

岩浆岩产状分类:

喷出岩产状(火山锥、熔岩流、熔岩被)

侵入岩产状:

深成侵入岩产状,岩基和岩株,规模一般较大

浅成侵入岩产状,岩床、岩墙、岩盖、岩盆。

规模较小

常见的侵入岩:

酸性岩类:

花岗岩;中性岩类:

闪长岩;基性岩类:

辉长岩;超基性岩类:

橄榄岩

常见火山岩:

酸性岩类:

流纹岩;中性岩类:

安山岩;基性岩类:

玄武岩;超基性岩类:

科马提岩

岩浆岩的结构:

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相对大小、晶体外形和矿物间结合的关系,反映了岩浆冷凝速度的快慢

根据组成物质结晶程度可分成:

全晶体结构;半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

根据岩浆岩中颗粒大小的可辨程度:

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根据岩浆岩中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

块状(侵入岩和火山岩中常见),斑杂(侵入岩体边缘),流纹(在酸性和中性喷出岩中常见,流纹岩为典型),气孔(常见于喷出岩),杏仁状(玄武岩),带状,晶洞构造(在某些花岗岩中常见)

沉积岩:

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岩矿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的疏松沉积物经固结而成的岩石。

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

成岩过程:

Ø当原来的沉积物不断被新的沉积物覆盖而加厚时,它便与上层的水体隔离开来,形成厌氧的环境:

●有机质腐烂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

●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

●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的硫化物;

●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亦由酸性的氧化环境变为碱性的还原环境。

Ø沉积物发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

Ø胶体经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等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成岩作用:

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次生矿物的生成

沉积物的来源:

风化沉积物(岩屑,如砾、沙、粘土等);有机沉积物(动物的遗体、遗骸等);火山沉积物(熔岩、火山碎屑、熔液等);少数来自宇宙的降落物

沉积岩的构造:

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生物遗迹构造

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碎屑岩类:

母岩机械风化的碎屑经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砾岩,砂岩,粉砂岩

砾岩和角砾岩:

均由砾石组成,砾岩中的砾石是经长途搬运而磨圆的;角砾岩中的砾石是未经长途搬运还具有棱角的

砂岩:

按砂粒大小可分为:

粗砂岩、中粒砂岩和细砂岩;按砂粒成分可分为:

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杂砂岩;按胶结物性质又可分为:

钙质胶结的、铁质胶结的、硅质胶结的、粘土胶结的等各种

粉砂岩:

颗粒细小,肉眼难于辨别其成分;但岩石断面粗糙,可与粘土岩相区别。

(黄土)

粘土岩类:

由大量粘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质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到处可见,厚的称为泥岩,薄的称为页岩(钙,铁,炭,油)

生物化学岩类:

绝大多数的生物化学岩是在海相或湖相环境中由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物质组成的。

其中最常见的为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破裂结构;交代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

片状,板状,千枚状,片麻状(片麻岩:

一种坚硬的变质岩),块状构造

三大岩类成因的比较:

岩浆岩:

是由岩浆自下而上逐渐冷凝形成的岩石,它的形成是一个降温降压的过程。

沉积岩的母岩是先成的各类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这个过程多半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一般是常温常压

变质岩的母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而变质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升温升压的过程

岩浆岩属侵入产状,标准矿物为橄榄石等

沉积岩属层状产状,标准矿物为钠盐,石膏

变质岩随原岩产状,标准矿物为滑石,石墨

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即构造变动。

作用结果:

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促使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

地壳部分沿平行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

垂直运动:

是指其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铅垂线方向的升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隆起与拗陷。

地壳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方式,垂直方式

岩相:

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生成环境的总和,分海,陆,过度相

岩相的变化规律:

若地壳上升,岩相可从海相向陆相变化;若地壳下降,可从陆相变为海相;若一个地区的地壳升降频繁,沉积物的类型也就复杂多变。

相反,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沉积类型也较简单

沉积建造:

根据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岩石或岩相的自然组合,或者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组合的特征来划分的。

每个建造可反映地壳运动中时空变化的特点

基本的建造类型:

地槽型,地台型,过度型

岩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假整合(产状平行,而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即其间有地层缺失。

曾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不整合(两套地层的产状既不平行,时代也不连续,其间亦有地层缺失。

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过显著的水平运动(褶皱)和上升运动(受剥蚀),中断沉积后它又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了上覆新地层。

地质构造:

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

地应力作用方式和结果:

压性构造:

压应力使岩石发生挤压作用;张性构造:

张应力使岩石发生拉伸作用;

扭性构造:

扭应力使岩石发生扭曲作用

基本的构造类型:

水平,倾斜,褶皱,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