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1969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

(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解析】【分析】

(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

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故答案为:

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⑵“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

(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_______。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

根据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最后二句中的对偶修辞,第4句的“输”字判断,“逊”字最恰当。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即评价。

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

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故答案为:

(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

答题时应注意,“逊”字,和下句的“输”字构成对偶关系,写出梅花比不上雪的白,也紧扣“骚人评章”。

而“差、千、少”三字均不合适。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

答题时应注意,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包含的哲理是: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次”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

(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

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

用藜做成的拐杖。

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为什么?

(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春季。

“杨柳风”就是春风。

(或:

“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解析】【分析】

(1)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和“杨柳风”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

两句诗的意思是: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赋予“杖藜”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仿佛“杖藜”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

故答案为:

⑴春季。

“杨柳风”就是春风。

(或:

“杏花雨”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⑵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

6.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

(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可作答。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

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7.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 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

(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此题一定要把仙境般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二问,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要抓住“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等句分析。

故答案为:

⑴示例: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这两句诗揭示出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陆游;边关

(2)“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戍(shù)轮台:

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

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

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

⑴陆游;边关

⑵“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

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注意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案】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解析】【分析】

(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表达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故答案为:

⑴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⑵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及写作手法的把握。

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情感和分析写作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意象的作用。

11.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家人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人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最后两句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缩缩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案】

(1)D

(2)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解析】【分析】

(1)ABC理解和分析正确。

D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对重逢的想象,并不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

“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亲人团聚。

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   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

(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

⑴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忽放;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解析】【分析】

(1)“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

这里“独立”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独立,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忽放;独立;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4.古诗阅读

【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