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725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 1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docx

医学免疫学1医学免疫学龚非力

医学免疫学1医学免疫学龚非力

医学免疫学笔记

医学免疫学概念: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免疫学发展简史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苗,清《种痘心法》中有水苗法的记载。

(2)18世纪后叶,Jenner发明牛痘苗。

(可接种的原因:

牛痘病毒的表面抗原与天花病毒表面抗原高度相似)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了解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免疫(Immunity)的概念

现代免疫的概念:

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系统的功能

A、免疫防御:

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反应B、免疫自稳:

通过免疫网络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C、免疫监视:

识别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并将其清除

二、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

又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2)特异性免疫:

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a、出生即有的天然免疫,遗传获得。

b、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对一切异物均起作用)c、非特异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1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可以遗传3对一切异物均发挥免疫作用4各个体间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2.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1屏障作用

A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B血-脑屏障C胎盘屏障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a.物理阻挡作用b.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c.通过肠蠕动、纤毛摆动等生理功能排除细菌d.正常菌群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

组成:

软脑膜、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

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

组成:

基蜕膜和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功能:

阻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

2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分子(粗略了解)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A、补体系统

细菌的胞壁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活化→溶菌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防御素

(1)α-防御素:

阳离子多肽。

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一些细菌和有包膜的病毒。

(2)β-防御素:

主要由上皮细胞产生C、溶菌酶

(1)来源:

巨噬细胞

(2)作用机制:

破坏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溶解D、细胞因子

3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A、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作用

(2)巨噬细胞的杀菌途径氧依赖杀菌途径

氧中间产物、氧化酶系统、氮中间产物、NO合成酶系统氧非依赖杀菌途径

糖酵解作用增强pH降至3.5-4.0降解和消化

吞噬功能全过程:

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

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

来源于骨髓,成熟依赖骨髓和胸腺表面标志:

CD3-、CD56+、CD16+

杀伤靶细胞(不需抗原预先刺激,不需抗体协助)也可有ADCC作用NK细胞的功能

(1)广谱抗肿瘤

(2)抗感染(3)免疫调节作用:

释放IFN(4)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小结: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屏障作用(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免疫分子(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效应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在多种分子和细胞参与下形成的,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效应。

1.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1)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的

(2)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4)不能遗传2.免疫应答过程(重点)

(1)感应阶段:

指APC对抗原性异物的捕获、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特异性淋

巴细胞对呈递抗原的识别。

(2)增殖分化阶段:

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活化、

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3)效应阶段:

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效应性淋巴因子或

直接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的过程。

三、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腔上囊(禽类)

(2)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淋巴结、粘膜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可溶性分子(补体、抗体、细胞因子)

膜分子(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MHC)

补充:

补体概念:

存在于人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

活性的蛋白质,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补体以酶原状态存在,被激活后才发挥作用。

激活补体的主要条件是: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

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是指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所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和肿瘤消长等多种生物效应。

细胞因子的共性:

1低分子量,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

2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

3高效性、多样性、短暂性、复杂性(多效性、重叠性、网络性)

?

CD概念:

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第二节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起主导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

骨髓和胸腺

(一)骨髓

(1)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中的记忆性B细胞接触相同抗原后可被活化,进入骨髓,分化成浆细胞,缓慢而持久的产生大量抗体

(二)胸腺

(1)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位于胸骨柄后(3)不同年龄胸腺的结构和大小有差别1.胸腺的组织结构

外膜+皮质(85%-90%未成熟T细胞)+髓质(上皮细胞)2.胸腺的细胞组成

胸腺细胞:

按CD4/CD8表达进行分类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为主,参与构成胸腺内环境,为胸腺细胞的发育提供必需的信号。

3.胸腺微环境

组成:

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细胞因子作用:

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

4.胸腺的功能:

T细胞发育的场所

来源于骨髓的前T细胞,进入胸腺,通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分化为成熟T细胞。

二、外周免疫系统(重点在外周器官的组成和各自的基本功能)外周免疫系统:

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

(一)淋巴结

1.淋巴结的组织结构2.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T细胞-深皮质层、B细胞-浅皮质层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滤过作用

(二)脾脏

1.脾脏的组织结构:

红髓、白髓、边缘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2.脾脏的功能

(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B细胞-60%、T细胞-40%

(2)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

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4)滤过作用(三)粘膜免疫系统:

又称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1)组成:

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的淋巴组织,以及某些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2)粘膜免疫系统的特点

A.人体近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系统

B.人体粘膜表面积400平方米,能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1.粘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鼻相关淋巴样组织:

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鼻后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

支气管上皮下

肠相关淋巴样组织:

派氏集合淋巴结、淋巴滤泡、上皮间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组织M细胞(了解)

基地部凹陷成小袋,容纳T、B细胞、巨噬细胞、DC等通过吸附、胞饮或内吞的方式摄入抗原转运给巨噬细胞

2.粘膜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分泌IgA,在粘膜局部免疫中发挥防御作用

(2)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3)粘膜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思考题

1.免疫的概念。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3.机体的生理屏障有哪些?

4.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抗原

基本概念

抗原(antigen,Ag):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物(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抗原识别受体:

T、B细胞表面能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分别称为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抗原的两大特性

免疫原性:

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

抗原可在体内、外与抗体/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

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

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通常为蛋白质分子)

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抗原本身和宿主两个方面的因素。

抗原的必备特性:

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质、特异性

一、抗原的异物性

异物:

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未与宿主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有异物性的物质: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

抗原与机体之间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如:

微生物抗原→人(强免疫原)、鸭血清蛋白→鸡(弱免疫原)、兔(强免疫原)

二、抗原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蛋白>多糖/核酸>类脂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2、分子量大小:

>10KD,强

5、物理状态:

聚合状态>单体状态、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三、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某种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某种特定的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T细胞)

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

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或致敏T细胞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抗原决定簇

(一)抗原决定簇1、概念

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是抗原分子与抗体及TCR/BCR特异结合的部位。

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2、分类

顺序决定簇(线性决定簇):

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多在抗原分子内部,主要由T细胞识别,B细胞也可识别

构象决定簇:

序列上不相连,由空间构象形成,多位于分子表面,由B细胞识别

(二)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

须与MHC分子形成复合物才能与TCR结合,是任意部位的线性表位B细胞表位:

可直接结合BCR,分子表面的构象或线性表位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略)(三)抗原的结合价

抗原的结合价:

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目半抗原→单价天然抗原→多价多价抗原可同时与多个抗体结合(四)抗原的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

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

交叉反应:

针对某种表位的抗体能与带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的抗原发生反应

四、机体的反应性

遗传因素:

个体遗传基因(主要为MHC)的不同使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有不同程度的应答。

青霉素

(1)年龄和健康状态:

青壮年>幼年和老年

(2)性别:

雌性>雄性(3)途径:

皮内>皮下>腹腔/静脉>口服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细菌:

菌体成分+细菌代谢产物:

外毒素、类毒素2、动物免疫血清

动物血清抗毒素→人:

是抗体又是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

人类或动物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细胞成分也有差异,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体可发生免疫应答——即免疫排斥反应A型血:

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抗B抗体B型血:

红细胞表面有B抗原、抗A抗体4、自身抗原

自身的物质为何可以是抗原?

(重点)1)隐蔽的自身抗原

自身物质(眼球晶体蛋白、精子蛋白)→外伤、手术→血流(免疫系统接触)→自身免疫病

2)修饰的自身抗原

自身物质→感染、药物、电离辐射→化学结构改变5、肿瘤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

只存在于癌变细胞表面

肿瘤相关抗原:

在正常细胞有,癌变时明显增加举例:

甲胎蛋白(AFP)

胎儿6周14-16周出生后、成人出现高峰极微原发性肝癌、畸胎瘤时,明显增加!

6、超抗原

超抗原(supperantigen,Sag)是一类用极少量就能活化大量T细胞或B细胞,诱导强烈免疫应答抗原物质。

免疫球蛋白

掌握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概念

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五型免疫球蛋白的特点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发现:

抗毒素

注意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区分

抗体(antibody,Ab):

是由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后所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oglobulin,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Ig与Ab的区别:

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Ab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

所有的Ab都是Ig,但Ig并非都有抗体活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注意中间的二硫键)

基本结构:

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

1、重链(heavychain,H链)约450~550氨基酸Ig根据重链恒定区不同分为五类()Ig为IgG、IgM、IgA、IgD、IgE重链为γ、μ、α、δ、ε

2、轻链(lightchain,L链)约214个氨基酸

根据轻链恒定区不同为κ和λ型。

人类κ∶λ约为2∶1

特别注意:

一个抗体分子必须是——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为了更好的研究Ig的结构和功能,人们用蛋白酶将Ig分子水解为各种片断。

3、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位于Ig分子N端,占轻链1/2和重链1/4或1/5。

4、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位于Ig分子的C端,占轻链1/2和重链3/4或4/5。

5注意半胱氨酸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断P23

为了更好的研究Ig的结构和功能,人们用蛋白酶将Ig分子水解为各种片断。

常用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结合

可原变表区位有利于机体发挥溶菌、杀菌的作用2、激活补体

IgM、IgG1~3→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凝聚的IgA、IgG4→激活补体替代途径3、通过与细胞Fc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免疫球蛋白Fc段

结合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借助所表达的IgGFcR与靶细胞表面IgG的Fc段结合,从而直接杀伤靶细胞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

结合

IgEFc段

生物活性物质

(四)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重要)

1、IgGA在人血清中含量最多;B半衰期16-24d;C唯一能通过胎盘;D是抗菌、抗毒素、抗病毒主要组成

2、IgMA分子量最大五聚体;B机体受抗原刺激最早产生;C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D不能通过胎盘,胎儿血中有IgM表明有宫内感染。

3、IgAA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分泌型IgA(sIgA);B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

4、IgD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标记。

5、IgEA属亲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B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C主要由呼吸道、胃肠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

(六)人工制备的抗体

1、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cAb)用天然的抗原物质免疫动物,刺激

吞噬细胞FcR

多个B细胞克隆所获得的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

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

借助小鼠B细胞杂交瘤(hypidoma)技术,所制备的高度均一(属同一类、亚类、型别)、单一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定抗原表位)的抗体。

McAb的优点:

抗体均一,高效价,可大量生产

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

1、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激活剂:

Ag-Ab复合物IgG、IgM参与成分:

C1~C9激活过程(三个阶段):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1.识别阶段

C1脂酶形成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活化2.活化阶段: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4、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膜攻击阶段(三条途径共有):

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形成,细胞裂解效应:

溶解细胞

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抗体依赖——激活C3形成C5转化酶——激活C5-细胞裂解

MBL途径——非抗体依赖——激活C3形成C5转化酶——激活C5——细胞裂解旁路途径——非抗体依赖——激活C3形成C5转化酶——激活C5——细胞裂解

二、细胞因子(上文补充有的)

细胞因子概念:

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诱导而合成和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小分子蛋白。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上文补充有的,重要)

1.效应方式的多样性(自分泌:

作用于细胞本身;旁分泌:

作用于比邻细胞;内

分泌:

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2、分泌的自限性和效应的短暂性

1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是一个短暂、自我控制的过程。

2半衰期短3、作用的高效性和多效性多效性:

(1)促进B细胞的增殖,活化,分化

(2)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3)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

高效性:

极微量(pmol/L)即可发挥很强的生物效应4、作用的交叉性

双向性:

同一细胞因子可显示完全相反的生物活性网络性:

多种细胞因子相互联系

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概念:

在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

(2)HLA:

人类的MHC

(3)分类:

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

(一)MHC-Ⅰ类分子(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呈递)

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包括网织红细胞的表面。

淋巴细胞>肾、肝脏、心脏>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二)MHC-Ⅱ类分子(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呈递)

分布: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

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

A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肥大细胞

淋巴细胞的分类

NK细胞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异性免疫

(一)T淋巴细胞

A在胸腺(thymus)内发育为成熟T细胞,随后移行至外周淋巴组织。

B负责特异性细胞免疫,并对体液免疫也起辅助和调节作用。

1、T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成熟T细胞库的基本特性

A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B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双阴性细胞(DN,CD4-CD8-)双阳性细胞(DP,CD4+CD8+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识别能力)成熟的单阳性细胞

2、T细胞的表面标志

(1)AT细胞抗原受体(TCR);B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受体;C与CD3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TCR有αβγδ四种肽链

根据TCR异二聚体的不同组成,可分为:

TCRαβ,占90%;TCRγδ参与非特异免疫应答

2白细胞分化抗原(CD)A、CD3所有T细胞表面;B、CD4辅助性T细胞表面;C、CD8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D、CD28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4结构:

功能:

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增强信号转导临床意义:

辅助诊断疾病(艾滋病)CD8结构:

功能:

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增强信号转导3细胞因子受体

调节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4丝裂原受体

有丝分裂原(如PHA、ConA)可以使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

临床意义:

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判定机体T细胞的免疫功能。

根据CD分子表型不同分:

CD4+T细胞CD3+、CD4+、CD8–CD8+T细胞CD3+、CD4–、CD8+

(1)CD4+T淋巴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

(2)CD8+T淋巴细胞Tc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在肿瘤免疫、抗病毒免疫、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

(bonemarrow)

B细胞是体内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的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也具有抗原呈递功能。

1、B细胞的分化发育(了解)

A不依赖抗原刺激的骨髓内分化阶段;意义:

获得功能性BCR;获得自身耐受。

B依赖抗原刺激的外周分化阶段;意义:

分化成浆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B细胞的发育过程

2、B细胞的表面标志(了解)1B细胞抗原受体(BCR)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

功能:

识别各种抗原,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不同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

BCR与Igα/Igβ异二聚体结合,形成BCR复合物2白细胞分化抗原3细胞因子受体

4补体受体CR1、CR2,促进B细胞活化

5丝裂原受体如LPS受体,与LPS结合后,直接诱导静息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6Fc受体

(三)抗原提呈细胞

定义:

是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细胞。

分类:

A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B兼职抗原递呈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等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递呈能力弱),属广义APC。

1、单核吞噬细胞

功能:

A吞噬和杀伤作用B抗原递呈作用C免疫调节功能2、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

A对T、B细胞递呈或提供抗原B诱导免疫耐受C调节免疫应答和诱导T细胞亚群的分化等3、B淋巴细胞

活化的B细胞能表达丰富的MHCⅡ类分子,具有加工处理抗原并提呈给T细胞的功能。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概念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基本过程(活化信号、效应细胞和分子)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第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