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724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docx

阳朔县主要功能区

阳朔镇的主要功能区

图1

 

第四章阳朔西街:

小传统场域中的东西文化汇聚

 

闻名遐迩的阳朔西街以其“地球村”、“现代人的心灵港湾”等美妙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许多大众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及宣传了不同视角的西街印象。

同时,“西街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旅游学、美学等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

虽然各种探究的角度千差万别,但它们却共同创造了意义丰富的文本,传达了各种文化力量对阳朔西街难以割舍的青睐。

部分境外学者与多数境外游客认为它是洋溢着东方情调的心灵港湾,蕴藏着本土文化读不完的历史;国内游客认为它是一个意义含混的公共领域,土洋结合,诞生了最大的“外语角”和最密集的跨国婚恋,极具猎奇的价值;在本地普通居民的眼里,西街只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地理空间,是他们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地方政府官员的眼里,它是发展休闲产业的福地,是欣欣向荣的文化新景观;媒体执著于描绘一种理想境界中的天人和谐状态;旅游学家和经济学家探究自由资本和文化意义构建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

这些探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所审视的都不仅仅是“西街现象”包含的事实,而是这个事实背后的文化意义。

由于不同文化间思考的差异,更由于西街本身一直在不断展现其新的魅力而使得人们对西街的解读呈现了广泛的联想空间。

而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思考中不断的体悟到,西街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子系统,既有着厚实的古典精英文化的滋养,更深深扎根于乡土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正是源于此,该区域才出现了各种文化形态多元共存、和谐共生的现象,而阳朔西街也正是在这样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文化联合国”,因此对其文化形象的定位应该有更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而作者看到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综合该区域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多数只是对某些民风民俗作轻描淡写的关注,即使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意识到并利用到它所提供的真实的文化素材,却同样缺乏对其内在嬗变机制的深层思考和把握,这样将不利于综观该区域的全局文化,不利于为该区域文化在未来世纪中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所提出的与此相关联的“大传统”(great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tradition)的概念在人类学领域中已被广泛接受,并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认为在较复杂的文明之中必然会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即所谓精英文化(refinedculture)和由乡民和俗民所代表的大众生活文化,此两个传统是互动互补的,大传统引导文化变迁的方向,小传统提供真实文化的素材,两者都是构成整个文明的重要部分。

这个观念在少数民族或边远区域的文化研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1]

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笔者充分注意了阳朔浓郁的小传统文化氛围,将其和该区域之大传统文化一起作为特定的审美场境,在此大文化场境下考察阳朔西街的生态环境现状、小传统文化的构成与传承、嬗变和革新,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谐共生的机制,调查的核心问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其对人类未来文明演化的启示。

并希望能帮助阳朔找出一条较好的,既能保存本土文化特色又有新时代象征意义的发展路径。

笔者从2000年6月开始进入工作阶段。

在此期间,一直努力遵循人类学规范,以参与观察、多角度审视、多方位反思为方法论依托,尽量全面而深入地描绘其中深蕴的审美价值。

曾先后7次亲自到阳朔镇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业,认真扎实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工作。

其中包括1.文字资料(含地方志、相关的历史资料、地方部门总结以及资讯网络上最新研究的动态资料)。

2.实地观察资料(含对当地生态环境、民众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人文品位以及良俗陋俗的多方位观察)。

3.访谈资料(查访了阳朔县政府、县志办、县统计局、县民政局、县侨办等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多个民间文化团体和各个层次的家庭、个人累计130人/次)。

西街社区文化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蕴涵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有着富于生命力的延续和革新,这些都具有宝贵的人类学研究价值。

如果能很好把握其深层次的审美内涵,那么,对于探究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文化内涵以及建构其未来发展蓝图都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一、阳朔镇的历史沿革与人文底蕴

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

得此隆誉的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南面。

位于县城的阳朔镇属丘陵地带,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大自然为其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2]

阳朔古镇以前是一个村落,名羊角村,秦时已有人定居。

隋开皇十年(590年),县城由熙平迁来,取羊角的谐音定名阳朔。

从此,阳朔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代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阳朔古镇特色可用“四多”概括。

一是山多,二是水多,三是桥多,四是井多。

县城周围皆山,因此山多自不待言。

水多,则是除了漓江之外,双月溪、桂花溪或环城而流或穿城而过,加上城内湖塘星罗棋布,倒映着青山古屋,其景妙不可言。

因为水多所以桥也多。

古朴的石桥、木桥给野趣的山水更添一分人文的雅致。

古镇老井也很多,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藏于幽深之处,或现显于闹市之间。

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丰富着老城的景观。

古镇曾有“九井十八桥”之说。

阳朔镇在整个漓江流域区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又是漓江边最美的城镇之一。

另外,阳朔古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

水道漓江,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和广州,曾经是粤桂水陆交往的重要通道。

现在,二级公路直通桂林,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公路网延伸各乡镇,中外商家游客每日来往数以千计。

[4]

阳朔的古镇宁静而古朴,有江南水乡之清秀,还有江南水乡不曾有的一种山水的雄浑,具有多种文化的人文审美情趣。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便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

阳朔不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古建筑、古桥梁、名人遗迹、摩崖石刻等,点缀于山水间。

除此之外,阳朔还是最早确定的“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区”之一,足以媲美桂林,而且声名远播,游人如云。

阳朔西街位于阳朔镇的中西部,长约800多米,道宽约6米,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阳朔古镇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

昔有对联“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耕种可为商”,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经1984年整体规划后,逐步改造成初具规模、古朴典雅的旅游文化街。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成为展现阳朔古镇新风貌的绝佳窗口。

1999年初,当地政府投资1582万元对西街进行保护性整治,新铺和维修了石板路面2400平方米,135处公私房屋全部改建成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墙、木门木窗的吊阳台建筑,形成了具备现代旅游设施及功能的南国小镇古街。

[5]

西街历史地段以碧莲峰为依托,东临漓江,漓江对岸为视野开阔的东岭秀色,北部孤峰直立。

在更大的范围内,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穿插着农田、阡陌、溪流、湖水和村庄。

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自然山水空间的灵气和无比的秀丽。

大范围的自然山水风光、西街周围的山体和水体、西街的老建筑、水面和街巷——这些自然山水空间、步行街道空间、老宅院落空间,多层次的体现出小空间的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可以说,西街作为阳朔县旧城区的代表,让人们看到了东方“小传统”人文历史在山水间延续的真情实貌。

西街两侧富有历史特征的建筑数量比较大。

这些富有历史特征的建筑积聚在一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使得人们在其中能体会到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

现在的街道规划则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通过西街和整治过的桂花街组成并行的步行道,辅以横向联系的县前街、城中路及其他南北向的巷道,共同组成本区域内的步行道网络,构成可通达旧城区各部分空间的步行道系统。

该地段内由于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使得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交流也变得十分得频繁。

西街的长住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比例为1:

3。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目前多元化的社区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每天在此逗留、游览的外国游客逾千人,有的甚至成为了当地的一员,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和生活中去了。

雷德菲尔德认为,由于“大传统”和“小传统”深层文化理念上的共同性,两者间的往来成为可能,同时大小传统在行为表现方式上的互相转化也就较容易达成,其转化的现象不但甚为频繁快速,而且十分巧妙。

[6]笔者在阳朔深切体会了这种大小传统和谐共融、互动互补的文化意象。

首先,阳朔在漓江流域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除了自然风光和交通要塞的重要地位外,其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样是无以伦比的。

漓江两岸的土地,2000年来哺育了一大批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等。

阳朔境内就有声名远播的曹邺、诸葛平、苏术等等。

历代无数文人骚客的游历以及题诗作赋更为阳朔增添了风流文采,激扬了文化美名,使得古今一代一代的游客慕名而至。

这无疑是大传统文化层面的“精英文化”、“士绅文化”,但是,在阳朔,这种精英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扎根于当地乡土文化、俗民文化之中。

阳朔区域并不广袤而地理环境独特,历史上大多数人家终年亦耕亦渔亦商,闲暇时亦多喜读诗书,又因民风朴素兼自然风光的催化,平日里交游者众,没有很严格的阶层等级制度。

如上面提到的曹邺等当地精英,都是当地“半农半乡绅”人家的子弟,恰恰是他们,在两种文化形态中游弋自如,并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了两者的纽带和桥梁。

这种良好的文化包容传统成了该区域重要的文化特质之一,并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再延续。

其伴生的效应已经得到一种意念的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阳朔演讲和授课。

1949年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过阳朔,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

对于他们的来来去去,这片土地都报之以热情、友好的接纳,同时又宠辱不惊,以闲看花开花落的平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正是这样,才更加吸引这些文化精英们对其乡土文化眷恋不已。

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在阳朔居住的时候,有好长一段时间跟漓江上的一家渔民同食同宿,并为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名为“阳朔天民”,希望能永远居住在此。

而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阳朔参观的时候,对一位定居在西街的美国同乡这样说:

“我很羡慕你,你很幸福”。

可以说,阳朔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离不开其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小传统文化,而且这种小传统文化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显得滞后、僵化,而是不断地、自觉的吸收新的文化因素,自然而然地进行嬗变、更新和不断的完善。

阳朔有各种民族风情浓郁、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大大小小的节日几十个。

另外,在生活习俗方面同样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在物质文明相对较为发达的今天,阳朔镇的许多传统习俗仍保持完好,更重要的是其中某些陋俗已经得到基本消除,而良俗则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充分体现了其小传统文化自身的提升和完善,也吸引了更多的异文化国度中的游客。

近年来,到阳朔过年已成了外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

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而这种文化沉淀在一些古镇乡村保存得更为完好。

的确,阳朔西街这条拥有1410年历史的老街,仍然较为完好地保存着特有的南方风俗文化,而中国风俗的过年,更是地方风情大集会,很受国内外游人青睐。

阳朔古镇的赶年会很有特色,耍起大头狗,舞起板凳龙,串起排灯,抬起故事棚,吹奏傩乐……这都是本地特色,别说外国人耳目一新,就是国内很多游客都感到格外新鲜。

而如今在阳朔西街过大年,既有中国特色,也因为那些肤色各异的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加拿大人、比利时人、澳大利亚人,还有以色列人、韩国人的到来而增添了新的亮色。

这里有丰盛而寓意吉祥的阳朔年菜:

烧起了炭火——象征红红火火;煮上火锅——意味一家团聚;蒸个扣肉——表示相依相扣(靠);豆腐酿好了——比喻团团圆圆;柚子皮酿——金玉满汤(堂);还有金针蘑菇——取吉语金针引线美姑来,预示来年缔结美姻缘……这里也有富于异域风情的西餐、圣诞树,有在当地人和外国人中选出来的圣诞老人,有给大家派送外国的圣诞礼物和中国的红封包……给每个异国他乡的人都有回家的感觉。

加拿大犹太人劳尼说:

“我们都是来自很多国家的人,在外面谁也不理谁,都是陌生人。

可是,到咖啡店一坐,就被店里的气氛感染了,一见面认识不认识,都祝福——‘过年好,新年发财’。

原来是几千年的文明传统留下来的。

”劳尼还拿着他刚学写的毛笔红纸联“新年好”说:

“我要把这几个字带回加拿大。

这是东方的祝福,寄托很多企盼和希望,给人以运气去面对生活的困难。

中国文化的渊远与思想深邃,不仅仅体现在精英文化、上层文化之中,小传统文化中也同样深蕴文明之邦美德的灵魂。

而在阳朔,正是这种浓郁的小传统文化氛围让这些异域的朋友们更好地感悟了中国的文化和情感,更好地促进了国际间文化的理解和交融。

二、从东方文明范本到全球化象征符号

(一)、阳朔西街的源起与发展历程

从尽量多的视角观察一个文化现象可以避免很多偏差。

它不像一个视角的范式那样,为了简化而掩盖真实。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ens)在《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混杂排列称为“时空分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他认为这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吉登斯不仅看到全球化是政治与经济两种影响合力推动的进程,而且认为全球化在建立国际间新秩序的力量对比的同时,正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全球化的内容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关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时——空巨变”。

[7]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推论:

阳朔西街这一生活消费空间之所以受到各种力量的青睐,正是因为它向全球化敞开了文化意义上的通道。

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距离存在再次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所有在场和不在场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并且与各种话语纠缠在一起,终于使得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西街意象。

以下是几种视角中的西街意象——

1.文学的视角——“西街位于阳朔古镇的中心,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县城阳朔最古老最繁华的街道。

500多米长,6米多宽的斑驳石板路,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数十家风格各异的酒吧和西式咖啡馆,面容淳朴的阳朔姑娘以温婉流利的英语与肤色各异的游客交谈……那些从喧嚣的都市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的西方人惊喜发现,碧莲峰下竟有这么一条古老而又时尚的街道。

于是他们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在众多游客们的心中,阳朔西街已经成了候鸟的巢、水手的港、千里马的驿站、流浪者的家园。

”[8]

2.学术的视角——“可以这样说,西街是桂林最早的一条旅游步行街。

而且是最早专门面向入境游客开放的。

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西街是南方城镇里几乎随处可见的一条小街,并没有什么个性。

后来,随着游船的增多,西街东头成了入境游客的专用码头,光顾西街的客人日益增多,西街也渐渐成了‘洋人街’,洋人也成了西街的组成部分。

西街也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逐渐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亮点,这是一种历史沉淀的过程。

只凭长官意志,或者只凭投资热情,都不可能创造出西街现象。

”[9]

3.民众小传统的视角——“西街?

原名莲峰街,‘文革’中还叫过向阳街。

现归阳朔镇莲峰居委会(拟改称西街居委会)管辖。

原住民?

有‘渔业大队’的。

还有搬运公司的,还有一些做小买卖的。

刚开始,摆些小摊点,有国营的,有私营的,自己有什么就卖什么。

当地人的心态?

不想太冒风险,就由供销社等单位组织业务员去进货。

后来就自己去了,凡是有工艺品的地方,比如西藏、敦煌等地都有人去,经济效益的促使嘛。

经营理念的改变?

最早的对外餐饮经营有三家,现在仅存的只有Lisa酒吧一家了。

对于西街明天的设想?

觉得已经搞的比较完善了。

听说政府准备美化环境,还要搞‘外市’、‘内市’、美食街等。

可我们老百姓认为不要搞成超级国际大排挡才好。

还有西街边上那个有些年代的菜市场最好还是别拆,那才是真正的中国生活嘛,不用遮遮掩掩。

老外到阳朔来,很多还不是到普通居民的家里去住。

”[10]

阳朔西街产生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它的源起和发展既跟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跟各种“异文化”力量的介入和渗透息息相关,又跟自身的更新发展的要求息息相关。

改用一首中国古诗来形容应该是从“无意插柳柳成荫”到“有心栽花花亦开”。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则变、变则通”的事物发展规律,又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刻烙印。

而且其中政治干预的成分相对较小,使得其外在的依赖性比其他旅游区域明显减少,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自我的更新和历史沉淀的过程。

不管阳朔西街是多少社会空间的重叠,也不管西街具有多少复杂的文化意义,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阳朔西街的内涵至今仍然是前后连贯的“一个整体”,是从一个历史沉淀过程中衍生而成的。

西街现象也不会是稍纵即逝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意义的探究虽然艰辛,却能对揭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遭遇”全球化的诸多复杂性有一定的启示。

每一条文化街都是某种独特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其灵魂。

在北京、上海和苏州,都拥有令人兴奋的文化街,它们既有丰富的历史,也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不断改进。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家也正在讨论如何在他们的城市或城镇建立令人深感兴趣的文化街,为现有的景点增添吸引力。

当然,开放型的文化街模式需要不断的融合、不断的摸索,“文化街”的文化聚合不可能一夜间便创造起来,但它的建立和发展确实能增加地方文化的深度和扩大其层面,以及扩大本地生活的多元性。

阳朔西街的深层次规划和开发,既着眼于时代的更新要求,又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使人们既能体验到独特的旅游景观,又能感受文脉的延续和跳动。

由于其多元性及活跃的文化博览,西街成了洋人们眼中生动的民间博物馆。

他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可以看、可以听、可以体悟中国传统集镇生活的地方,不管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

这里的店铺既展示中国古董、传统手工艺品、民俗画,也有现代美术馆可以观赏中国现代摄影、油画作品;有几十个地方可以购买中国的丝绸制品和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有近20家现代化的中西风情结合的咖啡馆。

阳朔西街注册商标店家达120多家,其分类如下:

表1:

西街商店类型表:

类型

数目

旅馆

6

餐饮场所

16

民族服装/书画工艺店

81

网吧、音像店

4

英语培训、国际交友介绍所

4

街头零卖处

7

其他

8

(照相馆4、信用社1、卫生院1、药店1、书店1)

可以说,西街无疑是一个东方文化艺术品的展台。

而支持西街发展的核心在于其蕴育化生的一套生机盎然的文化艺术行为和本土文化中优良的艺术文化传统,正应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西街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民族特色产品,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仍独占鳌头,阳朔的画扇经过20多年来在营销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形成为集诗书画刻为一体的综合工艺品;阳朔的仿古陶瓷,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

那些龙鱼壶、蛇龟壶、凤凰壶等,都蕴涵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传说,有很高的文化含金量,迎合了外国游客崇尚中国古老神秘文化的心理需求;还有桂林地区包括阳朔县的傩文化和制傩工艺。

傩戏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远的宗教和历史文化意味。

众多外国游客对它的青睐也推动了本土文化研究者中对重新挖掘整理傩戏资料的重视。

西街上还有被誉为“中国功夫高人”的好手,招收了数以百计的洋弟子;有引得许多洋人慕名而来的针灸妙手;有根雕、竹雕的家传绝活……西街给这些古老的东方民间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面向国际的舞台,而它们也让西街焕发出无以伦比的东方魅力。

文化可以是传统的或是现代的,但它一定要是向前发展的才有生存的可能。

每一条文化街都应在不断的改进中创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否则就谈不上发展。

例如,有些专家已经担心马六甲的鸡场街(JongetStreet)存在变成另一个普通夜市的危险。

[11]

西街的形成和它目前良好的发展趋势起码说明一点,它是独特的和令人感兴趣的,而且有极大的发展潜能。

它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底蕴,而满足现代口味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则反映本地的文化生命进入了现代化过程;街道的整体景观更具吸引力,公共设施更容易通达、游客指引牌更清楚别致,让人游览其中感到更加舒适、安然;它开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而年轻人的能量能为地方带进生命力。

每年的寒暑假,许多在校的大学生到这里的咖啡馆当侍者,西街给他们新的体验和不菲的打工收入,他们给西街注入新的观念,添上新的风景线;拥有玩乐思想、玩乐器具、艺术和嗜好的一批年轻企业家,可以为文化街增添活力,西街“红星特快”餐馆的老板将这里变成了“快乐攀岩”的大本营,许多年轻的白领人士都以加入这个圈子为幸,周末的西街成了他们展现活力的天堂;在节庆活动方面曾一度出现没有规划、没有本土文化特色、纯粹模仿西方狂欢模式的失败例子,近两年逐渐意识到这类活动的举办应该是辅助性的,并应该舍繁取精,以最实在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

比如2000年秋季河灯节、烟火节的成功举办,就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当地政府部门还将阳朔西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了科研课题,召开西街文化发展研讨会,旨在融合各界力量,对阳朔西街在新世纪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规范的策划,并提升其深层次的审美内涵。

(二)、全球化象征符号的形成与趋势

中外文化交融在西街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景观。

在其后面,有

着两个重要的文化背景:

其一是阳朔本土文化中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间向来有良好的交流互补的文化氛围,由此形成了互动包容的文化特质,这样将大大减缓与其他异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使得该区域异文化甚至跨国文化之间的交融比其他区域更加的广泛。

另一方面,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阳朔有着良好的历史渊源,大大推动了今日西街“文化联合国”的发展,使之成为多种文化交织的复合体:

农村人在这里看到都市的现代文明与繁华热闹,都市人在这里看到了乡村得古朴自然与和谐。

外国人在阳朔县城看到了西街的东方情调,中国人在西街上看到了异国风情,外国游客到这里就像到了东方伊甸园,中国人到这就像到了美国西部牛仔城一样,各得其所。

[12]

1949年前,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曾迁到阳朔,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俄四个语种,老师以中国人为主,也聘有部分“外教",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都曾到外语班演讲和授课。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将近有4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还骑自行车在西街观光,对阳朔的风光和民风赞叹不已。

1978年对外开放后,第一位来阳朔西街的外国人是法国油画家毕可斯。

古老的西街和神奇美妙的山光水色吸引了这位画家,使他连续8次到阳朔,并在西街住了近一年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

回国后,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引起轰动,他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告诉人们中国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一传十,十传百,使得众多的外国画家、摄影家、作家、考古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寻求古迹与创作灵感。

外国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去去,游客迅猛增长,来西街的外国人不再只局限于艺术家了。

现在每年有150多万外国人来这里旅游。

西街有众多的工艺品店、书画店、旅馆、咖啡厅、酒巴、中国功夫馆,其中外国人在此开店就有20多家。

人们可在街上专门的商务外语学校学习,也可在酒吧、画店中交流。

中国人教外国朋友学习中文、书法、太极、烹任、象棋等中国文化,外国朋友在与中国人交流中,也把其本国的语言、文化传给了中国朋友,从而彼此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了“留学”。

有一位记者对阳朔西街东西文化的交融作了这样的描绘:

西街是东西文化相遇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共同打造出来的一个天堂———中国式的神秘优雅和欧洲式悠闲舒适的完美结合,西方人成功地把阳朔农民“和平演变”成说英语的人,中国人也在推销山水的同时顺便把5000年文明的碎片普及推广了出去,很难说谁选择了谁,可能是因为有合适的温度、土壤和阳光,就在漓江畔长出这么一块飞地来了,让不管是谁置身于此都有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年之感。

[13]

这种小型文化联合国的氛围使得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