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第2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709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1第2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选修1第2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选修1第2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选修1第2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选修1第2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1第2讲.docx

《选修1第2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1第2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1第2讲.docx

选修1第2讲

第2讲 欧洲历史上的改革

[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

2.欧洲的宗教改革3.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一 梭伦改革

1.改革背景

(1)政治危机

(2)经济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平息矛盾,结束动荡。

(3)形势紧迫

2.改革措施

领域

改革措施

影响

经济

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

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政治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社会习俗

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发展了雅典经济,增强了城邦实力

3.评价

(1)积极作用

(2)局限性

主题 从四个视角认识梭伦改革的特点

(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练史料

史料 (2013·福建高考,节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探究:

据史料指出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 指导思想:

农商并重。

理解: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考点二 欧洲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

(1)历史渊源

(2)现实动力

2.表现

改革

开始标志

主张

作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信仰可以得救;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简化宗教仪式;世俗王权大于教权

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541年开始宗教改革

流亡期间发表《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改革主张;“先定论”,主张选民以奋斗精神取得成功

为资产阶级进取提供了精神动力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529年开始颁布改革法令

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召开宗教会议,须经国王同意;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

改革后的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

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主题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1)政治上: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

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对资产阶级革命:

加尔文教和清教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练史料

史料 (2012·福建高考,节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探究:

如何理解史料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答案 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考点三 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俄国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2)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5)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变革压力亲自推动和主持改革。

2.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

(1)主要内容

(2)评价进步性

局限性

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使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主题一 三大困境逼迫下的改革选择

(1)经济:

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因农奴制的存在,发展水平严重落后;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资本依赖西欧。

(2)政治:

农奴制弊端日益暴露,农奴起义不断,局势动荡,奴隶制存废成为焦点。

(3)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练史料

史料 (2014·福建高考,节选)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探究:

史料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答案 国家:

英国、法国。

理解:

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主题二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认识其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

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练史料

史料 (2014·福建高考,节选)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答案 延缓:

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

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典题

 (2014·江苏高考)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答案 

(1)措施:

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

拥护者:

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

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解析 第

(1)问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来组织答案即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等。

(2)问,第一小问结合梭伦改革的背景或目的即缓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作答;第二小问从“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对梭伦改革的内容有选择的作答,即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等。

第(3)问,第一小问“拥护者”的理由从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或影响作答,即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第二小问“反对者”的理由从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作答,即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贵族政治未彻底改变。

考向预测 

(1)将梭伦制定的财产等级制及其权利分配与商鞅变法时设立的二十等爵制结合起来命题考查各自所起到的作用。

(2)引用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有关罗马教会的说教,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3)引用19世纪中叶俄国与西欧(英、德)等国生铁、铁路里程对比表,及当时有关农奴生活的遭遇和暴动,分析1861年改革的必要性。

(4)解读、运用史料,用辩证的观点,多角度看待同一历史问题。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

”以下措施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有(  )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 梭伦对旧贵族的“严厉”体现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削弱旧贵族权势的措施。

⑤主要是为了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不符合题意。

2.(2014·重庆高考)“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答案 D

解析 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债务,因债务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A项中“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中“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与题干中“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故D项正确。

3.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宗教的虚伪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D.生命的起源

答案 B

解析 “九十五条论纲”指出,人的灵魂的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故B项符合题意。

4.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 B

解析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农奴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一块份地。

分析材料可知,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B项。

5.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 C

解析 列宁的话表明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经济和政治近代化,C项说法正确;A、B两项分别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表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但不够全面;D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二、非选择题

6.(2012·江苏高考)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答案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

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

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

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等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在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 

(1)奖励军功。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不同点: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

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点明“军功”,据材料二点明“财产”;第

(2)问“不同点”是对待“商业”的不同,不同影响要从“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制度上分析。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控告人的证词都不能成立。

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

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材料三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一位西班牙官员

材料四 罗马教廷人士们硬说:

世俗权力不是在精神权力之上,管不着它——请问这是什么基督教义?

这就是等于说:

无论眼睛怎样痛,但是手不许摸它;一个人不准帮助别人,眼看他走向死亡,也不准加以援助。

请问这是否合理?

请问这是否合乎基督教义?

不是的。

一个人越是高贵,别人越有责任帮助他。

所以我说: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1520年6月24日)(齐思和译)

请回答:

(1)据前三则材料概述天主教会的统治。

(2)试结合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解读材料四下划线的句子。

答案 

(1)教会地位至高无上,确立对西欧的神权统治;设立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各种不符合天主教传统教义思想的人予以野蛮残暴的迫害;天主教会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贪婪敲诈。

(2)“因信称义”理论否定宗教的形式主义,强调宗教信仰的个人内在基础决定一切。

其目的在于揭露基督教表里不一的虚伪性,宣扬信仰的自主性,以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

普通天主教徒与教士没有区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9.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

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原因:

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解析 本题第

(1)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应从农奴制的弊端来考虑,如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致使俄国发展落后。

(2)问是开放式问题,只要论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