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65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港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津港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津港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津港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津港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港资料.docx

《天津港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港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港资料.docx

天津港资料

4.1工程位置

本工程位于天津港南疆港区规划的26#泊位处,东侧为大型石化码头区,天津港主航道里程约12+000。

4.2自然条件

根据天津塘沽海洋站2000-2006年实测值进行特征值的统计与分析。

4.2.1气温

年平均气温13.1℃

年平均最高气温16.4℃

年平均最低气温10.9℃

极端最高气温40.9℃

极端最低气温-13.5℃

(注1953年1月17日曾出现最低气温-18.3℃)

4.2.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363.7mm

年最大降水量491.1mm

年最小降水量196.6mm

一日最大降水量157.2mm

(注1975年7月30日曾出现一日最大降水量191.5mm)

降水强度≥小雨平均每年65.2个降水日

降水强度≥中雨平均每年9.7个降水日

降水强度≥大雨平均每年3.7个降水日

降水强度≥暴雨平均每年1.0个降水日

本区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雨量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该两个月的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58%,而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3月降水极少,4个月的总降水量仅为全年降水量的3%左右。

4.2.3雾

能见度<1km的大雾平均每年为16.6个雾日,雾多发生在每年的秋冬季,每年12月份大雾日约为全年大雾日的30%左右,最长的延时可达24小时以上。

按大雾实际出现时间统计,平均每年为8.7天。

4.2.4相对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67%

4.2.5风

风是气象要素中不稳定的一个要素,年与年之间观测统计值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天津港的风况,我们统计1996~2005年(共计10年)每日24次风速、风向观测资料:

统计表明港区常风向为S向,次常风向为E向,出现频率分别为9.89%、9.21%。

强风向为E向,次强风向为ENE向,≥7级风出现的频率分别为0.32%、0.11%。

详见风玫瑰图和风频率统计表3-1。

造成本海区的大风天气过程,主要是冬、春季的寒潮和夏、秋季的台风(气旋),根据塘沽气象站资料统计,寒潮大风较为频繁,台风(气旋)大风出现频率较少。

本海区历年平均风速4.5m/s,最大风速26.5m/s,风向E,出现在1971年6月26日。

 

 

4.2.2水文

4.2.2.1潮位

本区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型,其(HO1+HK1)/HM2=0.53。

4.2.2.1.1基准面关系

天津港理论最低潮面与大沽零点及当地平均海平面的关系如下图:

当地平均海面

大沽零点

2.56m1.00m

天津港理论最低潮面

4.2.2.1.2潮位特征值(以天津港理论最低潮面起算,下同)

根据塘沽海洋站1963年~1999年资料统计:

历年最高高潮位5.81m(1992年9月1日)

历年最低低潮位-1.03m(1968年11月10日)

注:

1957年12月18日出现最低低潮位-1.08m

历年平均高潮位3.74m

历年平均低潮位1.34m

历年平均海平面2.56m

历年最大潮差4.37m(1980年10月)

历年平均潮差2.40m

4.2.2.1.3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4.30m

设计低水位0.50m

极端高水位5.88m

极端低水位-1.29m

4.2.2.1.4乘潮水位

全年乘潮水位见表4-1。

全年乘潮水位表

表4-1

频率(%)

延时潮位(m)

80

85

90

乘潮一小时

3.36

3.26

3.14

乘潮二小时

3.26

3.16

3.04

乘潮三小时

3.12

3.01

2.89

乘潮四小时

2.93

2.82

2.71

虑到我国北方海区潮位季节变化,冬三月(12月、1月、2月)乘潮水位见表4-2。

冬三月(12月、1月、2月)乘潮水位表

表4-2

频率(%)

延时潮位(m)

80

85

90

乘潮一小时

3.19

3.05

2.91

乘潮二小时

3.08

2.94

2.81

乘潮三小时

2.94

2.82

2.68

乘潮四小时

2.76

2.63

2.50

4.2.2.2波浪

4.2.2.2.1波浪概况

用塘沽海洋站波浪实测资料统计,本区常浪向ENE和E,频率分别为9.68%和9.53%,强浪向ENE,该向H4%>1.5m的波高频率为1.35%,

≥7.0s的频率仅为0.33%,各方向H4%≥1.6m的波高频率为5.06%,H4%≥2.0m的波高频率为2.24%,详见波玫瑰图。

4.2.2.2.2设计波浪

当防波堤口门位于航道里程16+000时,拟建码头前50年一遇波要素值见表4-3。

码头前50年一遇波要素表

表4-3

水位波要素

H1%(m)

H13%(m)

(s)

极端高水位

2.4

1.6

7.6

设计高水位

2.0

1.4

7.6

4.2.2.3海流

为了港口的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对该海区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海流观测。

据1999年全潮观测资料分析(图1),-5m等深线以外海域涨、落潮流比较集中,属往复流性质,涨潮流向为280°~310°,落潮流向为100°~120°;该区潮段平均流速(99年4#站),涨潮流速为0.21m/s,落潮流速为0.13m/s;最大涨潮流速为0.53m/s,最大落潮流速为0.26m/s。

-5m等深线以内流向比较分散,涨潮流向为245°~350°,落潮流速为55°~170°;该区的潮段平均流速,涨潮为0.15~0.23m/s,落潮为0.14~0.19m/s;最大涨潮流速为0.48m/s,最大落潮流速为0.45m/s,分布规律基本是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4.2.3海冰

本港区海域每年有不同程度的海冰出现,初冰日在12月下旬,终冰日在2月下旬,总冰期约60天,多年资料统计,严重冰期年平均仅为10天,正常年份海冰对港口营运及船舶航行无甚影响。

4.2.4作业天数

4.2.4.1码头作业标准

风:

风速≤6级

雨:

降水强度≤中雨

雾:

能见度≥1.0km

波浪:

横浪H4%≤1.2m

≤8s

顺浪H4%≤1.5m

4.2.4.2统计结果

按上述作业标准,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码头作业天数为345天。

4.2.5泥沙淤积

1、天津港泥沙回淤程度的总体评价

天津港自建港以来,港口的泥沙回淤一直深受世人瞩目。

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海河修建挡潮闸、修整南北防波堤、堵塞北堤缺口、修建吹填围埝等),取得了良好的减淤效果。

天津港年挖泥量与年吞吐量的比值(方/每吞吐吨),50年代平均为3.58;60年代平均为1.67;70年代平均为0.89;80年代平均为0.55;进入90年代则下降至0.08~0.09。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天津港已属轻淤港,泥沙回淤已经不再是港口发展的制约因素。

2、天津港泥沙回淤趋势分析

天津港在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泥沙回淤状况逐渐好转,从建港初期的严重淤积状态逐步转变成目前的轻淤积状态。

可以预料,今后随着港口泥沙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与有效治理措施的实施,港口泥沙淤积情况将进一步好转。

根据天津港务局和天科所在1994~1998年完成的天津港回淤程度评价与淤强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天津港泥沙回淤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天津港周边泥沙环境的改善,港内减淤措施的实施和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入港泥沙逐渐减少,淤积形态发生变化,回淤强度降低,淤积部位外移;2、随着滩面物质的粗化,波浪掀沙作用减弱,水体中的含沙浓度降低,进港沙量减少。

根据《天津港防波堤延伸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交通部天津水运科学研究所,2005年10月),待天津港防波堤延伸工程建成后,口门位于16+0处,天津港港池年淤积量为262万m3,本工程位置(12+300)淤强约为0.6m。

4.2.6地质

本工程拟建码头处尚无详细的地质资料,本阶段以附近的南疆东部港区北围埝、天津港3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的地质资料作为参考。

该处地质情况详述如下:

4.2.6.1土层分布

勘察区内所揭露的土层分布按其沉积成因可分为三个大层:

1、海相沉积层:

包括①1淤泥、①2淤泥质粘土、①3粘性土混贝壳

2、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②1粉土

3、陆相、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层:

包括1粉质粘土、③2粉土、④粉细砂、⑤1粉质粘土、⑤2粉土

土层分布情况自上而下依次描述如下:

①1淤泥

灰色、褐灰色,流塑状,高塑性,局部夹少量砂斑,偶见贝壳碎屑、含有机质,土质较均匀,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厚度在7.80m~10.0m之间,底标高在-11.74m~-14.10m之间。

①2淤泥质粘土

褐灰色、灰色,软塑状,高塑性,夹少量砂斑,含少量有机质、该层分布连续,厚度0.50m~1.30m之间。

Y1及Y10孔缺失。

①3粘性土混贝壳

灰色、灰褐色,为粉质粘土、粉土或淤泥质粘土混夹多量碎贝壳,软塑状,中~中可塑性,厚度在0.70m~1.80m,底标高在-14.21m~-15.90m之间。

②1粉土

灰色,含云母,中密状,含少量碎贝壳,夹粉质粘土薄层,该层在区内分布不连续,以透镜体形式存在,厚薄不均。

③1粉质粘土

褐色、褐灰色,可塑状,中塑性,Y6、Y7孔缺失,分布较为连续,底标高在-19.01m~-21.05m之间。

在该层和②1粉土层之间不均匀夹有厚薄不等的粘土和粉砂透镜体。

③2粉土

褐灰色、灰色,混砂,夹粘性土薄层,中密状~密实状,该层层位稳定,分布连续,仅Y8孔缺失该层。

底标高在-19.71m~-29.14m之间。

④粉细砂

褐灰色、灰色,局部夹少量云母及碎贝壳,夹粉质粘土、粉土薄层,密实状,局部中密状。

该层层位稳定,分布连续,Y3孔以西砂层出露顶标高在-21.60m~-21.94m之间,以东出露顶标高在-20.19m~-24.62m之间,底标高在-49.52m~-57.88m。

在Y3孔以西各孔中有多量粘土、粉质粘土及份土透镜体。

⑤1粉质粘土

褐黄色,灰黄色,硬塑状,中塑性,局部夹砂斑和粉砂与粉土透镜体,该层层位稳定,在区内广泛分布,顶标高在-49.22m~-57.88m之间。

区内Y2、Y5孔未穿透该层。

⑤2粉土

褐色,褐黄色,密实状,夹粘性土薄层,该层层位稳定,分布较为连续。

Y2~Y5孔未揭露该层。

4.2.6.2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土壤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4-6。

 

附表1

4.2.7地震

根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本工程所处位置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