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540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docx

四川大学神经科学模块总论重点总结

脑神经

一、核团定位

1.中脑:

动眼、滑车

2.脑桥:

三叉、展、面、前庭蜗

3.延髓:

舌咽、迷走、副、舍下

*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单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余均受双侧支配

二、损害表现及定位

1.嗅神经Olfactorynerve

2.视神经Opticnerve:

鼻侧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

1)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见图)

2)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

3.动眼、滑车、展神经

*眼外肌功能及支配

1)眼肌麻痹

周围性眼肌麻痹peripheralopthalmoplegia:

a.动眼神经麻痹:

上睑下垂,眼球外下斜,向上、向内、向下转动首先,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复视。

b.滑车神经麻痹:

单纯少见,

c.展神经麻痹

核性眼肌麻痹nuclearophthalmoplegia:

脑干病变引起眼球运动神经核损害,症状与周围性眼肌麻痹相似,但有以下3个特点

a.分离性眼肌麻痹:

选择性损害某个核团引起某一眼肌受累

b.常伴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如展、面神经核麻痹

c.常可累及双侧

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ophthalmoplegia:

损害内侧纵束,引起眼球

同向水平运动障碍(内侧纵束综合症)

a.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

侧眼球外展时伴眼震

b.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

c.一个半综合症:

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和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外展时有水平眼震

核上性眼肌麻痹supranuclearophthalmoplegia:

中枢性眼肌麻痹,损害大脑皮质、脑桥及其传导束

a.水平凝视麻痹:

皮质侧视中枢病变

破坏性病变(e.g.脑出血)——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刺激性病变(e.g.癫痫)——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b.垂直凝视麻痹:

上丘病变

上丘上半损害——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帕里诺/四叠体综合征)

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动眼危象)

下丘损害——双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

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特点:

1.双眼同时受累;2.无复视;3.反射性运动仍保存。

2)复视diplopia

3)瞳孔改变:

正常瞳孔3-4mm,<2mm为缩小,>5mm为散大

瞳孔缩小:

交感神经损害

瞳孔散大:

动眼神经麻痹

瞳孔光反射:

视神经(传入)中脑顶盖前区(中枢)动眼神经(传出)

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视中枢损害所致中枢性失明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改变

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

两侧瞳孔较小,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

——损害顶盖前区,神经梅毒常见

艾迪瞳孔Adiepupil:

强直性瞳孔,一侧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

4.三叉神经

1)三叉神经周围损伤:

刺激性症状——三叉神经痛

破坏性症状——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

运动损伤(下颌支损伤)——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a.感觉核损害:

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保存)

b.运动核损害:

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5.面神经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病变,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斜、上部正常)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面神经核或核下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不能皱眉、眼裂变大、不能闭眼)

a.核损害:

伴有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b.膝状神经节损害:

伴有耳后部剧烈疼痛,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Huntsyndrome)

c.面神经管内损害:

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

d.茎乳孔以外病变:

只有周围性面瘫表现

6.前庭蜗神经

1)蜗神经:

听力障碍、耳鸣

2)前庭神经:

眩晕vertigo(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鉴别)、眼震nystagmus、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患侧偏斜,指鼻试验不准,手向患侧偏斜)

7.舌咽、迷走神经

1)舌咽、迷走神经损伤:

真、假性球麻痹鉴别(见图)

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延髓麻痹(真性球麻痹)

2)舌咽神经手刺激时,可出现舌咽神经痛

8.副神经

1)一侧损害:

损害侧肩下垂并耸肩无力

2)双侧损害:

多呈后仰位,仰卧位时不能抬头。

9.舌下神经

1)核上性病变:

*伸舌偏向对侧,不伴舌肌萎缩及肌束震动——中枢性舌瘫

2)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

*伸舌偏向患侧,舌肌瘫痪——单侧病变

*伸舌受限或不能,舌肌萎缩——双侧病变

运动系统

--------包括随意运动,不随意运动,共济运动

一、运动系统解剖

1.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锥体交叉(延髓下段)

2.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N运动核及脑N

3.锥体外系损伤表现:

肌张力变化+不自主运动

苍白球,黑质:

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帕金森病

尾状核,壳核:

运动增多,肌张力降低------舞蹈症

4.小脑主要功能:

维持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损伤后表现:

共济失调,平衡障碍

二、运动系统损伤表现及定位

1.瘫痪(paralysis)指肌力既骨骼肌收缩能力的减弱或丧失。

*性质分类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无肌萎缩------硬瘫,痉挛性瘫痪,中枢性瘫痪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肌萎缩------软瘫,驰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形式分类

1)单瘫monoplegia:

一个肢体的瘫痪——脑皮质运动区、周围神经、脊髓前角损伤

2)偏瘫hemiplegia:

一侧上、下肢体瘫痪,常伴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对侧内囊损伤

3)截瘫paraplegia:

双下肢瘫,常伴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及尿便困难——脊髓胸腰段损伤

4)交叉瘫crossedhemiplegia:

一侧脑N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脑干损伤

2.肌萎缩:

指横纹肌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

3.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指安静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

1)肌张力减低:

肌肉松弛、被动运动阻力小、关节运动范围大——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2)肌张力增高:

肌肉变硬、被动运动阻力大。

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锥体束损害

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屈肌、伸肌均增高——锥体外系损害

3)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4.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

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

1)痉挛发作:

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

2)震颤:

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动样动作。

生理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

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帕金森病

病理性震颤

动作性震颤kinetictremor:

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当肢体快达到目的物时更明显——小脑病变

3)舞蹈样运动choreicmovement:

一种不能控制的、无目的、无规律、快速多变、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运动。

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缓慢交替性伸屈动作。

5)扭转痉挛、偏身投掷运动、抽动症

5.共济失调ataxia:

指运动时动作笨拙而不协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站立不稳、醉汉步态,常伴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吟诗样或爆发样语言)

2)感觉性共济失调:

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阳性——深感觉传导路径损害

3)前庭性共济失调:

站立不稳、行走时想病侧倾斜、走直线不能。

4)额叶性共济失调:

步态不稳、体位性平衡障碍。

感觉系统

一、解剖

1.传导路径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和压觉,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薄束、楔束:

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于延髓交叉(内侧丘系交叉)

2.脊髓内感觉传导束排列

内外

 

3.节段性感觉支配:

乳头T4,剑突下T6,脐T10,腹股沟T12、L1。

上肢桡侧C5-7,前臂及手尺侧C8、T1,上臂内侧T2。

二、损害及定位

1.感觉障碍:

包括刺激性和抑制性症状

1)刺激性症状:

指由于感觉路径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而出现的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感觉倒错dysesthesia、感觉过度hyperpathia、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各种疼痛。

2)抑制性症状:

指由于柑橘路径受到破坏而出现的感觉减退hypesthesia或缺失anesthesia

2.定位

1)单一周围神经型(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受损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障碍均减退或消失。

2)末梢型感觉障碍:

表现为四肢末端对称性的各种感觉障碍,手套、袜套样分布

3)后根型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范围和神经根分布一致,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伴有剧烈疼痛(神经根痛)。

4)脊髓型感觉障碍:

传导束型:

横贯性:

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减弱或缺失

后索型:

薄、楔束损害病变侧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型:

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分离性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缺失而触觉、深感觉保留)

脊髓半切征:

病变侧损伤平面一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Brown-Sequard综合征)

前连合及后角型:

前连合损害:

双侧对称性感觉分离(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存在)

后角损害:

损伤侧节段性感觉分离(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和会阴部鞍状感觉缺失,马尾病变有后根型感觉障碍及根痛

5)脑干型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及脑桥下部一侧病变:

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

脑桥上部及中脑一侧病变:

同侧对侧面部及半身感觉障碍

6)丘脑型感觉障碍:

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减退或缺失,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

7)内囊型感觉障碍:

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偏瘫和偏盲

8)皮质型感觉障碍

 

反射

一、生理反射

1)深反射:

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引起的肌肉收缩(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连接组成的单突触的反射弧)。

包括:

肱二(C5-6)、肱三(C6-7)、绕骨膜(C5-8)、膝腱(L2-4)、跟腱(S1-2)反射。

2)浅反射:

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射。

包括:

腹壁(T7-12)、提睾(L1-2)、跖(S1-2)、肛门(S4-5)、角膜(三叉、面N)、咽(舌咽、迷走N)。

二、病理反射:

锥体束损害的确切特征,1岁半内婴儿正常时也可出现。

三、损害及定位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完整性破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2)深反射增强:

锥体束损害而反射弧完整,锥体束抑制作用消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3)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CNS和PNS损伤均可引起。

4)病理反射:

常与下肢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同时存在。

中枢神经系统

一、额叶:

随意运动、语言、高级精神活动

1)精神症状:

痴呆、人格改变、精神障碍

2)瘫痪:

中央前回损害对侧单瘫(倒人形分布)

3)运动性失语

4)书写障碍(失写症)

5)强握反射graspreflex:

病变对侧首长触及物体时握紧不放

摸索反射gropingreflex:

病变对侧手掌被物体触及时,该肢体向各个方向摸索,直至抓住物体紧握不放

6)额叶性共济失调:

病灶对侧下肢运动笨拙、步态蹒跚

二、顶叶

1)皮层感觉障碍:

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破坏性病变

病灶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发作——刺激性病变

2)体象障碍:

自体认识不能、病感缺失。

3)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syndrome:

计算不能、手指失认症、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

4)失用症:

肢体动作运用障碍。

5)视野改变:

一侧损害,两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三、颞叶

1)感觉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损害

2)命名性失语:

颞中、下回后部损害

3)颞叶癫痫

4)精神症状:

人格改变、情绪易成、记忆障碍、幻觉

5)视野改变:

一侧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四、枕叶

1)视野改变:

偏盲:

一侧视中枢损害,对侧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象限盲:

舌回损害,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楔回损害,对策同向性下象限盲

皮质盲

2)视幻觉、视觉失认、视物变形

五、内囊

1)完全损害:

“三偏”综合征——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2)部分损害

六、基底节:

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

1)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表现为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偏侧投掷运动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

七、延髓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

延髓上端背外侧区损害

.前庭神经核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眼震

b.疑核、舌咽、迷走N损害: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

c.绳状体损害:

病灶侧共济失调

d.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霍纳综合征

e.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交叉型偏身感觉障碍

2)延髓旁正中综合征Dejerinesyndrome:

延髓中腹侧损害舌下N交叉瘫

a.舌下N损害:

病灶侧舌肌瘫痪、萎缩

b.锥体束损害:

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c.内侧丘系损害: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八、脑桥

1)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

损伤展N、面N、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

a.病灶侧展N麻痹、周围性面瘫

b.对侧中枢性偏瘫

c.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2)脑桥背外侧综合征:

损伤展N、面神经核、内侧纵束、小脑中脚、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

a.病灶侧展N麻痹、面神经核性瘫痪

b.眼球震颤、向病灶侧注视不能

c.同侧偏身共济失调

d.对侧痛温觉障碍

e.对侧触觉、位置觉及振动觉减退

3)闭锁综合征Lock-insyndrome:

脑桥基底部病变双侧皮质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展N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损害

a.锥体束损害:

四肢全瘫,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b.脑神经核损害:

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

*感觉、意识正常,只能眨眼和眼球垂直运动,不能言语,注意与昏迷鉴别

九、中脑

1)大脑教综合征Webersyndrome:

侵犯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a.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

b.病灶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肌瘫痪)

2)红核综合征:

损伤动眼N、黑质、红核、内侧丘系

a.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

b.病灶对侧肢体震颤、强直

c.病灶对侧肢体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

d.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十、小脑:

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

十一、脊髓

*横向定位

1)后根:

受损节段内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根痛

2)后角:

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3)前连合:

两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4)前根和前角:

相应肌节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5)侧角: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a.病灶同侧:

深感觉缺失(后索受损)、中枢性瘫痪(锥体束受损)、血管舒缩障碍

b.病灶对侧:

痛温觉丧失而触觉保存

7)脊髓横贯性损害

a.瘫痪:

根据纵定位有不同表现

b.反射改变:

与损害阶段有关的反射消失,损害平面一下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c.感觉障碍:

病灶以下双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所有感觉减退或消失)

d.大小便障碍:

初期多为尿潴留,后期多为尿失禁

e.病灶以下肢体血管运动障碍及营养障碍

*纵向定位

1)高位颈髓病变(C1-4):

a.神经根痛

b.中枢性四肢瘫

c.病灶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d.中枢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脊髓休克期尿潴留,后为尿失禁

e.膈肌瘫痪

f.脉搏徐缓:

短暂性脉搏徐缓是高位颈髓病变的特点

g.体温变化过度:

随室温变化而变化

2)颈膨大(C5-T2)损害:

a.四肢瘫痪:

双上肢周围性瘫痪,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b.病灶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c.根痛

d.中枢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f.C8、T1侧角损害时伴有霍纳综合征

3)胸髓损害(T3-12)

a.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b.病灶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c.中枢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d.根痛:

常为环绕躯干的束带感

4)腰膨大(L1-S2)损害

a.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b.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障碍

c.中枢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尿失禁后可出现反射型周期性排尿(反射型膀胱)

d.S2-4病变可出现阳痿、无法射精

5)圆锥部损害

a.排尿障碍:

急性期为尿潴留,后因过度充盈出现尿失禁,急性期后可能出现自动反射性排尿(自动膀胱)

b.双侧对称性鞍区感觉障碍

c.双下肢无瘫痪,腱反射正常

常见症状、体征、检查

一、意识障碍:

是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包括觉醒状态(指与睡眠呈周期性交替的清醒状态)和意识内容(指感知、思维、记忆、注意、智能、情感等)两方面。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

1)嗜睡somnolence:

持续处于睡眠状态,能唤醒,正确回答问题、配合查体,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2)昏睡stupor:

较强烈疼痛或声音刺激能唤醒,答非所问、不能配合查体,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3)昏迷coma:

意识完全丧失,无自发睁眼,缺乏觉醒-睡眠周期,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昏迷程度的鉴别

昏迷程度

疼痛刺激(压眶)

无意识自发活动

腱反射

瞳孔光反射

生命体征

浅昏迷

有反应

可有

存在

存在

无变化

中昏迷

重刺激可有

很少

减弱或消失

迟钝

轻度变化

深昏迷

无反应

消失

消失

明显变化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

1)意识模糊confusion:

轻度障碍,注意力减退,定向障碍,情感淡漠,随意活动减少,言语不连贯,嗜睡。

2)谵妄状态delirium:

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及反应能力下降,定向力障碍,注意力涣散,言语增多,觉醒-睡眠周期紊乱,常伴错觉、幻觉;病情呈波动性,夜间加重,白天减轻。

*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

1)蒙眬状态twilightstate:

意识范围缩小,伴有意识清晰度降低。

2)漫游自动症ambulatoryautomatism:

意识蒙眬状态的特殊形式,表现为无目的的、与所处环境不相适应甚至无意义的动作。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最低意识状态minimallyconsciousstate:

意识内容严重损害,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存在有限的肯定的自我或环境意识活动,有自发睁眼和觉醒-睡眠周期。

2)去大脑皮质状态decorticatedstate:

皮质广泛损害致功能丧失,皮质下结构功能正常。

无意识,缺乏随意运动及情感反应,原始反射存在,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3)植物状态vegetativestate:

对外界和自身的认知功能完全丧失,有自发性睁眼,原始反射存在,有觉醒-睡眠周期。

二、失语

1.运动性失语: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Broca区)——表达困难

2.感觉性失语: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Wernicke区)——答非所问

3.命名性失语: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叫不出名字但直到功能

4.失写:

优势半球额中回损害——抄写能力保留,写作内容混乱

5.失读:

优势半球顶叶角回损害——辨识无能

三、检查

1.脑脊液常规

1)压力:

侧卧位正常压力80-180mm

O,>200mm

O提示颅内压增高

2)奎肯实验Queckenstedttest:

即压颈试验,压迫颈静脉10-15s后迅速放松,观察压力变化。

正常时CSF压力迅速上升100-200mm

O以上,解除压颈后恢复初水平

3)细胞数:

正常CSF白细胞数为0-5*

/L,红细胞为0

2.脑脊液生化

1)蛋白质:

正常为0.15-0.45g/L

2)糖:

取决于血糖水平,正常为2.5-4.4mmol/L,感染时降低

3)氯化物:

正常为120-130mmol/L,降低见于细菌或真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最为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