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148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9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复习精品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四编选考部分

第一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散文阅读

第1节分析综合

一、(2008·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歌德之勺

张炜

①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

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②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

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

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

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

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

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

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③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

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④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像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⑤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把炊勺。

⑥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想像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

可以想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

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

⑦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

我难以想像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

为什么,想不出。

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⑧主要是勺子太大。

⑨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了满墙。

我没有看到心里去。

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

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

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

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⑩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

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

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

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过客,只是“取一勺饮”。

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一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

恩格斯曾这样说: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

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

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

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文章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本文是一篇参观访问记。

主要记叙了在参观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故居时对其厨房所用的大铜勺的强烈感受,揭示了歌德作为伟人的个性及两面性,抒发了对歌德的敬意。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答案全文共12个自然段。

①②③自然段为第一层,交待了自己由文学作品认识歌德而终于以参观故居的形式去感受其灵魂的参观目的。

④~⑧自然段为第二层,记叙了对歌德用过的铜勺特大的印象。

⑨~

自然段为第三层,写参观歌德之勺后的感受,即对歌德的个性和灵魂的认识。

问题研读

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答:

答案

(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

过渡)的作用。

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

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答:

答案

(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

(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

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

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

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

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答:

答案

(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

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

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

答: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

(1)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2)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二、(2008·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

外面是大雾弥天。

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

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

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

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

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

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

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

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

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

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

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

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

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

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

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

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

雾能把一切东西:

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

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

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

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

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

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

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

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

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

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

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

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

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主要写了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雾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科学及生活中存在的朦胧美。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答案本文以雾及其作者对雾的情感态度为线索。

开头说不喜欢雾。

②③自然段写来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喜欢、赞美其雾景。

④~⑥自然段由此引发了作者对雾的理性思考。

第⑦自然段写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全文由实及虚,由景到理,层次井然。

问题研读

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

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

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

答:

答案

(1)雾的主要特点:

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

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答:

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

”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

答案

(1)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2)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

答:

答案

(1)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2)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3)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4)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定向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飘逝的含蓄

肖复兴

①情感的表达方式,过去和现在,人与人,是极其不同的。

②1859年,勃拉姆斯写下了他的A大调第二号《小夜曲》。

勃拉姆斯一生中只写了两首《小夜曲》,他当然会珍惜这第二号《小夜曲》。

这一年的9月13日,他将这首《小夜曲》的第二、第三乐章寄给了舒曼的夫人克拉拉。

这一天,是克拉拉40岁的生日。

这一年,是舒曼逝世后的第三年。

这一年勃拉姆斯26岁。

③这几个数字,对于我们理解勃拉姆斯这首《小夜曲》很重要,是一种由数学方法组成的音乐背景。

因为我们知道,舒曼是勃拉姆斯的老师,勃拉姆斯在他20岁那年第一次进舒曼家,就对克拉拉一见钟情。

舒曼的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