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470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docx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

浅析蘩漪与七巧的悲剧命运

摘要

蘩漪和七巧分别是《雷雨》和《金锁记》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悲剧形象,也是当时特定(封建正统秩序开始消亡但还在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之下受残害的千万中国妇女悲剧的代表,她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人生经历,但她们的遭遇却有着相同之处,都是受封建思想(男权社会)的压迫后扭曲了人性从而变得疯狂,蘩漪从一个年轻有为的美少女变成了一个遭受伦理道德谴责的恶妇人,七巧在曹公馆的浸染下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她不仅带上了黄金的枷锁,而且还开始剥夺别人的幸福。

她们性格的变化与其生长的环境和自身的因素有关,同时她们也是飞蛾火中的翔舞者,用自己火热的生命在大海里荡起了一丝追求爱情和渴望自由的火花,成为以后妇女争取权利的典范,她们的性格打破了先前妇女不反抗,不拒绝的听天由命的局面从而具有新颖性,她们身上所集中的矛盾意味深长,具有蕴藉性,她们对后人的启事颇多。

本篇论文从四个方面对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章我们将走进主人公的世界,从独特的性格去了解她们特有一面;第二部份我们描她们的形象;第三部份我们将重点介绍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第四部份我们从作者的童年生活以及世界观来浅析悲剧人物形象塑造与作者自身成长在关系。

本文过这四个方面对主人公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以图从她们身上找到那个时代妇女不幸的因数,给予我启示,同时也有利于我对现代作家作品的正确理解与认识,以便提高我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与文共舞。

关键词:

蘩漪、七巧、悲剧、比较

 

前言

《金锁记》和《雷雨》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作品,然而在读了众多作品后笔者发现很多人所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意义和两位作者的写作技巧。

对作品意义的关注笔者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而《金琐记》则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一面旗帜。

至于作者对文字技巧的关注我认为是因为它们在这方面的成就太突出的缘故吧。

毫无疑问,曹禺和张爱玲都是写作的天才,他们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写作风格,那娴熟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还有那些“利落痛快”的文字,都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赞美。

当然,也有许多人涉及了人物形象的研究,尤其是《雷雨》中的繁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成为各自分析、争论的焦点。

然而笔者发现大多数人是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去挖掘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道德意义,因此所得结论相差悬殊。

本文试图围绕这两个人物,从人物性格、形象、造成命运的悲剧原因等角度去分析、挖掘形象本身的特征和审美价值。

之所以将这两个人物并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是因为她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本质的共同点,那就是:

人性被扭曲后的疯狂,而在这两个“疯狂”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辛酸、发人深思的悲剧。

据笔者了解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比较目前涉及较少。

戏剧与小说的文体隔膜以及两个人物的外在差异大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

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本文对这两个人物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些补充和尝试,以便全面认识。

 

第一章蘩漪与七巧的共同性格特征

(一)新颖、独特性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在于形象的新颖性,也就是说主人公气质的独特性。

蘩漪在没结婚之前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并且经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然而命运捉弄了她,为了钱势与封建传统所谓的“门当户对”父母把她嫁给了比自己大十六岁的周朴园。

自从嫁到周家她就在那地狱似的公馆里呆了整整十年,没有阳光,没有新鲜的空气,更没有使自己快乐活下去的希望。

周萍的出现点燃了她重生的火花。

从此她对自由对爱情有了新的希望与追求,可以说她摆脱了往日的消沉与堕落。

然而生活并不像她想的那样美好,在跟周萍好一段时间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她难以置信,自己心爱的男人不顾昔日之情要抛弃自己,不但如此还要去抢自己儿子心爱的女人,她苦苦哀求,她可以放弃一切和周萍远走高飞。

她没想到苦苦的哀求换来的不是同情与怜爱,反而是侮辱与责骂,就这样她成了一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异类。

愤怒与仇恨占据了她整个心灵,她要报仇,为了自己那花样的青春,为了自己这几年在周公馆所受的闷气,更为了自己这污浊的身子,她要报仇。

于是在那风雨交加的晚上她爆发了,毁了周公馆,同时也断送了自己。

蘩漪是一个新时代的敢爱敢恨的女性,她的新颖在于她的大胆与人性扭曲后的疯狂,这种疯狂是蘩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原始野性的表现,这种野性正是“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而来的力量”。

繁漪正是“满蓄着这种受到压抑而变得阴鹜的“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正是这种力量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狂热与执著,而正是这种执著和狂热使她在爱情的幻想破灭之后,最具了那样强烈的叛逆和仇恨,以及那不顾一切的大胆而犀利的反抗和报复。

也因此蘩漪有了一个最雷雨的性格。

七巧,她生于麻油店之家,年轻时长得漂亮纯真,而在那个时代漂亮女人的命运始终是悲惨的。

哥嫂为了金钱把她卖给了残疾的姜二爷,在姜公馆里她没依没靠更没地位,就连丫头都轻视她。

为了维护自己的钱势她变成一个处处用“悍泼”来武装自己的女人。

从这里看她是被姜公馆“所食”是值得同情的。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她。

婆婆为了让她死心塌地的服侍残废的儿子,把她扶正,成为正室的二少奶奶,但在偌大的公馆里她仍然不受尊重,处处遭人欺负,这加强了她要用“钱权”来防卫自己。

她千辛万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

终于分到了那一份属于自己的财产。

从此她视黄金如生命,七巧的性格最独特之处在于她对于黄金那种不敢稍有懈怠的刻骨的爱,这份“爱”成为她个性的主线,使她与众不同。

因为这份“爱”,她耗尽了自己十年的青春,她放弃了一切正常的欲望和追求,她甚至为此放弃了她一生之中最后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可以享受正常男人抚爱的机会。

也正因为她为了这份“爱”己经失去的太多,所以她要报复。

她用一种令人毛骨惊然的手段毁掉了儿女的幸福。

她的报复是疯狂的,是令人恐惧的,因为她报复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亲生儿女。

她被这把黄金的枷锁锁了整整一生,并最终成为了它的奴隶,对季泽的爱这是她一生惟一得到的“爱情”,而她成为了这份“爱情”中最令人悲哀的殉葬者。

不仅如此,她还用这幅枷锁劈杀了她的儿女,也泯灭了她作为母亲的起码人性。

(二)流动性

事物的发展是有过程的,量变才会产生质变。

蘩漪和七巧的性格变化也是如此。

蘩漪在年轻时美丽漂亮,知书识礼。

自从嫁进周公馆后,公馆的死气沉沉,周朴园的老气横秋,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周公馆的窗子都是封闭的,不开窗以成了规矩。

坟墓似的地方埋葬了她的过去,把她逼成了一个变态的人,扭曲了人性,变得疯狂。

七巧也是如此,在她年轻的时候她也善良过,美丽过,自从哥嫂把她卖给了姜家,她上受姑嫂的压迫,下受丫头的轻视,在家又得不到丈夫的呵护。

她不得不用强悍来保卫自己,在这一途中,她错把金钱当生命,她性格的变化也是在姜公馆里慢慢形成的。

(三)蕴藉性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从而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在雷雨中蘩漪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作为一个继母与自己的儿子乱伦,面对周浦园那是一种背叛,面对儿子周冲那是一种欺骗,面对周萍,她一方面爱着周萍,一方面又恨周萍的软弱负心,面对四风这样一个年轻漂亮的情敌,她不免有些自卑与恐惧。

这使她的内心深处饱含着矛盾、动荡、痛苦和挣扎。

于是我们面前的繁漪是一个既热情又冷漠,既傲慢又自卑的人儿。

正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使这个形象具有了一种“魅惑性”。

“这种魅惑性不易为人解悟,只有深入理解才能体会到这种意味。

所以理解明白繁漪的人才能把握着她的魅惑,不然,就只会觉得她阴鹜可怖”

七巧原是一个农家女子,哥嫂为了金钱而把她卖到了姜家,姜家之所以会娶她是要她死心塌地的服侍那个残疾的姜二爷。

由于丈夫的残疾她那个“二太太”的名分也名不其实,在姜府里她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就连丫头也看不起她。

而文中的七巧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温柔女人,她的身上有着一种好强、蛮悍的本性,这种好强与蛮悍是和那份“平民进入豪门”后的自卑和敏感紧紧裹在一起的。

她内心积淀着的怨恨和委屈与她固有的性格强有力地扭结在一起,她不仅要为自己争取尊严和利益,还要寻找机会发泄心中的怨恨,与此同时,她更要努力奋斗给她的卖身契上多添点份量与尊严,然而她并不是大家闺秀,采用那种在表面上合情合理的方法来报复。

她只有采用下层市民社会的那种放肆、尖刻和村俗的方法来为她拓展着可怜的生存空间。

她拼命抓住了“黄金”这颗救命稻草并为此此耗尽一生。

七巧的性格也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而这种挣扎还在于她的年轻漂亮,她知道自己拥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个残疾的丈夫不能满足她的欲望,寂寞的压抑使她对小叔子有了期待,而那些森严的礼教束缚使他们的欲望被压制。

于是情欲和情感在长久的压抑下发生了裂变,她渐渐变成了一个心理变态的虐待狂。

对金钱执著狂热的“爱”和正常情长久的压抑已经扭曲了七巧的性格,使七巧的人性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是令人恐惧的。

但是我们对七巧的阅读应从多方面去理解,她不是天生就是十恶不赦的,也不是死不知悔改的。

她在年老时躺在烟榻上摸索着曾经圆滑的手腕,为她曾经的青春,为那些曾经爱过她的男人落下了眼泪,那挂在腮上的泪水让我们看到了她灵魂深处那抹残余的人性的光辉。

这抹残余的光辉让七巧的性格变得更加复杂和蕴籍起来,已决不是“好”或“坏”、“善”或“恶”能够概括的。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异同

蘩漪与七巧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与性格,但她们形象也有着相同之处,与此同时更具备了各自的特点。

(一)相同之处

她们年轻时时美丽善良的。

她们都是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更是宗法制度下(男权主义)残害的结果。

她们的性格都是在不良环境里慢慢形成的。

她们都是在反抗中走向了极端,扭曲了人性,变得疯狂。

她们都有失职与母亲的身份,蘩漪“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七巧撕碎了儿女的幸福生活。

她们都是在被别人剥夺幸福后,开始剥夺别人的幸福,只是手段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而已。

(二)不同之处

首先她们活的环境不同,性格修养也不同,接人待物的方法也大不相同。

蘩漪出生于封建地主之家从小接受过私塾的教育,待人温和有礼,鲁四凤来时她说话客客气气,对下人也有礼。

尽管她有时也会歇斯底里,但她多半是恬静的,柔和的。

七巧出身于贫民阶层,家里是开麻油店的,从小就没接受过教育,尽管长得楚楚动人,但缺少素质,她打骂丫头,臭骂儿女。

其次她们的追求也不相同,蘩漪从始至终追求的都是一个爱她,懂她,尊重她的好男人,她只希望自己爱的男人能够呵护她,给她温暖,不要让她孤单。

七巧开始时也追求爱情,但她大部分追求的是金钱,为了金钱她可以不顾兄妹之情,不顾母女之情,戴上黄金的枷锁,她对付别人的方法也十分狠毒。

笔者认为我比较同情蘩漪,她从始至终都是善良的。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不让自己心爱的男人被抢走。

只是她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无意伤害到了别人。

而七巧却与之相反,她喜怒无常,打骂仆人,臭骂哥嫂,她故意毁坏女儿的名声,让女儿老无所依,让儿子妻死人散。

第三章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两个花样年华的年轻美少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就变成了毒妇人,有因才会有果,她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他们变化如此之大。

(一)封建传统思想的残害是造成她们命运悲剧的第一步

两位花样年华的年轻女孩却分别嫁给一个封建专横的老头子,和一个半生不随的残疾人,一朵尚未开放的花,还未来得及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就过早地凋谢在花丛中。

在大多数人看来原本身份卑微,家庭贫困的人嫁进豪门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从此她们即将改变命运将会有数不完的荣华富贵,谁知进了公馆就犹如进了坟墓。

埋葬了她们的青春,埋葬了她们年轻的心,在那个时代妇女从小就接受“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男权思想,丝毫不被尊重。

在男人眼里,女人如衣服,随时可换,在女人自身眼里男人就是自己的依靠,自己的上帝。

在《雷雨》中周朴园逼蘩漪吃药,蘩漪不从,“周朴园(高声)跪下(萍望蘩漪及冲,蘩漪泪痕满面,冲身体发抖)叫你跪下”这一句就能充分表现出来了男权主义的威信。

在《金锁记》里七巧在丈夫没死之前凭着丈夫的优势横冲直撞,在丈夫死后由于儿子尚未成熟,她取代了儿子的地位更显得飞横跋扈。

她完全失去了理智被权钱蒙蔽了双眼。

(二)原始的野性是促成她们悲剧命运的润滑剂

女人也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就像蘩漪所说的一样,“她是一个女人,一个需要男人真爱她的女人,她要做一个真真活着的女人。

”她对周萍高喊“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想对你说——我爱你”。

这几句话言简意赅却进一步表现出了蘩漪的原有的野性。

此时的她可以不要廉耻,不要尊严的恳请周萍,这是对欲望的自然表现。

这思想超过了理智,促使她变得疯狂。

对七巧我们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从小生活在喧嚣的城市,看惯了社会里的点点滴滴,对争权夺势不以为然。

她有小心眼,爱耍小脾气,心胸狭窄。

更谈不上有优雅的言谈举止。

她就是一个野性十足的女人,她的野性促使了她对生活的猜疑,对黄金的向往,她认为在社会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信赖,包括自己的儿女,原文中当女儿满怀欢喜告诉她自己有了心怡的人,作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应该为女儿感到高兴,要知道女儿已经快三十了。

在古代女儿十八不嫁父母有过。

可万万没想到她却这样说“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了搁不住的东西怎么着?

火烧眉毛等不及过门。

嫁妆也不要了你愿意别人还不愿意”。

她的蛮不讲理对黄金的喜爱直到死也未曾改变。

她要死时还对黄金依依不舍——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瘦骨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三)“遭欺骗被抛弃”是她们人性扭曲的又一个原因

“男人怕入错行,女人怕嫁错郞”果真如此。

周萍在玩弄过蘩漪后,对蘩漪产生了厌倦,一他另有新欢,二他害怕父亲发现她们的丑事,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要与蘩漪断绝男女关系。

当蘩漪质问他为什么时,他理直气壮地说“你不承认你是父亲的妻子,冲弟的母亲,我还承认我是父亲的儿子,冲弟的哥哥”。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蘩漪的心,想当初他对自己是多么体贴,往日说的话句句在耳,牵手的画面历历在目,如今怎么就变味了呢,不仅如此还让自己身败名裂。

以后她怎么在周公馆生活下去?

此时的蘩漪集千火于身,集万怒于心,既然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

七巧她刚进姜家时就对季泽产生了好感,她曾经引诱过,但季泽碍于面子拒绝了她,可她还对季泽存有念想。

在十几年后当季泽对她说:

“你那儿知道我内心的苦楚?

你对我好我心里明白,但我得管住我自己——我不能坑坏了你。

家里人多眼杂,让人知道了我是个男子汉不打紧,你可了不得。

”听到这里七巧似乎有些感动了。

可当她知道季泽说着些话哄她开心是为了要她卖掉地,而不是真正的爱她。

这是一种咋样的伤心失望,她是多么爱季泽,可季泽却如此对她。

她心死了就像文中写的那样——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一滴、两滴|一更两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寞的一刹那。

(四)环境对她们的影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

环境对她们的影响何尝不是呢?

(1)、社会环境

她们当时生活在封建正统秩序开始消亡但还在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立刻就被更改,在封建时代注定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她们不可能摆脱那悲惨的命运。

女人思想独立,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根本就没不可能实现,周家和姜加是几代的地主,剥削人民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她们不可能去为别人着想。

钱势始终是促使人们做出选择的最好帮手,蘩漪父母为了门当户对不顾女儿幸福,七巧哥嫂为了获得金钱把七巧卖给了姜家。

当时妇女的地位是何等卑贱。

社会就是一个染缸,把蘩漪和七巧这张白纸给玷污了。

使她们变得可怕,可悲,可怜。

(2)、家庭环境

蘩漪在娘家时知书识礼,富有思想。

那是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在嫁入周家后周朴园的专制让她丝毫没感受到一个女人所需要的关怀与需要,在那里没有家的温暖并且每天要面对周朴园那张狰狞的脸,在公馆里除了寂寞、煎熬还有什么呢?

面对这样的环境她们会正常吗?

“七巧在十七八岁做姑娘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十八九岁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录,她哥哥的结拜兄弟玉、张少泉,还有张少泉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跟她开玩笑,然而只要是她挑中了其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始终对她是有点真心”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家时是一个年轻的美少女。

在嫁如姜家后。

姜家人看不起她,嫌弃她没地位家穷。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改变做人的方式方法。

她死时她知道她儿女恨透了她,她婆家人恨透了她,娘家人也恨透了她。

但终究还是留有遗憾。

第四章悲剧形象的塑造与作者自身的关系

 作品是作者主观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倾注了作家的思想和感情。

很多作品作者为了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更好的表现出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的塑造,就像《边城》里沈从文为了展示出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和人性的美,把天保一家人塑造得十分完美。

可曹禺和张爱玲为何要塑造蘩漪与七巧这两个人了,回答是相同的。

(一)曹禺

(1)悲惨的童年生活。

曹禺出生三天后,母亲生病去世,虽然继母很疼爱他,经常带他看戏,参加社交,但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在小时,曹禺的父亲因官场失意经常在家选得怒气冲冲,并且经常发脾气,在家里摔东西,他整个家矛盾重重。

在一个没有快乐的家庭里成长给曹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五四时期曹禺受新思想的影响开始有了对封建制度弊端的认识。

他要站出来指责,回头一看,自己的家庭就像周公馆,自己的父亲就像周朴园,自己更像可怜的蘩漪、、、、、

(2)不同境界的文化熏陶

一位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还有日后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文化、思想的熏陶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进而影响到他们创作的理想和追求。

曹禺从少年起就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戏剧作品,参加了多次西方戏剧作品的演出,在清华大学时还专门从事西方戏剧的研究。

可以说,西方戏剧的精神已经渗入到他的血液之中,成为他感受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一种方式。

总体来说,西方戏剧相对中国的传统戏剧来说,更加注重对人的感受和表现。

在《雷雨》中曹禺根据西方戏剧的写法把蘩漪塑造成矛盾的集合体,通过这些矛盾把蘩漪内心的苦楚与生存的无赖表达得酣畅淋漓。

同时也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发自内心的宽容与悲悯

曹禺说: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禺的人性关怀。

它们强调在人与人的各种不同关系中表现人的命运,强调左右着人物命运的那种无形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作为整体性生存的人类自己,是人类的各种不同的情欲以及在这种情欲关系中构成的人类社会、人类的各种不同思想意识、各种不同的意志行为”因此,在《雷雨》中,我们看到的己经不再是一、两个好人与坏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不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人生经验或教训,而是对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感受和思索。

不仅如此曹禺还突破了中国戏剧中传统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模式。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复杂多变的人生图画。

例如繁漪,她是好人或坏人似乎并不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

她的阴鹜和她失去人性的报复让我们心有余悸,但是只要想到她被周朴显所压制,被周萍所抛弃的屈辱的命运,她的疯狂报复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她对爱情大胆而执著地追求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同情。

虽然最终她的热烈追求并没有得到美好的结果,她的报复行为造成了惨烈的悲剧,但这一切已不完全是繁漪自身所能够左右的。

(二)张爱玲

(1)悲苦的人生

张爱玲出生于名门,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然而她却有着悲惨的童年,张爱玲在四岁时父母不和,母亲和姑姑一拍即合到英国去发展,不久父母离了婚,父亲娶了继母,继母丝毫没疼爱她,反而经常打骂她,一次她跑去找母亲,原以为母亲会收留她,然而令她伤心欲绝,母亲给她两个建议:

一是嫁人,从此用金钱打扮自己,二用钱读书,她果断地选择了第二条路,由于母亲没有供她读书的条件,经常为钱吵架,矛盾百出,经过她的刻苦学习她终于考上了大学,去英国留学,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她不得不回到上海开始写作,从此她养成了“自卑、孤单、冷酷”的性格。

经过童年的不幸促使了张爱玲后来的作品充满了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将会被欲望所代替,只有人性的弱点才能长留人间。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曹禺还是张爱玲他们的童年生活都是不完整的,在童年中他们养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这些性格或多或少都在蘩漪和七巧的身上有所体现。

(2)独具一格的悲悯

张爱玲的成长期正值中国历史的新旧转型和新旧文化交替的特殊时期,家庭的没落与悲苦在童年使她对新生活有了向往。

恰逢西方各种思潮开始蜂拥而入中国,拥有良好传统文化熏陶和修养的张爱玲接受了大量西方文化在她原本悲观的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使她对和平生活中浑然不觉的人性真相有了更加敏感和真切的体会。

正如她说: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哀,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从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在怜悯之心上与其他人的不同。

结语

鲁迅说: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一面撕毁给人看”.中国特有的封建传统把一个个有追求,有思想的青年逼成一个个精神失常的心里变态的人,不能说不是悲剧。

从这个方面来说蘩漪的迷狂和七巧的变态是广大受压迫的妇女对不公平社会的血与泪的控诉,她们的付出唤起了以后广大妇女对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她们的悲剧不是社会的悲剧更应该是人性缺失的悲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懂感情,蘩漪和七巧做为一个妇人,同时也身为人母,应该具有妇女的良好品格。

她们一个妇人不像妇人,母亲不像母亲,一个完全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在社会中我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履行自己的义务。

金钱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在大千的世界里我们难所被金钱迷惑,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坚持做人的底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女性能走出自己空洞的婚姻,却走不出现实的世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们所包含的文学价值犹如滔滔江水,让人回味无穷。

但无论如何我们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应在请与理之中。

更多的应追求的是人性美。

 

参考文献

(1)、曹禺:

《雷雨》中国戏剧出版社

(2)、张爱玲:

《金锁记》哈尔滨出版设

3)、于青:

《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

(4)、童庆师: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

(5)、黄立华:

《蘩漪与七巧现代女性的比较阅读》黄山学院学报

(6)、魏健、房福贤主编: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月版。

(7)、张岱年、程宜山著: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月版。

(8)、张法著: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月版

(9、)李今: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0)、余凤高:

《在现实和文学中的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1)、杨义:

《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

(12)、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3)、刘应争:

《现代文学四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