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1389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docx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资料

一、知识要点复习

内容涉及面较广泛。

一是文体知识:

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

二是文学常识:

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还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还有教材中交代的主要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一些文化常识。

(一)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

1、小说:

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

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

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

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

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

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

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

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

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

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

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

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

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

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

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

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

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

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

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

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

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

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

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

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

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

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

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

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

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

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

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

“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

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

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

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

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

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

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

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

1、每首限定八句。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

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

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

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

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

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

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

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

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

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

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

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

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

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

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

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

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

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

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

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

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

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

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

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

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

主要特点有:

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着之点。

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

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

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

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

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

二、文学常识的学习(复习)方法主要有

(一)分类法。

即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现代、外国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二)网络法。

即对一个作家来说,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对作品多的作家(课文中出现的)可将其作品罗列,涉及到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三)表格法。

即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

如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后列表简记其姓名(字号)、朝代、集名、篇名、佳句……这三各种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三、命题思路导航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着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

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分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古今外的着名作家、作品的了解情况。

这种题型是语文常识类考查最常见的形式。

本题涉及到如下内容:

题目、作家、出自何处以及体裁等,因出题往往将文体、文学知识揉在一起,因此,需要逐项分析。

经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而C项中“《苏州园林》”的作者应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

【说明】做这类文学常识的中考试题,不仅要牢记初中六册中重点课文、出处、作者及作家的基本情况,还要扩大知识面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例2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着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分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

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

故A项错误;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

托尔斯泰的着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

只有B项说法正确。

【说明】这类型试题意在考查考生知识库存量,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难度,但很多知识与课文内容有关,学生稍加留心加上平时的课外积累,应该可以回答。

六年级语文同步练习资料

六年级语文同步练习资料

1、看拼音写汉字jùnyīnɡyīnɡjuànzhīlù

()马雄()()儿()恋松()麋()

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丛林()的湖水()的怀抱()的味道亲切的()神圣的()潺潺的()嗡嗡的()

3、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

①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②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从课

4、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可西双版纳的油瓜的含油量比油棕还要高出许多。

这里的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

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

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

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留下一段树桩,很快()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

这种树的寿命特别长,一般的可以活200到400年。

一家人种上几棵黑心树,烧柴的问题就解决了。

1.联系上下文,将下列关联词分别填入第二、三自然段的圆括号内。

A只要……就……B只有……才……

2.从文中找出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西双版纳的植物中含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2)作者把“扁担藤”比作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黑心树的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所以人们称它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

(1)

(2)(3)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大观

环保广告语集萃

☆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

☆足下留情,春意更浓。

☆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

☆你栽一棵树,我栽一棵树,我们共同为地球添绿。

☆让每一滴水都变得清澈透明,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长得茂盛。

让天空更蓝,让百花更艳,让新鲜的空气永留人间。

☆您的良好习惯,是创造优美环境的保证。

☆垃圾有家我送它,保护环境你我他。

☆让哺育我们的大地妈妈永远健康美丽。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一、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3、任:

责任,使命。

4、也:

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5、饿其体肤:

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

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7、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8、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9、死于安乐:

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10、曾益:

增加。

曾,通“增”。

11、恒过:

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

表现于脸色。

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

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

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19、出:

指在国外。

20、敌国:

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二、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横”,梗塞,不顺。

5.拂,通“弼”,辅佐。

三、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55分)

一、读拼音,规范地写词语。

(10分)

wānyánhéxiéshǎngxīnyuèmùgānzàng()()()()yúchǔnxīshēngzāotàshuàilǐngpíbèi()()()()()

二、组词(5分)

削()暇()潮()捎()尊()哨()瑕()嘲()稍()遵()

三、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A、往上托B、举动C、提出D、全

(1)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

(2)课堂上,我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请你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

()(4)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古建筑。

四、按要求填空。

(14分)

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你最喜欢的最少两个写一两句话,赞美一个你心目中的英雄。

(8分)

知()知()()出()没出()不()所()无()运()帷()骨瘦()()声()击()响()云()2、在本学期中,你在“走进大自然”的综合实践中,通过调查访问,发现人类有破坏大自然的现象,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3分)

五、精彩回放。

(10分)

1、关于农业气象方面的农谚我知道很多,如()。

2、学了本册书我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盲女孩安静、()、()。

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

3、早开的红梅——();()——入木三分。

课外我还收集了很多歇后语,()(6分)

4、默写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别忘了写诗人的姓名哟。

(4分),。

六、句子万花筒。

(5分)

1、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改成陈述句)

2、礼花绽放。

(把句子写具体)

3、湖面很平静。

(改成比喻句)

4、树叶在哗啦啦地响。

(改成拟人句)

5、纪昌勤学苦练。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七、口语交际。

(7分)

在你身边,一定有值得你敬佩的人。

他可能是你的小伙伴,可能是你的家人,也可能十身边的清洁工……动笔写一写他们的哪些品质令你敬佩。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八、

(一)阅读《鱼游到了纸上了》片段中,回答问题。

(15分)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

金鱼江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

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呦,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

”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xiùhuā()那样细致;有时又huībǐ()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2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反语词。

(3分)呆板()马马虎虎()讽刺()

3、写一句话,用上“有时……有时……有时……”。

(3分)

4、说明这位青年的画画得十分好的句子是(在文用“~~~”划出来)。

(2分)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分)

6、读了这篇小短文,你有什么启发?

(2分)

7、朗读第3自然段时要读出的语气。

(1分)

(二)短文《购买上帝的男孩》(13分)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着街边的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盘问):

“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自主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了()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