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139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docx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

前    言

    你如果是句容人,你住在或曾经住过句容某个地方,你知道那个地方地名的由来吗,能说出那个地方的传闻故事吗?

也许不能。

    经多年采访、收集,我将尽可能多的地名来历、传闻趣事汇集成册,形成大观,公开发布。

    我不是中央情报局,也不是地方统计局,我只是一个句容传统文化的草根,编辑这本《句容各地地名大观》,意在存入《民间句容市志》,让其得以长期保留。

    句容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境内岗冲宕坡、河流村庄错落有致,和谐有序。

百姓靠山而居、择水而栖,因而在山水地名上也呈“五彩缤纷”之势。

    句容自然村庄上千,而上千年的村庄有70多个,名称来历大致有这几种方式:

    一是以姓氏加“家”、“边”、“头”、“巷”“庄”“岗”等字命名,构成“某某家”,“某某边”,“某某头”等。

    二是以名人姓氏、故事人物取名。

    三是以山水地物、以村庄位置景观命名。

    四是南乡一带中原移民村庄,常以宗姓和“棚子”构成“某某棚子”。

    五是以寓意取名

    六是以寺庙取名

    “山水若画,地名如书”,地名较准确反映了句容的实际,也是句容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也是句容文明史的缩影,每个名称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当然,由于阅历、精力、水平有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希望纠错、补齐。

    各地地名按原城镇、华阳、石狮、黄梅、大卓、下蜀、宝华、亭子、东昌、陈武、白兔、行香、春城、茅山、茅西、后白、郭庄、葛村、二圣、三岔、天王、袁巷、磨盘等乡镇分类。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

城  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柴  巷  为柴草贸易市场,又说是郡王堆放柴草处,明朝起名柴巷,沿用至今。

轿  巷原名废巷,元为郡王放轿处,清朝改为轿巷至今。

王府存放轿子的巷子。

鲜鱼巷口传说因张邋遢卖鲜鱼而得名。

四牌楼原名四桂坊,明,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戴仁、胡汉、曹澜、李澄四人共建四桂坊,弘治

  元年(1488年)改为四面牌坊。

东为正本清源,南为承流宣化,西为奉法循里,北为节用爱人。

清代置匾额。

位于十字路口而得名。

马疲岗弘治县志载,此岗较高,坡陡,马上岗吃力疲倦故名。

樊家巷公元1275年,樊渊任广东宣慰司,母死,孝母辞官,元皇庆二年(1313年)封孝廉,告老住此而得名。

寺  街此街通崇明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崇明寺而得名。

寺  巷寺街西边的一条小巷,故名。

宋元佑八年(1093年)建大圣塔在巷北,现东起寺街,西至华阳 路,沿用至今。

土  巷宋元祐8年,公元1093年,建大圣塔取土的地方。

传说,大圣塔建成,将一部分土堆此而得名。

井  巷公元516年,梁武帝时在巷内凿井而得名。

南起西大街,北通凌家圆。

十八弯巷内左右弯曲多而得名。

庙  巷(今文化巷)此巷有孔庙、城隍庙而得名。

后因文化馆、电影院等设在此巷,1978年改文化巷。

凌家园过去巷内有凌家花园而得名。

建于明代,毁于清咸丰年间,园前原为扇子巷、白露巷。

小宝塔此地原有小宝塔一座而得名。

明代为白塔巷,民国时期称小宝塔街,因有大圣塔,故称小宝塔(塔已毁).。

葛仙庵原为葛玄墓处,曾建有庵。

葛玄曾从左慈学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东大街明弘治时县城已有4大街(大街,寺街,义台街,观街)17巷。

东大街原名动大街,是城东西通衢。

宋淳佑七年(1247年)铺石路,后来发展成为大市,民居栉比,交易纷纭,为句容最早的市街。

南大街原名义台街,为旌表孝子张常洧而得名。

南堂巷清代张家设浸会堂而得名。

华阳有关地名

华阳镇陶弘景辞官隐居茅山,字号"华阳隐居"。

民国18年(1929年)县城为东西大街为界,街南门为华阳镇,街北名崇明镇,1949年华阳、崇明合并。

1958年建社时,因公社驻地在县城东门外,故名城东公社,1980年,因与金坛城东重名,故以社境环绕县城更名为环城公社。

后改名华阳镇。

陶  家原先,县城西部一带,陶姓居多,这里民间有“先有陶家坟,后有句容城”之说,说明陶姓宗族庞大,人多势众。

陶家村子就以陶姓为名,

甲  城原名仁威垒。

梁元帝承圣2年,公元553年,仁威将军周弘俍为国子祭酒,筑城以居。

南宋达奚将军屯兵弃甲于此,故名甲城。

三台阁位于城西郊鸣鹤山(瓜子沟村西)。

公元1639年,明督学金兰建阁,乾隆《句容县志》载:

“魁下六星曰三台”,故名三台阁。

三里井离县城三里,村头有口井,故名。

西王格方言“格”即“家”,意思西边王家村。

上  阳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上阳)六城门,此村位于句容六门之一的上阳门东侧,故名。

井沟里村前有口井位于山沟,故名。

西  庙公元1025年,在城西门外建祠山庙,叫西庙。

西  关古句容城设六关,此村位于城西的西关,故名。

卫岗头村在县城西南,似卫城的岗头,故名。

瓜子沟村前有一沟,形如瓜子,故得村名。

陈家埠过去是秦淮支河上一个码头,陈姓较多,故名。

金路村原有金竹巷、路东两村,1978年开句容河拆迁,合并,故名金路村。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上  路位于赴溧水的一条大路上边,故名。

下  路位于赴溧水的一条大路下边,与上路村对称,故名。

钤  塘传说黄巢造反之初,杀人无数,在南门外一口大塘边上猛然醒悟,解下宝剑扔进了大塘。

以后群众把扔剑的大塘称为剑塘。

叫来叫去叫成了现在的钤塘。

双  庙原村东西两头各有一座土地庙,故名。

新  坊公元1489年立登科坊,后重建新牌坊,故名。

徐茂山原为荒山,有徐姓墓,后将“墓”误写为“茂”。

故村名为徐茂山。

藏岗里此村隐藏在大小东岗和方竹岗之间,人口少,故名。

南  亭位于县城东南,路边有一凉亭,原名亭子村,后改为南亭。

排  头建村较早,后建附近村,故名排头。

三里村村居分散,东西约三里,故名。

吉  里原有急流庙,俗称吉利,误写为吉里。

王婆店相传有一王老太在此开酒店,得名。

营  里相传过去有兵营驻扎在此,故称营里。

刘亭岗相传有一刘姓在村西山岗上建造亭子一座,故名。

庙  岗山岗上有一庙,故名。

庄  上原名香炉庄,1967年破四旧,改名庄上。

寺  巷原有寺庙,庙前有巷故名。

下  甸位于城郊外岗坡之下,故名。

“甸”,郊外的意思。

官  庄元朝王德甫,博学多才,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升本州知州后归隐所居之处。

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曰:

官庄。

就是现在华阳镇贾巷村官庄。

里巷口原名李巷口,误称里巷口。

曹包蔡曹家、包家、蔡家,三村合称。

肖  杆村旁有一小涧,后小涧转音为肖杆。

石狮有关地名

石  狮以境内有南朝梁代的古迹石刻—石狮而得名。

寨  里元朝时,凡千户为“寨”,故名寨里。

城  上是为南城上。

东晋咸和3年,公元328年,江州刺史温峤在此筑垒,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王墓岗过去此岗王姓居住,森林茂盛,后“茂”误写为墓。

前  莘相传村西王墓岗有一种药草名细莘,后被中医采用,故得村名,并分前、后莘两个村。

河头王据传清朝有一王爷来过此地河边,故名河头王,以后分成大河头王、小河头王两个村。

三子里此村原有三户人家,居住三处成三角形而得名。

对过巷此村系一条长巷,面对大岗头村,故称对过巷。

石牙嘴以村西有一怪石,形似人突出的大牙,而得名。

油  榨村原有油坊,故名。

黄泥坝宋时,公元1200年,黄提举监造石堰,称黄堰,后改为黄泥坝,以此坝定村名。

窑耳头村在小山头上,后有土窑而得名。

南  侯传说古时有一诸侯住过此村得名。

黄梅有关地名

黄  梅  境内有一泄洪河,常年干枯,每年黄梅季节,洪水由九华山南下,夹着大量黄色泥沙,故名黄梅河,村叫黄梅桥,村地以黄梅河得名。

赤  岗  此岗是红土,村在岗上,故名。

瑯琊界  东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建立怀德乡,南朝宋改南瑯琊郡,是侨置山东瑯琊县移民的,而此村又恰巧处于江宁与句容的分界线上,位于郡界,故称瑯琊界。

花岸村  取村边黄梅河中菱藕香飘溢岸之意而名。

贾母巷  此村有贾家一女招婿在此落户,村中有巷,故名。

旧  皂  明弘治前原名旧泽,泽亦通“醳”,醇酒。

《礼记》于旧泽之酒也。

后误写为旧皂。

排  岗  因此岗距县城十里,并竖立一牌子,后改名排岗。

百家山  该村是由各地迁来,住户杂姓多,位在小山东侧,故名。

张  幕  村靠近张姓祖墓,墓误写为幕。

莲塘头  相传此村坐落在莲花宝地,村前有个大塘,叫莲塘,故名。

方便庵  过去有一庵,来往行人喝水方便,叫方便庵,以庵定村名。

南杆底  此村地势像船,村中有一棵树似桅杆,故名栏杆地,后误写为南杆底。

同道桥  在莲塘、南杆底二村同行道路上造的桥,名同道桥,以桥定村名。

佃  边  此村是外地迁来的,多佃户,故名佃边。

巫  墅  巫姓在此建造一别墅,故名。

庙凹山  过去在山凹处有一庙,后来建村,故名。

花  墓  明代此村有一家墓前建花门楼,故得村名。

汪  江  此村位于小山冲,洪水下注,汪洋一片,故名。

固江口  古代过江,此村是必经的要道,原名过江口,叫白了为固江口。

下凤边  相传一姓邰的从江北迁来,在一块凤凰地下边建村,故名。

东储岗  过去有一姓储的,有两个儿子分居东西两个岗上,定名东储岗,西储岗。

横  塘  村边有一长形水塘,横在冲子里,称横塘,以塘定村名。

水  庄  村坐落在小河及塘之间,四面环水,故名。

大卓有关地名

大  卓该地南、北原有大、小两座庙,南面大庙庙宇高大超然,雄伟卓立,故称大卓庙,地以庙取名。

城  上东晋咸和3年,公元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王店窑在王姓山地烧窑,依此得村名,原名王地窑,“地”误写为“店”。

上  荫东晋陶侃安营扎寨此处为“上营”,后建村定名上营,“营”误写为“荫”。

下  荫东晋陶侃安营扎寨此处为“下营”,后建村定名下营,“营”误写为“荫”。

双塘头坐落在前后两个塘之间,故称。

湾  头村在句容河湾子上下面,故名。

有上湾头,下湾头。

道人桥传说张邋遢背兄,背到此处掉了下来,故名掉人桥,“掉”误写为“道”。

浦塘头明刑部侍郎张文昱,曾住此,以所居之地有蒲塘,自号蒲塘。

故得名。

后人将蒲误写为浦,称之浦塘头。

船塘头有一大塘,像船形,村在塘头边,故名。

衔水冲村旁有个水冲像嘴衔水之状,故名。

光里庙50年代前,句容有一座很有名的大庙--“光里庙”,光里庙在句容城东北六公里处,“光里庙”所在的村以庙取名,就叫光里庙。

现已拆。

北  相  相传此村有一家猪生一头白象,依此得村名,后人叫白了称北相。

木瓜园  弘治县志载,木瓜园是过去种植木瓜的园地,故名。

练  城  古时该村有石城墙,练兵场,故名。

老  合  古时村西有一座百家山,老鹤常来做窝,故名老鹤窝,“鹤”误写为“合”。

佃  子  过去佃户居住,故名。

匡家边  清朝名孔皇村,位于山边,当时因人患瘟疫,更名匡家边以避邪,辞海云:

“匡乏困,救灾患”。

云  塘  以塘得名。

塘面大,约50亩,水面看到天空云彩,甚美,故名。

榨柯头  过去村头开过榨油坊,故名。

石龙洞  村北山腰有一石洞形似巨龙,故名。

大  伏  村四周是山,村伏在山凹里,故名。

高基头  古时此处有座高姓房基叫基头,建村后故名。

 

下蜀有关地名

下  蜀  北临长江,镇西北部的黄泥岗,称为蜀岗,在蜀岗北河口镇,唐时设盐港,俗称官港,河口镇倒塌,居民迁至岗下,故名下蜀,宋置下蜀镇。

桥  头  道光年间建桥时,渔船不能过桥,只好在桥头卖鱼。

桥西有几户小摊贩,以卖茶水、小吃为主,俗称桥头。

篆  沟  村四周小沟纵横弯曲,故名。

祝  里  原以竹里山得名。

竹里山,根据王维《竹里馆》诗命名。

南朝齐永明2年,公元484年,崔惠景叛乱,骁骑将军张佛等,在竹里筑城拒之,名曰竹里城。

后城毁,建竹里庙,逐渐发展成村。

1958年,将“竹”字改为“祝”字。

石邋遢  此处一片烂石,形象邋遢,故名。

当  家  村在两山岗当中。

高  庄  村在高岗处。

六里甸  村在下蜀镇南六里处。

甸,郊外。

中家巷  村中有三条巷,以中间的巷而得名。

浮  桥  村旁有一座石桥,桥面常浮在水上,形同浮桥。

村以桥名。

油  榨  村里开过油坊,故名。

官  粮  过去是交公粮的站点,建村后定名。

窑  业  此处烧沙缸窑,生产陶器,取名窑业。

桑  庄  以前一片桑树,后建村名。

雷  巷  北宋,胡瑗,官至太常博士,号称“安定先生”,其后代来句容定居,分居于雷巷、下份、桑庄、梅干、新村五村。

承祖志兴办安定小学,名声若雷,村中有巷,故名雷巷。

下  份  原雷巷胡姓分居,将村北边一份土地给一房,建村后定名。

梅  干  原山岗一片梅园,建村定名。

四  段  过去根据地段排列,得村名。

裕  课  安徽移民来此,为想富裕起课定州,而名。

红  毛  过去荒僻,遍地长满红毛草,建村后定名。

咸  兴  以吉兆之意定名。

“咸”,指“都”,咸兴即都兴旺。

马  渡  过去一姓马的在此摆渡。

黑  桥  村南有一座黑色油漆的木桥,故名。

太  平  村北大道河上行人来往摆渡危险,后建桥名太平桥,以桥定村名。

口  上此处便民河南堤,发大水,冲倒一个口子,后修复建村,定名口上。

河北村  因地处便民河以北取名河北。

挂  圩  村在圩内,形似褂子,故称。

东  河  于1956年春在村东与下蜀祝里交界处开挖一条东山河,以东山河定名为东河

便民村  以便民河得名

山  头  原来几户人家住在一个小山头上面,经营瓦罐,后来越聚越多,人们将这个队叫山头。

 

宝华有关地名

宝  华  宝华有座山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

后因南朝梁高僧宝志和尚来此山结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

此地以山而名宝华。

凤  坛  相传青龙山上有凤凰栖息,后庙僧筑坛祈念,故名。

武圣庵  清朝为纪念周武王,在龙潭镇南青龙、黄龙过峡之中建武圣庵。

建  华  明金太守死后,其女建房守墓,终身不嫁,后人纪念定名金姑庵,1946年改建建华中学,后建村定名建华。

仓  头  村北的镇山,原在长江江中,后逐渐淤塞和陆地相连,镇山像头伸入长江,故名沧头。

明弘治县志记载,已将“沧”改为仓,名仓头市。

镇  山  位于仓头镇后边小山,故称。

排  湾  村在老河湾处,湾来湾去像一排湾子,故名。

漕  坊  曾有酿酒糟坊,以此得名,“糟”误写“漕”。

六角庙  传说宋军在黄天荡大败金兵,金兀术掉了帽子,帽子六角,后人为纪念这次胜利,造一座六角庙,以庙得村名。

烟  庄  该村低洼,经常受淹,故称淹庄,“淹”误写为“烟”。

先  锋  合作化时期,是第一个互助组和初级社,故名。

石榴园  过去多石榴树,故名。

八字桥  桥上游来水成八字形,故名八字桥,村以桥得名。

稻草房  清朝迁移户,用稻草盖房,故名。

红门楼  此处一官建座红漆门楼,得名。

汾水岗  山岗为分水岭,以岗定名,分误写为汾。

杨柳泉  此处杨柳树下有一泉,名杨柳泉。

以上、下分,有大、小杨柳泉两个村。

茅  塘  塘周围茅草茂盛,名茅塘,以塘得名。

官塘头  张姓分家,留下一大塘作为官用(公用),村在塘头,故名。

牡丹村  南宋,枢密院事巫伋,被秦桧诬告,削职回家种花,将仙鹿衔来牡丹栽上。

至清光绪年间,花犹繁盛,远近闻名。

村名因而为牡丹。

鲍  亭  原有姓鲍的在此居住,并建有邮亭,故名。

按地处鲍亭上下端,分为上、下鲍亭。

新  坝  因村南面有新坝水库而得名

山  后  村庄南面有座山,以山而得名

鸿堰头  地形像燕子窝,原名鸿燕头,后改为鸿堰头。

后留玕  此处河底高且陡,不能蓄水,流过即干。

村在北,名后流玕,在南,名前留玕。

传说南宋时,金兀术被岳飞、韩世忠逼入黄天荡,后金兀术买通土人献计,掘通老鹳河,才得以逃脱。

那时有一小部分金兵未走留在了当地,他们为避是非,将“金”字去掉下一横成“余”字。

亭子有关地名

亭  子  句容通往下蜀必经之路,建一凉亭便于行人休息。

得名亭子。

十三塘  村旁水沟,打了十三道坝,称十三塘,以此得村名。

西  岔  位于岔冲之西,故名。

道  墅  古代有个姓“道”(音)僧人住此,房子高大像别墅,故名。

田喜庄  原名天喜庄,58年以不靠天之意,改名田喜庄。

空  青  村背依空青山而得名。

空青山,山青,底下有空洞,故名。

东  道  明县志载,此处原是东陶村,以姓氏得名。

后因谐音,误称东道。

良  庄  原名梁庄,以姓氏得名。

58年以优良之意,改为良庄。

竹丝笼  此处在山垅上,竹子多,名竹丝垅,“垅”误写为“笼”。

石墨村  山石黑色,似墨,煤矿资源丰富,煤窑较多,以前煤为墨,取名为石墨。

胄  王  村南胄王山,传说妲姬娘娘庙在此,村取名胄王。

钉  耙  有四个山凹,形似钉耙,故名。

百家凹  村在凹子里,杂姓多,故名。

湾  山  因地形复杂,山坡多,道路曲折,村庄较零散,故称弯山,,后建立北山水库,改称湾山

武岐村  此地一山顶有雾气而取名雾气山,山下形成许多山村,根据山名,说白了而取名武岐村

黄土干  以土质黄土及村西有涧得名,涧误写为干。

螺丝宕  地形似螺丝,村在山宕里,故名。

叶  庵  隆昌寺见翁和尚为老僧建庵作休息之所,名叶庵,建村以庵定村名。

芙  蓉  以芙蓉山得名。

东昌有关地名

东昌街  宋绍兴间,巫极捐奉造昭圣寺,为民茂德丰功,使东方昌盛,群称东昌庙,有庙会,逐渐成街,故名东昌街。

衣  庄  以裔姓得名。

裔简写为衣。

有小衣庄,下衣庄,上衣庄三个村。

高家边  宋进士光禄大夫高实,公元1188年,随父南渡句容驹丽山,今高丽山西北定居,故名高家边。

上  沟  村建在山沟上面。

姊妹桥  相传姊妹两人背石头造一座桥,名姊妹桥,以桥得名。

勿得村  当时该村不卫生,龌龊的意思,后叫白了为勿得。

石  坑  相传古时西北山上有条金牛下山,群众挖坑拦之,后建两个村,定名前、后石坑。

上大门  村在石坑入口处,为大门,位于高处故名上大门,上大门下面村,为下大门。

三  培  原有姜、徐、马三姓分居三村,后并一村,得名。

背甸村  以村在山背后得名。

秀花村  过去村里有姑娘绣花手艺高,故名。

;绣误写为秀。

乌培墩  村在土墩上,土墩像乌龟背,名乌龟墩,龟误写为培。

青  山  以青山得名。

仑  山  位于东昌北部,因山如昆仑山一样高大,故名仑山。

仑山湖  原名仑山水库,以背靠仑山得名。

建有边城国际度假村。

高丽山  位于东昌北部,原名驹丽山,后因山南有高庆寺,俗称高丽山。

陈武有关地名

陈武庄此村是姓武的一个女儿招来一个姓陈的女婿,故得名。

戴  村西晋司空张华为奸人所害,其孙张舆避难江左,于永嘉元年渡江,咸康四年卜筑戴亭,以亭得名戴村。

石泉村村东一条涧边岩石,常年冒泉水,故名。

芦  塘原村周围、塘内都生长芦竹,故名芦塘。

老鸦岗山岗像老鸦,村在岗上,以岗得名。

佴  池相传几百年前姓佴建造的别墅,后叫白了为佴池。

石宕冲村在大山冲的下边,石头多,故名。

黄  岗村在黄土山岗上,故名。

庄户头庄在山岗南头,是入黄岗村的必经之路,故名庄户头。

黄岗寺相传原是一座大庙,有99间半房子,建在黄土岗上,俗称黄岗寺,建村后,以寺得名。

杨毛沟原名杨家村,住沟边,后有姓毛的迁来居住,改名杨毛沟。

荷  藻村东塘内生长荷花,得名。

陈塘庙明朝有一陈丞相,治水有功,死于此地,人们为纪念他建一庙,庙南有塘,名陈塘庙。

村以庙得名。

马相里古时在此放马,后建村,故名。

台照村以地势像高台,得名。

洛阳观过去村中有座庙,名洛阳观,以庙得名。

沈  铁古代这里铁匠多,以有名的沈铁匠得村名。

土  祥原来此村房屋土墙较多,故名。

“墙”误写为“祥”。

柘  上过去这里开过榨油坊,故名。

“榨”误写为“柘”。

白兔有关地名

白    兔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巡抚都御史王克复见句容至丹阳路途较远,中途无休息之所,令句容知县王僖建立“白埠”公馆,作为来往官员休息之地,后有庙会,逐渐发展为镇。

原名白埠镇,白埠误写为白土,后念成谐音白兔。

故称白兔。

严夏陆  以村中严、夏、陆三姓定名。

荣    庄  原名莹庄,后误写为荣庄,有上、下荣庄两个村。

国生村  上荣一个自然村,革命烈士肖国生埋葬在此,因而命名。

张果老庙  以原有张果老庙得名。

黄    郎  一王姓在此落户,原名“王言下”,叫白了为“黄郎下”,又简称黄郎。

郑    庠  以姓氏和古代“乡学”名称“庠”而名。

解    塘  此村一塘,螃蟹多,称蟹塘,蟹误写为解。

以塘得名。

茅    庄  后汉时,外地迁来户,在此村茅竹园建村,由此定名。

东荆塘  村西小河,荆棘丛生,地势低洼,村在河东,故名。

后东荆简写为东井,有了东井。

上    纪  原有纪家庙,后建两个村,庙上边名上纪,庙下边名下纪。

妙    干  原有一庙,门前一对旗杆,得名庙杆,叫白了叫妙干。

柳    埝  小河筑有土埝,埝旁栽柳树,故名。

行香有关地名

行    香古时此村卖香的多,香客前往茅山烧香,行到此处,都在这里住宿买香,故名行香。

朱古隍宋太学生朱南强,号东溪,宋被元灭无仕进意,隐居句曲联系百姓,准备复宋,修城隍为备御,后称朱古隍。

另以周姓与朱古隍同时建村的,称周古隍,以樊姓与朱古隍同时建村的叫樊古隍。

后颜村据传此处是唐朝颜鲁公的原籍,后颜,就是颜的后代。

其村曰:

后颜村。

其后裔发达,分居两村,村西的叫西颜村。

太平庄原名长巷村。

传说康熙皇帝下江南,夜宿长巷村大户邹宗峤家,因见村子夜不闭户,又一夜鸡犬不鸣,御书“太平庄”,随名太平庄。

柘培头村南墩子上生长柘树,故名。

中    心抗战时,此地是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之一,以后定名。

大支村1938此处成立一个党支部,故名。

亲家塘相传外地迁来二户认亲家,开挖一口塘,名亲家塘,以塘定名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