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城镇体系规划总报告.docx
《日照城镇体系规划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照城镇体系规划总报告.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照城镇体系规划总报告
日照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镇体系规划部分)
第1章总则
1.1规划期限与规划依据
1.1.1规划期限
根据市域规划的一般要求,本规划期又进一步分为两期,即近期:
2004-2010年;远期:
2011-2020年。
1.1.2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山东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此外本次规划还参考了以下主要资料:
《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草案》、《2004年日照市政府工作报告》、日照市各区县、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等。
1.2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2.1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市为目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发挥日照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城镇体系,促进形成各类经济系统、城乡聚落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有序综合空间系统。
(1)区域整体化发展
规划要强调区域整体化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网络的整体性、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城乡发展的整体性、时空发展的整体性,通过交通网络、社会设施网络、绿色空间网络的建设,形成网络式的城乡居民点结构体系;切实处理好日照市域与日照中心城区的关系、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市域内城镇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本世纪最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其含义是发展要保持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公平性是要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兼顾当代和后代的要求,当代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持续性就是以保持地球自然系统为基础的、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共同性是达到人类和自然和谐并存。
本次规划将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方面确定适度的人口规模,构筑宜人的生活环境;经济方面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适度的产业规模,构筑高效率、低能耗、轻污染的投资环境;环境方面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构筑综合性、多功能的绿色空间。
注意提高社会设施,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等。
(3)现代化导向
本规划紧紧围绕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推动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从各个领域全方位大力推进城市化,推进城市化与产业调整紧密结合。
一是城市化与农业的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创造条件;二是城市化与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促进市域工业集约化、现代化,为工业企业提高整体素质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三是城市化与商品市场的结构调整、要素市场的培育完善,教育、科教、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相结合,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天地。
1.2.2规划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空间落实,目的是在空间上有序地安排生产力布局,协调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次规划主要体现如下原则:
1.尊重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原则;
3.注重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4.注意规划的超前性与弹性,突出可操作性。
第2章区域发展战略构想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区域规划之一的城镇体系规划中,不能够简单的“就区域论区域”。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习惯于把区域也看作一个封闭系统,追求自身的完善和综合发展。
经济上“大而全”或“小而全”,万事不求人。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应是外向型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区外的市场、资金、技术、信息密切相关。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应该把本区域与区域外的联系作为规划的基本前提,规划者应该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地域空间来分析,从区域间的联系和对比中把握城镇体系的特点,必须要明确本区域对外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决不能封闭的来分析体系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特征。
因此,本次规划以此思想为指导,首先把日照市放在更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分析的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而后结合外来发展机遇,提出城市发展的区域战略应对。
对于区域分析而言,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明确日照市在不同区域层面的现状地位和特征分析,采用的方法是区域比较的方法;另一个是判别开放条件下日照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采用的方法是定量模型计算的方法。
2.1不同空间层次中的日照
2.1.1空间层次之一:
山东省
静态来看,把日照市放在山东省17个地市当中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日照市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省中不占优势,GDP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在17个城市中,排在第16位,仅高于菏泽市。
GDP人均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排在第11、14、14位,同样居于下游位置。
说明与省内其它城市,尤其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其它城市相比较,日照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此同时,日照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与别的经济指标相比较,其海关进出口总值在全省排在第9位,相对靠前,并且远远高于鲁南地区的枣庄、临沂等城市。
说明了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发挥作为鲁东南地区出要出海门户的作用。
表2-1:
山东省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02)
城市
GDP
(万元)
人均GDP
(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销额
(万元)
海关进出口
总值
(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济南市
12000000
20979
3185977
4464927
79755
36283
青岛市
15181700
21214
5422058
4004873
635426
250576
淄博市
7800000
18975
3186952
2307838
57243
20326
东营市
5403000
30966
3472258
843518
22316
8104
烟台市
11150000
17131
3825337
3206380
190784
120493
潍坊市
8950000
10570
2449000
3134870
56140
25898
威海市
7035000
28433
3154147
1885965
100346
60104
日照市
2614300
9421
426000
749100
25081
5583
枣庄市
3138600
8687
914416
1052849
4367
4661
济宁市
7435000
10570
2104036
2086549
27733
8840
泰安市
5152000
9458
1346826
1620316
7415
5620
莱芜市
1419000
11467
515016
565963
8701
2806
临沂市
7021300
6974
1356668
2160002
19860
10179
德州市
4605000
8497
1322218
1527451
9683
10153
聊城市
3755000
6712
1054669
640790
5439
6004
滨州市
3406000
9361
962215
630350
31112
6658
菏泽市
2498400
2904
385628
943935
1264
3990
日照位次
16
11
16
14
9
14
资料来源:
《山东省统计年鉴2003》
动态来看,借用经济区位熵概念定量刻画日照市在全省中的地位及其变动。
经济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为区域经济区位熵,S和P分别为该市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在全省所占的比重。
Q值越大,反映该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反之较低。
Q<1,则该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分别计算山东省17地市1985-2000年的经济区位熵。
可以看出,1985年以来,日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经济区位熵在0.66—0.82之间(表2-2)。
经济区位熵的变动可以用来解析不同时间段日照市在山东省中的地位变动。
变动值为正值,说明其地位的抬升,为负值说明其地位的下降。
显然,日照市是山东省17地市中经济区位熵不断增加的两个城市之一,另外一个城市是济南市。
也就是说,15年来,日照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迅猛,在山东省中的地位持续抬升,而其他城市的经济区位熵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比如,烟台市、威海市、潍坊市等1995-2000年的省内地位均有一定的下降。
表2-21985-2000年山东省各市经济区位熵及其变动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1985-1990
1990-1995
1995-2000
济南
1.42
1.47
1.55
1.69
0.69%
1.07%
1.74%
青岛
1.43
1.38
1.61
1.61
-0.71%
3.13%
0.00%
淄博
1.6
1.66
1.78
1.61
0.74%
1.41%
-1.99%
枣庄
0.96
0.89
0.86
0.74
-1.50%
-0.68%
-2.96%
东营
4.88
2.33
2.44
2.72
-13.74%
0.93%
2.20%
烟台
1.09
1.3
1.47
1.39
3.59%
2.49%
-1.11%
威海
1.26
1.68
2.41
2.26
5.92%
7.48%
-1.28%
日照
0.66
0.69
0.74
0.82
0.89%
1.41%
2.07%
潍坊
0.93
1.07
1.12
0.88
2.84%
0.92%
-4.71%
济宁
0.81
0.81
0.81
0.78
0.00%
0.00%
-0.75%
泰安
0.73
0.76
0.68
0.78
0.81%
-2.20%
2.78%
聊城
0.7
0.68
0.53
0.79
-0.58%
-4.86%
8.31%
莱芜
0.8
0.9
1.01
0.94
2.38%
2.33%
-1.43%
临沂
0.56
0.49
0.56
0.58
-2.64%
2.71%
0.70%
德州
0.63
0.78
0.62
0.71
4.36%
-4.49%
2.75%
滨州
0.69
0.67
0.75
0.54
-0.59%
2.28%
-6.36%
菏泽
0.6
0.51
0.36
0.27
-3.20%
-6.73%
-5.59%
因此,综合判断日照市在山东省的地位,可以概括为: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迅猛,在山东省中的地位持续抬升。
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鲁南地区出海门户的地位,港口作为区域资源配置中心和城市的增长极,是日照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规划期内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利用这一优势。
2.1.2空间层次之二: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处于南北发达经济带的接合部,是我国经济发展南北连接、东靠西移的接力站。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总面积17.9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
2002年区域GDP达到7294.7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69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为2401亿元,区域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我国黄金海岸初步形成,从南到北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海河流域、辽东半岛等金三角,而淮海经济区仍然处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中的一个断裂带。
分析与日照市地缘接近的连云港市和临沂市的发展情况,进而确定日照市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表2-3)。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由于日照市城市规模较小,因此从反映经济总量的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等指标来看,日照市与邻近的临沂市和连云港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指标,如人均GDP、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看,日照市相对的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总的判断,在淮海经济区这个层次当中,日照市与邻近的临沂和连云港这两个主要城市处于激烈的竞争氛围当中。
日照城市规模较小,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未来应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另一方面,日照市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人均生活水平较高,这是其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未来应该进一步巩固,争取成为一个人居环境良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优美城市。
表2-3日照、临沂、连云港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GDP(现价亿元)
人均GDP(现价元)
三次产业结构(%)
工业总产值(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城市规模(人)
日照市
261.43
375
20.4:
41.4:
38.2
145.27
85.33
499972
临沂市
702.13
261
17:
47.8:
35.2
468.9
226.83
1207894
连云港市
350.14
584
23.5:
44:
32.5
288.38
133.65
530871
城市化水平(%)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美元)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日照市
37
10.4
5900
7423
3121
临沂市
32.9
26.31
10200
6636
2602
连云港市
28.01*
17.16
53726
6953
2991
注:
连云港市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资料来源:
《日照市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发展战略专题》
2.1.3空间层次3: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由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日照、威海、东营8市共同组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城镇密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区域和建设重点区域。
日照市人口、面积分别占半岛城市群的7.1%、7.3%,2002年实现的GDP、人均占有量、地方财政收入、人均财力均居各市末位。
其中,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半岛城市群的3.73%、3.05%,人均GDP分别为全省和半岛城市群人均水平的80.8%、52.1%。
从目前的经济总量而言,日照市处于半岛城市群的末位。
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发展同半岛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相比,同样存在有较大的差距(表2-4、图2-1)。
表2-4半岛城市群各城市市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表
城市城市
1991年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
2001年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
1991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2001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
济南
24.3:
45.2:
30.5
0.7:
44.2:
45.1
5.7:
56.4:
37.9
4:
40.7:
55.3
青岛
14.4:
52.6:
33
0.6:
54.8:
44.6
5.4:
56.8:
37.8
3.1:
51:
45.9
淄博
29.9:
47.5:
22.7
0.4:
64.5:
35.1
9.7:
69.5:
20.8
4.4:
63.2:
32.4
烟台
27.2:
43.4:
29.4
3.2:
47.5:
49.3
8.8:
53.8:
37.4
5.0:
57.6:
37.4
潍坊
37.2:
41.5:
21.2
0.2:
56.8:
43.0
21.0:
47.8:
31.2
6.3:
57.5:
36.2
威海
15.4:
60.5:
24.1
0.5:
64.6:
34.9
16.8:
67.2:
16.0
7.7:
50.4:
42
东营
26.4:
60.3:
13.4
0.9:
79.2:
19.9
5.0:
88.1:
6.9
1.9:
89.4:
8.7
日照
65.2:
20.2:
14.6
1.5:
39.4:
59.1
46.8:
24.6:
28.6
20:
39.8:
40.2
资料来源:
山东城市统计年鉴200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年鉴2002
图2-1:
半岛城市群城市工业实力对比图
因此,总的来看那日照市与半岛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此,不能盲目悲观,应该看到近10年来日照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新动向。
随着生产要素趋利性的流动,半岛城市群日渐组织化、系统化,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空间极化现象日趋明显,经济活动空间经济秩序处于有序化的整理过程中。
与有边缘化倾向的烟台市和威海市相比较,日照市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地位有所提升(表2-5)。
表2-51990年-2000年山东发展走廊各地区经济区位商的变动表
区位商
平均增长速度
1990年
1994年
2000年
1990年-1994年
1994年-2000年
济南市
1.07
0.95
1.15
-2.93%
4.89%
青岛市
1.08
1.08
1.1
0.00%
0.46%
东营市
1.79
1.63
1.85
-2.31%
3.22%
淄博市
1.18
1.2
1.1
0.42%
-2.15%
潍坊市
0.72
0.72
0.6
0.00%
-4.46%
烟台市
0.92
1
0.95
2.11%
-1.27%
威海市
1.2
1.64
1.54
8.12%
-1.56%
日照市
0.64
0.49
0.56
-6.46%
3.39%
资料来源: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周一星、杨焕彩,2004
2.2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判别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集中地,城市经济的运行必然产生大量的生产要素和商品的物流转换,使城市与域外空间发生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通过各种要素的流动实现的,空间相互作用力是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反映。
由于城市是有等级层次性的,一个城市与它直接吸引范围内的低位次城市和区域存在着空间相互作用力,同时也受到这个城市直接吸引范围以外更高层次城市和更发达区域的作用。
前者可称为第一引力,后者可称为第二引力。
这两个层次的引力的叠加,即构成了一个由不同方向多个力组成的力场,不同方向力的强度通常是不均衡的。
在外部联系并非普遍和均匀进行的现实条件下,城市的主要外部空间相互作用必然在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上得到反映和体现。
对于单体城市而言,城市必然向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扩展。
这使因为在迄今为止的社会中,经济联系仍要追求出行时间和交通运输成本的节省以提高效益,仍需要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人们在交往中通过环境感知的积累又会强化人们的空间活动行为;对于区域城市而言,必然是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上的城市得到优先发展,产生这种结果的基本原理是由于两城市空间关系在实现上可区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具体方式。
前者是城际的空间相互作用在两城市之间的直接完成,在空间上不需由某地作为中转媒介;后者则需由某地作为空间中转来媒介物流的输出或输入,即产生了中介机会,中介机会的存在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城市空间的发展和演化。
工业化前期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形的物质流,其流动主要靠交通运输方式来完成,这就为沿线地区中介机会的产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日照的经济联系方向可以分为内向性联系和外向性联系,前者是日照市域内各城市的联系和与域外邻近城市的联系,后者是通过港口与国外的联系。
为了大致考察日照内向性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我们通过引入经济联系量这一概念来研究日照市域内几个部分的内向性。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它既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根据其概念,本次规划构建了以下模型来进行测算:
(1)
Rij表示两城市经济联系的强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Pi和Pj表示两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Gi和Gj为两城市市区GDP,Pi、Pj、Gi和Gj的具体数据来源于《200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Dij表示两城市的距离,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国公路里程及空车配货指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3年1月),部分数据根据《山东省交通旅游图》(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9月第9版)进行了矫正。
由于研究中涉及的城市对数量太多,为突出重点,根据这些城市经济联系量数值的离散分布情况,我们只将两城市经济联系量大于1000万元·万人/平方公里的才在表中和图上显示,小于这一数值的我们认为可以忽略不计。
结果表2-6所示。
表2-6日照与山东省部分城市的经济联系量单位:
万元·万人/平方公里
济南
青岛
淄博
东营
潍坊
济宁
临沂
日照
1493
5971
2309
1255
2454
1167
4652
外向性经济是日照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重要战略的战略依托,2002年,全市进出口贸易9.23亿美元。
其中进口2.51亿美元,出口6.73亿美元。
根据2002年青岛海关进出口货物收发地统计资料分析,日照进出口货物主要通过日照口岸,约占进出口总量的3/4。
日照口岸的腹地以日照市域为主,域外货物通过日照进出口的量很小。
综上所述,日照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首先是青岛方向,其次是临沂方向,然后是潍坊和淄博方向。
表2-7日照地区进出口货物与依托口岸关系表(%)
青岛
烟台
日照
威海
济南
进口
3.71
0.44
95.83
0
0.02
出口
35.54
0.002
64.41
0.05
0
2.3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判断
(1)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
2003年3月山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日照、威海、东营8市强强联合,“8市一杆旗”,共同锻造山东半岛城市群。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构想,适逢其时,重塑了日照新的空间区位。
日照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南翼,打造了日照市发展的新平台,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可以判断,未来日照在山东省空间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便具有了双重身份,一是陆桥的桥头堡,二是半岛城市群南翼,两种身份汇聚一身,相得益彰,使之成为焊接鲁南经济带和半岛城市群的聚合点、半岛城市群辐射扩散的“二传手”,为更好地贯彻省委省政府“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设指针、进一步促进日照-临沂-济宁-菏泽鲁南经济带的隆起、日照自身拓展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亚欧大陆桥腹地拓展
1994年7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印发的《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中将日照和连云港并列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1996年日照桥头堡和日照——西安沿桥地带的开发建设纳入到《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并明确提出“把两市(日照和连云港)建成功能完善的国际性港口城市群”。
从全国来看,日照处于国家重点开发的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