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141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docx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业

 

成都市城镇体系规划

(2015-2030年)

 

        

姓名:

龙杰

年级:

2013级人文一班

 

目录

第一章区域概况3

第二章区域分析5

一、自然条件分析5

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7

第三章区域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10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10

二、指标标准化处理11

三、权重赋值11

四、综合评价14

第四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25

一、编制目的25

二、编制依据25

三、规划范围25

四、规划重点25

五、规划期限29

六、指导思想29

七、发展原则29

八、发展目标29

九、发展战略30

十、成都市城镇体系规划战略图32

第一章区域概况

四川省行政区划图

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东经103°~104°,北纬30°~31°;海拔540米左右,地势平坦,平均坡降0.3%,西北高,东南低;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年无霜期337天以上。

 

成都市行政区划图

 

成都市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为1418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843平方公里。

成都市共辖9个区,分别为:

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6个县:

双流县、郫县、金堂县、大邑县、浦江县、新津县;4个县级市:

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崇州市。

城区绿化覆盖率35.12%、森林覆盖率36.8%;城区环境噪声常年保持在54.2分贝以下,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70分贝;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污染指数常年保持在100以下。

201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9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4%;饮用水水源岷江水质达标率99.6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5%。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但在21世纪出土的金沙遗址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约前1200~前650)。

已经超过苏州的建城时间。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

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1993年国务院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通知(中编[1994]1号),成都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成都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内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0538人,还有大量的暂住和流动少数民族同胞。

人数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个民族。

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种宗教。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于成都大邑鹤鸣山,为中国道教之始。

佛教传入也很早,东汉末即已传入成都。

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历史。

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

成都现有宗教活动场所178处,共有宗教教职人员1509名。

成都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由于四周高山环绕,又呈典型的盆地气候。

春天来得早,通常在春节前后就春暖花开。

夏天由于盆地原因比较闷热,秋天凉爽宜人,冬天无严寒霜冻。

全年平均气温在16℃~18℃。

7月、8月是雨季,春季和冬季少雨,冬天的气温极少低于5℃。

一年四季日照少、多雾少风。

成都最佳的旅游时间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

但7、8月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冬天上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欣赏雪景也是南方省区难得的好时机。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发展轨迹,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二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

在历史上,成都是一个生产文豪和吸引文豪的地方,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要么出自成都,要么曾在成都获得创作灵感迎来他们创作的高峰期。

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水不仅赋予成都平原的富饶,而且赋予成都城市的灵气,为成都人提供了一片富饶美丽的乐土。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使成都变成一座善于品味生活、富于生活情趣的城市。

第二章区域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水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

主要特点:

一是河网密度大。

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公里/平方公里;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

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

二是水质优良。

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上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因成都的水资源水量和水质水平较高,可以满足许多方面的用水,例如可以促进用水工业发展、饮水业的发展,同时可以满足农业灌溉,提高农产品产量。

2.土地资源

成都市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类型多样。

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

二是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

三是土地垦殖指数高。

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3.气候资源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

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

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

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最低气温在0°C以下的天气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现在1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2°C,提前半个月入春。

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

1左右。

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

五是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

据成都市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风向、风速、降水气候资料》显示:

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

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4.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

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

5.矿产资源

成都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一是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铁、钛、钒、铜、铅、锌、铝、金、银、锶、稀土等金属矿产以及钙芒销、蛇纹石、石膏、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煤、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

二是分布相对集中。

全市有大小矿产地400余处,多属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煤炭探明储量1.46亿吨,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县、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和金堂县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县和双流县;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市。

三是共生矿多。

6.旅游资源

成都市名胜古迹蜚声中外,加上自然风光绮丽多姿,因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并具有鲜明的成都特色。

一是人文景观多。

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具有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

全市19个区(市)县,都有自己特有的人文景观。

其中,尤以二王庙、文君井、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宝光寺、王建墓、蜀僖王陵以及古蜀文化——金沙遗址等最具特色;观音寺的壁画、塑像和花置寺的摩岩造像等也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是自然景观全。

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景、洞景、水景、生景、气景俱全。

其中山景具有高、险、奇、秀、幽的特色,如有“天下幽”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奇峰挺拔的雾中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等;水景中有汹涌湍急的溪流、清澈明亮的水潭、飞珠溅玉的瀑布、秀美如画的湖泊、千姿百态的泉眼等等。

生景中,有少见的桂花林、箭竹林、杜鹃林等植物群落和大熊猫、小熊猫、蝴蝶群等珍稀动物。

丰富多彩的成都气景中,有壮观的日出、多变的云海、神奇的佛光、奇特的“神灯”和玄幂的“阴阳界”等等。

三是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现已形成以成都市区为核心的、组合不同、风格各异的都江堰、青城山、宝光寺等8个国家、省、市级风景片区和西岭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和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

四是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综合

成都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中国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目前共有175家世界500强在这里投资兴业,有上百家全球研发中心在这里为世界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做着贡献。

成都目前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学化工产业,家具和鞋业制造产业,动漫和传媒产业,会展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等取得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增长14.7%;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2009年全年完成全市财政总收99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5亿元,同口径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4025.9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亿元,增长20.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分别增长10.1%和10%。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1.9亿元,增长21.2%,占GDP的比重为5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7%,拉动GDP增长10.2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56.6亿元,居副省级市第四位(仅次于广州、深圳、武汉),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

45.3:

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0.9%。

2、对外开放

201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出口总额338.2亿美元,增长6.1%;进口总额220.3亿美元,增长17.8%。

一般贸易出口额105.3亿美元,下降3.4%;机电产品出口额247.3亿美元,增长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96.2亿美元,增长10.6%。

对欧盟出口额61.5亿美元,增长12.5%;对美国出口额81.5亿美元,增长8.6%;对日本出口额13.7亿美元,增长21.7%;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额47.5亿美元,增长30.4%。

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26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5个。

外商投资实际到位87.6亿美元,增长0.1%。

3、第一产业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自秦代以来,成都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直至近代之前,是发达的农业造就了成都经济的繁荣。

成都下辖的温江与郫县由于土地十分肥沃,又处于都江堰的直接下游,是粮仓中的粮仓,有“金温江、银郫县”之称。

成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蔬菜水果和中药材基地之一,龙泉驿区和金堂县都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温江区和锦江区三圣乡等地的花卉种植也渐成规模。

2005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2006年成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7.0%。

2009年,成都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8.9万吨,增长1.6%;油菜籽产量达23.4万吨,增长12.4%。

2014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种植业331.4亿元,增长5.2%;牧业237.1亿元,增长1.2%。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0.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9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3万公顷,减少1.5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37.1万吨,比上年下降2.5%;油料总产量27.3万吨,增长1.9%;肉类总产量69.2万吨,增长0.8%。

年末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182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面为82.0%。

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63个。

年末,已认证各类安全优质农产品1175个。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52个。

全年农村用电量31.7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6.0万千瓦,增长6.9%;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1182台,小型拖拉机26097台。

4、第二产业

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成都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工业经济的基础。

成都工业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食品及烟草为主,而且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及汽车产业。

成都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

成都共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2009年,成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

自2010年以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之一。

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SAP、甲骨文、联想、盛大、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

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资设厂。

2014年成都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8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2.2%。

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4.4%。

规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8.5%。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轻工行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石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2%,高居各产业之首。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5%,总资产贡献率15.5%。

实现利润557.5亿元,下降6.3%;实现利税1198.9亿元,增长0.3%;企业亏损面14.1%。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873.4亿元,竣工产值1499.6亿元,施工面积2246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871.0万平方米。

5、第三产业

成都自古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和商贸重镇,近年来成长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成都也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中西部的首要城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大华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星展银行和恒生银行等16家外资银行已在成都设立分行,外资保险17家,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法国巴黎银行(BNP)(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设有代表处。

本地银行有成都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

成都商业综合体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建购物中心面积居全球第二。

截至2015年6月,在蓉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达到265家,其中境外500强企业达196家。

市区的核心商圈有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和骡马市商圈,区域商圈有红牌楼商圈、双楠商圈、城南商圈、老会展中心商圈、西大街商圈、光华商圈和建设路商圈等。

另外,成都还有宽窄巷子、琴台路、锦里、文殊坊等民俗文化风情街,科华北路、一品天下、锦华路万达广场、双楠路等饮食聚集区,以及送仙桥古玩市场、跳伞塔-磨子桥电子产品市场等专业性较强的商圈。

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从行业看,商品零售额3924.5亿元,增长12.6%;餐费收入544.4亿元,增长7.4%。

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4293.8亿元,增长10.9%;乡村实现零售额175.1亿元,增长47.3%。

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化妆品类增长13.9%,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3.2%,通讯器材类增长7.3%,家具类增长20.5%,汽车类增长15.6%。

年末,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47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0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30个。

6.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近几年来,成都市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2014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其中,种植业331.4亿元,增长5.2%;牧业237.1亿元,增长1.2%。

第一产业生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8%。

2014年成都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8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2.2%。

第二产业生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2%。

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3.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从行业看,商品零售额3924.5亿元,第三产业占生产值全市生产总值的50%。

不难看出,成都市产业结构十分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符合“3,2,1”产业结构模式,说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较高,其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将会十分明显。

第三章区域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指标体系参考《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55页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成都市统计年鉴构建而成,指标的选取遵循的原则:

1.指标可量化原则:

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全部采用可以量化的因素,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可比性奠定基础。

2.一致性原则:

即尽量采用大多数区域都具有的,且在计量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基本一致的评价指标,并且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无量纲数据进行地区间的比较。

3.简明、易操作性原则:

方法设计简明易懂,资料易行评估,易取得,可操作性强。

4.独立性原则:

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不应该互相包含。

5.启发性原则:

在评价比较方法设计时应便于对本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强项或弱项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能够从这种评价比较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对策选择和决策模拟。

6.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合理,科学地体现出各地区真实的经济竞争力情况。

共分为6个因素,22个因子,分别是:

经济竞争力:

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金融竞争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

基础设施竞争力:

运营性公路旅客周转量,运营性公路货物周转量,城市中学学校数,医疗机构床位数,城市人均医生数。

生活质量竞争力: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市低保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政府效率竞争力:

区(市)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区(市)县公共财政支出。

人口竞争力:

人口数量,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一孩率,符合政策生育率。

二、指标标准化处理

本次所有数据的标准化方法都采用的是极值标准化法,利用EXCEL进行操作。

极值标准化公式为:

Yij=100×α(j)×(Xij-Xj)/(Xmax-Xmin)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对象的第j项因子分值;

α(j),Xj——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土地利用效益正相关时,α(j)=l且Xj=Xm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土地利用效益负相关时,α(j)=-l且Xj=Xmax;

Xij——第i个分等对象第j项指标值;

Xmax——各分等对象Xij指标的最大值;

Xmin——各分等对象Xij指标最小值。

三、权重赋值

此次各因子的权重确定我采用的是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所求权重客观性较强。

下面列举用利用Excel进行熵值法计算的过程。

给出算例,题干是购买教车的一个决策矩阵,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