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1027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docx

自让辩证法复习大纲

自然辩证法

一、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深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的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

答: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是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

学习自然辩证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学习自然辩证法,能够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家培根坚信,以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提出:

“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著名的口号: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所说的人的知识是指自然知识,他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因为“发明的利益可以扩及于全人类,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带.后者经不了几代,前者则永垂无穷。

社会价值:

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

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

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

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5、哈伯:

天使还是魔鬼?

他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两重性的,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科技革命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工业化所造成的人口,环境,能源危机。

但是人们对高科技的滥用和误用,又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和破坏,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慎重灾难警示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危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告诫我们在变革自然时要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把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科技的应用利与弊,功与过,善与恶,福与祸,责任在于应用技术的人,关键是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是否正确。

协调人与科技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协调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这也表明,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和人生观。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科学家的责任)

二、自然观

1、原子论传统

是在一些古代传统中发展出的一种自然哲学。

原子论者将自然世界理论化为由两基本部分所构成:

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空无的虚空(void)。

它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

第一,它是一种与自然研究密切相关的自然哲学传统;第二,它是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纲领;第三,它是某种自然科学的具体学说。

这三个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同一个关于自然的理论传统的历史展开。

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

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

原子永远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它们互相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复合物。

原子分离,物体便归于消灭。

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那是最精细的原子;当构成灵魂的原子分散时,生命灭亡了,灵魂也就消失了。

将他的认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即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不断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

德谟克利特他肯定了人们的感觉和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但是,他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影像作用于不同的认识器官的结果,因此认识似乎是一次完成的;这就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否定了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2、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

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用于描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所持的深受数学影响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宣称灵魂不死和转世轮回的宗教神秘主义,其二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的数本哲学。

数是万物的本原的学说的基本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事物本身就是数,第二,事物是由于摹仿数而存在的。

第三,万物从数而产生。

3、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P97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这些危机中人类意识到人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4、托勒密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托勒密地心说:

他指出:

日、月、五大行星都在绕地球的偏心圆轨道上运转,并且各有其轨道层次。

离地球最近的第一圈轨道上是月亮,叫做月亮天。

第二圈轨道上是水星,叫做水星天。

第三圈轨道上是金星,叫做金星天。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圈轨道上依次是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并分别叫做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

这七个轨道圈中,太阳和月亮是直接绕地球运转的。

而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则都有其本轮轨道,这五个本轮的中心又按各自的轨道绕地球运转,本轮中心的轨道就是均轮。

在托勒密的设计中,土星天以外,第八层是所谓恒星天,满天恒星都嵌在它上面。

再往外,还有三个天层,即晶莹天、最高天和净火天。

托勒密假定这些天层是诸神的居住处。

这样,便得到一个在他看来是完美无缺的宇宙体系了。

托勒密得意地说:

“如果要考虑在天体运动中所观察到的不规则性,而这些不规则性却能以正常的圆周运动来加以解释时,就不会奇怪我们所引用的许多圆圈了。

”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

日心说的内容: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2、地球携月球绕太阳轨道运转,绕行一周为一年,同时地球绕轴心自转;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行一周为29.5天;4、各大行星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并绕太阳运转,离太阳越近周期越短,反之越长。

日心说意义:

1、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

哥白尼的那本不朽著作是向宗教神学的批判书,也是自然科学宣布独立的宣言书,揭露了宗教的荒谬、虚伪,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向宗教神学发起了进攻,并要推翻其对科学的桎梏。

2、天文学本身方面:

将颠覆了近2000年的日地关系重新正立。

使近代天文学立于科学的基础上,自此进入大发展时期。

保证天文学沿正确的道路前进,也对其他学科摆脱宗教,独立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其次,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1)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布鲁诺于1584年写成《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书,并因捍卫和宣传日心说于1600年被教皇烧死;

(2)伽俐略为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1630年写成《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

5、天空的立法者

开普勒发现了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开普勒的发现彻底清除了哥白尼学说中托勒密的思想残余,给哥白尼体系带来了严谨性和规律性。

而开普勒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则是无论自然界的星球,还是人造天体都必须遵循的规律。

因此,它不仅为人类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做出了贡献,也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1630年,开普勒在雷根斯堡于贫病之中去世。

在科学上的贡献:

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发现了行星的运动速度不均匀特性,探索了行星运动的原因,开始认为是灵魂,后来认为是力。

在自然观上的贡献:

受惠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并且吸纳了“宇宙按和谐原理建构”的思想;破除了天体以完美的圆运行的观念,行星天的水晶球观念顿时化为乌有,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天空的立法者”

6、清教徒和近代科学的关系

清教主义的推动

(1)清教的精神特质(默顿)①对功利主义不加掩饰的强调;②对世俗的兴趣;③相信对世界本质的科学理解是表明自然的伟大创作者上帝的荣耀;④挑战各种形式的权威的权利乃至责任;⑤强烈的反传统主义倾向;⑥彻底的经验主义;⑦崇尚理性。

在默顿看来,这些体现在清教精神特质中的价值观念与科学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默顿命题”

默顿受韦伯的“清教的精神特质对资本主义具有一种刺激作用”的观点的启发,他觉得,“既然科学和技术在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中发挥着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科学与清教主义之间也很有可能存在着类似的实质性联系”。

在其经典之作《十七世纪英格兰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中,默顿提出了著名的“清教——科学假说”:

清教无意之中刺激了新科学的兴起。

这一假说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默顿命题”。

①理论根据

默顿认为:

在“科学获得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牢固基础以前,它需要合法化的外界来源。

”当时作为一种足够强大的社会力量的清教就是因科学的功利价值而赏识和支持科学的。

由于清教精神特质与科学具有内在的相容性、一致性和亲和性,从而为新科学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动力,结果促进了英国科学的制度化。

②现实根据

清教徒人口在科学中的占有不寻常的分量。

◆“尽管天主教徒的总人口是新教徒的3倍多,但在著名的科学家中,新教徒实际上多于天主教徒”;

◆1645年组成的“无形学院”(皇家学会的前身)的10位成员中有7人是清教徒,一人是非清教徒,两人宗教倾向不明。

◆“皇家学会的1663年的那份首批会员名单上,在其宗教倾向可考的68名会员中,有42位肯定是清教徒,占62%”。

7、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答:

(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二)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三)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四)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8、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P113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对各种资源的消耗。

在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膨胀,南北差距的加大,能源的危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

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的觉醒之后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观。

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相关背景:

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

她告诉人们: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人类对环境的袭击中,空气、土地、河流及大海受到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它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反思。

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他认为: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

他认为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它向全球呼吁:

现在已经到了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

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和自身后代的利益作出共同的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

4、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这次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出了总动员,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第一个正式提出这个词的是: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9、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

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

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

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三、科学观

1、科学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伽利略受审,李森科事件,巴尔的事件

1、反思科学需要确定科学的界限

以科学为研究对象,需要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人类活动领域。

2、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非科学(non-science)也是知识,如(艺术、道德、宗教、经验陈述)。

伪科学(pseudoscience):

颅相术、占星术、人体特异功能、“水变油”。

反科学(anti-science)。

3、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

a)天主教会对哥白尼学说的压制。

b)苏联对摩尔根遗传学的拒斥(李森科事件)

c)文革时我国对“相对论”的批判

d)美国对是否应该在阿肯萨斯公立中学教授“特创论”的争议。

e)清除伪科学的危害:

特异功能、占星术、“水变油”。

巴尔的摩事件

2、如何看待“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人为的约定,它们没有真假的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

数学中的公理与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它们原来都是约定;约定是我们精神自由活动的产物,它贯穿在整个科学创造活动中,但自由并非完全任意,而是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约定无所谓真假,只是出于方便而已,约定的提出要受到实验事实的引导和避免一切矛盾的限制,约定的选择要出于方便或简单性的考虑,因为有些实验的确向我们保证了这一点;约定具有巨大的方法论功能,在从事实过渡到实验定律,尤其是从实验定律上升到原理时,其方法论功能更为显著。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必须在面临的大量未加工的事实中选择有观察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事实,科学家要依据自己思想的自由活动从中做出选择。

科学事实是语言的约定,即由未加工的事实翻译成某种科学语言,在由未加工的事实上升为科学事实的过程中,能明显地发现我们精神的自由活动。

在从科学事实过渡到定律的过程中,科学家的自由活动的成分将变得更大。

进而,在从定律提升为原理时,这就要全靠约定了。

3、波普尔的划界标准:

可伪证性

A、波普尔对可证实性标准的批判

意义问题是用词问题,理论有无意义,取决于它与当时公认的事实和理论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它对事实的解释、预见如何,它与以前的理论和与之竞争的理论关系如何,它的解决现存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如何,而不是决定于来表达理论的词的意义。

由于从单称陈述到全称陈述没有逻辑通道,因此,科学定律、理论不能从观察陈述中归纳出来。

可证实性标准既宽又窄。

(相对论/占星术)

实证性并不能真正排除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科学。

(原子)

B、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Falsiability)。

由于单称结论为真,并不能传递到全称的前提上,因此,全称的科学命题或理论不可能为经验证实。

但可以被经验证伪,其逻辑根据是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的逻辑不对称性。

可证伪性仅是划界标准,既不是意义标准也不是真理标准。

C、可否证性标准的局限

科学理论不那么易证伪;

可否证性标准太窄,随便提出个假说都可混入科学之列

波普尔没有给出明确的意义标准。

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硬核、保护带、启示法P149

答:

科学研究纲领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它是由“硬核”(不可易的基本理论观点)、“保护带”(辅助假说、解释模型等)和方法论规则(包括完善和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则和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则)组成的动态结构。

由于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韧性”,所以科学研究纲领难为经验事实所伪证。

新的科学发展的模式为: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970年拉卡托斯在《证伪与科学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文中指出,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关联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硬核(hardcore)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

这个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和不容反驳的”。

地心说是托勒密天体理论的硬核,牛顿力学定律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一旦它们被反驳了,则整个理论崩溃。

保护带(protectivebelt),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带,以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辅助性假说的集合。

当纲领受到经验事实的反驳时,通过调整、修改辅助性假说来保护“硬核”。

如本轮与均轮假说,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天文观测与托勒密学说不符合时,科学家就以修改这些辅助性假说来避免地心说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

启示法(heuristic),是形成研究纲领的方法论。

它包括:

(1)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negativeheuristic),是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经验的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把它引向保护带;

(2)完善的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positiveheuristic),鼓励科学家积极提出、修改和完善辅助性假说的“保护带”来消除反常,保护硬核,以发展研究纲领。

5、常规科学——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确立(新常规科学)

答:

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

当代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科学发展的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等。

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认为科学发展遵循如下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新的科学革命……

库恩模式的关键是“范式”理论。

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某一学科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前处于前科学状态,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该学科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活动的任务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就是反常。

当反常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于是引起危机。

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家,不再迷信旧范式,而是由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发动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

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6、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化:

以氧气为例。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科学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课题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述,如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据。

另一类是对观察实验所得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这一概念一般是在“经验事实”的意义上使用,但并非是一切观察陈述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有个别性、可复核性、精确性、可靠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