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955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史答案.docx

《教育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史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史答案.docx

教育史答案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孔子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2、“因材施教”是(孔子 )在教学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3、(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使学术和教育中心转移到了(私学)

5、韩愈的师道观主要体现(《师说》)一文中。

6、北宋三次兴学的重点是兴办(学校)

7、王守仁从“心学”出发,主张的学习观是(“学以去其昏蔽”)

8、元代首创的地方基层教育机构是(阴阳学)

9、清代阮元创办的代表性书院是(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10、洋务派的教育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政变)时期

12、蔡元培主张大学的办学方针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14、大力倡导和兴办职业教育的中国近代教育家是(黄炎培)

15、杨贤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16、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不外是_____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___四种。

17、明清科举常科只有_______八股文_一科,考试为三级,即_____乡试、会试、殿试。

18、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___社学____________,蒙学的教师一般称___社师

19、魏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观点是___师夷长技以制夷。

20、中国官方主持的留学活动开始于1872年,派往国是_____美国。

__________。

21、“因材施教”的提法源出于__王安石_(宋代人物)。

22、《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博学之、__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颜之推___________写的_____《颜氏家训》__________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24、抗大的校训是____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_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26、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__《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27、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28、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孟轲学派和 荀况 学派。

29、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30、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31、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3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33、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34.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3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3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理”与“人欲”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

38.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二、选择题

1、隋唐的科举制的特点是

A、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B、只重视考试

C、荐举为主、考试为辅D、以门策取人

2、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

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

3、在中国首先实行选科制的大学是

A、北京大学B、河南大学C、南洋公学D、清华学堂

4、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5、“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

7、“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

8、“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

9、《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

10、宋朝的三次“兴学”将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中最早一次“兴学”是

A、王安石的熙宁兴学B、蔡京的崇宁兴学

C、宋太宗的太平兴学D、范仲淹的庆历兴学

11、分斋教学是宋代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成两斋,即

A、经斋和武斋B、文斋和治事斋C、经义斋和治事斋D、文斋和经义斋

12、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采纳了集贤学士赵孟、礼部尚书元善的建议,实行()和“积分法”。

A、分斋教学法B、升斋等级法C、升降斋法D、三舍法

13、南宋书院的兴盛与发达,和教育家朱熹修复()书院有密切关系。

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应天府书院D、象山书院

14、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

这位教育家是()。

A、明朝的王守仁B、清朝的颜元C、清朝的黄宗羲D、清朝的王夫之

15、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撰写《劝学篇》,该书主要阐述了()思想。

A、西学渐进B、中体西用C、体用一致D、排斥西学

16、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17、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19、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20、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21、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

22、“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

23、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B、觉罗学C、八旗官学D、俄罗斯馆

24、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2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6、《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B、陶行知C、鲁迅D、蔡元培

27、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A、湖南自修大学B、鲁迅艺术学院C、平民女学D、农民运动讲习所

28、“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年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D、1898—1899年

29、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30、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

3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B、御C、诗D、数

32、“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33、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

34、“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

35、“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三、 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3、黄埔军校 

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岛上,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了学校重要教学、管理工作。

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学校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4、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5、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915年,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

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并成立了各种教育团体。

这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6、稷下学宫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是:

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7、“抗大”的教育方针

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掌握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人民战争的持久战。

8、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

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设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事业及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

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但试验的结果并不理想,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两省一度试行,此后也不了了之。

9、明人伦

 

10、北大的选科制

 

11私学

春秋末年,官学衰落,私学发展;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诸子百家学术的发展。

12、黄老之学

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清净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

在汉初实际上流行的是一种改造过的道家学说,称为“黄老之学”。

13、今古经文之争

今文经学与谶纬的结合改变了儒学的发展方向,必然遭到以恢复传统儒学精神自居的古文经学的反对,同时古文经学者为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博士席位,也不断与今文经学展开了争论,争论持续两汉300多年。

14、科举制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流行于宋元明清四代,有1300年历史的考试制度;主要内容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的方式选拔人才。

15、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由北宋理学家杨时所创,明朝形成的著名的私人书院。

明学者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讲学于此,并形成了有名的“东林书院”。

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密切联系、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16、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

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后又在武汉举办了第七届,毛泽东同志主持了第6届、第7届。

农民运动讲习所总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17、苏湖教法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主持两地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的统治人才。

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等科,主要培养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这是中国教育史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制度。

18、“三、百、千、千”

 

19、京师大学堂

 

四、 简答

1、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 隋唐科举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3、 王守仁儿童教育观的基本主张。

揭露和批评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4、 严复科学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5.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6、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7、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8、简述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有哪些方面?

 

9、简述韩愈的“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10、简述洋务学堂的名称及特点。

 

11、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什么是八股文取士?

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

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l’特点有三:

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五、 论述题

1、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借鉴作用

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5分);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2、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1)主持制定了民国初年教育方针,有力促进了民初教育的发展。

 

(2)主持改革北京大学,使北大完成了从封建大学堂向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化,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张文理沟通和渗透,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重要价值。

 (4)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独立,由教育家来办理。

 

3、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教育思想及其局限性。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

它以起有效而好不含糊的社会政治主张,影响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秦朝的统一大业。

1)、从商鞅到韩非

李悝——商鞅——韩非、李斯。

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法后王”;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

2)、绝对的“性恶论”人性之常:

趋利避害。

人心总是利己而害人的。

强调治国必须靠高压的政治、法制手段,无须用温情脉脉的教育感化。

3)、禁“二心私学”

法家禁“杂反”之学、学术思想择一的做法,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统治的先河。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商鞅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后发展为韩非的“以法为教”。

法制教育是从“信赏必罚”开始的。

“以吏为师”是实现法制教育的主要手段。

法家的教育只能称其为一种社会教育,它忽视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5)、提倡“耕战”教育要促进耕战,使百姓喜农乐战。

法家对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持否定的态度,本质上否定了人的尊严、人类文化的价值、否定了学校教育。

4、论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实施的改革措施和他的大学教育思想。

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1、改变学生的观念

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3、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起师生研究兴趣

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四)学科与教学体系改革

1、扩充文理,改变“轻文重术”的思想。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1917年10月,北大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1919年,选科制在北大各系陆续施行。

选科制当时是美国大学中通用的方法,蔡元培极力主张仿效,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在1920年,允许女生入北大旁听,秋季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河。

5、宋代书院的产生及其教育特点。

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

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6、试论颜元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

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7、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

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

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8、分析晚清留美幼童的派遣及其历史意义。

1872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

是在容闳的倡导下进行的,为中国近代幼童留学开辟了新的篇章

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9、简评“五四”时期的平民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里反应和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年北京高师教职员和学生的平民教育社。

目的是让老百姓享有教育的权利,获得文化,改变生存状况。

10、论述朱熹关于大学、小学有关内容【重要】

 

六、列举题

1、列举秦朝的文教政策。

(1)书同文 

(2)行同轮 

(3)设三老以掌教化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列举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对贤良策”。

 

3、列举宋元时期著名的蒙学教材。

 

4、列举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③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5、列举中国近代史有影响的现代学制。

(时间、人物、名称、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