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941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 必修1一 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docx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必备必修1一3重要问题集锦岳麓版

历史水平测试

必修1政治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单元线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考点1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对象:

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旧族

2.诸侯国对周王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作用:

扩大巩固周的疆土/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统治的等级序列.

局限:

诸候在封国内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

1.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

2.特点: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3作用:

凝宗族,防纷争,强王权。

4、分封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是分封的法则,分封是宗法的政治表现。

考点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权利高度集中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

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较分封制更利于防止分裂)。

3、作用: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考点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熟的标志: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唐:

中央行政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起草诏令)尚书(执行)门下(封驳审议)

作用:

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分相权强皇权。

考点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两个矛盾:

地方与中央皇权与相权

2、一个趋势:

中央集权、皇权不断加强

3、中央与地方:

A.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七国之乱(地方势力;汉实行郡国并行制)2.措施:

推恩令、设刺史、设内朝.3.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B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唐末的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大—节度使)2、措施:

收精兵、削实权、置钱谷3.作用:

积极:

改变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

造成了三冗两积局面。

C元代:

中央实行一省制(中书省)地方实行:

行中书省制(行省制)行省制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相权与皇权:

A明:

1、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废丞相、撤中书、明成祖:

设内阁(内阁只有票拟权无法定地位)2、作用:

专制皇权达到新高度B清:

1、清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雍正帝设军机处2、作用: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考点5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积极:

维统一,利民族融合;利经济,文化发展;沿用两千多年,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前期)

局限:

专制,易腐化;阻商品经济与资萌芽发展;思想专制,文化落后(明清后期)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考点6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

西周:

宗法制-----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西汉:

设内朝(内外朝制)----东汉:

设尚书台------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宋朝:

二府三司制-----元朝:

中书省制-------明朝:

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清朝:

设军机处

地方: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推恩令、设刺史;隋唐:

道府(州)县;

宋:

路府(州)县、设文臣、通判、设转运使;元:

设行省制(行中书省)明: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

承明制(行省制,撤三司)。

特点: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2、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考点7:

监察与谏议制度变化

1、监察制度发展变化:

秦:

中央:

御史大夫地方:

监御史;汉:

中央:

御史府(西汉)、御史台(东汉)地方:

十三州刺史;

唐:

中央:

御史台;宋:

中央:

御史台地方:

设通判;元:

中央:

设御史台;明清:

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厂卫(东西厂、锦衣卫)制度地方:

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发展变化:

唐:

门下省(对皇帝);宋:

谏院(对大臣);明清:

消失皇权达到顶峰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线索:

1,:

列强侵略线及影响2:

中国人民的反抗:

(民众、官兵、)农民、资产、无产阶级的反抗。

考点1:

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及影响

1、战争: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天津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加深甲午(马关条约)割台湾、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帝国主义侵略商品输出变资本输出(大大加深)八国(辛丑条约、半殖半封确立)2、影响: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倾销地,原料来源地。

考点2:

中国军民反抗列强史实:

虎门销烟、反割台斗争、丁汝昌黄海海战(甲午)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作用:

中国未完全沦为殖民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考点3:

1、农民阶级反抗

太平天国运动:

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激化。

两个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公有制,反映农民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圣库制)是空想;后期《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

义和团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有反帝爱国的一面,但盲目排外)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影响:

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中国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帝国主义改变策略扶持代理人,以华制华。

考点4:

资产阶级的革命:

1.辛亥革命:

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孙中山);1905年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2.辛亥革命的纲领:

内容:

三民主义(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目的)

评价:

第一部资产阶级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反应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但民族主义未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未充分发动群众,民生主义未彻底的解决土地问题,所以纲领不彻底。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孙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影响:

积极:

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

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未变。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认识:

失败原因:

根本:

民资具有软弱性,客观: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强大。

认识:

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资有软弱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考点5:

无产阶级反抗:

新民主主义革命

A、开端:

五四:

(1919)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高潮:

6月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取得初步成果;意义与精神:

爱国精神、民主科学精神、探索精神、新民革开端、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B、中共诞生:

标志:

中共一大二大:

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将马思与中国情相结合。

C、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

标志:

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大革命的对象:

吴佩孚、孙传方张作霖失败标志:

4、12政变;7、15反革命政变影响: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经验:

要武装斗争、教训:

夺革命领导权

D、第一次内战:

1、三次起义:

第一次;南昌起义(接受大革命教训):

第一枪、第一支军队、一个节日2、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革命新道路:

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4、长征:

原因:

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

王明的左倾思想;转折点:

遵义会议.胜利:

1936年10月3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影响:

革命转危为安、保留了革命的精华、途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E、1、抗日战争:

日侵华全面开始:

七、七事变–全民抗战开始。

2、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标志: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形成:

37年9月国民党发布《国共合作宣言》

3、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正面;国民党四次会战:

凇沪、(日三月灭中国计划破产)太原、(平型关大捷首捷)徐州、(台儿庄大捷最大胜利)武汉南京会战(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4、胜利意义:

对中:

1945年8月中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台湾回归,为新民革胜利打下基础;增强了中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世界: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5、胜利的原因:

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E、围绕建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1、政治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6年政协会议2、军事斗争:

解放战争:

标志(开始):

1946年蒋介石攻打中原解放区

反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胜利标志:

渡江战役攻下南京,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3、新民革胜利的意义:

国内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

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国际: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新民革胜利的原因:

马思指导、中共领导、统一战线、军队中坚、群众支持。

专题三: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单元线索:

一线:

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二线:

祖国的统一大业

考点1、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同年颁布1954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共同纲领》规定;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考点2、新中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

1、1978年后平凡冤假错案(首要环节)2、政治体制改革3、加快法制建设:

1999年十五大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19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告官有了依据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89年〈居民委员会选举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加强扩大基层民主。

考点3祖国的统一大业1、方针:

一国两制2、提出:

针对台湾问题提出3、首先成功实践:

香港4、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事关祖国的根本利益、尊严,繁荣和统一的最后完成。

可挫败敌人的阴谋5、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9年解冻发布《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三通(通商、通航、通邮)1992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95汪辜会谈八项主张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6、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7、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

岛内的分裂势力,国际的反华势力(美)

专题四: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单元线索: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考点1、50----80年代后的外交成就:

1、方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50年代的外交成就:

政策:

一边倒成就:

第一年和苏等17个国家建交。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首先在中印关系上先提出的,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准则)。

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增进了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3、70年代的外交成就:

政策:

一大片成就:

1971年26届联大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正常化(打破了美遏止中国的计划,开辟外交新局面、直接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建交高潮,打破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僵局,外交新局面。

4、80年代以后的外交成就:

政策:

反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成就: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欧盟大国建伙伴关系国的关系;2002年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亚5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专题五: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和欧美近代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单元线索:

1线: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古罗马的法律2线:

欧美近代代议制民主制度

考点1:

雅典的民主制

1、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小国寡民,各自独立2、古希腊流行的政体:

贵族制和民主制3、古希腊形成民主制的重要原因:

山多地少,三面环海有利于航海和工商业的发展,易民主制的形成(非决定因素)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原因:

大河冲击平原,农耕业发达,已形成中央集权制(非决定因素)4、雅典民主制确立的历程:

引向:

梭伦改革;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完善:

伯里克利改革5、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6、组织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最高权力机构:

公民大会.7、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积极:

创立新型民主集体管理制度,利民众监督,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限:

少数人的民主(公民)、直接民主,易忽视,参政者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产生集体暴政(苏格拉底被判死刑)。

考点2、古罗马的法律

1、罗马法形成标志:

《十二铜表法》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反对贵族的胜利。

完备: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分)罗马法的作用:

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欧洲大陆法系的立法基础,是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基础。

2、罗马法在后世的遗存:

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原则、一审再审的审级制度

考点3、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制度

1、四国政治制度总结

国名

政体

标志

方式

认识

君主立宪制

1689《权利法案》

资产阶级革命

积极1、人治转法治,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

2、都是三权分立(前三国民主化程度高、德国低,因前三国是通过资革命方式走上资道路的)

3、确立都历尽艰辛

4、都是代议制民主

局限:

1、维护资的利益

2、妇女无选举权、存在种族歧视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

1787《1787年宪法》

独立战争

议会共和制

1875《1875年宪法》

资产阶级革命

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帝国宪法》

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2、英国君主立宪制

A、确立发展历程:

确立:

1689《权利法案》(国王权利受法律制约,法大于王);发展:

责任内阁制(核心);完善:

两党制(两党现今英国保守党和工党)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入议会。

B、根本:

英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

英资产阶级革命历史:

《大宪章》早期限王传统,和议会传统直接:

光荣革命推翻英专制王权统治

C、英国三权分立:

议会(立法权);首相内阁:

(行政权)法院:

司法权

D、责任内阁制:

特点:

首相和阁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议会对内阁不信任,内阁下台或议会解散重新选举

E、英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首相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权利中心在议会。

F、作用:

人治转法治,英国社会的进步,使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3、美国总统共和制:

A、背景:

邦联软弱无力;防专制保民主遇到难题(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防帝制)。

B、美总统共和制确立、发展完善的过程:

确立标志:

1787年宪法;巩固:

南北战争完善:

两党制:

(驴:

民主党;象:

共和党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B、1787年宪法的内容:

三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核心、特点);民主制原则

C、美的权利分配:

总统(内阁):

行政权;国会:

立法权;联邦法院:

司法权;权利中心:

总统三权的关系:

分权制衡

D、美民主制的作用:

使美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E、英国和美国政体的异同:

相同点:

三权分立、代议制民主、国王、元首都受法律限制不同点:

项目

美国

英国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国家权利中心

总统

议会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议会和政府的关系

分权制衡

政府对议会负责

专题六: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线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到三次重要实践

考点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思)

A、马思诞生的原因:

1、经济(根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2、阶级: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壮大3、诞生的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B、马思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C、作用:

标志马思的诞生;成为无产阶级锐利思想武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影响深远。

考点2马思指导下的三大实践

1、首次实践:

1871巴黎公社原因:

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爆发具有偶然性)失败的原因:

根本: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没有彻底铲除资的实力。

主观:

无产阶级不成熟。

客观:

资政府与普鲁士绞杀。

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革命的首创精神和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2、第一次成功实践:

十月革命A、背景:

客观:

俄资帝国链条中最薄弱、落后的帝国,社会矛盾复杂;一战激化主观:

俄无产阶级受双重压迫,革命性最强、有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工农联盟B、历程:

1、二月革命:

性质:

资革命;意义:

推翻罗曼若夫王朝,建立资临时政府革命后两个政权的并立:

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十月革命:

纲领:

<四月提纲>未革命指明方向资革转社革;时间:

1917年3月;结果:

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

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给无阶、半殖地人民展示解放的新道路;成功原因:

(主观)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的坚强领导;工农群众的支持;(客观)资临政府的软弱;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是资帝国最薄弱的一环。

3、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且获胜(马思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影响、并开辟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见第二页中国史部分)

专题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线索:

当今世界格局:

两极----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考点1、两极格局的形成历程、表现、影响

A、两极格局形成原因:

(冷战)根本原因: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

B、两极格局形成历程:

开始标志:

(政治上)1947年美杜鲁门主义;经济上:

美:

马歇尔计划苏:

经互会;军事上:

美:

北约苏:

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两级格局的具体表现:

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D、两极格局的影响:

积极:

半个多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局限:

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安全,威胁世界和平。

考点2、造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力量:

欧洲的联合(欧共体1967—欧盟1993)、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

考点3、跨世纪多极化趋势加强

A、造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苏联解体;多种力量崛起(美霸权、欧盟、日本、印度、俄罗斯等)

B、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

C、现在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趋于缓和。

1、缓和的原因:

两极格局瓦解,大国军事对抗减弱;部分地区的冲突得以解决;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2、动荡的原因:

两极瓦解原有力量均衡被打破;民族、领土纠纷等暴露;美国的单边主义;恐怖主义。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历史必修2经济史

专题八: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线索:

1线: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1、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A、中国古代经济特点:

农耕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B、中国主要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C、中国主要经营模式(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特点:

家庭经营,男耕女织;评价:

积极:

易足性(勉强维持温饱,生活较为稳定)局限:

落后性、脆弱性

D、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表面土地国有)(商周)(春秋开始瓦解,其原因: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制:

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明清时在农村占主导经济形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E、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城市的主要成就:

(参看课本4、5课)明中叶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并萌发资萌芽:

雇佣关系);唐以前城市实行坊市制(市定时开启);宋:

坊市制被打破(清明上河图反映,出现瓦舍)明清:

出现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F、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

出现:

战国;评价:

前期有稳定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后期:

明清,阻碍资萌芽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G、中国的对外政策:

海禁:

原因:

根本:

小农经济占主导,;直接原因:

防止东南抗清势力;目的:

维护清统治影响:

使中国失去发展的最好机会,落后于西方

H、中国近代前夜危机:

资萌芽发展慢,中近代落后于西方,西方开始侵略中国。

原因:

小农经济占主导;专制统治强化,实行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的打压。

归根结底:

封建制度、社会落后。

考点2、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变动

A、中国农耕经济内部的新经济因素:

明中后期,在沿海地区出现了资萌芽----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记工受值)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动标志: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近代经济因素出现:

洋务企业、民资、外资。

原因:

主要: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影响:

积极: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

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灾难。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

小农经济;洋务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派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外资、民资并存。

其中后三种经济对小农经济有瓦解作用。

考点3、中国民资的产生、曲折发展历程

A、历程:

产生:

时间:

19世纪6、7十年代;地区:

东南沿海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械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厂;原因: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洋务运动的诱导。

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后;原因:

主要: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快速发展:

1、短暂繁荣(黄金期):

时间:

民国初年(1912---1919)原因:

民国建立,民资提高了地位;民国实行有利于民资发展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战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发展最快的行业:

纺织业、面粉业短暂的原因: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2、国民政府前期(27---37)原因:

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实施有利民资发展的措施。

萎缩期:

(抗日战争)原因:

三座大山:

外资欺压(日本掠夺);本国的官僚主义;本国的封建主义。

新发展:

新中国

B、民资概况:

性质:

半殖半封;分布:

沿海,沿江;工业部门:

轻工业;企业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生生存:

艰难(原因:

三座大山)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软弱性和革命性

C、民资的评价:

经济上:

新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

民资发展,发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

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提供条件。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单元线索:

新中国50年代------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

考点1、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A、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目的:

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内容:

一化(工业化)三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

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三改方式:

逐步过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创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