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740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土壤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土壤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土壤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土壤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报告.docx

《土壤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报告.docx

土壤学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成绩:

指导教师:

批改时间:

 

目录

前言:

9

(一)土壤学介绍9

(二)土壤学实习的重要性10

(三)土壤和林业的关系10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4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5

三.实习内容7

四、经济自然概况9

1.福建省经济自然概况9

2.福州市经济自然概况9

3.福建省闽侯南屿国有林场概况10

五、土壤类型及分布12

(一)我国土壤分类原则18

(二)土壤分布13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13

在水平方向上土壤随生物气候而演替的规律,称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13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13

3、我省垂直地带性分布13

4、土壤地域性分布:

14

(三)我省红壤14

红壤15

1.红壤主要亚类16

2.红壤分布16

3成土条件16

4.成土作用(成土特点)16

5.红壤各亚类的形态特征16

六.土壤肥力评价17

七、计算19

八.改良利用22

红壤的改良利用22

九、实习体会24

参考文献:

24

前言:

(一)土壤学介绍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发展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研究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发展大题,特别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壤问题更是重点解决对象;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粮食问题,居住环境问题等等。

而且和我们专业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土壤和树木的生长发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土壤的优劣情况关系到树木的优劣,特别是土壤肥力状况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的膨胀,对突然的高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壤资源遭到严重损害。

我们要响应联合国提出的“拯救土地,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口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线”的口号,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份土地,切实保护土地”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土壤学的目的和要求。

(二)土壤学实习的重要性

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要想把土壤学的知识真正理透用好,就必须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我们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可以激起我们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对于我们专业而言,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林学、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在更好的掌握了课本的知识的同时更了解到更多在实践中才能遇到和解决的问题,开阔了我们的知识面,不但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更能深入了解土壤学的学科特性,通过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学习土壤学这一们学科的效率。

(三)土壤和林业的关系

土壤跟林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土壤和这植被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被生长,相同土壤不同土层也会对植被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时,在相同的土壤上培育不同类型的植被,会对土壤肥力等产生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的各种属性,影响土壤发育,改良或破坏土壤条件。

研究不同土壤的不同特性,结合不同植被所需要的不同土壤条件,统筹区划,综合考虑,能够更好的开发和发展我们的林业和土壤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调节合理,可以同时促进两者,如果不考虑客观规律的影响,盲目开发,无度利用,只会使二者都往坏的方面发展,不利自然环境甚至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土壤和林业关系特别密切的一方面----经济林的建设。

经济林发建设应正确反映自然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合理利用,改造自然。

以营林生产为目标的土壤利用,是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出发,以达到适地适树,促进林木速生丰产并发挥森林改良环境的效益。

区划应首先正确反映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区域分异,在此基础上作出土壤的林业利用评价,为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

7.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学会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技术措施。

8.通过实习进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和提高鉴别技能。

9.通过实习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观察。

10.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1.了解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调查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

土壤调查是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调查是研究土壤科学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水保基本建设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实习时间:

2011/5/29--2011/6/4

2、实习地点:

长乐下沙

屿林场

园内

3、参加人员:

专业林学

组别第3组

组员

第一天2011年5月29日实习地点:

校内,实验室

进行实习前的总动员,老师给大家讲解实习的具体安排,各项实习操作的方法,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参加人员的分组,工具的领取及介绍工具的使用。

要求预习实习相关的内容:

三大岩类的识别方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

最后特别强调实习期间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2011年5月30日实习地点:

长乐、下砂林场

沿途观察岩石标本、地质地貌及母岩母质特征等,并取采集岩石标本同时学习观察、鉴别岩石标本。

观察滨海风沙土的形成、利用现状和改良措施。

沿途观察、了解长乐平原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水稻土的形成和特点,同时观光了长乐国际机场,在长乐国际机场参观园林植物的配制特征和规则以及参观了金刚腿的景观,在金刚腿观察花岗岩的特征包括其矿物组成、构造及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母质特征。

第三天2011年5月31日实习地点:

校外,南屿林场。

去南屿林场野外观察岩石标本、地质地貌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等。

沿途观察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地形土壤特点的差异,沿途观察岩石风化的特点并采集岩石标本同时进行鉴别,并在南屿林场挖掘主要剖面,掌握山地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土壤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载方法。

进行土壤原状样品的采集,分析样品的采集。

观察并描述南屿林场边上的自然景观、土壤类型及其成土条件、土壤形成特征、土壤肥力特点及利用改良现状。

下午在实验室风干土壤样品并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

第四天2011年6月1日实习地点:

校内,实验室

内业实验、测定土壤物理性质:

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等的测定)。

校园内实习,利用整段标本进行全国土壤的分布和主要土壤类型的介绍,观察不同类型的整段剖面等,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土壤类型。

并进行前面测定的土壤物理性质数据处理、计算出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

第五天2011年6月2日实习地点:

校内、实验室。

上午在室内实验室观看岩石标本,并进行矿物岩石考试。

考试采用当场评分方法,考试时每一组列出实习期间见到的、本省常见的岩石标本五块,考完一组换成另外的岩石标本进行考试,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写出岩石的正确名称,同时指导教师对所考时列出的每一块岩石进行有针对性提出相关问题,也是作为考试成绩评分内容依据之一。

下午讲解写实习报告的方法,要求同学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完成。

第六、七天2011年6月3~4日实习地点:

校内

编写《森林土壤学》教学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进行不同类型土壤的野外观察调查,了解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进行土壤野外调查:

学会踏查的方法,重点在土壤详查,如何布置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如何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记载,如何取样(包括土壤分析样品、物理性质测定的原状土壤样品的采集);如何进行成土因素的调查及记载。

3.进行矿物岩石标本的采集和鉴定。

4.进行室内分析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进行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等的测定)。

5.进行室内土壤诊断标本的观察,听老师讲解等,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及性质。

6.进行矿物岩石标本的室内鉴定并进行考试。

7.学会如何写土壤学教学实习报告。

主要如下:

⑴实习项目名称1:

土壤、成土母质和自然景观野外观察:

潮土、地貌地形、母质类型的观察。

参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进行不同水土保持的措施效果的考察。

参观百竹园、植物园。

内容提要:

观察并描述福州地区自然景观条件、潮土的成土条件和主要特征。

进行自然景观的描述,利用自然土壤剖面,学习土壤发生层的划分,不同母质、不同地形部位形成的土壤性质的差异的观察。

利用修路和建筑过程中留下的切面来观察不同母岩形成的风化母质的特点。

 实习单位地点:

乌龙江沿线

⑵ 实习项目名称2:

土壤野外调查:

滨海风砂土的考察和平原地貌的观察

内容提要:

去观察滨海风砂土的形成、改良、利用。

沿途观察、描述长乐平原的地质地貌特征的形成和特点,同时观光了长乐国际机场和金刚脚,在沿途调查母岩情况,并取标本进行观察鉴定。

抽空测定物理性质。

实习单位地点:

校外,长乐下沙

⑶实习项目名称3:

土壤剖面野外调查:

进行土壤剖面调查,进行土壤垂直分布及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特点的观察,岩石矿物的取样鉴定,不同岩石不同地形风化的特点观察。

内容提要:

挖掘主要剖面进行红壤的成土条件、土壤形成特征、土壤肥力特点及利用改良现状的观察、描述。

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土壤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载方法。

红壤可以进行土壤原状样品的采集,分析样品的采集和比样标本的采集。

观察土壤垂直分布及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特点,进行室内分析样品的处理和保存;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等的测定。

 实习单位地点:

校外,主要在南屿林场。

⑷ 实习项目名称4:

内业实验、测定土壤物理性质:

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等的测定)。

利用整段标本进行全国土壤的分布和主要土壤类型的介绍。

 实习单位地点:

校内,实验室。

⑹实习项目名称:

进行物理性质数据的处理和实习报告的编写

内容提要:

进行物理性质数据的处理和按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实习报告的编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实习单位地点:

校内

指导老师:

林德喜教授

实习成员:

09级林学、林学

本小组成员:

林福山、邱敏敏、谢友玲、沈文秋、黄珊、洪陈洁、姜林、蔡辉、陈小荣、危文权、陈明松、唐露

四、经济自然概况

1.福建省经济自然概况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

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

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

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

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福建省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

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我省地跨中、南亚热带,两个地带的代表性土壤系红壤和赤红壤,其分界线大致是:

东北自福清县的海口,经该县的宏路,莆田县的常太,仙游县的榜头,永春县的五里街,安溪县的官桥,华安县的仙都、城关,南靖县的和溪,西南迄平和县的九峰与广东相接。

红壤与赤红壤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明显的界线,而是以过渡的形式存在。

界线基本从戴云山脉东南麓展布。

由于山麓分布着许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敞开的河谷或断裂谷地,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湿热气流顺河谷直入,因而赤红壤也相应沿河谷深入,与红壤形成锯齿状交错分布。

 另外,我省海底分布有砂砾、粗砂、中砂、细砂、粉砂质砂、砂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等多种沉积类型。

在海湾、河口、岛屿间、陆架海底分布复杂,如浙闽泥质带在闽中近海终结,台湾海峡南部分布各种砂质沉积。

其分布状况主要受自陆向海、沿岸近海自东北往西南以及台湾海峡自台湾浅滩往东北方向等3种沉积物机械分异规律所控制,呈现由粗至细的有序沉积趋势。

沉积物中其他物质成分,如重矿物、粘土矿物、微体古生物(孢粉、硅藻、有孔虫)、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微量元素)等也都以沉积类型为基础,依照各自特性而分异沉积。

2.福州市经济自然概况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

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

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福州市地处戴云山脉的东翼,倚山面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盆地内部是海洋冲积平原,城区处在盆心,北部和东部是丘陵和山地,南部是平原,地处中低纬度,临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四季常青,气侯宜人。

我市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叶腊石、石英砂、花岗石、高岭土等。

3.福建省闽侯南屿国有林场概况

南屿国有林场由留美硕士李先才先生于1933年创办,解放后由党和政府接管,1958年正式成立省办闽侯南屿国营林场,1989年由闽侯县移交福州市林业局直辖,1996年改名为福建省闽侯南屿国有林场。

2000年,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0」698号文件批准成立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

林场与森林公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体制。

经过全场职工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用材林基地,是科技兴林示范场之一,同时也是省林业干部学校和省林业生态技术学院的教学和实习基地。

南屿国有林场位于福建省会福州市西郊的闽侯县南屿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北纬25—26度之间,东西宽9km,南北长5.4km,跨闽侯南屿、上街及永泰葛岭3个乡。

林场场部设在闽侯县南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捷。

林场地处戴云山脉向东延伸的丘陵地带,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以中低山丘陵地貌为主。

海拔多在400--600m之间,最高海拔1010m,最低海拔40m,平均坡度23度;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5℃,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2.4℃,无霜期309天,夏长无酷暑,冬短且少寒;年平均降雨量1370mm,相对湿度80%,雨量充沛,四月至六月为雨季,夏季常受台风影响,十月至次年一月为旱季,上半年降雨量超过蒸发量,下半年蒸发量超过降雨量。

植物生长期长;林场土壤多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橙黄色山地红壤,中壤,PH值在5-6左右,腐殖质平均厚度7.9cm,土层平均厚度60cm肥力中等;场内建有王庙、双峰、五峰里小型水库。

林场经营总面积49829亩,森林覆盖率89.33%,绿化度92.7%,活立木总蓄积量324523立方米。

其中:

用材林面积21673亩,蓄积量169936立方米;生态林面积28234亩,蓄积量151993立方米。

用材林林风中:

幼龄林1790亩,蓄积量672立方米;中龄林4658亩,蓄积量31625立方米;近熟林5071亩,蓄积量60291立方米;成过熟林6323亩,蓄积量77348立方米.

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植被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及竹林组成。

主要树种除湿地松、马尾松、杉木、柳杉、建柏、木荷外,还有柠檬桉、樟树、珠栲等硬阔零星分布,竹类资源有毛竹、篓竹、麻竹等。

林地郁闭度多在0.5--0.8之间,空间利用充分。

常见林内下木有朱砂、箬竹、继木、满山红、桃金娘等,还有五节芒、芒箕骨、蕨类及其它一些禾本科植物。

林场坚持以林为本,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现有干部、职工86人,其中干部9人(工程技术人员7人)场部设有场长室、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会、办公室、财务股、生产股、经销股,下设五峰里、王庙、福厝岭、旗山、双峰、龙泉六个工区。

全场现有固定资产996万元,年造林700多亩,中幼林抚育6000多亩,采伐、间伐木材4000多立方米,木材销售年收入300万元;森林公园游客量达10万人次,旅游年门票收入80余万元;年上交各项税利50万元;做到林业生产和森林旅游两不误,使国有林场长盛不衰,永葆青春。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李先才先生创办林场时,从美国引种南方松、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短叶松,从引种70多年多代生长情况看表现都很好,很适合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场还开展对湿地松进行选优工作,选出引种湿地松第一代优树16株,优树号分别是72-1、72-2、72-3、72-4、72-5、73-1、73-4、74-5、73-6、73-7、73-8、73-9、73-10、73-11、73-12、73-18,并于1976年定砧。

1978年春进行嫁接,建立湿地松无性系初级种子园,面积50亩,16个家系,采用随心形成层对接法,株行距6m*6m,计18株,配置方式为随机排列。

从生产需要出发,还营建湿地松、火炬松、长叶松等母树林。

五、土壤类型及分布

(一)我国土壤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而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变种)七级分类单元。

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土壤分类。

该系统分类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1.11个诊断表层:

有机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干旱表层和盐结壳。

2.20个诊断表下层:

漂白层、舌状层、雏形层、铁铝层、低活性富铁层、聚铁网纹层、灰化淀积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粘化层、粘磐、碱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和磷磐。

3.七级分类依据:

(1)土纲:

为分类的最高级单元,根据土类主导成土过程的诊断层或诊断特征的共性划分。

(2)亚纲:

是土纲的辅助单元,根据土类主导成土过程的差异性尤其是水热条件的差异来划分。

(3)土类:

划分根据是以生物、气候特点,剖面形态特征,土壤属性(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利用方向基本相似。

土类是土壤分类的基本单元,同一土类具有共同主导成土过程。

(4)亚类:

是土类范围之间的过渡类型,反映主导成土过程以外,还有其它附加的成土过程,它的主要成土过程以外的另一个次要的或者是新的形成过程来划分亚类。

它的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比土类更为一致。

如:

红壤中的暗红壤,黑土中的白浆化黑土。

(5)土属:

主要根据母质类型和岩石性状,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划分。

在土壤发生学分类中,土属作为独立的分类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就是反映在相同成土条件下,区域性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而产生土壤剖面和性状的差异。

(6)土种:

是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根据土壤发育程度,对耕作土壤是根据熟化程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同一土种,其肥力水平改良利用措施基本一致。

它处于一定的景观部位,具有相似土体构型的一群土壤。

(7)变种(亚种):

是土种范围内的变化细分,以质地上的差异进行划分。

(二)土壤分布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在水平方向上土壤随生物气候而演替的规律,称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的成因:

水热不同,植被不同造成土壤发育不同。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而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且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有过渡地带谱,所以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欧亚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山体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0.6℃.

3、我省垂直地带性分布

 

(1)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分布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南亚热带北缘,湿热条件虽然逊于广东南亚热带,但其热量及植被类型仍具有南亚热带雨林特点,土壤发育度较深,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营养循环均较活跃,其强度较砖红壤弱,但比红壤强。

地带性土壤为:

赤红壤,广泛分布于沿海丘陵台地,是南亚热带地区的基带土壤。

(2)中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分布

福建省以是处于中亚热带南缘,加上两面个大山带的天然屏障(中部,闽中大山带;西部,闽西大山带),温、湿条件优于赣、浙、皖邻省的中亚热带地区。

在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有南亚热带雨林种类,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循环均较上述的邻省为强。

但以弱于赤红壤,其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遍布于低山丘陵河谷平原,是非曲直中亚热带地区的基带土壤。

4、土壤地域性分布:

(1)概念:

在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基础上,由于成土年龄较短,受当地地形、水文条件、地质状况、成土母质及人为耕作影响所引起不同土壤组合及空间分布。

(2)类型:

紫色土、风砂土、石灰土、盐土、碱土、沼泽土、草甸土、水稻土、嵝土、冲积土、潮土(现在叫潮土为新积土)

(3)土壤地域性分布形式

1.枝形2.扇形:

冲积扇和洪积扇3.盆形4.同心园:

分布在湖泊

(三)我省红壤

红壤

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

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红壤的形成是在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富铝化和生物富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我国分布广泛。

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山地和台湾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