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643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docx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

摘要:

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债务危机”的字眼一直不绝于国内外新闻媒体。

从今年8月美国负债逼近其债务上限让人神经绷紧到如今欧洲多国频现债务违约风险,我们感受到了债务危机带给全球的震撼。

本文结合大量事实资料,着重分析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笔者个人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

主权债务金融危机信用评级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主权债务危机概况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是其他国家筹借的债务。

近两年来在许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债务的比重也在大幅度增加。

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能偿付其主权债务的情况,这时便发生了债务违约。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它具体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爱尔兰、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传统的主权违约解决方式主要是两种:

(一)违约国家向世界银行或者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

(二)与债权国就债务利率、还债时间和本金进行商讨。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当中,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债务违约,它是不能以自己的主权作为报酬来偿还债务的。

通常的主权违约发生以后一般都是以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解决。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与蔓延

2008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但金融界认为希腊经济体系小,发生债务危机影响不会扩大。

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前景展望为负面。

这两轮的降级拉开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大幕。

此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

甚至是德法等欧元区的龙头国也不例外。

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着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有些评论家更是推测,欧元区会最终解体收场。

2011年7月27日,标普下调希腊评级至“CC”,展望为负面。

标普认为欧盟的希腊债务重组计划是“廉价交换”,希腊债务交换和展期选项“对投资者不利”,希腊债务重组相当于“选择性违约”。

随着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主权债务危机的升温,债务危机开始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意大利和西班牙谁将是欧债危机下一个倒掉的“多米诺骨牌”成为议论沸点。

从评级机构的降级,评论家的分析推测,以及欧洲内部各国的焦躁不安之中,我们可以肯定一点:

欧债危机已经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主权债务危机如同幽灵一样徘徊于整个欧洲大陆。

三、欧债危机的成因分析

有关此次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媒体上存在着大量争议。

综合整理多方的见解,笔者认为危机的产生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入分析。

从外部来看,首先,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

多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实施高福利、低盈余的政策。

但是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其过度的举债消费。

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其次,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洲国家的主权评级。

2011年7月末,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也在5月底被调整为负面。

9月份和10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

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频遭主权评级下调。

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从内部层面来讲,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与扩大有客观必然性。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旅游业和航运业是其主要支柱产业。

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

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占GDP的142.8%。

另一方面,航运业从2008年底开始进入周期低谷。

航运业的衰退对造船业形成了巨大冲击。

希腊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

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70%)。

2010年意大利成为世界第7大出口大国(出口总额4131亿欧元,占世界出口额比重3.25%)。

金融危机的爆发后的2009年其出口总量出现大幅下滑,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状况还主要依赖于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

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西班牙就业率的下降。

2007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

而海外游客的减少对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产业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爱尔兰一直被誉为欧元区的“明星”,因为其经济增速一直显著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两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

但在2010年底同样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并接受了欧盟和IMF的救助。

其原因主要是爱尔兰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

2008年爱尔兰房价已经超过所有OECD国房价,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下跌,同时银行资产大规模缩水,过度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击,爱尔兰从此陷入低迷。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在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服务行业持续增长,这与其他几个欧元区国际及其相似。

2010年葡萄牙的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74.12%。

近年葡萄牙经济结构开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

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业上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通常都是通过低息贷款来实现。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从而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总体看来,欧猪五国(PIIGS)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

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第二,欧洲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趋势使得社会福利制度显现刚性。

历史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是日本,它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拐点,随之便出现了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和政府债务的不断上升。

对于欧洲而言存在着长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生育潮人口大规模步入老龄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欧盟内部既有西欧与东欧的历史矛盾,也存在南欧和北欧之间的问题。

但主要的矛盾还是体现在南北欧问题上。

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下,南北欧呈现了如此奇怪的格局:

北欧制造,南欧消费;北欧储蓄,南欧借贷;北欧出口,南欧进口;北欧经常账户盈余,南欧赤字;北欧人追求财富,南欧人追求享受。

希腊债务危机出现后,欧盟政府公布过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但希腊工会商议将继续进行罢工游行来抵制政府的紧缩政策。

对此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韩国。

1997年末韩国也爆发了金融危机,一时间金融市场动荡,经济遭到重创,企业大批倒闭,失业人员猛增。

在国家陷入危难的1998年初,由民间团体发起的“捐金运动”在首尔举行,后来演变为全国行动,最后形成了空前的“以金报国”盛况。

当时很多年轻人陪着父母把家藏的黄金捐给国家,甚至一些即将结婚的新人也把“爱情金饰”捐出来帮助政府发展经济,300多万人在短短两个月内共捐出225吨黄金,价值约21.7亿美元,演绎了政府与民众同心合力抗危机的壮举。

而在挽救主权债务危机还是保留个人福利之间,类似希腊的南欧国家都固执地选择后者。

第三,德法等国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机处于胶着状态,而且施救的方案不甚合理。

法国坚决支持对危机国实施救援是因为法国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欧元区债券,如果这些国家违约的话,法国的损失将会非常惨重。

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在欧元逐步统一的12年里,德国国内工资年均仅上涨2%。

国民的牺牲精神使得国内消费不振,但却换来了小额的赤字。

然而欧猪五国自从加入欧元区后工资年均上涨10%以上。

劳动力优势的存在使得南欧各国的人均GDP水平不断上涨,与法德之间的差距缩小,但在后期各国只能靠旅游房地产等项目来拉动经济,这些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异常脆弱,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显得不堪一击。

德国这些年忍受着福利削减、工资长期不上涨的痛苦,现在却要让他们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资的国家,德国人显然会心有不甘。

欧债危机的源头是绝大多数欧元区国家都严重地违反财政纪律,但欧盟制定的施救方案则是让德法两国包括欧洲央行都严重地违反财政纪律,即动用公共资金和储蓄存款去购买欧元区危机国家的国债。

其结果只会是是向受援国家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可以赖在大国或是债主身上。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洲多国之所以出现了严重的债务负担,其根源在于一点:

欧元区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以及欧元区制度上的缺陷。

德法两国1999年以来的数据表明实体经济的增长率长期徘徊在低位,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可见一斑。

四、债务危机背后的美债踪影

欧债危机背后掺杂的更为深层的较量是美国与欧洲正在展开的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之争。

事实上,美国依然延续其金融货币霸权所赋予的“结构性权力”。

而自从1999年欧元诞生开始,欧元就作为全球最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全面挑战美元霸权体系。

  首先,欧元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

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欧元提供了一种能够替代美元的结算货币选择。

由于欧元区主要出口商品对美国具有竞争性,欧元结算量的上升就必然导致美元结算量的下降,美元结算量比重下降意味着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的流失。

  其次,欧元冲击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欧元诞生之后占全球总外汇储备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美元则持续下降。

根据IMF的数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9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倒U型走势,在欧元正式发行初期,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占世界储备的比重从1995年的59%上升到2001年底的71.5%。

但从2001年以后美元的比重就开始不断下降,截至2010年已经滑落到62.1%。

  然而,对美国的威胁似乎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美国债券与欧洲债券的资源争夺,这个恐怕是美国最为担忧的。

在借款“依赖型”体制下,美国长期国际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需要以美元不间断地循环周转运动来维持。

这就必然要依赖其他国家出口商品换取美元,又用换取的美元购买美国债券投资于美国,于是美元回流至美国为其债务进行融资。

令美国担忧的是,与美国相似欧洲国家也基本是“债务依赖型国家”。

根据IMF的数据,世界外债发行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包括了美国、7个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亚,这10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而这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规模占到全球的45%,已经超过了美国32%左右的份额,这无疑是对美国债务依赖体系的最大挑战。

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成为美国债务的最大买家,并且通过三轮QE让债务货币化。

在美国货币和财政双双承压的情况下,只有制造一个比美国国债还烂的债券才可能让金融市场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一个较好的。

于是,美国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希腊、爱尔兰、比利时的主权信用评级,轮番对欧债危机制造动荡,大举做空欧元,使资本大量回流美国本土,债务融资得以顺利进行。

  内外夹击之间,欧债危机不再是欧洲五国的危机,债务危机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蔓延已是必然。

五、由债务危机到欧元区制度的评析

前已述及,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离不开欧元区制度层面的问题,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

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

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

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

欧洲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慢且不到位。

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60%的标准却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惩罚,道德风险不断加剧。

具体传导路径为:

(1)突发美国金融危机;

(2)货币财政制度的不统一造成货币政策行动滞后;(3)各国通过扩展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主权债务激增;(4)财政收不抵支,债务危机爆发。

  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造成经济的泡沫化。

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

欧元体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流动的管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欧盟内部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德国失业率已经下降到7%以下,但是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1.2%便是证明。

另外,欧盟国家只统一了对外关税税率却没有让渡公司税税率,目前法国的公司税率最高为34.4%,其他边缘国家及东欧国家的税率普遍低于20%,这些税率较低的国家也正是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国家,资金和劳动的结合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断膨胀,资金主要投资在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泡沫化。

次贷危机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国家贸易赤字连年增加,各国通过发债弥补,因为欧元的升值,欧债受到投资人的欢迎,举债成本低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欧元区在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由于欧元区在建立的时候没有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

目前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的问题。

但市场也随一次次的讨论而变化,也是一次次的讨论使得危机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正是由于欧洲货币体系的诸多缺陷,在债务危机的应对面前,欧盟内部的协调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2011年11月3日,重点讨论援欧计划的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戛纳举行。

解决债务危机,需要民众的支持和信心,但更需要制度上的改革!

六、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出口的冲击,危机会导致欧元区今年下半年增长下降。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如果来自欧盟外需下降,今年下半年中国出口情况不是很令人乐观。

其次,因为人民币对美元仍在升值,而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提高国内加息的可能,这样增加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会加剧短期资本流动波动性,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加重,中国面临的会是更加汹涌的热钱流入。

欧债务危机对于中国有极大的启示。

第一,必须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竞争力下降。

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加入欧元区后又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私人投资不旺的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故而不断增加的债务和财政赤字。

长期来看,债务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

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第二,必须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实现政府的收支匹配,不能高估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

欧洲债务危机的实质就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引起违约。

从统计数字来看,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低于3%,总债务占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短期不存在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

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隐藏了不少问题。

2010年1月,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当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我国不能草率地建立或加入亚洲共同货币区。

欧洲货币联盟规定,欧盟只有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而非财政政策工具的权力。

一旦出现债务危机,欧盟无力调动各国财政力量进行调控。

欧元区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在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

各版本的“亚元”都谋求区域货币的统一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货币、金融开放政策,在区域内部实现自由流通,但同时都强调各国财政政策自主,对超国家的财政监管持保留和排斥态度。

一旦实施亚元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也将十分严重。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建立“亚元”货币体系的时机还未成熟。

七、余论

欧债危机发源于欧盟成员国自身,它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之路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因素的巨大冲击,保增长、促稳定应该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我们相信欧盟有能力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各方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的努力中,我们对世界经济前景仍然要保持充足的信心。

 

参考资料来源:

1、杨长江,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第三版)P86、88,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张茉楠:

《欧债危机背后是欧美债务资源大战》,2011年5月31日,《证券日报》;

3、《世界周刊》视线:

欧债的“救赎”,2011年11月6日;

4、夏心愉:

《欧债危机“山雨欲来风满楼”》,2011年9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5、丁大伟:

《聚焦欧债危机:

经济增长是偿债基础》,2011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6、胡锦涛:

《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的讲话》,2011年11月4日,中新网。

2011年11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